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变迁的资料(初中语文《化石吟》资料)
一、话说鱼类进化(老弟)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化石,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根据。
鱼类的化石并不十分丰富,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示出古今各种鱼类发生、发展的过程。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它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鱼类,因为穿了甲胄,它们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它们是一群不会游泳的鱼类。无颌类的内骨骼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具有软骨骼,像现在我们见到的软骨鱼类鲨鱼和鳃鱼一样。
大量完整的无颌类化石是在泥盆纪找到的,泥盆纪可算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1.3亿~1.6亿年),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庭达到全盛。
在无颌鱼类的基础上,最早的有颌鱼类也发展了。最初的颌是由几个硬骨鳃弓改造过来的。鳃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进化过程中,颌与头部背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效率的进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也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
有关脊椎动物颌的发生与进化的研究,是从19世纪进行的胚胎学研究开始的,它揭示了进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颌的出现,说明动物的某个新的重要的特征的出现可以使一个类群的生活领域扩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区。这以后,鱼类得到了迅速扩展,成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类群。
硬骨鱼最初生活在淡水里,后来逐渐向海洋伸展,终于成为海洋鱼类的优势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产生了内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胄变成了薄薄的鳞片,从而使动作敏捷灵活,提高了运动速度。
硬骨鱼有两个类群,其中辐鳍鱼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大大超过另一种鱼——内鼻孔鱼类。内鼻孔鱼类包括一些形态和构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种类,它们具有内鼻孔构造,可以把嘴闭上而并不影响呼吸。内鼻孔鱼类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肺鱼和矛尾鱼。矛尾鱼隶属空棘目腔棘纲。它被誉为活化石,在1938年以前一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种类。第一尾矛尾鱼是1938年被一名渔民在非洲东南海岸捕到的,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以后又陆续捕到,证实这一古老鱼类仍生活在现代的海洋里。腔棘鱼的重要特征是,鳍呈叶状,具有肌肉,并有相连的辐棘,从而使一些鱼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它们与两栖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们认为两栖类就是由它们演化而来的。
(摘自《海洋世界》1999年第12期)
二、鸟类的祖先之谜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鸟类最初是由爬行动物逐步进化而成的。始祖鸟作为这一进化过程的中间阶段的产物,历来被人们当作鸟类的祖先。尽管这一进化理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许多古生物专家对蜥蜴这样的爬行动物会不会真因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而变成鸟这一结论,仍多少持有怀疑的态度。于是,在学术界内,专家们针对鸟类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刚刚问世的时代,人们对于鸟类最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说法,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到了1861年,在德国境内的一处石灰岩石采石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生物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这块被称为“始祖鸟”的化石的发现,使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为之振奋不已。因为不少人坚持的“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在这里找到了依据。
但是,在今天,这一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突然失去其权威性了。因为在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 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给它定名为“原始鸟”,鸟类的祖先这一“宝座”因而将被原始鸟夺走。古生物学家指出,如果事实上是这样的话,那么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也将被否定。
为了理解发现原始鸟的重大意义,我们有必要以始祖鸟的化石为基础,看看鸟类的进化过程。关于始祖鸟的起源,英国博物馆的庞夫雷特指出,以往人们认为是鸟类祖先的某一爬行动物群体,实际上并不是蜥蜴。始祖鸟是由恐龙家庭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的,始祖鸟与恐龙既是“远亲”,又是“近邻”,它们都起源于槽齿类。不可否认,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确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
现在的鸟类是恐龙的后代这种说法虽然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如果能把鸟儿与恐龙比较一下,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信心。
从外貌来看,现在许多鸟儿都与恐龙有些相像。恐龙中有一种叫鹦鹉嘴龙,它的嘴与会学说人话的鹦鹉的嘴十分相似。鸵鸟龙的脚和鸵鸟的脚一样,也有三个脚趾头,善于走路。鸵鸟龙没有牙齿,鸵鸟也没有。鸭嘴龙的嘴活像鸭子嘴,鸭嘴龙游水也像鸭子戏水。鸟类有毛,生活在1
Ⅱ 初中语文为什么南极有恐龙化石就说明全世界有恐龙
这篇课文并没有这样说。
他是说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想要证明恐龙在几亿年前是存在于地球的大陆上的,只是因为大陆的漂移,使恐龙的化石得以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都看得到他们的踪迹。
Ⅲ 查一下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部教版琥珀一课化石是怎么如何被人发现的
化石是被那些人怎么发现呢?是通过开头文物。发现的。
Ⅳ 初中一年级语文第21课《化石吟》
表达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Ⅳ 初中语文16课 化石吟 优美词句有哪些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专
冰冷的骸骨把平属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Ⅵ 急!!!老师让明天带化石的资料
《化石吟》赏析
这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解迷指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 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直是难能可贵啊!
《化石吟》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
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
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关于教法: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三,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五,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 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首尾圆合 1-2节 :问句引发想像
收放自如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赞颂之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向科学老师请教,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学法分析
本诗教学方法适合采用诵读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本诗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用音乐导入.播放音乐《木鱼石的传说》,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 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 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 请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教师提问:说说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播放古生物重现图片),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 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板书: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
【本课重点】
《化石吟》是科学诗,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化石保留了下来,是生命之躯曾经存在的明证.同时它又是抒情诗,通过赞美化石从而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基础练习】
1.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2.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
以逸代劳( ) 故技重演( ) 针贬时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画( )
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 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1.阅读诗节,回答问题.
人造卫星又回答:
对了,我正想告诉你,
我靠神目——遥感技术,
发现了隐藏的古城废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玛雅城两座;
两座古城里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态的石头建筑.
这永不消逝的废墟呀,
它的考古价值堪称瑰宝骊珠:
显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间,
古代玛雅文化的繁荣画图!
(1)这是人造卫星对地球说的一番话,诗歌采用 的手法写出了人造卫星的 技术在 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从古代的遗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考古的价值就在这里.请你查阅资料,举出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1)填入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 ,② ,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 种看法.
3.泥盆纪晚期的某些肉鳍鱼类很可能曾经受到过极度干旱的威胁,迫使它们设法寻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先爬上干旱的陆地,结果,有些肉鳍鱼类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继续过它们的鱼类生活;大多数探险者很可能悲惨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那些在陆地上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及其后代们,它们从此开创了全新的陆地生存空间,摆脱了水域对脊椎动物的限制,为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基础.
假设你是第一条从水中爬上岸的鱼,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试以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火眼金睛】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
(3)"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
精析: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学习预报】
1.自主探究.
(1)设计表格,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要求简洁明了.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3)搜集积累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
第四单元
16. 化石吟
【基础练习】
1.(1)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2)变得虚幻,不存在.
(3)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
(4)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
(5)青翠茂盛.
(6)称赞而且佩服.
2.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3.肉体 / 虽 / 早已腐朽 / 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 / 却 / 悄然潜行 / 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 / 裹藏着 / 生命的 / 信息,
为历史 / 留下 / 一本 / 珍贵的 / 密码.
4.略.
【拓展阅读】
1.(1)拟人化 遥感 考古 (2)略.
2.(1)D
(2)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3.略.
Ⅶ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化石吟》后面习题
写一篇关于化石的短文
Ⅷ 网上哪里有初中课程视频讲课
北京四中网校复www.etiantian.com.初中生要花制上二千才会有很丰富的学习内容哦。你可以上网查询你所在地的分校电话。我朋友的女儿就是通过这个网在学习,现在都不用请家教了
Ⅸ 初中语文所有课本啊
我是初一的,只能告诉你初一的!第一单元2.走一步,再走一步4.紫藤萝瀑布5.童趣内第二单元6.理想10.《论容语》十则第三单元11.春12.济南的冬天15.古代诗歌四首第四单元16.化石吟17.看云识天气第五单元21.风筝22.羚羊木雕25.《世说新语》两则第六单元26.皇帝的新装27.郭沫若诗两首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Ⅹ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第16课化石重现了怎样的世界
(A)最简单的生物应该在地质年代表的最底层、最古老的岩石里发现,当我们穿过不同的岩层走向近代时,就应该看到生物机体变得越来越复杂。
(B)化石连接环应该被发现,它们是今天广泛存在的联结者,如鱼和象之间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之中间状态。而且,当我们来到近代岩层,就会发现类人猿的清楚证据。
(C)当然,我们也希望发现岩层正如地质年代表所安排的顺序:年代越久远的在最底层,年代越近则越在上层。
化石和圣经记载
现在,让我们再假设圣经关于地球早年历史的记载是真实的描写,那会在化石里发现什么呢?欲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圣经所记载的地球早年发生的事。
圣经创世记第一章告诉我们:首先,上帝创造了地球及覆盖其上的水;然后,他创造了白天与黑夜,并将水分为上下。这时,水仍然覆盖着地球,但已经有了天空和穹苍,还可能有大气层之上的另一层水与蒸汽的天幕。这一层对调节地球的气候起着极大作用:它能阻挡由太阳发出的灼热的光线,当光线由地球反射回来时,它又能捕获它们。因此,地球表面才会有均衡温暖的气候,而没有冷热的极度起伏。
上帝创造了水蒸汽天幕,便将地球上的积水聚拢,露出地面,总而言之,就有了海与大陆。然后,上帝创造了植物、太阳与月亮、动物、最后是人。后来,人类堕落,日渐邪恶,上帝就用可怕的洪水审判他们。这次洪水淹没了整个地球,淹死了居住其上的人类和其它一切生物,只有与挪亚一起在方舟里的生物才得幸免。
如果这记载可靠,那么,化石的情况应该怎样呢?
(a)当然,动物化石首先得表明是死于洪水。如果这么大批的生物突然被消灭,就会在大量遗骸上找到其突然死亡的印记。
(b)我们能找到那些动物或多或少曾在地球上生存过的证据,或者地球上由于水气覆盖层的作用,曾经是持续的亚热带气候的证据,这不足为怪。
(c)我们会期待洪水留下一层厚厚的沉积物(这是洪水之后常有的后果),后来,这巨大的沉积物硬化,形成今天覆盖地球大部分的层积岩。这就是关于岩石的解释。
(d)既然洪水可能伴着潮汐,我们就能看到由一次次浪潮带来的一层层淤积物,许多地方这些淤积物显得混乱不清,总归为大洪水混乱的特征所造成。
另一可能是大洪水后的一些其他灾害使化石沉着。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化石究竟在各个方面表明了什么?它支持了进化论?还是证实了圣经的记载?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检验这化石提供的证据。
⑴循序渐进吗?
化石通过岩层提供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演化的证据吗?如果进化论是真理,答案应是肯定的。事实上,在进化论者所谓寒武纪地层里,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动物化石突然出现了;而在下一层,所谓前寒武纪里,却没有找到任何化石。(在澳洲南部的埃地加拉(Ediacara),前寒武纪岩石中找到数组软体生物,但是最近的工作使人对此概念产生疑问,认为那些可能是寒武纪组的直属祖先)。这很叫进化论者发窘。在寒武纪岩层里的化石,也并没有表现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史。相反,大部分至今还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大类生物的化石却突然出现,而且,它们也并不是其中最简单的,不复杂的种类。比如,大批今天已绝种的三叶虫化石,与今天还存在的虫刺蛄和龙虾同种,其化石有长达四十五厘米的,而且,其生理结构是同种中最复杂的。
另一种需要提到的是,在寒武纪岩层里并没有发现多少最简单生物的化石。比如,原生物(protozoa)就始终没有找到,只在上层岩石里发现。进化论说所有复杂的动物最初都是由原生物进化而来,但是在最古老的岩层里却不见原生物,只见成千上万的更复杂的生物!
人们常常援引马的进化作为循序渐进的例子。据说在始新纪的岩层中发现了一种叫做始祖马的小种四蹄兽化石,于是,进化论者就宣称它是现代马的祖先,说什么它的特征与现代马相符,表示了一种进化形式。然而,事实却并非支持这些观点,由于以下原因,我们还不能肯定始祖马就是现在马的祖先。
(a)马的化石并没有在岩层里发现,相反,始祖马的骨头却常常在地球表面找到。
(b)有人解释说,始祖马的体形比现在马小,可见它是逐渐由小到大,进化到现在马的。这种说法显然没有道理,因为今天存在的马种仍有大小之分。
(c)始祖马和现代马都同样有十八对肋骨,而人们认为是中间形态的一种马(0rohippus)有十五对肋骨,同时另一种中间形态(Pliohippus)却有十九对肋骨。
(d)始祖马的骨骼结构与现代的蹄兔相当类似,这一点并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到。一些科学家相信,始祖马与马毫无联系,它可能是蹄兔的变种。
总之,化石证据并不能说明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理论;相反,许多高级动物却突然出现在岩石里,这正与圣经的记载相吻合。
近年来,进化论阵营内曾出现分裂,由于上述原因,一些进化论者再也不为“逐渐发展”而辩护,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提出了“均衡突破”,其内容是:进化是发生在短促的剧变中,而后有一段稳定期,此时很少有变化。我们必须察觉到,这个理论的提出,是企图解释岩石中逐渐进化证据的缺环,并非有真正的证据。那些曾保持“均衡突破”观点的人也发现,解释这突然剧变的快速进化的发展是很难的。
⑵世界性洪水存在吗?
有化石证据证实世界性洪水吗?是的,有。概括起来,可以表述如下:它们常常与同类聚集在一起,出现在巨大的“墓地”里。还发现许多生物遗体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煤田与油田,其规模巨大的惊人!这些进化论者是很难解释的,因为他们的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古今一致论学说上,认为地质从未被巨大的灾变所更改过。但是,今天有什么过程能够制造这样的结果呢?这些证据只能坚实的证明全球性洪灾的存在。现在,让我们在细部上分类考察这些化石。
(a)化石墓地
我们在地球上每个地区都能找到动物柔软部分腐殖质和骨头化石,而只有它们被迅速埋葬才会出现这种化石现象。如果它们留在地面或漂浮在水面上就会很快腐烂或被别的动物吃掉;如果葬在合适的土壤里,也会慢慢腐烂,只留下骨头或骨头的模印。
有人说,动物死亡后立即被埋葬在层积岩里就会形成化石,这一点被普遍承认是最好的和最可能的解释。但是,这种过程如果发生在今天真不可思议;要形成这么大片大片的化石需要多么辽阔的层积岩啊!比如,鱼在今天就不是形成化石的合适候选人,通常一条鱼死后,数小时之内就被别的鱼吃掉了。然而,在层积岩里却常常发现化石鱼,大群大群的化石鱼覆盖了许多地方,其数量得以亿万计!而且,可以看出,它们还保持着痛苦挣扎的神态,并无食腐动物袭击的印记。
恐龙化石也是这样,保持着遭受突然的死的恐怖印记。一个进化论者写道:“许多完整的鸭嘴恐龙骨架化石被挖掘,它们还保持着游水姿势,头往后摆,仿佛要摆脱死亡的痛苦。”这些动物并非水族,无疑是猝死于水里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进化论者来说,是要绞尽脑汁编造理由来解释的;在圣经里却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
还有一个化石墓地在美国马里兰省的坎伯兰化石洞(Cumberland Bone Cave)。在这洞里,有不同气候和产地的爬行动物和鸟类化石。在西西里(Sicily),河马骨化石如此之丰富,人们掘它作为木炭之用。如果不是篇幅有限,我们还可以引证更多的化石墓地。然而,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有这种墓地:是近年死亡的动物化石。古今一致论既不能解释亿万只动物同时突然死亡的原因,也不能解释它们死后在层积物里迅速被葬的原因。这些,圣经洪水说却能给予解释。
(b)规模巨大的煤田和油田
煤和油都是生物的遗留物。煤是植物经过压力与温度作用形成的,它在每个地层结构,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甚至在南极洲都能找到。要形成这么宽这么厚的煤层,需要堆积多少植物啊!其数量大得几乎难以想象。古今一致论试图用树的自然死亡与腐烂来解释煤的存在,提出以下假设:最先是煤泥沼,然后在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地转变为煤。这种假设不难推翻。然而,还没有发现有如此大的沼泽和湿地,能够容纳足以形成一个大煤层的泥煤。事实上,只要客观的考察煤层,就完全有理由假设,植物堆积层是被水冲进一个地方的。许多煤田,包括巨大数量的煤的支撑层之间楔有别的物质层,这并非煤层,常常发现被水浸泡过。那么,为什么煤层不是在同样情况下被水浸泡并产生于水呢?舒文(Joachim S.Leven)提出一个创造论者关于煤形成和现今仍未知的漂浮森林观点。
古今一致论者常常宣称煤和石油的形成需要上百万年。但是,在实验室里,用有机物生产石油只需要二十分钟。同样,由木材到煤也只要很短的时间。
(c)多层化石体
大量的动物、植物,特别是树干的化石延伸了好几个岩层,常常是六米或者更宽。它们显然是很迅速地被埋葬的,因为其顶部与下部的存贮状态完全一样,这必须是数层的层积岩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浸泡才能形成的。进化论者宣称,不同的岩层是在亿万年时间里一层一层地逐步形成的。如此说来,这些化石的存在又作何解释呢?同样,古今一致论也不能解释如此巨大数量的化石的存在,只有世界大洪水的学说才能解释。
(d)西伯利亚的冰冻兽体
沿北西伯利亚海岸到阿拉斯加,大约埋葬了五百万只猛犸。在这个地区的一万个岛上,泥土里掺和着沙、冰和相当数量的猛犸骨,看起来猛犸是这里的主人。这里那里,猛犸或被窖在冰里,或被冰冻在层积岩里,冷藏效果极佳,今天,解冻之后的猛犸肉还可以来饲养狗。
显然,这些猛犸是猝然死去的,因为它们的胃口和口中的食物还没有来得及咀嚼和消化,它们口里还有青草、风信子、毛莨、蓑草和野豆。只有几个整体的猛犸保留下来,而其他多数都被撕成块片。
除了猛犸,在西伯利亚冰里还发现埋藏着羊、骆驼、犀牛、野牛、家牛、马、狮子和相当数量的其他动物。这一切,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席卷亿万只动物的大灾难的图景,只有大灾难洪水才能埋葬所有这些动物,今天的任何运动都不能与之相比。
进化论者有如此众多的化石支配,完全应该为其理论积聚令人信服的证据,我们特别希望他们很顺利的找到两大类动物之间的过渡环节化石:比如非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以及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与两栖类之间,两栖类与爬行类之间,哺乳类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
⑶化石之链?
化石之链存在吗?
一九六七年,布洛威(A.Brouwer)在他的一本论及进化论的书中陈述道:“上世纪,古生物学研究面临的最有力的否定理由之一,是生物进化链上过渡形式的缺乏。”他说,在达尔文时代或许还有理由可讲,可是“迄今已发现大量物种的化石,几乎所有的中间环节都缺少了,这又如何解释呢?”他坦率的承认:一般来讲,化石之链并不存在。
然而,多年来,一两种化石被作为完善“失去的环节”而夸耀,这值得我们认真考察一下。顺便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一两种化石,并非指包括一两个种类的许多化石,仅仅是一两种而已。其中,大概要以始祖鸟最著名了,它被称为爬行动物与鸟类的中间环节。人们发现了五具始祖鸟化石,都是在德国同一地方发现的。虽然,人们宣称它在骨骼上许多地方都象爬行动物,但它已具有美丽而发育完满的羽毛。再说,要从骨骼上来区分爬行动物和鸟类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始祖鸟许多被说成是爬行类特征的东西,在各种鸟类身上也能找到。比如,始祖鸟的胸骨是平坦的,这被认为是爬行类的特征,然而,完全正常的,包括鸵鸟和鸸鹋等类的鸟也有这种胸骨。(现代的专家主张,这种原来认为是胸骨的组织,实际上是由脊椎组成)。始祖鸟的爪子长在翅上,也被用作爬行类的证明,但是,一些幼鸟(包括鸵鸟)也是如此。
关于始祖鸟的骨骼,进化论者之间进行了许多争论,就算我们假设它象进化论者所宣称的,是真正的爬行类,但是,它具有发育如此完全的羽毛,又作何解释呢?这样一种羽毛已非常复杂精致。进化论假设这羽毛仅仅是爬行动物磨得毛边的鳞而已,但是,始祖鸟的羽毛与鳞完全是两回事,它们已是发育完全而又显得复杂的羽毛了。如果始祖鸟具有完备的爬行动物的骨骼,为什么又不可以具有完备的鸟类羽毛呢?
一半是鳞,一半是鸟毛,真不可思议!如果有的话,那正是我们所期待发现的动物进化中间环节。然而,我们还没有找到类似鳞与羽毛中间形式的化石。事实上,不少科学家都相信,那五只始祖鸟化石是真正的鸟类。今天,在亚马逊河谷生活着一种叫做“活珍”(Hoactzin)的鸟,在许多重要方面都象始祖鸟。
除了始祖鸟,再没有发现别的各类动物之间过渡中介的有说服力的化石了。这里,我并没有忘记有人精心编造的“人猿”,问题是这些化石证据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总共不过一掬骨头和牙齿而已。甚至这些都不一定完好,我们还能希望它们告诉什么呢?
人猿理论的热烈支持者柯尼瓦德教授(G.Von Koenigswald)在他的《会见史前人》(“Meeting Prehistoric Man”)中写道:“仅仅从骨架上研究,是不容易比较区分人与人猿的,实际上,人猿与我们的骨架差异仅仅是数量上的。头盖骨和牙齿数量都一样,只是手和脚的结构的长短不同。山里大猩猩的脚被证明与人类的脚相似极了,注意到这一点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唯一的区分特征就只剩下脑容量了。”
因为人的脑量相差非常大,这使“唯一的区分特征”也成了问题。然而,还是让我们考察一下吧:人们通常承认,猿脑量很少超过600c.c.的,而人脑量却从1000c.c.到2000c.c.不等。以此衡量,便立刻得知所谓南非南方猿人(Southern ape-man of South Africa)实际上是猿,因为它的一个脑盖骨脑容量只有482c.c.(其余的头盖骨状态太糟,已不能测量),比黑猩猩的脑量还少!同样,尼德萨人(Neanderthal Man)就应该叫超人了,因为它的可估计的脑容量平均数大于现在人的平均值,由于这一点及其他原因,现在科学家们承认他是真正的人了。北京人也是真正的人,因为他的头盖骨容量已达到1300c.c.;而且,还在同一地方发现一些工具,及广泛使用火的遗迹。
关于猿人的报道,这里没有时间作进一步细致的考证了,但它确实是投机和欺骗多于事实。下面这个爪哇人(Java Man)的事例足以说明之:
爪哇人被认为是猿人,其基本证据仅仅只有一根腿骨、三颗牙齿和一部分头盖骨。腿骨象是人的,而头骨却象是类人猿。但是这两部分化石是在同一水平的岩石上相距十四米(四十五英尺)的地方发现的,现场也有真正的人头骨,而后一部分事实被隐藏了许多年。这些化石的发现者都波士(Dubois)于其晚年才宣布它们并非猿人的遗骨,而更象是一只巨大的长臂猿的骨骼。然而,进化论者拒绝接受他所说的,于是,建立在荒谬可笑并少得可怜的证据上的爪哇人,被拼凑起来,作为确实存在过的生物出现在教科书里。
一个更摩登,同样符合“由愿望生想象”的例子。在东非洲的拉多里(Laetoli),里奇(Leakey)发现了足迹。在一九七九年四月份《国家地理杂志》描写说:这些“类人猿的足迹,由至少三百六十万年前开始直立行走时遗留下来的”。与这些类人猿足迹发现的同时,也发现了象、珠鸡、麒麟、野兔和鸵鸟。在这篇杂志中,里奇作出了一些很明显的叙述,在第四四六页中她说:“我们发现类人的足迹,它十分似现代人的足迹”,并且在三五三页中说:“这类人足迹样式和我们的足迹简直一样。”换言之,她曾发现人类足迹,完全可能是由现在造成的,除了它们比现在平均足迹略小一点。作为一个进化论者,她解释这些足迹是属于“类人”的;一个进化论者也可能同样解释它是属于一个普通人的足迹。
⑷巨型动物
几乎所有现存的动物,我们都能在化石里找到它们的具体形式。在爬行动物里,有庞大的恐龙和海龟。哺乳动物一般都比现在的同类大一倍,比如熊、骆驼、豹、猪、犀牛、象、虎和狼都能在化石里找到巨体形式。鸟和昆虫的巨体化石也不乏其例,比如已经发现翼展阔五十至七十厘米的蜻蜓。按照进化论观点,动物由简单进化到复杂,同时,体积也增大。如此多的巨体化石的存在符合圣经的记载,却令进化论者无言以对,他们总是近可能地忽略这个问题。然而,恐龙的巨大形体却不容进化论者忽视。他们常常这样解释:因为恐龙生活的年代,地球大部分处于温暖适宜的气候,这种气候有利于体温控制,使巨体动物的生存成为可能。因为动物是通过身体表层吸收和释放热的,而动物越大,与体积相对而言,其表面积越小,调节体温就更困难。因此,恐龙通过皮肤吸收和释放热量,比起它硕大的身体内部所保持的巨大热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巨大的恐龙能在温暖而无起伏的气温里惬意的生存。但现在却不能够,因为今天即使在热带地区,日夜之间的气温差异也是很大的。
进化论者举出许多别的事实来支持这个全球温暖气候论。比如,在极地发现热带动物化石,而这点与圣经记载正吻合。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地球最初被创造时,在大气层上面有一层水蒸汽天幕,以便保持太阳传来的热度,使整个地球形成一个均衡而温暖的气候。后来,上帝用洪水制裁世界,可能这个水蒸汽天幕破坏了,洪水之后,地球上出现了冷热两极的气候。
⑸绝种问题
为什么有的兽类会绝迹、比如恐龙,仿佛它们被突然而干净地被灭绝?恐龙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动物,比如三叶虫(trilobites)。一次又一次地从化石中发现的完善、健全而强壮的物种突然绝迹,进化论者不得不承认这使他们迷惑不解。然而,这对于圣经却是很容易解释的:这是洪水的结果,除了方舟上的生物,一切都被淹死了。但是,洪水之后,方舟上的这些生物为何不能延续呢?原因之一也许是由于它们不适应新的气候环境。比如恐龙是冷血动物,只能顺应环境,而不能自我调节体温,需要稳定的气温,然而,洪水之后,气温变化很大,这样,恐龙便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再幸存了。进化论者只是假设恐龙的绝迹与气候的突然变化不无关系,但是他们却不能解释是什么造成这种变化。
最后一点,地球表层的四分之三由曾经泡在水里造成层积的岩石组成。其余四分之一的岩层也大部分经历过火山爆发而形成(注二)。这么多层积岩的存在(甚至大山峰顶也有层积岩),显然与地球曾经完全被水覆盖的观点一致。
本节开头我们谈到了化石应该对进化论和圣经的真实性作出证明,我们并从六个方面证实了化石符合圣经的记载,现摘要如下:
1.岩层里没有找到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的化石依据,进化理论没有得到证明。
2.大规模化石墓场的证据的发现,证实了世界性洪水,也证实了圣经记载的真实性。
3.可靠的生物进化中间环节没有发现,进化论无从证明。
4.发掘出的巨体动物化石正吻合了圣经的记载。
5.某些动物的突然绝迹给洪水发生过的事实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再次强调了圣经记载的准确性。
6.地质年代完全不必用进化和古今一致论来解释,代之而起,创造者用大灾难解释是十分有效果的。
附注:
1.一种从来没有得到证实却得以流行的理论认为,大陆之间相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地球最外层分裂为大约十二块的漂移板块,这种漂移会使大陆像传送带上的行李一样,可以送到任何地方。如果这种过程真会发生,但大规模的移动,比如地球的某一部分某天会带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却是不可能的。
2.火成岩是由熔解状态而变成凝固形式的,这些可以在地下形成,也可以由火山熔岩流出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