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一篇,不用太长,急用谢谢!
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民族(种族或部族)的音乐文化,以及其音乐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繁衍、变化等,均有其特定的生存“时空”。中国也不例外:
时——即中国音乐文化大约五千年的历时性发展过程。
空——即音乐文化所流布的“三维”空间:“长”为东到太平洋诸岛、西起帕米尔高原;“宽”为南与东南亚诸国相连、北至广阔的沙漠与草原;“高”即由低于海平面154米的吐鲁番盆地到高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其中又存在着高中低三个立体层面。在这个立体层面上,同时生存着各种特定的地域性音乐文化形态模式。
如若追顾历史我们不难得知,此种多元并存的音乐文化现象,远在古老的神话传说时代起便已初露端倪(此以乐舞为例,并指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关于“三皇五帝”等的神话传说,直至夏商周三代的乐舞发展历史。)。例如,以天皇为祭祀对象的《敬常天》,以地皇为祭祀对象的《依地德》,以人皇为祭祀对象的《载民》,或以黄帝、尧、舜、禹、商、周为祭祀对象的“六代乐舞”(《云》、《咸》、《韶》、《夏》、《获》、《武》)等个体性祭祀乐舞;与各个部落(氏族)相关的、反映游牧生活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反映农耕生活的“伊耆氏之乐”(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宗教生活的“朱襄氏之乐”(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阴康氏之乐”(民气郁于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等群体性祭祀乐舞。就乐舞的发展历史而言,上列记述足可说明,早在“三皇五帝”神话传说时代,中国大陆诸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性便已形成。
也就是说,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往今来至少存活有海洋型(越族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平原型(华夏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高原型(氐羌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沙漠型(突厥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草原型(蒙古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以及连接并介于以上各型之间的中间型的音乐文化形态。此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乃至本民族各支系之间,亦还存在着表现形式不同、存活形式各异的复合型音乐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在这南北跨越30个纬度,东西高差4000米海拔的自然框架内所生成的各型音乐文化形态,不仅构成了中国各少数民族富集一体的音乐文化型态模式,与此同时,此种自然框架也桎梏着上述各种音乐文化形态之间的自由繁衍、广泛交流与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中国这种一体之内多元并存的音乐文化流布格局。最为重要的是,如此种种的地域性格局好比磁盘中的“格式化”(即自然化),在这被格式化了的磁盘中所发生的一切音乐文化现象,均将被归入其“程序”,或将被视作某种“约定”(即理所当然)而独立存在,而此种程序与约定既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某种音乐文化“定势”。 由于各少数民族之间音乐文化心理定势所至,便产生了各民族间,乃至本民族不同支系间的“貌合”与“神离”两种性质不同的音乐文化存在倾向(形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形式,正是综合了上述各种被“格式化”了的系统音乐文化(即不同音乐文化符号)形式而存在的音乐文化形式,因而她的存在即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大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有机“一体”的地域因素,同时也能让人一目了然的体查到它的“多元”要素。因为“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特点遗留给具体乐种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个性。”(黄翔鹏《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载《传统是一条河流》,第 10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总之,在这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以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农耕文化两大文明为背景,孕育并繁衍了中国大陆各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它们与中国诸少数民族居住地域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相适应,形成了另一道风景靓丽的人为景观。此种人为景观的形成,最终得益于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结构。
B. 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粹。同时,它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品种纷繁的音乐体裁。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从表演形式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
民间歌曲,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 歌海 、 音乐之乡 。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他们在放牧、从事农业生产时唱歌,婚礼或丧葬时唱歌,谈情说爱,思念故土时也唱歌。许多民族都有歌唱节日,如壮族的 歌 、回及撒拉等族的 花儿会 、苗族的 龙船节 及 绕三灵 、侗族的 采桑节对歌 、布依族的 老鹰坡歌会 、 族的 温泉水边赛歌节 、瑶族的 耍歌堂 、彝族的 火把节 等。情歌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房屋) ,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在各少数民族中都蕴藏着一定数量的民间乐器和乐曲。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形制的乐器达五百余种,有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其表现性能丰富多样。各民族的民间乐曲均含有独奏曲和合奏曲。合奏曲又分吹奏乐、拉奏乐、弹拨乐、锣鼓乐以及丝竹乐、吹打乐、弦索乐等。少数民族的乐种也颇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维吾尔族的 木卡姆 和 纳格拉 、土家族的 打溜子 、白族的 洞经音乐 、纳西族的 白沙细月 、景颇族的 文邦木宽 等,还有苗、壮、彝、侗、瑶等民族的 芦笙乐 和 铜鼓乐 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民间歌舞是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一为鼓舞,是采用击乐伴奏,合节起舞。主要是以鼓为伴奏乐器,用特有的节奏和音色变化,配合舞姿。如壮族的 蜂鼓舞 和 扁担舞 、佤族的 木鼓舞 、朝鲜族的 长鼓舞 ,苗、瑶、彝、水、黎等民族的 铜鼓舞 等。二为跳乐,是一种完全用乐器伴奏的舞蹈,如哈萨克族的 黑走马摆舞 和 天鹅舞 、锡伯族的 贝伦舞 、西南各少数民族的 芦笙舞 、 葫芦笙舞 、 月琴舞 、 三弦舞 等。三为踏歌,即在歌声和乐声中踏着舞步欢跳,是载歌载舞,或歌舞相间,以歌伴舞的形式。蒙古族的 安代 、维吾尔族的 来派尔 及 赛乃姆 、壮族的 采茶舞 、藏族的 格萨尔王传 、彝族的 甲苏 、白族的 大本曲 、侗族的 琵琶歌 、壮族的 末伦 等。
民间戏曲音乐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综合了民歌、歌舞、器乐及说唱的艺术形式。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剧种曲种如藏剧、白剧、壮剧、漫瀚剧(蒙古剧) 、侗剧、彝剧、苗剧、布依剧、毛难剧、傣剧、唱剧(朝鲜族) 、新城戏(满族)等。
如此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种、乐种、剧种,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我们深信,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少数民族音乐还会不断创造发展,源源流长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发扬光大。
C. 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学习心得,体会一篇
bzd
D.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专为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高中起点专科班”、“高中起点本科班”而撰著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E.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定义是什么
定义是少数民族把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通过曲调和唱词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却有着更多的样式和内容,如藏族音乐、蒙古族音乐、壮族音乐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民各种形制的乐器达500余种,有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每种乐器都充满了丰富的表现性。
在这些各有特色的乐器演奏得基础上,又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乐曲类型,比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还有苗族、壮族、彝族、侗族、瑶族、拉祜族的“芦笙乐”和“铜鼓乐”也非常有名。
电影《芦笙恋歌》中,作曲家雷振邦就选用了拉祜族音乐常用的乐器芦笙为歌曲伴奏,还从拉祜族的山歌曲调中,提炼出歌曲的旋律。
(5)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扩展阅读:
过去,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都是基于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民俗生活传承等3种传承方式,
而且几乎是以“口传心授”的模式来传承。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后,这一传承就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学生们除了学习本民族的音乐艺术以外。
还学习欧洲的音乐教育体系,将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配器等专业内容引入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来。这一举措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人才规范化的培养,同时与世界音乐教育进行接轨,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提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的时候,很多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家也在反思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逐渐丢失本民族语言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五线谱或者简谱教学的同时忘记了“口传心授”的重要补充价值等。
F.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民乐发展
这是少数民族把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通过曲调和唱词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被称为“歌海”、“音乐之乡”等,歌声伴随着他们劳动生产、社交、娱乐活动。他们在放牧的时候高歌,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快乐歌唱,他们在婚礼上表达爱情,他们在思念故土时唱出悲伤。这样的情景,我们从电影《刘三姐》中就能看出来。刘三姐的对歌,在广西壮族地区是非常有名的。还有许多民族都有歌唱的节日,比如回族和撒拉族的“花儿会”,苗族的“龙船节”以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在电影中运用非常多,特别是情歌。情歌在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或在月光下、火塘边……凡是有美丽爱情的地方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民各种形制的乐器达500余种,有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每种乐器都充满了丰富的表现性。在这些各有特色的乐器演奏得基础上,又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乐曲类型,比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还有苗族、壮族、彝族、侗族、瑶族、拉祜族的“芦笙乐”和“铜鼓乐”也非常有名。电影《芦笙恋歌》中,作曲家雷振邦就选用了拉祜族音乐常用的乐器芦笙为歌曲伴奏,还从拉祜族的山歌曲调中,提炼出歌曲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