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早教中感统和音乐有什么作用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感统’。感统的正式名称是‘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这一观点是由美国南加利佛尼亚大学的爱尔丝博士(Jean Ayres)于1969年提出的。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听、触觉等),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过程。即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内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运动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 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理论上讲,所有孩子出生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感统失调’问题,所谓‘优育’的第一站便是应该注意从小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若您的孩子出现上述某种‘感统失调’症状时,说明孩子的‘感统失调’问题趋于明显,更应重视对其进行系统的感统锻炼。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药力是无效的,必须通过训练才能纠正。也就是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病症,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好动,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感统失调’的常见问题包括: (一)触觉问题: 1.躲避接触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二)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1.上课时东倒西歪,写字握笔姿势不当,端坐、阅读、写字时姿势不正确; 2.阅读中容易出现跳行、漏行,头部运动时,眼睛在空间视物不稳定; 3.晕车、晕船,大幅度运动中容易头晕; 4.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难以辨别图象的细微差别; 5.逃避或害怕运动,运动中主要用眼睛协调动作; (三)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1.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2.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4.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 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 蹦床运动是儿童感统训练的重要手段!在众多感统失调的孩子中,平衡感、协调和前庭感觉的失调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而针对这几点的训练方法中蹦床是最常见,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跳跃运动有助于刺激孩子的感觉系统,改善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统合,培养平衡感,还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对孩子的自力运动和运动企划的成熟帮助很大。跳蹦床还有助于孩子的情绪稳定及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正规的感统训练并不是一般玩玩那么简单,若发觉孩子有这方面的训练需要,建议进行正规系统的蹦床感统训练,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孩子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都在发育中,动作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很大,非常容易失去平衡,摔倒。为此选择安全的蹦床在感统训练中至关重要。蹦床的安全性需要考虑几个重要因素: 1. 裸露的蹦床框架:坚硬的金属框架是跳跃者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可导致严重骨折,划伤,和颅骨伤害! 2. 保护垫不足:保护垫在被撞击数次后便会开始磨损,变形,撕裂,并会严重丧失其对撞击的吸收能力。 3.弹簧:弹簧会产生颠簸弹性,即使在保护垫的保护下有时也会伤害跳跃者。 4. 刚性护网支撑杆:刚性金属杆即使缠有保护垫也无法保护跳跃者快速撞击金属杆导致伤害。 5.轻型框架:当跳跃者跳跃或撞击护网支撑杆时,传统弹簧式蹦床的轻型支撑框架会变软,褶皱甚至垮塌。 为此,要选择带有软脊护网(护网支撑杆不能是刚性材料例如金属),孩子可以接触到的蹦床空间内不能有任何坚硬物体。不要使用带有弹簧的蹦床,因为即使安有海绵保护垫,也无法达到幼儿使用的安全级别。
❷ 游戏《追光》的感统音乐训练活动方案
人家的音乐训练活动方案的话是不可能泄露的呀,这是人家的机密嘛。
❸ 感统课游戏教案怎么写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版,典型性,不要权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❹ 音乐、艺术、感统教育在0―3岁早期教育中意义
“音乐感统”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作曲家陈泽铭教授所创立的。“音乐感统”指将感统训练游戏化,同时与特定音响形态的音乐进行融合,集趣味性、愉悦性、审美性、增效性为一体的感统训练体系。
在国际上,Music Sensory Integration一词主要指的是传统音乐治疗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将音乐与专指的感统训练完全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陈泽铭教授创立的“音乐感统”则是根据感觉统合训练的原理与动作、感受特性,根据联觉原理,为各种训练项目创作音响形态与之相对应的音乐,将音乐完全与感统训练相融合,而不是在感统训练中播放某些背景音乐这种简单相加的方式。它应用到一部分音乐治疗的原理和手段,而又不局限于音乐治疗。
音乐感统训练中,由于所配套的音乐都是适合小朋友欣赏的音乐,而且训练活动中加进了欣赏环节,使孩子们在训练的同时加强了音乐审美能力。
联觉是人类共有,又非常重要的思维环节,联觉的发达与否,直接决定思维的灵敏度。但是这一种心理现象同时又需要激发。由于音乐感统的音乐音响形态和动作形态的对应性,从而又能激发孩子们的联觉,使孩子们的思维敏捷度得以提高。想要更透彻的了解关于宝宝成长的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孩子送到早教中心,有更合适的学习和教养,家长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如何与孩子相处bbu国际早教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提高孩子的智力等发育。
音乐感统从多种感官的信息输入出发,设计以音乐游戏为基本形式的训练方法,贯彻了多重感官联动的教育理念,使不同的孩子都能从各自的智能强项角度感知和认知事物,所以,音乐感统又体现了多元智能观的科学性。
音乐感统作为一种手段,丰富了音乐治疗和音乐养生的形式。
❺ 幼儿园小班教案感统《听觉练习》
游戏意图: 训练孩子的辨别能力:听觉的辨别能力是指接受和辨别各种声音的能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的听觉训练,在训练听觉的同时可使孩子酌注意力、观察力及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发展得到提高。 游戏准备: 找一篇篇幅较短的儿童故事以及故事中出现的若干道具,如茶杯、书本、鞋帽等。 游戏规...则: 1、家长2-3种小道具放在桌上,请孩子分别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然后用布遮住,问:桌子上有什么?孩子回答:有茶杯和帽子、鞋子。 2、家长可对孩子说:爸爸给你讲个故事,但你必须将故事里提到的物品马上举起来。 注意事项: 1、初次与孩子玩游戏,在讲到某一物品例如‘帽子’时,要放慢速度或用表情稍稍暗示孩子,便于孩子理解游戏内容,掌握游戏方法。 2、游戏初,让孩子识遍的物品可少些,可以不断增加物品的数量和品种。当然训练听觉和注意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和孩子一起分析某首乐曲中使用的乐器(在具有一定音乐知识后),用录音机录下孩子熟悉的许多人的声音,让其一一辨别,只要家长愿做有心人,游戏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网站温馨提示: 家长可以经常让孩子分辨声音的高低、大小、强弱、音色、声源的方向等,以此来增强孩子的听觉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