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
怎样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在学校教学中,语文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内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书籍是知识的宝库,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
②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阅读课教学
刘俊花 河北省磁县西固义乡东固义学校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时间最多。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几年来,笔者在新课标指导下,进行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对阅读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一 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1)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2)要把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旦功测嘉爻黄诧萎超联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并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二 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仍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地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学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第六册《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沙漠、骆驼的情况了解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挂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三 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四 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很快就能把问题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被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就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多读多练,同时还要总结阅读经验,探求阅读技巧,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随着阅读时间不断增强。
③ 新教材初一新生语文学习要注意哪些问题
新教材的特点有哪些?
一、新教材重视语文课注意两个延伸,即向课外阅读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
二、新教材很多经典课文又恢复了、时文相对少了、传统文化篇目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比例。
初中古诗文篇目增加了,选篇124,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三、部编教材加大了精读和略读课的区分度。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
四、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
老师教读课文16篇,学生自读课文8篇。教读是老师交给学生研读课文的方法,自读就是在老师教读的基础上,学生学会自读课文。
同时,新教材还把课外阅读列入教材体制。三位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如何学好新教材
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新教材名著导读,数量上增加了很多,包括课内必读名著,还有推荐阅读篇目,原来每学期名著导读2―3部,新教材4―6部,可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
课文反而减少了,原来每册30篇课文,现在只有24篇。
新教材主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老师讲一篇课文,要采用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方法,可利用《语文素养读本》(人教版),每学期两册,从小学到高中全册都有。
怎样学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解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词学习要注重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长时间潜移默化,就有感觉了。
结语:学好新教材,关键有两点,一是重视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阅读,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二是多背古诗文,要有一定量的古诗文的积累。
④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在短短几年的教学路上只是有了一些粗浅、零星的感悟。所以,在此,我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用几个关键词来谈一点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肤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一、新 -------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新颖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变化,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对此,我尝试了三要三变 :
1、教学方法要新颖 , 变“静态”为“动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一本正经,学生恭恭敬敬,这属于“静态教学”,只利于学生对知识继承,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所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做,这属于“动态教学”。如,学《变色龙》一文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变原文某些细节,自己设计人物语言、动作、服装等,重新作文。于是有学生给文章编了这样的的结尾:警官把小狗送到将军家,恰逢将军因贪污被查封,警察又裹紧大衣准备变化……这种动态教学,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气氛。
2、课堂教学调控要灵活,变“封闭”为“灵活”
教师要把原来封闭的教学内容在课内整体开放。只有开放,减少统一性,才能搞活。如在讲完《雨说》后,要求以《雨》为题完成片断训练,同学提议改个时间来完成,理由“下雨的时我们一起去听雨,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才能写出好文章。”果然,下雨天室外观察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写出的文章也细致真切,可见这是灵活调控的结果。
3、教学手段要先进,变“单调”为“生动”
电教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景,使课堂变“单调”为“生动 ”。如:在进行《安塞腰鼓》的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然后谈感受。这样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纷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趣——课堂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
“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所以我总结了以下方法:
1、假设换位,调动真情。
所谓“假设换位”是让学生以特定的身份和角色来分析问题,表达思想,通过角色换位可使读者与文中人物思想上相通过,读者与作者感情上共鸣,增强文章趣味性。
如教《孔乙己》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
2、争当“小老师”,妙趣横生
如何让老师自己轻松一点,学生快乐一点呢?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人生寓言》的教学时,完成《白兔和月亮》的教学后,我就让学生来上《落难王子》,很多同学踊跃报名。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带着“为当好小老师”的任务特别努力去完成。课堂上,学生也密切配合,积极举手发言,毫不拘束地回答问题,学生出于好奇,新鲜,敬佩,课堂纪律良好,整节课就在轻松自如,和谐欢快的氛围中度过。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纷纷向老师争取讲课的机会。
3、动手实践,玩中品乐
科技发展史证明,凡是在科技发明创造上有建树的,都是用于实践和不凡操作能力的人。于是在教《核舟记》时,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也来了;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去感受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思—— - 开阔思维
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以教材为主源,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听一听、问一问、议一议、讲一讲,以吸取知识营养,获得语文能力。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呢?总结如下几点:
1、挑起争议,练思维。
如:新授《陈太丘与友期》的结尾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同学们为自己的观点争论起来。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分成两派,像辩论会一样进行辩论,可使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的设计正是为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训练。教师设计的问题既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又适合学生的情趣口味,使学生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如在教《背影》一课时共涉及了三个问题:文章一共出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作者是如何描写背影的?做这些背影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鼓励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如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我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奇妙的,知道吗?她也会说话吗?想知道她都说了些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爱——师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有人说: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润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有了爱,师生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要求教师对待学生亲切自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对学生一视同仁;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当众大声训斥;课后经常和学生谈心,让学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只有师生感情融洽了,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积极地思维,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铺平道路。
总之,语文教学中,我利用“新”“趣”“思”“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也有了一定提高。
学无定法一样,教无止境!我将在教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实践去体悟怎样上好一堂课。
转载,仅供参考。
⑤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
1.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上,“读书”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赏析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如:初读感知,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方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锻炼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提倡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同时,在阅读教学的其他环节中,我们也能听到学生们那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到语文课堂独特的生命力。如:第六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家老舍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温和慈善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济南的冬天。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和作者的写法方法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所以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充满深情地朗读老舍笔下的山和水,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品读这些句子,畅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提高了自己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写作、表达方式,是阅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 “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注意关键词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并把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和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 如《济南的冬天》的第四段描写了薄雪覆盖的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秀气作了赞叹,随后对小雪覆盖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记得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在品读了这些拟人化的句子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山野奔跑、嬉戏一样”。学生此言一出,课堂沸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又如文中有这样三句话:“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学生们能抓住句子中的“睡着”、“唤醒”这两个词语,领悟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老城写活了。 “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个“卧”字,写出了雪的情态,活灵活现。文章的重点语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总结,或是文章的主旨,我们把握好对这种关键句的理解,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感悟”是很必要的。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感悟”,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我认为引导自己去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一是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感悟。例如:教学《海滨仲夏夜》这篇文章,我以包含激情的语调美美的朗诵诗歌—《夏夜》,学生在聆听中不禁勾起对夏天点滴回忆,从而进入文本,渴望了解作者笔下的海滨夏夜的景色,在读到“人们在海滨的沙滩上尽情休憩”这段话时,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海边的感受,经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学生轻轻松松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作者这样写是对人们幸福生活的祝福和赞美。二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客串角色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在这种分角色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学生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品读、推敲、咀嚼,在反复的推敲中感悟语言。
4.“思考、思考、再思考”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学习、研究的方法。思考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满课堂的读,没有留时间让学生思考。或者只是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学而不思则罔”。如在学习《比萨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后,我留给学生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伽利略在那个不讲科学的年代是怎样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的?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后纷纷发言:“他是靠着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取得成功的。”“因为他重视实验、一心追求真理,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好地把握本文的主旨,并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5.点评: “读——品——悟——思”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施行的一种模式,当然这几个环节并不是界限分明、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此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学有法亦无法,让我们用心去上好每一节阅读课,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和光彩!
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