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间艺术活动有哪些
1、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艺术活动。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
2、捏面人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3、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活动。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4、鲁绣
鲁绣一种古老的艺术活动。属于山东生产的刺绣品,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山东省简称为“鲁”,故名。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 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
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莲花罕为题材。
5、皮影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活动。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活动,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⑵ 任选一件你喜欢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填写一份简短的美术欣赏报告
司母戊方鼎:
因它是当时最重要的礼器,所以,器形庄严厚重,鼎身呈长方专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属,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司母戊方鼎充满神秘的色彩,体现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的无上权威。
⑶ 简述青铜器的艺术美
我国古代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当时人们宴乐、起居、狩猎等社会生活的内容;还有我们的繁体字中的一些象形字,也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上的
⑷ 秦汉工艺美术的秦汉工艺美术-铜器工艺
秦汉来时期的铜器工艺生产是一个自重要的部门,成就卓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鎏金铜车马以其形体硕大,制作精良,著称于世。其他品种有传统的鼎、敦、簋等。秦鼎造型腹浅、矮蹄足,腹间有一道弦纹,如陕西户县宋村秦墓出土的鼎、西安历史博物馆所藏的秦蟠虺纹鼎。敦则环耳,腹间亦有一弦纹,风格与鼎大致相同。具有时代特色的是鍪和蒜头瓶。前者为炊煮器,扁圆腹、圜底、颈敛、口沿外张、腹肩处有双环耳,或对称,或一大一小,或一耳,常饰以叶脉纹,线条流畅,变化多样,造型优美。后者以其鼓大如蒜头,而得其名。到了汉代,铜器已向日用器皿发展,其特点是出现了一些新品种。产量较大的是灯、炉、奁、壶、洗、镜等,另外像鼎、壶、缶、卮、杯、盘、盆、洗、釜、铫、锅、钟、铎、鼓等,亦有所生产。制作上以素器为主,而少饰花纹。
⑸ 为什么在青铜器上刻恐怖图案八下美术
为什么在青铜器上可下恐怖图案?这是在古代青铜器是用来祭神的,所以他需要这些东西来郑鬼一
⑹ 高中美术第二册《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教案或说课稿
一、 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翻开艺术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艺术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体现出时代的文明和发展轨迹。在中国,原始时代的利用泥土制作的彩陶,商代利用铜和木材的制作的青铜器、漆器等;在西方,天然的石才成为希腊雕刻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的原材料。这一切都说明了材质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现成物体被当着艺术表现的材料运用于现代艺术,可从绘画大师毕加索谈起。毕加索将废弃的自行车车座、车把组合成公牛头。之后,材料被艺术家当作表现思想的媒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自然界,纤维、竹木、石子、贝壳、金属、塑料等都向我们提供了关于颜色、图案、形状、肌理、质感等方面的素材。同时,各种材质又具有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冷与暖等属性。因此,材料具有触觉和视觉的双重功能。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实践与探索空间。美术教师就抓住这个契机,以材质与肌理为突破点尝试采用实践式教学模式进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应用的课堂教学。
基本过程:
课前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广泛收集不同质地材料,并带到课堂上。在发挥材质与肌理的效果前提下,构思作品。之后进行制作和实验。最后,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想与体验,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经验。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试验课题《山水》
薛夼同学想做一个具有水墨韵味的壁挂。
实验一:选择通常用的黑色、白色垃圾袋,进行裁切、粘合。结果因为粘合技术不过关,效果不理想。
实验二:选择黑白布,灰色毛线等进行粘贴组合,效果较为理想,有亲切感。
实验三:选择模板做底材,然后用沙浆、纸浆做肌理,之后涂色,效果接近真实。但沙浆牢固度、纸浆牢固度不够。
最终,薛况同学选择了麻布片作底,用布和毛线完成形象的设计与制作。
骆小华同学想做具有现代感的画面效果。
实验一: 选用塑胶板做底材,塑料管拼接,以方向的转换表现山水的走势,结果发现塑料管不能自由弯曲,局限大。
实验二: 选用金属丝和金属片制作则很灵活。最终完成设计与制作;
何采纯同学选用卫生纸、宣纸、纤维板等材料成形象的设计与制作,使作品水墨味达到及至;
苏燕玲同学选用黑白灰三色塑料管进行连接组合,作品具有马赛克味道;
苑晶同学选用立德粉与纸浆------
实验与讨论
师:通过实验相信大家都有感触。实验的成功对我们来说如同享受美味,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薛况: 通过多种实验,发现运用不同的材质,效果不同。塑料给人以冷漠感,毛线类纤维给人以亲切感,纸浆或沙浆给人以朴拙感,厚重感。
骆小华:在实验中,我发现金属丝所呈现出来的感觉是缠绕、坚硬、酷的感觉。
何采纯:老师,在您的启发下,我的思路已打开。宣纸,卫生纸是我们身边的随处可见的材料,我选择它感觉具有环保意义。
苏燕玲:塑料管很容易找到,按构成的形式去制作就产生了节奏感和错位感。
苑 晶:我选择的材料很普通,但这种材料却有一种神秘感。
----------
师:是啊,我们这样的学习与探讨,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想象力。综合材料在工艺美术与设计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关于材质的应用与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只有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并结合时代精神才能发现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片 段 二:实验课题《秋》
老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实践的同时,还配合二胡、排箫、钢琴等背景音乐。在这种情景氛围中,进行实践与制作。
实验一:邓苗同学选择树皮、纸浆、干草和树叶做成浮雕效果,借以表现具有真实感的秋天的萧杀景象。
实验二:马续强同学干脆选用多种纤维做成多层悬垂状的软雕塑,借以表现秋水伊人的景象---
实验与讨论:
大多数同学认为情景音乐能够帮助引发联想,容易进入忘我之境。极小部分人同学认为没有用,甚至有些干扰不利于静思、深思。
片 段 三:实验课题《环境与我》
老师利用教学媒体播放自然风光片,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引发联想,设计体现环境与人共存关系的艺术作品。
实验一 陈玉琴同学用一个废弃的篮球代表地球,在其表面附上新鲜的树叶片,并有规则的排列。之后用沙浆进行粘贴覆盖,绿色逐渐减少。同时,绿叶的水份也在逐渐丧失。地球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
实验二 李聪同学想设计动物与人的共存关系,结果出现想象力匮乏。这时,他借用电脑进行设计制作。灵感因此产生。最终,李聪用铁丝网、羽毛、麻绳、布等材料做成鸟与人被困铁丝网中的画面------
实验与讨论
师:这节课同学们会更有想法,陈玉琴同学的设计让人触目惊心-----
陈玉琴:老师,您在课中播放这样的片子,让我认识到我们人类的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地球对人类生存的承载力正变得越来越脆弱。我做这件作品要表达的是:当地球的树木、水、土地资源日益枯竭时,我们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李 聪: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却使一些珍贵的动物种群濒临灭绝的境地。人类的疯狂捕杀等行为必将受到生态平衡的惩罚。我的作品想要告诉人们:人类的自由是受大自然限制的------
从上面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动手能力极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操,美术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课堂。
二、案例的几点启示
(一)先进的教学思想
本案例采用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而代之以多元性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质为重。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在感觉和知觉的体验认识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体验,不断升华认识思维,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其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精神,值得借鉴和研究。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
本案例的创设,运用自然界中的材料与肌理进行设计制作,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自主发现和探索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充分自由。整个过程里,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自己动手、自己构思、去实践去创新,挖掘自己的潜能。学生在成功完成一件作品后,互相交流实验体会,不断总结知识经验。实践过程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灵活性和探究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工作室的构建;多媒体的教学辅助等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多元性、科学性的现代化的教学策略。为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三)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本案例采用实践式教学模式,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环境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以一个选题的发放,同时选用不同的材质和肌理进行设计,体现不同的设计风格。然后师生进行讨论、交流创作体会。使教学内容丰富而充实,并且外延得到扩大。
(四)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形式多采用单元制教学,是“师承式”的。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模仿或被灌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被扼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技能和基础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忽略。学生实践少或者根本缺失实践,动手能力差。本案例的创设以实践为主、以多媒体设计为辅,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美、寻找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本案例的实践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案例的重要亮点。这种学习方式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者思想的延伸。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往往是根据学生的美术作业好坏来评定学生艺术修养的优劣。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化。而本案例的创设则体现了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不再是仅仅关注作业的好坏,而是偏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求知、探索、研究、发现、创新的努力过程。这种教学评价是师生互动的,探讨式的。这种评价方式确切的说是一种经验总结,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自身能力,使教学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