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学习(检查)——新课导入——课文朗读(全读或部分)——课文分析——学生探究——师生互动——学生反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 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两先两后”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显然,变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先学后教,先练后导
“两先两后”课题创立的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和探索。“两先两后”即“先学后教、先练后导”。它的基本理念是把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与学练的习题,让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探究学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探究学练后反馈的信息来讲课,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学情”来展开教学,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课堂的要求。
对学生来说,在教师教导之前先探究学练,等于课前就冲到了学习的前沿阵地。学生若凭自己的能力完成了课前的探究学练任务,定会产生成功的喜悦,这就会激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假若学生在探索中遇到困难,就会自觉地去借助工具书,或找人讨论,或向人请教,这由课前探究引起的主动学习与互动探究,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力,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对老师来说,让学生先学先练,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讲课,就容易抓住重点、定准难点,能够及时地调整讲课的内容和程序,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容易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有利于因材施教。这是在教学机制上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恰当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二、课堂操作,大胆实践
课堂教学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有形的”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流程,表现在教师对课堂活动的组织。“无形的”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思路,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
“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课前激活――反馈互动――拓展创新
1.课前激活,自主探究
如何扭转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传输知识的习惯?关键在于课前激活。“课前激活”是指教师讲授新课之前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前激活不同于简单的课前预习。我们在传统教学当中也有预习,但是那种预习只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更多的是漫无目的浏览而已。课前激活环节当中,教师在充分把握课文,钻透教材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重点、难点。然后,根据课题理念把教师要讲授的知识转化成为学习探究的问题和学练的习题,让学生先做先练。学生的预习就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教师根据课本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前探索题”,设计原则是缘于本课本节内容,但不囿于本课本节知识,而是宽于本课内容,引导、启发学生进行丰富而大胆的联想、想象和情感活动,自行探索、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这样,学生在老师“教”之前就“活”起来了!
“课前探索题”的设计关键在于教师。我们知道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课前探索题”的设计恰恰体现了教师备课的深入程度,它往往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预想。
2.反馈互动,以学定教
教师导入新课后,布置学习小组对“课前探索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想方设法搭建学生展示自我探究成果的平台。一般来讲,问题的展示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知识性的问题通常在组内展示,对文本理解的问题或者富有共性的问题在班内展示。但这不是绝对的,有时教师用一些容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在班内展示,常常起到激励的作用。对于具有共性的探究性问题可以由学生代表本小组在课堂上总结汇报,师生共同订正和评价,学生也可以质疑问难,使探究向纵深发展。
两个层面的交流汇报保证了学生参与的面足够广泛,这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或引导学生自解问题,或有的放矢地讲解新课,释疑解难,有课件的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后,让学生再思考和完善课前探索题,并完成课后练习(达标体验题),以巩固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将知识的掌握转化为运用的能力。此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反馈后互动,在互动中导学。这不是一般的问答,而是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3.拓展创新,提升能力
教师不囿于教材,而是大胆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增设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因素的课外练习(“拓展创新题”),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再行探究,举一反三,求异创新,升华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步一步诱导学生登拓展之堂入创新之室。
三、教学相长,效果显著
1.教师角色转变,专业素养提高
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我们的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以“组织者”代替“控制者”,把学生推到合作交流展示的前台,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并且在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活动中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走进学习小组中间,以 “指导者”“参与者“代替 “权威者”,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交流彼此的思维创造、体验彼此的思想情感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他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在这种课堂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的学情,而不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情况,教师能够依据学情设计自主学习任务、精心预设每一个课前探索题,并预设可能遇到的问题障碍以及解决的方案。
因为教学环节的“先学后教”,客观上给教师的教学视野、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充分研读文本,备课视野大大涵盖和超越学生的学习视野,驾驭课堂教学才能“游刃有余”。
2.学生学习习惯形成,学习兴趣提高
这种教学模式拓展了课堂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多,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逐步养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的优秀的学习习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其终身学习都是有很帮助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主张。
3. 初中语文微型课模式
初中文言文一般都是一篇都要上两个课时的。不过既然是试讲,最好是先讲内一下写作背容景,然后点一下中心主旨。然后简略性的讲一下重点词语的意思,虽可以简略,但不能错哦。然后在开始结合内容分析一下作用,最后再点一遍中心主旨,以及讲解一下易考题与基本答题法。时间要具体规划一下,一节课大概就能讲完的。祝你试讲过关,加油。望采纳
4. 如何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一、语文课堂开展小组活动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既要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也要强化教学对象的分析。初中生在学习中渴望参与的意识更强,迫切要求与教师开展互动、在课堂上表达观点等等。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活动,一方面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开展自由讨论、热烈辩论,营造了各抒己见的良好学习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其次,语文课堂开展小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引导启发。采取小组这一扁平化载体作为承接,整个教学活动不再面对单个的学生,而是面对数量更少的学习小组。教师只需将学习目标任务交给小组这样的单位,由牵头学生带领大家一起分析研究,缩短了教师关注面,提高了教学引导启发与控制调节的有效性。另外,语文课堂开展小组活动还能够充分集聚学生的集体智慧,提高重难点突破成效。一个人的思维角度深度都会受到限制,而集中大家的力量,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角度全面性、深度有效性,使语文教学工作更加顺利地突破重点难点与要点。
二、紧扣重点环节提高小组活动成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需要教师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重点要抓住五个环节。
1. 科学设置小组载体。合作小组不同于一般的学习组织,既要体现数量的适中,又要明确牵头学生,同时还要对学生成员进行结构的优化。笔者在教学中按照6人一组或8人一组的规模组建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明确一名学生牵头负责,避免群龙无首、秩序混乱的状态。同时对小组的作用功能定位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使小组成为组织大家学习研究、集中集体智慧、参与班级互动的有效组织。
2.明确小组牵头学生。每一个小组都应当是一个坚强的学习堡垒,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进行,小组研究活动就会缺少指向性目标性,导致学习活动无法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所以笔者在小组作用发挥时,明确了每个小组的牵头学生,主要选择语文学习基础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带领本小组的成员准确领悟教师的教学意图,使整个小组的学习活动能够按照启发引导的方向顺利推进。
3.精心设计思考提纲。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从课文的主题、人物形象、结构顺序、内在线索到写作手法、重点语句分析等等,这些方面涉及面广量大,教师需要在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笔者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每一篇课问中涉及的知识要点、能力要求梳理总结出来,浓缩成一组思考题,以此为线索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逐题分析,交流辨析,既要自己进行深入思考,又要与同学之间开展交流互动,这样的思考提纲充分体现了对整节课的有效串联和引导启发,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线索与灵魂,也是教学目标任务全面达成的重要载体与保障。
4.组织学生组内探究。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内都要进行充分的交流辨析,不能一味听优秀生报答案说成果,要积极参与其中。笔者在设计思考题的环节,既体现了问题的全面性,同时也体现了难度的梯度性,这样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有思考的机会、表达的平台。小组讨论时,笔者要求牵头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小组成员, 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要给予他们讨论交流的机会。对于学困生的答案不要轻易否定,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对他们进行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方面的渗透,以达到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领悟能力的效果。通过小组的探究,初步总结梳理出本组学习成果。
5.交流辨析深化成果。教师将语文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放到小组,交给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提高学习掌握效果。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辨析,大家一起讨论进行答案的补充完善,以及一些片面观点的纠正引导。学生之间的观点差异,教师不直接进行点评,而是进一步引导他们讲论点摆论据,通过辨析的过程既明晰了问题答案,同时也深化了学习理解效果,提高了思维方式技巧等等。
三、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既是对语文教学模式的一项创新,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尊重,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等立体教学目标。教师在小组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技巧方法,既要着眼于小组的功能作用准确定位,合理分布成员,同时也要在小组具体运行过程中有效掌控局面,在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进行巡视点拨指导,有效把握学生学习动态,确保整个教学节奏有序推进。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拓展小组这一载体的功能,鼓励学生将小组作用从课堂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特别是在发挥学困生补习、学习成效过关考核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语文学习。源于网络分享。。。。。。
5. 初中语文补习班一般怎样授课
好的武汉抄初中语文课外袭辅导班啊,我听说武汉博奥教育挺不错的,他们不做什么广告,都是靠口碑来招生的.\r\n那里的老师都是在职一线的优秀老师,每一个都很有来头,在武汉知名度很高。实行小班教学,老师因材施教,人数一般限制在20人内,保证老师可以顾及到每个学生,这和学校就大不相同了,,,你先去看看吧,说的肯定没有亲眼见的来得实在。。。
6.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将成为今后长期的任务和经历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能力成为新课堂的有机整合训练目标。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近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语文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创造性教学。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比较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使得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增强,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教师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会显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使教学艺术进入个性化的阶段。个性化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与他人的不同,也意味着超越自己。教师在这一创造性教学阶段的实践过程,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创造进入了个性化的阶段,自身教学艺术开始呈现出与他人的不同,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周围同事或以往经验的超越。课堂上教师除了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复杂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并不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具备有效备课的能力。
我们提倡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何尝课堂有效性不能提高?
我觉得“阶段智能建构学案”无疑就是比较好的一种备课内容的有效性的体现。它分为:一、我回顾、我成长。二、我纠错、我进步。三、我巩固、我快乐。四、我早行、我先得。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应有的提高,真正让学生每天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尤其在处理学生问题上,要善于巧妙地用一句俏皮话、一个小小的玩笑话、一个对学生善意的揶揄、一次轻轻地抚摸,这样使紧张的空气得到缓和,使学生能直抒胸怀,感受不到压力,既有助于问题的处理,又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重。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有了这样的能力,课堂教学,何尝不会有效呢?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阐述,不同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观点,但从评价内容的角度来说,一节好课必定要在融洽地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定要体现出学科的特色,也一定离不开教师出色的预设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多种元素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完美整合,就会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7. 语文试讲15分钟怎么分配时间,就是对着评委讲课
试讲:实际抄是微型课,把教课袭思路讲清楚,整个在讲课的过程中,对着评委,完成完整的一堂课的讲述,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做重复,学生活动提到,但不做重复,教师的过渡语要设置好。
有导语,有过程,有小结,有提问,有学生活动,有评价,有师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合理评价机制,高效的课堂容量。
试讲一般是15分钟,考之前上网下一下模板, 在每年6月和11月,通过试讲就可以拿证了。
教师资格认定理论课考试每年3月、11月各举行一次,报名时间为每年1月、9月(在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的报名时间由自考办另定)。教材由自考办供应。
教学技能测试每年举行1—2次,一般在上半年的5月和下半年的11月报名,具体时间由当地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确定后公布。教学技能测试的内容为:备课、说课或上课、面试。
根据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意见,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在未取得毕业证书前允许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理论考试,但在申请参加教学技能测试时,应已获得相应学历证书。
8. 初中语文如何怎样进行分层教学案例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其意义
分层教学,其实是老瓶新标,早在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类似的话题——因材施教。它指的是在同一级别的学生中根据知识层次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予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各自得到最大满足的一种教学模式。
然而,面对这传统而又新兴的教学模式,赞成者有之、反对者尤甚。持赞同意见的学生认为: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潜力的挖掘,同时也让层次低的学生从“失败”中觉醒,重新审视自我;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则认为:分层教学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是学校在回避矛盾、舍弃包袱,但又觉得“差生如鸡肋、弃之可惜”等等。
先让我们看看混合型班级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现状:语文基础差,作文病句成堆、错字别字离奇、条理不明、结构紊乱,综合能力低、主观题则审题不准、表意不清。正由于成绩不理想,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失去了自信,产生了自卑,平时学习敷衍了事:作业不交、背诵懒记、考试作弊,“下课一条龙,上课一条虫”,甚至出现了旷课、逃课的现象。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老师的谆谆教诲成了毫无用处的空壳支票。这些学生有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可见,这种混合型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安排。这种现象,与帮助人成功的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伽利略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之多,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缺少的是基础、缺乏的是兴趣、不足的是自信。因此,如何培养兴趣、唤醒自觉、鼓舞信心,让他们发现自我、正视自我、善待自我,已是当今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可以说,分层教学应运而生、适时而出,是“疗治”“差生”的一付最好的良药。
多背、多读、勤写是语文最质朴的规律。语文学习重视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强调的是平时的积累。因此,根据“差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保护其好奇心和奇思妙想,挖掘其异想天开的合理因素,捕捉其特长的闪光点,旨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愿学”“乐学”的积极情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1、巴班斯基说:“如果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他们有认识兴趣、有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需要,……那么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一定更有效。”“差生”大多生性好动、思想活跃、乐于游览,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深入社会、探究生活,从“玩”“乐”中学习知识,让他们真正领会无处不在的语文及其魅力,让他们觉得语文并不是可憎可怕的、而是可亲可近的,从而缩短与语文的距离。
2、语文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差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对教材大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敌对的情绪,所幸的是,他们大多喜欢看小说或课外读物,因此,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竞赛、书评活动等,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从中提高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另外,语文具有它的特殊性,文学首先是门“人”学,它可以感化人、启迪人的思想。结合平时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加强各种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促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放慢教材的教学速度,做到逐课过关不留后患,并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突破“汉字教学”三关:即认读关、书写关和积累关,同时把诵读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
4、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重在平时的考核和鼓励,对于大型考试(期中考、学期考),则降低要求、因材施考,让“差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语文学科“有法”而“无定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让“差生”从失败中找到自信、从迷惘中肯定自我,培养他们对语文科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变消极应付为积极进取,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成绩,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可以说,分层教学它敢于承认学生思维方式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立足推动学生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合理分层
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分层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教师,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要求、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作一翻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虽然学生面广量大,但要搞好分层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知识基础以及性格、爱好、个性特点等进行了解,按情况分层次。
(1)摸底准备,初定层次——第一学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学生一进入初中,就向他们提出层梯教学的设想,要求学生弥补知识缺陷(如汉语拼音等)提高自身素质,(增加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等)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期中考试后,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从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个体间差异状况,把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四组,甲、丁人数较少,约各占10%~15%,乙、丙人数约各占35%~40%。
为达到帮教目的,可以让甲、丁两组,乙、丙两组学生分别坐在一起,让他们互相交流,继续竞争,共同提高,并制订几条相应的措施,如以桌为单位发言记分。
(2)变换梯队,再定层次——第二学期
“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一学期分层教学后,由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家庭教育、周围环境等原因,各组(尤其是乙、丙两组)学生情况会起较大的变化。这时,就需对每个学生重新评估后变换梯队,再定层次。做法是:取消丁组,留甲、乙、丙三组;甲、丙两组学生各占全班人数的20%~25%;仍采用同桌帮教办法安排座位;余为乙组。由于梯队变化,丁组学生升格为丙组,丙组中有部分升格为乙组,乙组中又有多人升格为甲组,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潜能,就能够进一步树立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超越自己的过去。甲组学生为防止滑入乙组,又要与乙组升格者竞争,也只有努力向前。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互帮共进,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
(2)因地制宜,适当调整——初二
初二起,由于学科数量的增加,兴趣爱好的变异,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学生潜能开发不一等原因,语文学习进展情况必有所不同。为使学生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学好语文,教师在把握每个学生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对甲、乙、丙三个层次的学生适时作必要的调整。其中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升格的多(每次各组1~3名)降格的少(每次只个别组1~2名)逐渐增加甲组人数,减少丙组人数。
这样,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明朝王守仁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在对学生整体教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使优秀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的提高。
(1)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培优”、“补差” ,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这三类学生。比如教学《观沧海》这首诗;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默写这首诗;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3.理解诗歌独特的构思艺术,学习“歌以咏志”的手法。这里教学目标1、2面向全体同学,教学目标3则面向好的学生。
(2)课堂教学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验是否达标。另一方面又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点、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在课堂设计上,根据目标教学模式的要求,有机地与分层教学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区别赵州桥和卢沟桥设计的不同,体会中国石拱桥多样的形式,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两桥的设计示意图 。教师可有意识地先请B组学生在黑板上画图,然后再请A、C组学生上台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A组学生对照示意图进行说明解释,这样,目标虽相同,但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好、中、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差组”--放缓题 + 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中组”--基础题 + 提高题,全部批改;“好组”--基础题 + 拨尖题,只批改1 - 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比如学习朱自清《春》一课后,我 共设计了7大题:1、2两题注音辨音、辨形解词,是学习困难的A组学生必做的;3、4两题为仿句和选择文句意境美,是基础较好的B组学生必做的;5、6、7三题为背诵文段,按标题(春色、春声……)重整文本,按虚实、空间变化改写文本,其中5为全体均做,6、7为C组学生任选其一。
(4)考核分层
考核包括单元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拨尖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差组”生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差组”选做;“好组”和“中组”必做;拨尖题面向优生,供“中组”选做,“好组”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习,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通过阶段考核,对各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有后退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而对降组的学生,不要冷嘲热讽,应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确保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三、分层教学效果显著
近几年,我校语文学科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收到明显效果,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能使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各层次段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差生的比例在逐步缩小,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显然,这是一种有效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依据自身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已成为今天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成功教育的有效基石。
9. 初中语文课型
初中语文课四课型教学法
所谓四课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各部分的固有顺序,把教材分为几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都依次经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构成一种课型,简称“四课型”,下面我将四课型的操作要点阐述如下:
一、 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邓稼先》一文时,首先放几张关于人造卫星升空时的片子—(自制的课件),然后教师对照片子有声有色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经过,再引导学生回想2003年10月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发射”的场面阅读本文,从而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和崇敬,使阅读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
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 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在讲解《藤野先生》一文时,展示了关于敬佩教师的几幅画面(自制的课件):有名人敬师的,有少先队员敬师的;有解放军战士敬师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鲁迅敬师的原因。
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第四、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时,先出示四幅图画—(自制的课件)即课前预习中的四幅画,让同学们找出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讨论,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个观点谈看法,必须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找出文中的观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举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有的同学举了伽利略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还有的同学举哥白尼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围绕“读书有害还是有益”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读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有的同学则认为:“读书能使人走向歧途,因为不好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两中不同的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时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诱发:读好书,如沐春风;读坏书,如饮鸩酒。这种课堂讨论活动既有学生之间的交锋,又有师生之间的争论,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能力。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首先放投影有关安塞腰鼓的图片(教师自制的),再让学生思考:平时你见过安塞腰鼓吗?你打过它吗?打鼓的都是些什么人?打鼓的那个场面你见过吗?如果没见过,想见吗?等等,这样便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本文。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在学习《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学生提出“土地怎么会发出誓言?它为什么发誓言?如果不会,那又是谁发出的誓言?他发出了什么誓言?”于是出示图片并讲清本文的要点:原来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时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为东北的土地所发出的誓言,在讲清本文要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使学生澄清了模糊的认识,同时也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放几幅有关的图片(自制的课件)—如果你遇到一个孩子在一个危险的山崖上进退两难时,你如何让他下来?学习课文后再组织学生围绕“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会怎么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怎样处理?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进行专题探索。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既谈出了自己的做法,又写出了受到的启发,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使学生对困难的处理有了正确的方法,同时也懂得了生活的哲理。
第二、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第三、单元小结及写小论文。指导学生书面表达每单元的知识序列纵横结构,写出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初步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后,有的学生把体会小结融为一体,写出《生命的永恒》读后感,有的则写出《我看镰刀头羊》,而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后,他们又写出了我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看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体会,在知识上反映出的小论文。它大大的激发了学生自学的热情。
运用“四课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觉悟;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0.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有哪几种
教学是来教与学的交往、互源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 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此高效课堂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 合才能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即"导——读——悟——赏——练——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