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六年级下册第七课资料

六年级下册第七课资料

发布时间:2021-02-06 07:39:04

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

主要内容:先用三个抄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中心思想:这篇课文的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鲜明的特色。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Ⅱ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七课的预习资料 (拜托)

荡涤:清洗;洗除
涤:动
洪水乃欲荡涤。——《汉书·李寻传》
山光湖色足以荡涤胸中郁闷

课文预习: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 - 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之情。.
这首诗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Ⅲ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词语手册第七课内容

地理,亚洲及欧洲

Ⅳ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七课的预习资料,有没有人知道

课文预习: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 - 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之情。.
这首诗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资料中的第七课的生字

脱缰(jiāng) 咆哮 吞噬(shì) 哄堂大笑 能歌善舞
巫(wū)女 两面三刀 青面獠(liáo)牙 窟窿 朴实敦厚。
招徕(lái) 随心所欲,优哉(zāi)
第二单元:
读读写写:
là yuè chū xún zhǎn lǎnsuàn bàn jiǎo zi fěi cuì zá bàn
( ) ( ) ( ) ( ) ( ) ( ) ( )
zhēn zi lì zi bào zhúfēng zhēngyù bèi cǎi pái biān pào
( ) ( ) ( ) ( ) ( ) ( ) ( )
sì yuàn cǎi huì guàng miào huì mài yá táng zǒu mǎ dēng
( ) ( ) ( ) ( ) ( )
líng qī bā suì wàn xiàng gēng xīn zhāng dēng jié cǎi
( ) ( ) ( )

读读记记:
jù zhǒng miàn jù jī liú fā shì kuàng yě bù shī bí zǔ
( ) ( ) ( ) ( ) ( ) ( ) ( )
róu shùnyā yìdūn hòukuā zhāngmiáo shù yǎn yì bù jú
( ) ( ) ( ) ( ) ( ) ( ) ( )
hé mù kù rè jī áng chōu xiàng yùn wèihōng táng dà xiào
( ) ( )( )( )( )( )
bié wú suǒ qiú fēng yōng ér zhì pū tiān gài dì sù rán qǐ jìng
( ) ( ) ( ) ( )
měi bù shèng shōu
( )

Ⅵ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内容、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Ⅶ 六年级下册第7课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行成过程及其鲜明的特色,表现了藏戏的绚丽多彩以及他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Ⅷ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藏戏啊
这篇课文的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回以及鲜明的特色答。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名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我们正好也上着课,今天老师上课就是这样讲的,教科书上也有的。

阅读全文

与六年级下册第七课资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