Ⅰ 小学美术欣赏课简案
远近的奥秘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 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 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2-3 节课 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风景写生
课时: 3-4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第1 课时)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
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 (第2-4 课时)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作业点评
3
会动的剪影
(设计应用)
课时:3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1-2 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第3 课时
(剪影表演)
课前准备:布置环境
一 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水墨画动物
(第1-2 课时)
目标: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即,工具材料,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重难点: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几张小动物的照片准备好笔墨宣纸等教师准备几幅小动物的图片教师准备范图
教学过程:
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修改调整完成
4.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5.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动物的造型
6.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课后拓展
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
水墨画动物
(第3-4 课时)
目标: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画的小动物学习螃蟹和松鼠的画法
重难点:笔墨的掌握和使用小动物的造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松鼠和螃蟹的图片准备作画用的工具和材料教师准备好范图以及工具材料
课堂教学:
请两位学生上台画麻雀和虾,老师进行讲解,指出优缺点及应改正的地方
老师现场示范讲解松鼠及螃蟹的画法,并归纳出作画的步骤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直观感受作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布置作业,画松鼠和螃蟹
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是动物的造型及笔墨的处理
征集作品并讲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后拓展
要求学生画一幅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水墨画
形体切挖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我们做乐器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乐器
难点:设计乐器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有关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乐器的竹筒铁管铁盒陶泥
教学过程:
第1-2 课时
(一)引导阶段
1 教师播放几段乐曲让学生欣赏
2 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不同音效
3 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乐器的资料
4 教师出示图片并简要介绍乐器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效
5 原始社会(用兽骨陶泥等制作乐器)-----奴隶社会(青铜制作精美的乐器)-----封建社会(乐器的用料工艺更为讲究,多样如:青铜编钟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旧是用手工来制作乐器如 :藏族大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韵味
(二) 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乐器的形状及特征
2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乐器,教师讲解乐器的制作方法
3学生思考先画出自己的设计草图并进行小组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构思进行启发性的讲评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利用竹筒铁管铁盒陶土等材料制作乐器
交流与评价:
1 展示学生制作的乐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思及制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
2 师生交流评价
3 布置下节课工具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1 教师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和声方面继续加工乐器,让自己的乐器更好
2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 学生展示乐器
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吹一吹自己的乐器
师生交流----比一比,谁的乐器造型好,谁的乐器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教师评价,小结
4 课后拓展
让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乐器
宇宙之旅
课时:2 -3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
2.学习和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宇宙飞船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有关宇宙飞船的信息与资料习惯
2.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各种宇宙飞船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飞船的主要结构
教学用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的影片,自制宇宙飞船的教具模型挂图等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多途径搜集相关载人飞船与宇航员的知识
2.同时并准备一些废弃材料(塑料瓶纸盒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组织教学
2.欣赏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首位宇宙员杨利送上了太空后的一段影片,并讲解有关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了解,亲身感受中国人民实现了千年来的飞天梦
3.导入课题
4.引导学生欣赏宇宙飞船图片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宇宙飞船的形状特征
5.鼓励学生说说形状特征是如何的?除了影片的宇宙飞船,你们是否还知道有关其他宇宙飞船的知识吗?
6.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
二.发展阶段
1.各组学生把各自搜集相关宇宙的各种资料及图片进行展示然后回答
2.师生共同找出飞船的主要结构,师边讲边演示各种各样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造型
3.师总结学生们搜集到有关宇宙飞船的相关知识,讲述宇宙的多种造型特征与设计原理,以及有关载人飞船载人航天器组成的知识
4.师重点边讲边演示自做的教具模型一一分解几种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结构部件
5.分组欣赏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组成部分
6.启发每个小组应积极动脑,有创意地并要符合宇宙飞船的基本造型特点制作一艘宇宙飞船
7.学生分组进行绘制草图
8.师到各小组给予指导
9.各组学生开始制作活动
三展示评价阶段
1.组织学生欣赏各小组展示自己组的作品,由各组组长阐释本组所制作宇宙飞船模型的特点与优点
2.引导学生自评与互相评
3.收拾与整理:学生整理桌面与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四.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有机会制作卫星城,有一定的场景,有多种形状的卫星,并配以一定的交通工具与自然景物
9
10
电脑美术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 时:1 课时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打开电脑并进入操作系统画图程序的界面
2 指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
3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组合新颖的画面
作业设计:利用复制粘贴的功能组合画面并且可以用改变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 引导阶段: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电脑绘画,并且用画图软件画了很多漂亮的画,那么你们用画图软件画过那些画?都用到了画图软件中的那些工具?
生:铅笔工具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同学的电脑作品,是一只小鸟,可是它很孤单,它想让同学们为它找一个同样的伙伴,可以用什么办法去找呢?
(二)新授阶段
生:用手来画,画一个和它一样的
生:用电脑绘画
师:用那一种方法更简单?
生:电脑绘画
讨论:从画图软件中的那里可以找到?去找找看!
(让学生上讲台来找给大家看)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一起来制作更多的
生: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电脑绘画有趣吧!老师也非常喜欢用电脑绘画
想不想和老师共同完成一张电脑画?
生:想
师:我来操作,你们帮我思考(讲解绘画过程)
(三)学生创作 教师辅导
(四)互评
中国画和油画
课时:2 课时
教材分析
1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朝的五牛图也是最早的纸本作品,到张大千的墨山水也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由工笔到重彩写意人物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2.油画由西方传入我国,但是我国近现代的油画作品也有了长逐的进展,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到装饰味十足的戏剧人物,也是写实与抽象相互穿插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中国绘画都有着那些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们的知识和对美学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创新目标:让学生主体参与,在绘画作品中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在哪儿里
德育目标: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有一种喻意在里面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学习了这一课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意识,也让同学们明白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重 点:首先,我们在接触中国绘画的时候就应该明确它的绘画工具都有哪些?各种不同的画法都能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次,每幅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喻意,它的涵义是什么?
难 点:通同学们看作的同时要想,安表现的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创新点:让同学们去发现,去想去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发掘艺术的真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空白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们自己理解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把自己的国画作品带入课堂,让同学们能更进一步更真实的看到国画作品让学生们有信心相信自己也会做的更好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一 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首先,把自己准备好的国画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把他们的目光吸引过来接下来看过作品后大家都知道那些是国画哪些是油画,问一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
二 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分别的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具体要表现的含义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把画面设计成什么样子的呀?你都想在画面上画什么呀?
例:如果我是作者,我就要把天空画成红色的,因为它向征着热情等等
三.组织教学体验发现
大家可以看一下罗中立的<父亲>>这幅作品,我们通过这幅作品能想到什么呀?他的手里拿着饭要什么呀?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相互的交换一下意见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通过今天的美术课大家都掌握了什么知识,要想表现作者不同和心里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向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要画一幅作品,我应该怎样去体现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让同学们自己去总结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同时在掌握了最基本的中国绘画的工具和分类外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的去挖掘更加深刻的东西
六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在了解中国绘画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去书店或家里找一些有关中国绘画的书籍,去总结其创作意图
Ⅱ 怎样写小学美术欣赏课教案
初二年级美术教案
外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古文明之旅
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本课在教材中的欣赏课中属于外国美术作品欣赏的第一课,学生对外国美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太少,所以难度较大。但本又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节课,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兴趣。
课业类型:欣赏课
授 课 人:龙 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
通过图片的欣赏,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通过学习和对比,体会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自豪与骄傲。
教学重点: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措 施:用“旅行”的方法来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学会欣赏。
措 施:通过系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学会用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来分析艺术作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教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I、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组织听讲情绪。
II、板书课题(多媒体):
古文明之旅
III、板书目标(多媒体):
(略)
IV、导入新课:
师问:大家知不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生答:知道。
师问:那大家知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
生答: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
师:除了“四大文明古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也有非常丰富的文明成果。今天我们就到印度、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去看一看外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成果。
(用多媒体展示课程大纲)
古埃及、两河流域
埃及和两河流域⒁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早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它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都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的胡福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即国王)的陵墓。胡福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高146米,故亦称大金字塔。它不仅突出地体现了古埃及无与伦比的建筑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以巨大而又极其单纯的几何形体,给人以高大而又无比稳定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势与神圣。
与胡福金字塔相邻近的狮身人面像,高约20米,长约57米,高达6米的头部据说是法老哈夫拉的容貌。建造这尊巨像的目的,是为了护卫哈夫拉金字塔前祭殿的大门。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狮子是力量的象征。所以,狮身人面像实际上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老权力的象征。(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出于和建造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同样的目的,古埃及统治者十分重视自己雕像的制作。他们常将自己的雕像放置在自己墓室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通体着色,人物形象安详、庄重,公主的形象尤其生动、优美。用宝石嵌成的人的眼珠,使雕像显得更加栩栩如生。(用多媒体展示)
与埃及文明几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文明,在美术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公元前七世纪的著名浮雕《受伤的母狮》,十分引人注目。身中数箭的母狮,满身鲜血淋漓,身子的后半部已瘫倒在地,但它健壮的前爪仍在挣扎着想从地上站立起来。那昂头怒吼的神态,极其悲壮。像这样极其真实而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在那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产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到笈多王朝(公元4-5世纪)这近千年的历史中,佛教美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对亚洲其他各国佛教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存的等身大的佛立像,是笈多王朝时期佛像雕刻的代表作。佛像的姿态肃穆慈祥,袈裟紧贴身体,衣褶清晰,线条流畅,头后有精致华丽的光环,表现了一种庄严静穆之美。(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公元1526-1858年),由阿拉伯国家传入的伊斯兰教十分流行,各地兴建了许多清真寺(21)和其它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被称为“印度的珍珠”的泰姬陵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这是莫卧儿王朝全盛时期的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早亡的爱妻泰姬·玛哈尔所建造的陵墓,由来自波斯、土耳其、法国、意大利等国杰出的工匠共同设计建造。1632年破土,1648年建成。陵墓全部用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泰姬的美貌和爱情的纯洁。陵墓的艺术形象既有肃穆的纪念性,又具有开朗的亲切感。各部分之间比例匀称,既讲究对比,又十分统一和谐,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建筑物。(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Ⅲ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欣赏.评述”应当采取哪些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在我们通常的课堂教学中,会产生“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对欣赏课的重视的态度,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坐享其成的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新课程理念强调“启”和“导”。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
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每个同学运用美术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Ⅳ 小学美术课型分为哪些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指的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经典美术作品及其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设计,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按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四个学习领域:
①“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它的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美术活动,如所有的绘画种类、雕塑形式、工艺中的部分手工活动、民间美术中的劳作活动等。其中涵盖美术的基本造型要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肌理、质感、色彩、构图等)。
②“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它的内容包括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电脑美术设计等。传统工艺美术主要包括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结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和陶艺以及各种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等。
③“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它的内容包括欣赏、鉴别和评述(美术评论美术批评)。
④“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它的内容包括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分三个层次: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三层次不同程度的交叉与重叠。
按着表现形式来看,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泥塑、摄像、剪纸、设计、篆刻等。
按着作品的来源来看,分为经典美术和大众美术。
(4)小学美术欣赏领域的教案模式扩展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各门类。
而中小学美术教育除涉及到以上各门类外还不同程度地编写了美术欣赏、美术史、书法、篆刻、手工制作等课程,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归纳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几个板块。
2,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除了传授美术技能基础之外,还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3,侧重培养学生素质
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点。
小学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还是在课堂里,学校的美术教育除了传授美术的基础教学外,还应向学生展开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向他们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等。
Ⅳ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一般有哪些题材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害担愤杆莅访缝诗俯涧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在我们通常的课堂教学中,会产生“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对欣赏课的重视的态度,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坐享其成的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新课程理念强调“启”和“导”。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
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每个同学运用美术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Ⅵ 简述美术欣赏三种类型叙述方式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关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indexquote]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为探讨美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要求和作用,研究活动的方式和学习领域,促进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分别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价、综合·探索作为美术教育的四个学习领域,为了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认识及其质量,今天就美术欣赏课的基本要素(美术欣赏的地位、作用、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讨论、基本方法,教学设计及其常规要求)进行一些探讨,供大家讨论、研讨。
一、美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内容一般有三个方面,即艺术知识技能、艺术表现、艺术欣赏。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艺术课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只注重于知识技能的教学,艺术欣赏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甚至有些经济不发达,边远落后地区基本上是个空白,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另一方面教师素质和教学设备等原因,教学中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教师的美术教育理论不够系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二是必备的欣赏教学设备(幻灯片、挂图、音像资料等)缺乏,无法进行欣赏课教学,三是美术欣赏教学不被重视,教学研究不可能摆到应有的位置。
根据上述情况,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充分认识美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重视美术欣赏课,提高欣赏教学的质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外的优秀作品,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共享人类社会的艺术资源。
美术欣赏应在艺术教育中有什么地位、作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认识,明确其地位和作用。
1、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美术欣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中外优秀作品的专门欣赏,另外二种是随堂欣赏和参观欣赏。
从美术欣赏的要求来看,我们要通过欣赏课,让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的美,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逐步提高对作品的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要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①美术欣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美术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了重新构建,它把欣赏者潜在创造性充分发动起来,欣赏者动员着自身种种内在储备来进行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美术的审美对象带上了独特的个性创造力印记。(千万个欣赏者走进同一美术馆,蕴藏着千万个不同的艺术形象)。
②美术欣赏能有效地培养欣赏者的自立性。
由于欣赏者在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有高低之别,特别是各自对艺术作品的心理期待,因而,在美术欣赏中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便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我国古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流传"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同是欣赏《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美术欣赏并不是人云亦云的事情,任何一个欣赏者相对创作者及其他欣赏者来说,自主性都表现得十分鲜明。
③美术欣赏能有效地培养欣赏者的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人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就是艺术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表现。可以说是对欣赏者想象力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它召唤着欣赏者运用想象力对艺术作品留下的空白进行填补,对艺术作品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确定,而欣赏者想象力的这种充分施展,恰恰又是艺术欣赏活动使人获得审美愉悦体验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2、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艺术教育心理)
当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会由然而生一种美好的心情。对于这种美好的心理,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炫"。可见,人的心理活动与艺术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强美术心理研究是当今艺术教育研究的一个趋势。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不仅指向前推进的变化,也包含衰退消亡的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这里所讲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狭义的心理发展,即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小学阶段又称童年期或学龄初期,是指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儿童从这个时期起步,进入学校这一新的生活环境,开始了以学习为主的活动,因此,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比学前儿童有了明显的发展,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小学生的思维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小学的四年级前后(约10-11岁),是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②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虽然经幼儿期显得含蓄了,但仍然比较外露,也比较容易表现出来,容易产生激情,心境持续时间不太长。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容易变化。他们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出欣喜若狂或痛哭流涕的情绪状态。但随着年龄增长,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由于入学后生活内容丰富了,因此,情感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深刻。
③小学生意志行动的目的较具体,自制力较差。低年级学生的行动目的是比较具体的,也比较短,中高、年级学生则逐渐学会自觉提出比较远大的行动目的,但还不稳定。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易冲动,易受别人的影响,中、高年级学生的意志力有了发展,意志行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都有所加强。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还不善于控制自己。
④小学生进入学校后,自我意识在学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加速发展的现象。总的趋势是两头快中间慢,一年级到三年级为第一上升期,三年级到五年级为平稳期,五年级到六年级为第二上升期。
3、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①欣赏教学与审美教育
所谓欣赏是通过作品中介形成作者与欣赏者的对话。欣赏也可以说是欣赏者通过作品参与创作的过程,欣赏不仅仅代表单纯的美感享受。作为带有创造性质的欣赏活动的契机,正是这种感动唤醒了欣赏者的审美感觉,并进一步提高了审美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欣赏不单纯美的享受,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再创造。
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虽然很多人并不认为围绕着名画和名作的观赏能够创造什么东西。但欣赏好的作品完全可以达到审美意识的再创造,如果欣赏一幅作品仅限于从自身角度发问而不与作者的创作动机相连,那么非但无法产生对话,连理解都很困难,所以欣赏有时甚至要采取从完全相反角度来观察的方法才能奏效。例如,当我们为自然界的美妙风景所感动并萌发出表现欲望时,我们已能体会在与风景的对话中,描绘风景的画家在内心所具有的创作心态了。
在描绘作品时,不管是画家还是中小学生,一般都是不断纠正自己的构思,不断修改笔下的作品的,他总是将眼前与笔下的风景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不断地与对象(风景和作品)进行对话,通过这样的对话,作者的审美意识不断得到训练,并逐渐接近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当代著名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其颇具影响的《与风景对话》一书中曾写道:"在与无声的风景的对话中,默默地认准自己的路……我不愿失去一颗纯洁的心,一颗把美看作朴素的生命而感动的心。"在这本书中东山魁夷真切地表达了一个画家对美的理解。
因此无论是欣赏还是表现,其本质都是相类似的,即再造审美意识,可以说它们是达到同一目的的二个两方面。表现运用的是画笔或雕刻刀,直接与素材接触,在手脑的配合过程中锻炼并提高审美意识。欣赏虽然没有上述的具体活动,但在与各类作品的接触过程中,自身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同时产生更高审美水平的追求。可以说这二者的基础都是审美意识与作品,但实质上却是自然观、文化观与人生观的真实投射。
②欣赏教学与思想教育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主讲,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就是说,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师素质不高等原因,美术教育往往易于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既没突出美术的特点,又没突出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以至于它从实质上讲已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
一方面,中小学美术教育缺少艺术的特点。就整个教育范围而言,中小学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现象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或"智",艺术教育因而主要成为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另一方面,中小学美术教育缺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普通教育不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要求、教师素质等方面,都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中小学艺术教育朝专业艺术教育看齐的倾向。我们把这种倾向叫做"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专业化"。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德育化问题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我们想说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小学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美术完全当做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入到了德育的轨道。
[NextPage]
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考察了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后,写了《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一文,该文在对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比较时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在美国,艺术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的目的都不明显。事实上,如果有人说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服务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对艺术会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们也不以为然。事实上,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而不见自我表现、创造力、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而不是那种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从加登纳的这种对比中不难看出,中美两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确实存在着圈套的差异。应该说,像美国人那样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持完全漠视或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对的,是具有一定消极影响的。艺术不能简单从属于政治,但也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像我们这样,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视为中小学艺术教育主要甚至惟一目的,并明确加以强调,也是值得斟酌的。
因此,我们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德育化问题提出异议,并不是否定在德育范畴内通过艺术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这不是针对德育艺术化而言的,而是针对艺术教育德育化而言的,即不赞成把整个艺术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把艺术教育仅仅作为德育的一条途径,或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德育的做法。
我们引用一位美术特级教育所写的关于一堂《革命历史画》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革命历史画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本欣赏专题集中选择了《血衣》、《地道战》、《蒋家王朝的覆灭》、《开国大典》等四幅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血衣》是对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集中的形象概括;《地道战》反映了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表现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垮台的伟大史实;《开国大典》体现了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共庆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宏伟场面与喜庆场面和昂扬振奋的精神与热情。四幅巨作连起来欣赏,既有代表性,又有系统性,能以较完整的历史进程,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继承革命传统,致力四化建设。"
看了这段"教学指导思想",也许更多的人会毫不犹豫地认定这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而不是艺术欣赏课。应该说,这堂课如果是一堂采用绘画欣赏的形式来进行的思想品德课,而不是以绘画欣赏为内容的美术课,无疑将是一堂十分优秀的课。
如果按照上述"教学指导思想"的思路来上这堂课,即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集中到挖掘四幅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来,四幅美术作品仅仅是作为一堂思想品德课的直观的画面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因而从"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堂课可能是很成功的。严格来讲它并不是一堂美术欣赏课,而是一堂思想品德课。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上这堂课,即从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入手,从分析艺术形式如何表达内容入手,让学生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在艺术作品上,教师联系这四幅画重点分析绘画形式的各种要素是如何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场面的,比如,作品是怎样通过色彩的冷暖、光线的明暗、线条的粗细、位置的主次等变化,来塑造人物、景物、环境并体现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的(《血衣》的悲壮、《地道战》的勇猛、《开国大典》的宏伟)。这样,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就很好地统一了起来,既让学生真正地欣赏了艺术,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了解革命历史,尽管了革命历史并不是这堂课所刻意追求的。显然,这堂课是一堂地地道道的艺术欣赏课。
应该说,真正的美术教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作为一种道德的教育而产生德育效应的。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主要还不是直接从艺术作品的思想政治内容中获得,而必须是通过审美教育这个核心环节,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获得。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并不依赖于直接向学生灌输道德信条、政治目标,而首先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感等到培养和发展,审美情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健康的审美趣味,又为高尚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真正的艺术教育(或叫艺术化的美术教育)与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在德育功能的发挥上,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首先艺术化的美术教育,注重让学生对艺术本身的领悟,通过对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来理解艺术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德育效果;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则注重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把艺术作品仅仅看做是一种有利于表现德育内容的直观教具。
其次,艺术化的美术教育,重在以情动人,较少作语言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是艺术审美方面的,德育效果的获得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长久的;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则重在以理服人,作较多的语言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是艺术作品的政治思想意义,德育效果的获得和保持很可能都是即时性的。
再次,艺术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教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则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所提供的具体场景,教学生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从上述几点区别中我们不难感到,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实际上已经更多地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艺术教育。
③美术欣赏德育渗透的优势
小学美术欣赏课它有着丰富的教学形式,以丰富的形式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优势,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特殊的优越性。
⑴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内容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⑵灵活性
美术创作的广泛(自然、人物、历史等)题材的广泛和欣赏手段的多样性。
⑶趣味性
艺术欣赏课上,学生对古代的艺术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是时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课,教师摆出了瓷器、紫砂壶、刺绣织品、红木雕刻工艺品,讲述了有关知识后再让学生仔细欣赏,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多彩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⑷适时性
教学时机的安排和选择
4、美术教师素质的作用
美术教师的劳动与美术家的劳动,同样都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劳动,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美术教师不同于美术家的是他不但可以创造出美术作品,更主要的是与其他教师共同培养国家未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美术教师的工作是传递人类的美术文化,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和为培养未来的美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启蒙者。美术人才的早期发现、扶植、培养与美术教师的关系极大。美术教师的工作又是塑造人的工作,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具备现代优秀人格品质的神圣工作。
①具有合格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
美术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文化基础知识是美术教师职业必备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方面。合格学历或同等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从事教育和美术教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美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教师在儿童的眼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知识宝库"。因此,教师具有的知识面愈广博、愈丰富愈好。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美术与环境、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经济等关系密切。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不了解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对美术的理解便不会很深。仅以高中美术欣赏课本中涉及的作品为例,就需要有历史、地理、宗教、文学、社会学、美学、哲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知识,更不必提美术自身的理论知识了。不具备这些知识,便无法讲授中国古代雕塑、建筑、绘画和工艺美术;不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无法启动小学生对海洋、星空进行想像的创作;不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无法引发学生创作有关环保、人口、未来等宣传画构思的灵感,无法让学生理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旗帜的社会意义;没有中西文化知识,无法做好中西美术的比较;没有文化学、美学、艺术哲学的知识,不了解欧洲文化,便不可能理解现代派作品等等。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教师自身理解美术的基础,更是从事学科教学的底蕴。
②具有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
美术教材内容范围广博,涉及美术四大门类的各个方面。这本身就要求美术教师对授课的理论知识要精通。精通才能正确地讲授理论概念、技法知识、名词术语。何况美术教师所接触的学生来自各式各样的家庭,他们可能在本学科领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美术教师一般应能给予正确的回答。美术学习不同于数学的学习,在数学课上,学生不会提出远远超出其学习范围的更深奥的难题。而在美术课上,学生对美术作品随时一个发问,就可能是高深的美学理论或艺术创作的理论。例如,学生见到一张抽象派的画,就可能问"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也是画吗?"为什么那样画?"对当代先锋艺术学生会有更多不解的问题,回答学生们对行动艺术、波普艺术,解释室内堆放一堆废物之类现成品艺术的问题,解释用布将德国国会大厦包起来,用绳子将树林是的树一棵棵连起来之类的作品,不仅需要教师精通美术发展史,还要懂得艺术哲学,尤其现代艺术哲学,不然无法为学生们解惑。随着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增多和高中美术欣赏必修课的开设,美术教师要胜任教学,就得有美术史论、美学的扎实基础。
③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理论讲述的技能
准确、生动、迅速的演示技能
"一专多能"形成多方面的美术能力。"多能"是博学、博会,对教材的各种艺术形式、手法、主题及历史背景,及其相关知识都能胜任。
④具有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美术教师要具备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既要了解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掌握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这是美术教师理论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美术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教材,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也才能获得升华,使经验上升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