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语文教学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整体感知,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简单地说,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一个阅读规律。
本文所指的“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整体把握”之后,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通过对文本精巧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但对怎样立足教材,进行有效地整体感知,很多老师很迷茫,无从下手,具体表现在:
1、匆忙研读,浅尝辄止
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2、注重内容,忽视形式
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3、放任自流,缺乏指导
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二、整体感知的要义
1、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出者,是阅读的主体
基于这一认识,整体感知必须以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为前提,教师的作用在于调控目标,积极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
2、整体感知强调阅读的整体性
这里的“整体”大体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学生对课文有一个认知的整体;二是指阅读时要着眼于主干,对课文能“观其大略”;三是能够整合课文,把比较多的内容综合起来,对几种事物、几个部分、几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综合关照能力。
3、整体感知不适合所有课文
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视具体情况而定。王荣生先生指出:“整体感知的完整表述应该是——用整体感知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一)、把握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读阶段,必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语言,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地了解。但是,由于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理解是零散的,缺乏条理的,所以,阅读后必须要归纳、整理、概括、提炼,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优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抓基本要素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引导学生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本的主要内容。
2、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有的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武松打虎》
师:课文预习过了吧,谁能根据课题,用一句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了一只老虎。
师:打虎之前,武松在干什么?
生:武松在酒馆里喝了十五碗酒。
师:武松又是怎么打死老虎的?
生:武松用拳头打死了老虎。
师:用拳头打死的,我们可以用这个词语:赤手空拳。谁能把这些内容连起来说完整?
这篇课文很长,让学生根据课题,用一句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一篇冗长的文章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转化成了饮酒、上冈、打虎、下冈几个主要片段,使学生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4、抓关键词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关键词不可忽视。课文中的有些关键句往往对课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整体推进。
5、抓人物关系
有些写人的文章,只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天上偷来的火种》是新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取材于希腊神话。课文中出现了“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这几位神的名字,这些名字不仅难读,而且学生也不了解。但是,教学时,如果我们能理清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就掌握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来整体感知并概括交流。(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文中出现了哪几位神?边交流边板书,并追问学生: 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通过交流或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对人物有个初步了解)(2)课文按偷取火种的起因、经过、结果,可分为四个部分,他们分别可概括哪四个部分?(板书:无火——偷火——受罚——获救)(3)根据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时,通过预习交流,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人物的行为表现已经清楚了,通过这个活动,既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情节,又自然地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把握结构思路
1、探寻文本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思路常通过线索和脉络来表现,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因此,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要能组织学生探寻思路,穿成网络,连成提纲,进而把握全文内容。
2、了解结构布局
结构布局是解决文本“言之有序”的问题,在实施整体感知时,也可以抓住文本结构布局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三)、把握情感因素
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时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以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1、奠定情感基调
不同的课文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作为教师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的情感。
2、理清情感层次
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理清情感层次,让学生整体感知情感的变化,有助于学生正确体验、感悟、理解。教学时,唯有理清了这条情感线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
综上所述,“整体感知”是“深入局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们要在“教”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指导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整体感知”,然后以感知的收获指导进一步的学习,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效率。
②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起来,要把握哪些原则
一、实验指导思想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实验旨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开拓学生写作视野,进行思维与语言训练,指导学生进行鉴赏与修改,从而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实验原则
1、目的性原则: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是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手段,是工具。工具服务于教学。在实验中警惕喧宾夺主的形式主义,始终围绕教学需要运用手段。
2、成本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尚有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实验中,应考虑手段使用的成本,要选取最有效最省时省力最经济的手段。这就意味着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找到成本最低的手段。
3、可行性原则:一项教学实验应具有前瞻性,但也要考虑可行性,这样才有实施的可能,才具有现实性。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进入了高中校园,但设施的覆盖率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室可利用的手段是“三机一幕”;多媒体教室基本上每校一个,使用的时间仍有限制;网络教室主要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其它学科的使用很难介入。因此,在实验中要立足现实,创设可能办到的机会,力求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起来,以期实验达到较为圆满的效果。
三、初步探索
本学期,就作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这一实验课题,我研究与实验的方向是:整合的方向与方式。即: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哪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材料,反过来思考的是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给高中作文教学提供哪些有益的材料与渠道。经过一学期来初步的研究与思考,我觉得从手段与材料的类别上分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1、借助网络图片进行作文教学
图片是静止的瞬间,无论是摄影还是漫画,都凝结者作者的观察与思考,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的观照。借助网络上丰富的图片,可以引领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进行审美想像与哲理思考,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并把这种敏锐的观察与捕捉延伸到他们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来。根据图片的不同类型,可以进行如下不同的训练:
①风景类图片——诗意地表达
由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语文论坛”上曾经发表过刘德福老师的系列诗歌《画一首诗》,均是选取一些风景图片或个人相片为题材创作的诗歌。我将其收藏,并制成课件《画意诗情》,引导学生欣赏诗画,感悟如何观察图画,从中得到审美的感悟,进而进行审美联想与想像,最终完成诗意地表达。当然这样的训练并不一定要指向诗歌的写作,学生也可用散文化的诗句来表达这一种感悟,重要的是通过此训练来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与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处处有语文。
②漫画类图片——哲理性表达
漫画总是用夸张或变形的手法,撷取生活的瞬间,深刻而艺术地反映社会、人生,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是学生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漫画作文并不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疑给漫画作文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素材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利用网络上搜集的漫画,既可制成课件进行多媒体作文教学,也可输出到纸质媒介在教室训练,既可进行漫画点评式的片断积累,也可以漫画为素材进行整篇作文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漫画这种素材可以引领学生更深入观察与思考,为学生打开观察生活,启迪思想的一个新的窗口。
③纪实类图片——深情地表达
清华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韩军年初曾上过样一节作文课:它选取了一些2004年网络流传的有关社会世象的经典图片,指导学生进行以“有一种××叫××”为句式的说话训练,譬如说:有一种童年叫辛酸;有一种呐喊叫震撼;有一种差别叫贫富等等。之后让学生交流读图体会,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流下了深情的眼泪。这种借助新闻纪实类图片的作文课,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低层,激发学生的情感,突破了学校“象牙塔”式的封闭教育,给作文教学注入了真情的活力。
2、借助网络新闻时评进行作文教学
时评是当下媒体上比较时时兴的一种文体。网络上也有诸多的评论网站,如:“新华言论、人民网观点、红辣椒评论、管窥天下、浙江潮评论、千龙评论、金虎时评、千龙评论、南方评论”等等。时评大多以突发的社会事件为背景,有感而发,贴近生活。教师通过对时评话题的筛选,可行成一个较好的写作训练系列材料。很多著名的评论网站上还有诸如:周刊、特别策划、观点交锋等栏目,往往围绕一个新闻事件而选取多篇时评,这样的材料便于在比同求异中促进学生的辩证思维,积累素材,启迪思想,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时评往往由一个新闻事件而引发,因此,可先向学生提供新闻背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动笔成段成文,之后可印发名家的不同角度的时评,从而使学生学人之长,在比较吸收中鲜活的语言,丰富的思想,较快地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几年前,语文名家赵谦祥曾经利用CCTV的东方时空栏目指导学生写作时评,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现在借助网络这种媒体来进行时评写作,我认为比他当年的条件更为优越。
3、借助大屏幕进行作文评改
面批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作文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传统的面批交流是一对一的,涉及面窄,教师工作量大,实效性小。借用多媒体手段的大屏幕进行作文评改,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劳动时间,提高了作文鉴赏与评改的实效性。
本学期,我曾进行过一次这样的实验,以《作文句段鉴赏与修改》为题,上了一节作文讲评课。讲评展示所用的语段材料均来自城关中学高二、四班的一次学生作文,提前选好语段材料,由学生在机房输入,教师整理后,形成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这节课容量大,实效性高,在校级赛教中获一等奖。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即时互动的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的圈点批画是即时现场完成的,从而大大增强了训练的实效性;大面积地从学生作文中选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指导的针对性与激励性。
以下是这次教学的有关材料:
③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首先是自学,即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这里的“自学”也是多样性的,并不是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与教材中,;第二个环节是合作学习,也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这个阶段以讨论为主,老师把握课堂的走向和气氛,调节刺激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则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说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问及不解之处,在与同学与老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答案。最后是探究学习,即老师在学生此时学习的基础上延伸发散,引导学生把思维扩散开,以便实现更高一点的教学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即有承接关系,又有递进关系。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在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在此期间,不仅需要教师的现场调控和指挥,也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思考,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发挥不出它的优势。
2 情境教学
高中小说有其独特的体裁特点,即它的篇幅相对较长、人物多而复杂、情节冲突大,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广阔。只有契合小说的体裁特点而来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情境教学应用于小说教学中,更能凸显小说独特的情感魅力。情境教学所针对的是现如今比较突出的小说教学现状,如小说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能力的培养;重结构的解读而忽视审美的欣赏;重细节技术的锻炼而忽视整体的感知。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入和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并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小说的体裁相互结合,具有很高的教学效率。情感是小说情境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里,让学生感知文学作品里的所表现出的或激烈,或柔和,或婉约,或豪放的感情,在了解品味这些情感的同时,领悟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为人处世。同时,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所创设情境的适度性和延伸性。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维度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另外,体验小说的情感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走出文本,把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把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④ 语文单元整合式教学需要和精讲配合使用吗
近年来,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
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它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它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标对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培养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核心领域中的应用也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实践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进行各种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迅速普及和提高,语文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时代,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宽广途径。
1,、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情境。
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创造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取代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语文教学再不是填鸭式满堂灌,语文课堂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热情,甚至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个别化教学,在一种创造性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时,首先利用声、情、图、文并茂的录音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放录音,学生聆听欣赏课文录音并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以录音教学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聆听欣赏中走入春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情趣,更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接着我又利用投影、计算机动画并配上音乐效果等制作展示一幅幅春天的图画,让学生在一种有效的情境中走入朱自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让学生在一种极具形象的感官中获得对春的体验,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以较好的教学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多样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瓶颈。
传统语文教学有它良好有效的一面,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迫切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介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也改变了语文教学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使以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为主体的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成为常态,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形象、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师、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教师成了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了知识的获得者、建构者,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的蓬勃发展,教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利用多种计算机语言组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利用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真正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例如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利用幻灯片、动画、动态三维模型演示云层的变化过程及天气变化状况,就让学生对如何看云识天气有了直观而形象的理解,我再配以通俗的讲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便迎图而解了。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一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文本资料,补充文本资料,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从而让学生自如运用各种声像信息,有效突破教学内容及重难点,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模式的突破。
3、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活学习思维。
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教学的资源更丰富、教学的形式更多样,教学的内容更宽广、教学的效果更显著,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以更大空间的提升。今天的“教材”已经成了“学材”,语文教学要求给学生的东西更多了,但是很多以前要在课堂讲授的东西已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课堂则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活跃了学生思维,也让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质的提升。例如我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搜索、下载与文本内容有关联的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源,让学生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故宫建筑有了直观而形象的理解,这些也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让现代语文教学课堂变得生动而活泼。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运用多种多媒体资源丰富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记忆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向课堂45分钟要效果,达到语文教学效果最大化。
4、利用创新的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何克航教授曾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多种教学功能,创新教学结构,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方法、渗透、领悟、小结、运用”方法指导模式,“一读为主、情境体验”赏读模式,以体验、探究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的模式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我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件中的朗读,课件运用大量声像资源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然后在教师诵读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文本字词解释、思路、艺术特色分析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通过课件欣赏诵读,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并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有针对性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探究学习,并且充分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课文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舒婷的《思念》一诗,分析器其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同时完成相关训练题。通过这样一些教学结构的创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渐渐有了质的飞升。
因此,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与传统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能够优化语文课堂,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学习环境,优化教学结构,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⑤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作者以“我”为叙事对象有什么效果,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合作,相对的是“被动学习”,使学生对于自身水平进行自我反省,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模式,包括押韵和语言等、读。另外,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所有的科目和知识的传授都能够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增强自我意识、自我强化,采用“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这时可以适当补充诗歌的押韵知识作为拓展,教师也应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朝着主题思想方面思考,团队之间互相合作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打开思路,小组内成员的交流讨论使学生的竞争精神得到培养,学生自主获得材料更有助于加强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性,积极地进行思考,并通过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学生在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文化,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最后进行交流和总结,在应试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评价立场中立,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并做批注,丰富课外生活,“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探究学习强调参与,例如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出彩,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有效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合作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获得扩展性材料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分享,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二。在整个过程中,因此,在某些注重基础知识的课程上仍然应该进行一些“授受”的方式.文章中有很多环境描写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讲,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和收集信息,而且便于讨论:(一)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团队成员为了提高团队的总体成绩会共同努力,给每个学生自我反思的空间。合作学习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解决问题、品德情意等许多范畴”,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技能和学习态度的全面发展,进而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一。语文: 1,学生应当更多地参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并提出问题教师应当事先以教案的形式布置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实践发现问题,最后由教师点明主旨、自主学习。学生往往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并且这种模式强调师生互动。 1,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互相交流借鉴。诗歌讲究知人论事,以下选取比较典型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作文中间选取优秀的范文供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因此.祥林嫂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吗、写,能够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创造一种学术或者研究的氛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文学,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团体小组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简言之,提高口语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 2,不能只用对错来评判,获得深层的情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某学科领域或者社会生活中选择素材和研究主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张弛有度,以小组为单位在正式上课时反馈给教师,还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此外,提高审美水平教师事先为学生设定好名家作品文章.欣赏美文,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表达,从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教师应当提醒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培养合作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为什么祥林嫂的死亡会放在最后点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3。 (三)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例如在讲解《香菱学诗》这一节时,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国的课堂教学现状是仍然存在“填鸭式”,其中会涉及诗歌的结构和写作要求,能够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新课标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为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项基础性学科、自我指导,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三,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式人才、审视和评价,并做了积极地思考,各抒己见.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供教学内容这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根本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学习中的认识过程,不仅是对作文水平较高同学的肯定。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式人才,风格的清新。另外,给学生思考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格外注意评价用语、“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概论(一)“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最好建立专门的素材本。(三)“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1,成员之间能互相弥补不足: 1,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自我监控。总而言之、“机械学习”,这个问题切口较小,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更加深刻和牢固。探究学习,发挥其在交流沟通和审美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各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讨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互之间解决其他小组的问题,使知识灵活运用,具体探究例如,为作文写作积累素材,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当众做分析,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性,包括听,更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提出问题,但是对于情感的把握则属于较为深层的方面,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原先的教师“授课”: 1、“自主―合作―探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语文是中学生的母语课程,还有利于创设一种学术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氛围,不能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因此。探究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将学生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团体竞争。 2,以往是以个人掌握特定的知识技能的心理过程来理解的,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自主探究,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更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一定的运用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说明学生深入研读了这篇文章,避免教师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这里以高中语文中的重点篇目《祥林嫂》为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造,作为一门高中的基础性学科,不仅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语言的含蓄。 2。这一模式的有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高中的语文教学并得到了有效运用,保证教学构成中的公平性。(二)针对问题。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主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 2,根据新课程理念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这些环境描写都有什么作用。(五)因势利导,多种方式并举,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案的形式进行、经验? 2,终身学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另外、共同学习,还可以激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这一模式的运用.积累素材提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素材并进行及时记录,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更应该注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戴望舒的《雨巷》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出问题,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方式。(四)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结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主学习”,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讲。高中语文教学在落实这一教学模式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⑥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启与发中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启发式教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⑦ 几种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启与发中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启发式教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一、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⑧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几种整合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于2005年秋季在我省已全面推开。由于对新教材的编写缺乏了解,再加上受传统教材惯性思维的影响,老师们面对崭新的苏教版教科书,各种新问题随之而来。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好高中语文教材,正是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对新课程新教材有个宏观的认识,进行整体上的把握,进而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呢?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整合以下几种关系。一、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上。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通过文质兼美的高品位文本、优化合理的教材结构和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审美和探究能力,注重人文内涵的熏陶,力图纠正传统课程的工具化倾向。但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首先,语文的人文性是在语文的工具性实现过程中才得到体现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首先实现其工具性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如果把人文性放在首位,就会模糊它自身的学科特征,人们在上个世纪就有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的教训。所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陶冶审美的情操,即在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体现工具性。其次,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应该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它和工具性之间是和谐的融合,而不是机械的相加。老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如何才能体现人文性,强调人文性还要不要去进行基础训练。实际上这两种考虑都人为割裂了二者的关系。举例来说,我们在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时,评点过程中,品读了课文精美的文字,感受了北平之美,体会了作者对北平的赞美和思念之情,激发了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的无限热爱,这已经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如果要再去专设一个活动,围绕热爱故乡的问题去展开讨论,岂不是画蛇添足吗?再次,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并不是不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只重视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是要摈弃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样地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把三维目标提高到同等地位。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工具性,人文性就无法体现;舍弃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也将失去意义。二、关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关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立的共同培养目标引入三维的课程目标,即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改变了过去单纯从知识技能一个维度制定目标的倾向。这些要求,与过去的大纲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到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进步。尽管教学目标要求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陈述,但老师不能机械地每堂课都要按照三个维度去设计,而应仅把三维目标当作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及特定的教学情境来确定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们之间的整合关系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只有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会主动地获取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只有培养起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无限地发展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把三个层面的目标割裂开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脱离一定知识而形成能力和脱离一定能力而获得知识,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并非每堂课都要完成上述目标,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应有所侧重,也要考虑上述三维是互相交织,融为一体的。三、关于三种呈现方式的整合关系《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引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地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新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这些要求,力求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对传统的高中语文课本编写方式,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审视,拓展视野,开发资源,优化组合,形成了“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究”三种全新的呈现方式。三种呈现方式的关系是彼此交叉相融,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无论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活动体验”,以研习文本为主要任务的“文本研习”,还是注重探究能力培养的“问题探讨”,都强调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文本研习”是“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的基础,脱离“文本研习”的“问题探究”和“活动体验”,学习结果无异于盲人摸象。因此探讨、活动、研习往往互现于一种呈现方式之中。由于高中学习材料大致分为实用的、论辨的、审美的文本,用以培养实用的、探究的、审美的三个方面的能力,所以三种呈现方式有时会与之有大致对应的关系,学习时候当然要有所侧重。四、关于单篇、板块、专题及模块的整合关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由五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的构成又是一个生态系统,模块由专题构成,专题又由板块构成,板块由单篇构成。这种整合关系不是简单的堆积和拼凑,不同于以往教材简单的以体裁或知识体系为标准的编排,而是以育人功能为目的,各个专题都是以人文话题领起,一个专题就是一个学习情境,同一专题内的板块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及模块中的专题都是可以生长、延展、创生的。注重单篇教学的学习,但要有整体意识。单篇、板块、专题及模块的整合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分层关系,整体制约局部,局部要服从整体。今后新课单篇教学的学习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体现整体意识的基础,也是板块教学和专题教学的前提。单篇教学得不到落实,整个阅读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单篇教学要有板块意识和专题意识,也就是我们不能割裂开来进行单篇教学。在每篇文本的教学中,能够考虑一个板块或一个专题中几篇文本或几个板块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单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由板块而专题而模块的结构方式,既体现了模块意识,又有利于组织教学。五、关于必修和选修的整合关系普通高中苏教版教科书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部分体系安排,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于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选修部分五个系列,共有16个模块,围绕学生精神成长需要和语文素养确定选题,设计了各具特色而又实在可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使选修课的学习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必修教科书和选修教科书同是构建立体开放教科书体系的一部分,他们互为补充,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部分侧重在基础性、均衡性;选修部分侧重在多样性、选择性。必修部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立人”,选修部分同样坚持这样的基本思想。选修部分横向兼顾文体,分为五个系列;纵向则兼顾文学文化发展的流脉,体现很强的立体感。鉴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必修课程,以教材为例子,抓好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教学,从深度上把握教材,打实基础。对选修课程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做好选课工作,从广度上拓展教材,开阔学生视野。
⑨ 如何收集筛选整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作为信息复化时代的一个标制志性的产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 便利,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网络是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新平台,所以目前所有的课程改革纲要都把网络知识作为课改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受,体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诸如资源不足,交流机会少等缺陷,急需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 改革,从而有效改善这种状况。 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课题,所以目前对于两者之间整合的研究还不是非常成熟。本文首先对网络资源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