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国画美术教案

国画美术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13 05:49:50

1. 河北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学画中国画教案

河北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学画中国画教案。急需

2. 人民美术出版社 六年级 美术全册教案

课题名称 《水墨画——动物》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⑴、背景分析:在中国经济腾飞令世人瞩目的同时,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民族绘画形式,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去西方学习,同时也在传播中国文化。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重压下的年轻学子们能成为合格的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吗?我们的课堂培养了多少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的人呢?
⑵、功能分析: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指用纯水墨所作之画 。水墨画强调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水墨画强调“墨即是色”,就是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以及强调“墨分五彩”,就是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来代替。
儿童对于水墨画表现有着自己的感受方式、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不一定非要合乎我们理论上的要求,这既是儿童的特点,也是儿童的魅力所在。其实儿童运用笔墨时的大胆想象及创造精神正与水墨画意象表现的本意相契合。
⑶、结构分析:本课学习中,主要教学生用中国画中的点厾法来画动物,点厾法,即:不用勾边线,直接用有浓淡变化的墨或颜色来画物体的一种中国画技法。
⑷、要素分析:中国画的特点;笔墨用水的控制;中锋和侧锋的用笔:墨分五色的练习:用水墨表现动物造型。
2、学生情况分析:
⑴、学习准备情况分析:
①、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活动中已经在有意或无意地看过某些中国画作品,这些视觉上的美好感受为学生学习水墨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②、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心理特点分析:传统的中国画教学历来以技法传授的方式为主,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每个儿童都有着纯真的内心世界,有着各不相同的美好梦想和对身边事物种种不同的感受。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5—6年级学习领域:运用形、色、肌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笔墨技法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也不要把过多的笔墨技法传授给学生,以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感到约束而降低对水墨画的学习兴趣。应让学生在尝试笔墨运用过程中,对所熟悉了解的动物进行点厾法的概括性的表现,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水墨画打下基础。
⑵、学习风格分析:本课的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坚持从形象分析走向感情体验,拓展学生的感知力。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式、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式、学生自评互评式、尝试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水墨画的特点。
2、能力目标:巩固中国水墨画的用笔和用墨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学习中国水墨画的兴趣,初步掌握用点厾法来画动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中国水墨画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画种的热爱,陶冶艺术情操。
教学重点 用笔用墨的技法。
教学难点 动物的外形、姿态、结构。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教具: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动物水墨画作品,准备示范用的宣纸、墨汁、毛笔、调色盘、笔洗、毛毡,磁铁。
学具:大白云、小狼毫、墨汁、宣纸、笔洗、毛毡(可以用吸水的报纸代替)、调色盘,建议每人准备一小块湿抹布。
补充材料:荣宝斋中国美术网、华夏书画网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阶段 1.课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中国画美术动画片,提出此动画片与平时所看到的动画片有何不同?以水墨画作为动画片有没有它的优点?
2.请学生随意在宣纸上涂抹,看看笔墨有何特点?
3.师示范墨分五色

4.学生演示运笔的方法。 (1).学生观看视频及欣赏图片。潜意识的感受到水墨画的轻柔、朦胧、透明的特性。

(2).尝试笔墨产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3).加深学生印象。
(4).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点。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发展阶段 1.课件展示;螃蟹(实物)与水墨画螃蟹有什么区别?

2.请同学们用以前曾学过的方法来画一画螃蟹。
3. 展示学生画的螃蟹。

4.欣赏水墨画作品,课件演示画螃蟹(视频),思考大师是如何运用笔墨来表现其外形特征的。、

5.跟老师先学学画螃蟹,师动一笔生动一笔。

6.欣赏部分动物图片,分析了解其外形特征。

7.作业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动物用水墨形式进行表现。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第一次用水墨来表现动物。
(3). 学生自评。

(4). 欣赏大师作画过程,主动与大师的画进行比较,让学生直观体会到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体会到中锋、侧锋、逆锋等用笔方法,以及一张完整的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的结合。
(5).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画出螃蟹,让他们一边模仿一边初步尝试用点厾法来表现螃蟹特征。
(6).学生观察动物特征,小组分析怎样用笔墨概括的画出其动态造型。
(7).学生大胆尝试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①.用实物与作品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水墨画的理解和认识。
②.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③.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墨画的一些特点:墨韵。
④.加深理解,从大师的画迁移回学生的绘画中,拉近创作距离。

⑤.第二次完成螃蟹作品,使学生能更加了解用笔墨的技法,以及如何抓住动物的造型特征来进行水墨画的绘制。
⑥.扩展学生的求知面,注重个体学习和群体交流,增强水墨画的情感理解。
⑦.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教学理念。
三.结束阶段 1.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体会。 (1).学生互相欣赏所创作的作品交流思想。(自评互评结合 ) ①.通过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
四.拓展延伸 1.中国画强调意境,强调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气韵生动,功夫在画外。课件展示不同内容的水墨画作品。 (1).学生欣赏水墨画作品 ①.通过欣赏了解到水墨画的现代走向形式;一类走中西结合,一类走以西为主中为辅的道路。

板书设计
水墨画——动物

学生第一次螃蟹作品 师示范步骤:

学生第二次螃蟹作品

学生作品展示

3.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要教什么内容

中国画是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绘画,并有着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国画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常言道: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中国一个具的强烈民族性的传统绘画,在中西方文化融合渗透的今天,正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方式发展变化着,为人们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为此,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地开展国画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国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画教学现状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问题
(一)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高科技的工具是接踵而来,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汉堡、牛奶"与"卡通、漫画"的时代,利用电脑进行绘画,古老的书画艺术有时常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绘画技法和调色等方面的能力严重受到制约。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教师讲解起来困难大增,学生是否感兴趣,还要靠教师积极引导。
(二)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讲完后全班完成同一幅画。陈章良教授曾经说过:"创新教育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鼓励学生发展他们有个性,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千万别把孩子们变成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
(三)家长的不支持,不投资不为学生购买国画用具,我们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还有家长的不理解,教师和学生家长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学生为适应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标准而把表现潜能严重扼杀掉。
在这种教育现状下,我们的国画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学的有成绩了,就会慢慢得到认可,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接触中国画时便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之对国画学习充满期待并在每一次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对学生在将来的中国画学习中取得成就至关重要. 小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从玩中让学生熟悉中国画,并培养其乐趣。在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国画课时,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模式机械地要求学生临摹,学生易产生厌烦。此时,我巧妙地利用了"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结果学生们随心所欲,画的是千奇百怪,我为他们的画取名为-美丽的梦,因为梦是虚无飘渺的,形态怪异的,他们的画也是如此,对我起的名字他们很满意。
(二)采用多种表现方法激发兴趣。如采用揉纸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拓印法等等,使学生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创作热情。
(三)教学中运用风趣的语言,提高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孩子不同于成人,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风趣化,尽量接近孩子们的生活,这样他们才能够易于接受,也会使教师的工作得以顺畅进行。
(四)讲名人轶事引发兴趣。中国画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很多,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三、探索新的国画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学生对于学国画有了一定的兴趣,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模式了,当务之急就是改变现存的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我在从事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尝试着抛弃传统的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我的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一)欣赏中国画,从感受到领悟国画的艺术魅力。在名画欣赏中感受美术作品本身蕴含的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意识。中国画,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因此,美术作品欣赏就是让学生从感受作品到渐渐领悟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前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实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心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学生课堂活动贴近"最近发展区"。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的要求,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四)写生感受式教学。写生,是美术学习、绘画入门的基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画学习与创作也是离不开写生的。但在中国画课堂教学中,安排什么样的写生内容,怎样进行教学,怎样由写生到创作表现,也是值得我们实践探索的问题。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有其优缺点的,面对不同特点和年龄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学生毕竟不是教师个人的产品,学生是有个性与灵性的人,我们应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影响。

4. 小学美术美版四年下册用彩墨画鱼教案..

学情分析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作时又不受表现方法、技法的限制,大胆地将自己对鱼的认识和感受表现出来,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国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它的主要特点,感爱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彩墨画的绘画形式,初步了解认识中国画。用装饰、变形手法画鱼,并添加简单的环境。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绘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用色。情感目标:喜爱中国绘画。
课时安排

课题
8.用彩墨画鱼

授课时间
四(1)3.28四(4)3.2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彩墨画的绘画形式,初步了解认识中国画。用装饰、变形手法画鱼,并添加简单的环境。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绘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用色。情感目标:喜爱中国绘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一种特殊变化,鱼的变形手法和鱼鳞的排列。特殊技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笔墨纸砚,鱼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组织教学: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二、导入新课展示一幅中国画彩墨作品让学生欣赏, 三、讲授新课: 1.练习用笔、用墨。请你用毛笔蘸上墨,中锋用笔、侧锋用笔试试,看有什么变化? 2.教师演示浓淡、干湿、点染、勾勒、没骨等技法。 3.鱼鳞部分的图案,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4.想一想,艺术家是这样画的。运用了哪些技巧。 5.教师及时发现、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6.作业要求:一彩墨的形式,运用多种技法,大胆用笔用墨,合作画一幅中国画----鱼。 7.教师辅导:技法的体验与运用。四、组织展示,讲评作业。五、小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课题。感受写意画的形式美感欣赏艺术家的名作尝试创作彩墨画鱼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用国画的方法表现鱼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
课题

整理课
四(1)3.31四(4)4.1

教学目标

完成前两幅作品,注意创意和构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根据现有的基础,完成作品,并加以适当的加工,色彩和画面完整,构图统一。

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完成作业

教师个别辅导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三、完成整理作品
完成作业。

5. 初中中国画美术教案

原本还很安静的人群,突然变得狂躁起来,女生们激情澎湃地尖叫着呐回喊着,就好像答害怕他们听不见一般!
“筱悦,你看,是金流枫耶!”紫芸激动地抓住我的胳膊,一个劲儿地摇晃着我。
我没有理会她,只是呆呆地看向离我们不远的那一辆车。
随后下车的是一身冰冷气息的苏翎野,金色的短发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带着些许的朦胧感,左耳上的红色耳钉,更是将他衬托得妖冶。
“是苏翎野!翎野!I Love You!!”

6. 小班绘画《新鲜的水果》教案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第11课 画水果
应知: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应会:尝试采用中国画干湿、浓淡的画法,表现一组水果静物。人美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第11课 画水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使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用浓、淡、于、湿表现物象的特征,以及画面的构图。
(五)学习材料
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各种水果等。
l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I)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
提出问题:
这几幅作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有哪些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中国画的方法来画水果。
(2)出示课题:画水果。
3.新授课
(1)学生分组欣赏。
① 用国画的方法表现水果与用其他绘画方法表现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②尝试着用纸笔
画一画。
提出问题:
A尝试用笔:中锋、侧锋。
B尝试用色:浓、淡、干、湿。
(2)教师可在学生初次探究的基础上做示范。
(3)请个别学生示范,其他学生看书欣赏其他学生的美术作业。
(4)打开书,欣赏。
①看草莓、葡萄的步骤图,研究其画法。(学生临摹画法。)

7. 急需中专美术课的教案~!

一、引 言
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让学生看懂几幅美术作品。它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中一些具体而微观的欣赏策略如感觉能力、描述能力、言语交流与阐释、美术评论短文写作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作品的对话,与作品的交流,从而体现学生审美的发展,学生审美个性的流露,学生良好的审美情绪的表达。

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正蓬勃开展,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但涉及具体的微观角度而又牵系学生美术素质根本发展的学习策略指导则较为薄弱,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这样的缺失表现在:1、美术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当作自己的职责,而审美能力首先是从感觉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理应是欣赏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现实的欣赏教学中,常有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存在,不给学生充分感觉的时间和机会,而是以教师的感觉作为结论,从而使欣赏教学变得简单、肤浅;2、过分注重对作品表现形式中色彩、形体、光线、线条、肌理等因素的分析和体味,缺乏欣赏过程中对作品整体审美意味的体验和理解;3、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欣赏,体现在一方面只听教师的讲解,另一方面总想以作者表达的思想作为理解的准则。如果年代久远无法查阅作者的想法,就以美术史论的结论作为依据,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欣赏,忽视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忽视了对作品的有意味的品味和语言表达,更谈不上描述、对话、阐释等支柱性欣赏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欣赏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二、欣赏中的人文与对话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人文性,是《艺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基于对艺术包括美术课程的学科性质的基本定位。它反对任何功利性目的,要求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的世界转到人格的世界,强调人文学科的价值。在广泛的文化情况中认识欣赏这一理念,明确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的观点。唯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美术、感悟美术、理解美术,才能真正扩大和加深学生对美术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才能让学生体悟到美术、文化及生活的多样和丰富的内涵。有了深刻体验支持的美术学习,才能突破滞留于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的局面,将人类的精神财富深化至人的内在世界,确确实实地促成学生人格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才产生具体实际的意义。
,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美国教育家列维认为美术教育应以人文学科为基础,创作过程就是将形式赋予物质的过程,该过程从一个理念入手,通过一种媒介来表现这一理念,如果忽略了作品的形式和作者理念,人文精神就势必被忽略,所以在欣赏教学中,从技能性的传授提高到美术文化的层面中,就更能反映素质教育中变专业教育为通才教育的改革思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主要途径,突出人文关怀,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就十分必要。

而有效的言语对话、画面阐释、美术评论是学生欣赏能力得到切实提高的关键。“接受美学”认为,并不是画家创作了作品就是作品的终结。相反,读者才是决定作品命运的决定因素,没有读者的参与,任何优秀的艺术只是一堆物质材料而已。在欣赏课上最有价值的不是美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而这些,无不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言语阐释与美术评论加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之质量的提高,展现出人自身存在之质量的提高”(滕宋尧《文化的边缘》)。因此,欣赏过程中学生有质量的言语阐述与美术评论,对一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意义与价值上的探讨,在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对提高欣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话平台上的欣赏流程设计与运用,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以欣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欣赏行为的策略指导为中心,研究者把指导的步骤拟定为下列三个阶段
1、教学观察、师生沟通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为通过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研究,摸清学生对欣赏信息的特点与缺点,有意识地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师生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到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2、分析改进、策略指导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为根据教师在欣赏过程中对学生欣赏行为的观察,师生一起分析存在问题或缺陷的原因,教师进行欣赏过程中的策略指导,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提高欣赏能力的“需要”。
3、创设欣赏流程,强化创造性欣赏行为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创设具体可行的欣赏流程,沿用研究者自己获奖的结题成果《中国画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全国二等奖、杭州市一等奖)中的欣赏流程(观察感受——分析理解——阐释交流——价值判断),在流程中强化学生对创造性欣赏行为的灵活运用能力。
(1)描述阶段的指导: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瞬间的强力感受,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是儿童直觉地面对作品产生闪光式的认识。对第一印象的描述,就是要儿童说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出的视觉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包括三方面的指导:一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欣赏时间,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二是耐心倾听学生的描述,让学生充分表达;三是教师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予线索,引导进一步观察、想象、陈述。
(2)形式分析阶段的指导:形式分析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是加深学生的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分析阶段,要求学生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教师要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如"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引导儿童反复多次地深入感知、体验作品,理解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适当地用欣赏所得的体验进行创造性形式模仿,帮助学生
(3)解释阶段的指导:解释就是学生通过探讨一件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把握欣赏作品的所再现、表达出来的情感、意义。在这一阶段的指导中,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适当地介绍作者的小故事、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扩大学生对作品欣赏的人文底蕴,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二是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教师的解释,不拘泥于作者的原有创作意图,对作品所传达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4)评价阶段的指导:评价是判断欣赏作品的价值。对小学生来说,如果学生能够对优秀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之处,说出自己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或欣赏作品的某些方面能积极影响自己的创作,那么这种评价的作用是必要而且是非常有用的。
四、引导学生创造性欣赏的策略指导,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一)文化心境的激发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感情的材料。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使他们在欣赏名家名作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这欣赏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欣赏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审美的同时,学到优秀的人类美术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欣赏心境的创设可分为:
(1)主题式心境:根据某一主题,在欣赏活动开始前或开始时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身临其境地对作品展开欣赏,如以美术作品所展现人类情绪(喜、怒、哀、乐)为主题的欣赏活动等。
(2)专题式心境:根据一个鲜明的专题,罗列归属于这个专题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如画家笔下的“树”为专题展开的欣赏等。,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3)背景式心境: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为了达到深化主题,突出欣赏作品的鲜明时代、民族个性特征,借助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创设的情境。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雨打芭蕉》等民族名曲作渲染的背景,引发一种古典的心境。
o (4)引导式心境: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借助于语言、音像、动画等媒介,为即将欣赏的作品作必要铺垫的情境、氛围。如讲述耶酥与弟子的故事,就耶酥在晚宴上的一句话:“你们中的一个人背叛了我”而引发的名画欣赏《最后的晚餐》。
(二)感觉能力的诱导

“ 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主要是视听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觉,是审美的起点。”(《美学:审美理论》戚廷贵)美学既然是审美理论的科学,我们的美术教学就应当遵循美学理论,把学生的感觉做为审美的第一步,给予重视和培养。研究者在具体欣赏中对感觉能力的培养方法从以下几种入手:
1、增加感受、体会欣赏对象的机会和时间。良好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一定的教学活动做保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感觉能力的培养尤其如此。现在学生花在感觉能力培养上时间和机会不多,研究者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宁可放慢教学的速度,也要多设计一些感受审美对象的活动。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能倾听一下《伏尔加河船夫曲》,就会从听觉上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上《树皮的花纹》一课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摸一摸生长校园内的大树的树皮,以触觉亲自感受树皮的纹路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有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有充分的感受和体会,欣赏才会更现实、生动。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2、以视觉为主,听觉、触觉、嗅觉相互作用培养通感能力

课上的感觉培养,应以视觉为主。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画面上的形式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画面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写实与象征。同时加强听觉、触觉、嗅觉与视觉的相互作用,有效而完整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三)作品形式分析的指导

美术是一种能够学习和弄通的语言,也是一种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会“读”与“说”的交流方式。“读”指的是作品的视觉表述,“说”指的是创作出视觉表述。对作品形式分析的指导,主要是从色、形、构图等艺术手法角度出发,理性地探讨与分析作品造型的特征与特点。在欣赏过程中对提高学生作品形式分析能力的策略指导大致有以下几种:
中国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作品形式分析的学习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形、声、色并茂,教育表现手法多样,富于变化的多样性,对欣赏过程中付诸于视觉形式的美术作品,都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作用下,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肌理、质感、空间视觉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良好的欣赏教学的氛围,宜于在此种氛围中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作品的欣赏。
2、利用比较欣赏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提高分析能力,加深理解。

作品的比较能产生雄辨的说服力,有较强的针对性。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把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种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课题研究者将对欣赏作一分析与比较的深度思考。,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四)画面阐释与对话交流的引导,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阐释学运用到美术欣赏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欣赏课堂中教师“霸占”讲台一统天下的“教”,转到学生对美术作品真正的“学”上;另一方面阐释学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欣赏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学生不但要会用眼睛分析美术作品,还要学习用语言表达理解,如果教师重视学生对画面描述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观看作品后感觉的表达,重视对作品作出评价能力的培养,那么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就可能成为现实。提高的将是包括思维、创造、感觉、人文精神在内的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课题在欣赏过程中对提高学生阐释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基本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1、对话氛围的创设:对话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交流方式。
在对 话中,交流双方很快达到视野融合。在融合中,相互扩大眼界,使精神生活进入新的更高的层次。这里说的“对话”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随便交谈,而是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的具有情趣和美感的氛围。能够在此间激发学生对作品发表有新意的见解,能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多向交流,成为真正有“人”、以“人”为主的欣赏学习。

F 新课程标准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本质之一是交往,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那么,如何实现这种交往?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无论是对作品主题等的描述,还是对作品的形式分析,或者是对欣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合作学习都可能开启学生的新思路,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2、描述能力的培养:在欣赏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用语言对作品进行描述。一方面教师有目的的对作品的适当描述可以唤起学生审美的体验;另一方面描述能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艺术作品,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学生对作品进行美术评论的一个重要基础和途径。本课题在欣赏中通过教师半成品式的描述引导来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比如:妈格利特的《比利牛斯山之城》,是一幅超现实主义绘画,对儿童来讲,接受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一个学生对这幅作品的描述,非常漂亮地道出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之美“……白云漂浮的蓝天,浪潮拍岸的大海,城堡高距的巨岩,这些寻常的景物重新在一起,构成了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另一个世界,不免令人惊异。在画家妈格利特的想象世界里,可以违反地球引力的存在,而让巨岩好象白云一样漂浮在空中!”

3、差距欣赏的开发:学生与被欣赏作品之间存在着差距,差距妨碍着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学生与作品的差距,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主动地去理解作品,充分利用这种差距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努力探索的精神。在研究中通过学生生活实际差异与文化差异两方面来展开,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落到实处。比如: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的气质与个性,有的天真活泼,有的沉稳少语。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受其影响。一位六年级的女学生性格开朗,喜欢色调明快的艺术作品,所以不喜欢拉菲尔的名作《椅中圣母》,虽然她知道这是世界名作,也承认画得非常出色。和那些准备把画挂在家中最明显位置的同学相比,她要把画藏在床下,因为她觉得“画面太暗,有点沉闷”。这不能被认为是一种格调低下的反映,恰恰是在理解中的主动选择。

4、人文精神的强化:在目前的欣赏课堂中,一些教师对作品的讲解只偏重于技能技巧方面的分析,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欣赏中作品的形式因素与作者的理念之间内在的联系被忽略,人文精神势必被忽略,使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觉:作品的技能技巧与作品的理念是毫不相关的。本课题通过欣赏过程中对人文精神的强化,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层次思考。比如:欣赏米勒<的拾穗》,单从色彩、光线、构图等方面去分析画面,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色彩、光线、构图的处理,其实都是为了表现米勒对法国农民的深情热爱。

(五)欣赏与创作相结合的倡导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不是说教师不可以作任何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相反,适当背景铺垫是为了对话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在这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同时引导学生指出作品存在的问题,允许学生对作品作各种符合自身要求的改动性创造,进一步提高和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后,同学们对这幅名画的历史及艺术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趁热打铁,提倡学生结合现实进行自己心目中的蒙娜丽莎形象再创作,结果出现了《舞台上的蒙娜丽莎》《穿工作服的蒙娜丽莎》《象妈妈的蒙娜丽莎》《胖胖的蒙娜丽莎》等等。

(六)美术评论短文撰写的激导,美
艾斯纳的DBAE美术教学思想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评论能力的培养。在DBAE教学中,美术评论决不是要学生寻求对一幅美术作品的标准答案。学生通过与美术作品的“对话”,增强了视觉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体现在对作品的描述、阐释过程中,另一方面可通过书面形式表现出来。本课题通过欣赏后写评论短句、评论短文的策略指导,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进行美术评论,并物化为文字形式,进一步深化了欣赏见识,提高了欣赏能力。如在欣赏补充教材《韩熙载夜宴图》时,学生立刻被整件作品五段式有机联系的形式相吸引,教师用录音根据画面内容分别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轻音乐、笛子和筚篥演奏,引导学生随音乐而感受夜宴图的具体内容。学生谈感受时,有的说:“夜宴图首尾统一了听琵琶演奏、观舞、休息、听笛和筚篥演奏、送别五个场面好象看小人书,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说:“夜宴图中这么多人,或站或坐、或正或倒、或抑或靠或动或静,简直是生动丰富。”有的说:“画面颜色金碧辉煌而又古朴可爱,红绿色相穿插,大块黑白相间隔,有对比有呼应,色彩不多,却非常丰富。”

五、突出人文精神与创设对话平台的欣赏实践反思
1、有利于教师全面综合、完善的美术教育观的树立,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文精神正在不同社会领域不断突显。当今美术教育界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揉和了费德曼教授提出的探究型欣赏教学法与DBAE四阶段审美教学模式之优点,在美国已逐渐被“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所取代,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新思想、新模式。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对学生的美术学科教育负责,同时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负责。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标志着学校教育从美术学科教育向美术文化教育发展。美术文化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启迪人生,关怀生命,提倡审美——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美术文化教育最有价值的超越是培养多元开放的文化胸襟——利于创造性学力的培养。“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尹少淳《走近美术》),因此,提倡审美和人文精神教育,在欣赏过程中展开全面综合的完善人格的欣赏活动,必将促使学生人文教育观念的植根,有利于教师全面综合、完善的美术教育观的树立。
,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2、有利于教师对美术课程教育理念的实践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阐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美术的能力,均能在自身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美术课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在课程内容上强调课程的基本内容必须具备基础性,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用的,同时要注意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素质差异。美术学习应当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关注学生的欣赏学习,把教师情感因素添加到欣赏教学中去,保证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欣赏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生动、活泼的个案例证,必将充实研究者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认识
3、有利于学生欣赏评价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交往。“因为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余文森《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欣赏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过于单调的局面。在欣赏过程中采用渗透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合作方式,在欣赏成果的阐述上本着“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的理念,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欣赏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欣赏能力和艺术批评的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收集美术作品,对感兴趣的美术欣赏作品上得独特的见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欣赏评价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欣赏能力的发展
“培养创造性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天能得到这样广泛的重视,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创造性意义的拓展是不无关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富有创造性是健康人格的表征之一,它赋予了创造性较之从前广泛和普遍得多的意义——创造性可以表现在人们所从事的任何活动之中。人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以创造性的态度或精神去做,这种态度或精神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特征中。创造能力不但包括创新的精神与意识,还包括将新的观念转化成为具体事物的能力。所以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应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要培养学生将创新观念转化成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综合性、探索性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老子所著《道德经》的开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突出人文精神的美术欣赏教学强调对话与交流,可谓是“教可教,非常教;本可本,非常本。”这种美术欣赏学习中的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欣赏活动中的指导和点拨。教有课本,但已非传统意义上的课本,生活中到处是美术欣赏的内容。人的自信一半来自自己,一半来自别人。一个人如果从来就不欣赏自己,他就不会拥有自信;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被欣赏,他就不会获得自信。美术欣赏,欣赏名作,欣赏自己,被别人欣赏。对话可存,人文可存.

http://www.21blue.cn/e/List/List_98.html

8. 求高中美术“中国现代美术”教案,谢谢各位

一、 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程 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
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以下讲述法)因素: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阐述)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

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欣赏方法
技法: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
(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

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
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这是一幅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请学生分析,通过分析画中几个主要典型形象的心理,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靠典型来塑造角色的)。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

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
(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

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课件展示

先一个学生讲,然后可再请2-3个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讨论或“七嘴八舌”的发言

分组讨论允许“自说自话”

(课件展示)学生欣赏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说)在这一作品中,描绘了因战争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形形色色的难民,他们中有农民、工人、市民、知识分子,有老有小,有男有女,通过每个人不同的动态、表情,反映出不同的身份和经历

学生讨论、分析人物心理,从而得出画的主题思想(师生互动)

感性—理性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总结回顾欣赏过程
感受作品的时代特征,从而找到一种正确地欣赏方法。
同学们地观点肯定是众说纷纭,但不一定就能说得正确。

对这幅看似简单却有着深刻内涵的作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在教师的讲述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因为学生的审美能力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经验基础上的,但这种理性经验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还有赖于教师的讲述,从而使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通过层层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

通过这一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http://www.5ykj.com/Health/gaomei/25197.htm

阅读全文

与国画美术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