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语文教学中有哪些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商讨。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
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不仅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是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面对纷争,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说,目前高考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高考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让学生看录像绘画等手段不是不好。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架空文本,淡化文本,能实现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吗?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
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据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而后者是更重要的问题。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但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于是只能廉价歌颂,只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只能王顾左右而言它。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一。但有些教师,虽然有迫切地调动学生的愿望,但却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课堂上尽管对学生百般鼓励,大献殷勤,学生却不领情,不想主动,不愿成为主体。这里固然有学生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但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还是缺少有效的操作办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功力不够。
B. 小学语文教师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语文学习对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语文教改出现了新思路、 新观点、新方法、新经验异彩纷呈的局面。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如人意,社会各方面对当今学生的语 文能力及其素质状况,持非议颇多。现代语文学习的失误,是我们无论继承和创新,都带有一种盲目性,没有 站在语文学习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去寻求自己的更新与发展,没有将传统成功的做法与 现代学习理论相结合,去适应社会发展。
有些人看问题片面,凡一涉及到教学改革,就认为要发展就必须排斥传统,一提到传统语文教学,便自然 而然地把它同“陈腐、落后、死板、僵化”等同起来,很少去探究它的“理”。然而,没有继承何来发展?发 展是对传统的“扬弃”,是在继承传统中有益东西之基础上的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不仅是中华 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理所当然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强调文道不可偏废。古人认为“文”是手段,“ 道”是目的,是根本。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 因此,两者不可偏废。这种思想使得传统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浓重的教育氛围,无论是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 还是卷帙浩繁的学术典著,都记录着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斗争历史,表现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 情和精神气质,其中蕴蓄的民族哲学观、历史观、人生观、伦理观、文化观和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正是通过 语文教学的一点一滴,逐步渗透在学生心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这种文道合一的思想如今也是具有现实 意义的。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但有优秀范文作教本、学本,而且较传统语文教学有了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为多样 的教学媒体,更为广阔的语文活动空间,语文教学的效率理应更高些,学生理应学得更好些。遗憾的是,应试 教育的干扰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状。确实,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但并不是说古人 就不重视思维。传统语文教学思想有许多合理部分可供吸收和借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启发性”原则。孔子 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统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品味、领悟、熟记。老师“待其人心 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从而把握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手法。“启发性”原则运 用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在今天,有部分人追求近期效果摒弃传统教学的精华,不讲涵咏 、品味,而是靠喋喋不休的先入之见去诱导学生作机械的被动的理解、模仿,一篇课文下来,学生只记得几个 句式、修辞格,几项文学常识,整个教学给人以文化浅、底子薄、眼光短、素质差的感觉,失去了语文教学应 有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韵味。不但有违“为学之道,必本于思”的教学规律,而且与我们今天培养具有积极思维 素质的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集中识字、强化阅读、整体感悟、注重体验、强调隅反、因 文悟道、词意并重、训练偶对是很宝贵的经验,事实证明,在基础阶段重视学生对经典语言材料的积累,利用 儿童记忆力极好而理解力较差这个特点,使他们大量阅读、熟记课文,再反过来咀嚼、消化和吸收。在提高阶 段重视对语文材料的自悟、熟读、精思、博览、多作作文。这一教学思想与“死记硬背”有着本质的不同,它 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遗忘规律,又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培 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 是这一道理。我们应当发扬这一教学传统,在课堂上少一些无的放矢、舍本求末的说教,多一些阅读、熟记, 让学生确确实实在认真读书上下功夫,当然,为提高阅读效率,还要重视对学生的研究。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还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并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有的达到了比较成 熟的理论水平。仅《学记》中提出的问答法、讲解法、练习类比法等,就值得我们借鉴,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人 论述的“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古人是很善讲的,孔子杏坛讲学,大传一代讲学之风,在现今课堂教学中 怎样看待“讲”?毋庸置疑,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布道传经是时代所需,但变“受之于鱼”为“授之于渔 ”的精讲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今天在谈到“学法”这个问题时,其立足点大多在教而不在学,有的当然也会 谈到学,但谈学却是为教,是为教服务。而古人研究的“美读、遵路、入境、悟文、勤笔”的学法至今仍在生 辉,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C. 语文教学脱离实际,死记硬背,这样会带来什么危害
近两年多以来,特别是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以来,对于语文教学,社会各方面,当然首先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从那以后,就语文教学各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几乎可以说,讨论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每个方面,从教学的目的任务到教材、教法等等,都进行了相当充分的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大都进行了交流、探讨以至于辩论。经过这一次广泛深入的讨论,已经收到很多的成果。有些问题比较地明确了;有些问题虽然还不够明确,但问题之所在比较地清楚了。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教师进行了各种试验,进行了调查研究,这对于语文教学的改进起了很好的作用。
现在,进一步讨论研究改进语文教学,似乎应该在过去这一段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提高一步。怎么前进,怎么提高,我没有很成熟的意见,只想到几个问题,提出来跟大家商量,向大家请教。
第一,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
要前进,不能不回顾一下过去,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继续往前走。我所说的过去,既指近的过去,也就是建国后的30年;也指比较远的过去,那就是从清末废科举、办学校到解放前的这一段;也指更远的过去,那就是两千年的封建社会。
我认为,回顾过去,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过去的一切都好,无疵可指,可以拿来照用;或者认为过去的一切都非常坏,一无是处,这两种态度都是不适当的。咱们过去也有过这类的教训,吃过这样做的亏,大家都明白,不需要我多说。但是,现在是不是对过去的回顾已经足够地实事求是了呢,分析硼究做得足够深入了呢?恐怕还不是。
比如,说到近的过去,建国后的30年。是不是30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点成绩都没有,一点可吸取的经验都没有,今天讲提高效率,讲科学化,是“白手起家”,“平地起楼台”呢?我认为不是的。30年有不少的成就,积累了很多经验。倘若没有“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们的成就还要大得多,经验还要多得多。
姑且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像小学的识字问题,这是2000年来一直试图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字数多,要一个一个地学,笔画复杂,造字法不太容易掌握,所以小孩子在开始学习阶段困难很大,汉字成了进一步学习语文的障碍。前人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一些办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始终没有根本解决问题。30年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至少已有说得出的三种经验。一种是所谓集中识字法,就是说在小学开始阶段,让小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多认些字,以便进一步开展说话、阅读、写作训练。现在的集中识字法和历史上的“三、百、千”那种集中识字法是很有区别的。它运用了历史上的经验,又根据汉字的某些规律、学习的某些规律,使集中识字比较地科学了一些,不是像“三、百、千”那样不够科学地硬集中。另一种经验叫做分散识字法,这与清末办学校以后的那种分散识字也有所不同,表现在所谓分散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不是全然放任自流,碰见什么算什么的那种分散识字。第三种经验叫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或者叫做小集中,试图把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两方面的长处结合起来。识字问题不是个小问题,取得的这些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30年来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成就。虽然这些经验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还有另外一种设想,在不少场合谈过,也有不少同志表示同意,或者加以呼应;然而这毕竟还是一种设想,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实地试验,不能说是一种经验,这里不再说它了。
又比如,我们现在一致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语言教育那一类的做法是不行的,完全不理会语文教学所应该、所能够承担的其他任务也是不符合实际,不完全妥善的,虽然究竟怎么样把语言教育同其他方面的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还有待于探讨研究,但至少我们有了这个共同的认识。建立起这样一个认识不是很简单的事,应该看作是30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经过了不少曲折反复之后取得的很可贵的经验。
再比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过大幅度改革的试验──汉语、文学分科。尽管做法本身有缺点,同时由于试行的时间很短,今天难于作出全面的总结,然而它在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学还在起着作用,不少人把那次分科的做法作为研究今后改革语文教学、教材的参考。这也不能不说是30年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件大事。
再往大处说一点,虽然不完全是语文教学问题,但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就是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许多有远见的语文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从五四前后就发起了所谓国语运动,但是搞了30来年,取得的成效不大。而我们从50年代提出了推广普通话,很快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然,由于当中有一段放松了这件事,特别是被“四人帮”干扰破坏了一通,现在的情况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然而普通话在全国被接受为全民的共同语,在社会上流行相当广泛,在语文教学中成为教学的内容、要求之一,在社会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事。在这一点上,几乎可以说,我们走在现代世界先进国家的前边。不少国家一直到60年代才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重视所谓标准语问题,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方言十分复杂的国家从50年代就开始了这项工作,并且取得了成就。
还有,我们国家的各兄弟民族既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又学习口头的和书面的汉语普通话,这更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这对于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然而,即使如此,像今天全国各民族的语文教学这样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发展,各民族语言这样广泛地交流,呈现出一片民族团结的景象,仍旧应当说是30年来一个重大成就。这项工作的基础是有了的,去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现在许多民族地区在加强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和汉语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以至于采取了措施,有的地区出版了刊物,这项工作正在蓬勃开展起来。
要举例还可以举一些。就从这几点上,我们应该看到,30年来,语文教学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语文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有些时期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奋斗下,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不看到这一点是不对的。
另一方面,30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也确实有些值得记取的教训。例如,在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具体做法上都是不够恰当的。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学可能并且也应该重视思想教育。问题在于:什么叫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应该和可以进行哪些思想教育,这种教育应当怎样进行,怎样和语文教学所必须完成的绝不能推脱的责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正确地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必须处理好,而在过去的30年之中,相当多的时候没有处理好。
再比如,语文教学工作,和其他各科教学工作一样,有涉及到政治问题和政策问题的部分,而更多的是学术性问题。过去在不少时间里,没有把政治问题、政策问题和学术问题正确地区分开,往往把属于学术性问题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当成了政治问题来对待:有时候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试验工作,也有时候甚至伤害了人,挫伤了不少人的积极性。
又比如,语文教学工作,也像其他各科教学工作一样,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试验和改进。可是,语文教学工作中为数并不很多的带有试验性的做法,几乎都是只进行了极短的时间,在没有取得经验,还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就被废止了。这使我们今天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时遇到了困难。
如果再说到远一些或者更远的过去,我们的前人做过不少工作,取得过不少可贵的经验,但是由于那是旧时代,那些经验无疑具有或大或小的局限性。正确地分析那些经验和教训,取其可取,弃其当弃,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前若干年曾经有过、近两年似乎又来了一股风──仿佛过去的一切做法、包括像死记硬背等等,统统是好的,今天拿来照用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态度同历史的虚无主义,也就是否定历史上的一切经验,同样是不可取的。这一点,下面还要谈到,这里先简单提一下。
要研究进一步的改进,当然不能仅仅回顾过去,很重要的是要立足于现在,──立足于现在的实际,包括我们经济发展的实际,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教材水平的实际,教师水平的实际,学生水平的实际,等等。脱离了这些实际,或者对这些实际的认识很模糊,就不可能找出切实有效的改进办法。离开历史的发展,脱离当前的实际,提出一些这样那样的设想,这种设想的用意也许很好,道理也许说得过去,然而往往会成为或者接近于美好的“空想”。要充分掌握实际,必须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做教育工作的,立足于现在还不够。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不着眼于未来。教育工作不像种庄稼,可以春种秋收,当年见效。教育工作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而今天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的世界,发展变化之快,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远古时代,几万年几千年不过进步那么一点,以后,几百年至少几十年才进步那么一点。现在可是大大不同了。我们有一句古老的成语,叫做“日新月异”。这个成语本来带有修辞上的所谓夸张手法的意味。今天,如果说它还有某些夸张成分的话,至少这个成分已经降低得很多很多了。没多少年以前,我们能够想像得出比如彩色电视机吗?我们能够想像得出人能够和机器对话吗?一只保险柜,不用钥匙,只要我对它说“开开”,它就开开了;我说“关上”,它就关上了。但是,它只听我的,你说它就不听。我在这里讲话,几千里以外,不仅可以听见,而且可以排出版来,印出来,几年以前我们能够想像吗?这些,由于我们目前科学技术落后,也许听起来还有些像科学幻想小说,然而这已不是小说,是现实了。我们做教育工作,不能不想到今天还坐在我们教室里的学生,至少说要3年5年之后,或者10年8年之后,甚至十几二十年之后,才到社会上去起作用。他们将要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情况呢?那时,对于我们,在语文方面会提出什么要求呢?具备什么样的语文能力才能应付那时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呢?当然,存在决定意识,生活在今天的现实中,不可能准确地想像遥远的未来。然而3年5年、10年8年之后的情况,我们还不是不能想像的。如果连想都不去想,那将是很可悲的,将会对不起下一代。做教育工作的,不论是订计划,还是编教材,还是搞教学工作,脑子里不能没有个“未来”。如果眼睛只看见当前,只看见我们的周围──短暂的时间、狭小的天地,那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粗浅的认识是,要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地回顾过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第二,关于知识和技能。
语文课要培养语文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并不仅仅是教学生知道一些关于语文的知识。知识不等于技能。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大家都明白,我不多说了。
那么,技能和知识有没有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具备某种知识,只要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多少、深浅以及提供这些知识的时机等等处理得当,对于培养技能并且加快培养技能是大有益处的。
再进一步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的。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就可以立刻或者很快转化为技能,运用起来;有些知识就没有那么快,需要和其他有关的知识互相作用起来(比如数可以分成有理数、无理数,动植物可以分成若干部、门、纲、目、科、属、种,词可以分成动词、名词等若干类;在同一次分类中要用同一个标准;这一类和那一类之间往往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某些交错的情况;每一次分类之后,还可以再往下分,从而形成若干不同等级的类等等。这些有关分类的知识,在学习者的头脑里互相作用,每一项知识就会变得更清晰,更活,更有用),并且与有关的实践互相作用起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转化为技能,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到很熟练;有些知识甚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见不出与技能发生什么直接联系,知识就是知识。然而这种知识是必要的,具备不具备这种知识对人的头脑影响很大。我在别处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这里不妨再重复一遍。当年哥白尼指出,地球围绕太阳转,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这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吗?它能和什么技能联系起来呢?然而,为了这种知识的建立,当时坚持真理的科学家牺牲过生命;当时的教会为扼杀这种知识不惜烧死人。这个事实本身就告诉我们知识的重要性,否则,何需乎为了这么一种知识进行那么残酷的斗争呢?一个人有没有、相信不相信这种知识,表明这个人头脑中科学的因素和迷信的因素在数量上和力量上的对比。就两个人来说,有没有、相信不相信这种知识,表明这两个人的脑袋相差了几个世纪。能说这样的知识是无用的吗?因此,过分简单地要求学到一些知识必须立即化为技能,否则这些知识就是不需要的,这种理解是有片面性的。现在,据我所知,否定语文知识,片面强调技能,把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之风好像又盛行起来了。时至今日,仍旧有不少人请出曹雪芹来,说曹雪芹没有学过语法、修辞、逻辑,能写出不仅内容上而且语言上也那么好的小说,从而否定语言知识的必要性。
这实在已经不再有说服力了。因为,照这样推论下去,根据我们古代工匠建造起来那么精美的建筑物,再加上大学土建系毕业生也未必能设计出赵州桥或虎丘塔这些事实,可以得出结论说,应当取消现代的建筑学;根据李时珍写出了《本草纲目》,而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生未必能写出一部中国药典这些事实,可以得出结论说,应当取消今天医学院的药学系,应当取消药物学。大家能接受这样的逻辑推理吗?忽视我们的祖先凭着他们在艰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取得的惊人成就,认为我们处处不如人,人家样样都比我们强,这是数典忘祖,自暴自弃。然而吃我们祖先的这些老本,请他们出来否定现代科学的必要性,显然也是不对的。轻视甚至否定语文知识的作用是片面的。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也许是由于我们的语言科学还幼稚,不完备,没能解决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因而引起了一种近于“因噎废食”的想法;也许是积习很深,一时扭转不过来;也许是未经深思。倘若不是这几种情况,那么,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状态,是应当认真思考一下的。
在哪一个教学阶段应该教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怎样教法,这种种问题我们研究得很不够,还说不清楚。应该看到,这是语文教学不能更快改进,不能现代化、科学化的一个原因。我们要努力地做到这一点,把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处理好,这是研究改进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三,关于理论和实践。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的理论,或者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都是不可取的。回顾过去,我们为理论而理论,脱离实践,这样的情况有过,我们应该引为殷鉴,决不能重复。然而,忽视理论,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之中,认为学语文、教语文没有什么理论可言,说就是了,读就是了,写就是了,这种时候恐怕是更多一些。大家知道,近一二十年或者二三十年以来,在世界上不少国家里,已经出了几种影响很大,并且实践也证明有相当效果的教学论。大家知道,所谓“应用语言学”,在世界许多国家是新起的、深受重视的一门“边缘科学”,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语言教育之学。相当系统的、有些新内容的教学论和应用语言学,在咱们这里,几乎还是一个空白。甚至连布鲁纳、皮亚杰、赞可夫等几个人的名字,咱们大多数人也才知道了不久,而人家的研究、实验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了。直到今天,如果谈几条语文教学的带理论性、原则性的经验或者做法,我们能够举出几条呢?还是得请我们的祖先来:“书读百遍(或千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文有三多”,“熟读精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读多写”,等等。除了我们祖先留下的这几条之外,我们自己拿得出多少新的理论呢?这些条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可贵的经验,实践也曾经证明,这些确实是有效果的。但是,到今天还仅仅拿出这几条,来对付四个现代化对咱们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够吗?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有那么多时间把一篇文章读百遍、千遍吗?我们的学生读书也要“破万卷”,但是,仅仅是唐宋八大家,仅仅是唐诗、宋词、元曲吗?不是,他们要读的书多了,要做的事情多了。“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骑在驴背上,想起一句诗,赶紧记下投进口袋里,诸如此类,作为轶事来讲,鼓励学生们勤于思考,都是很好的材料。但是就凭这些来从事今天的语文教学,使它以快速的步伐赶上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行吗?远远不够了。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对于现状取得充分的了解,对于过去作出恰当的分析研究,对于别人的经验、做法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经过讨论、研究、试验,形成我们自己的,适合我们国家,适合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自己的语文的整套的或者不止一套两套的理论,用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找出对我国最适用、最有效的途径来。
第四,关于智力发展与学习成绩。
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那是当做笑话来说的,是讽刺性的。不幸,在今天,实际情况比那个笑话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分数不仅在某种情况下并不足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分数在不少情形下,不足以反映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我举唱歌、唱戏做例子。两个人分别独唱一支歌,一般人听起来,觉得甲唱得好,乙不如甲。可是内行的人有时却认为乙大有培养前途,而甲不过如此而已,前途有限。唱戏也是这样。什么缘故呢?就是乙虽然在这次唱的时候表现不够好,或者反映出他所受的训练还不够,但是他有这方面的素质,有这方面的能力,他的前进潜力很大。而甲仅仅是模拟别人的唱法,刻板地唱出来,他不能利用自己的智力来发展他唱的能力。我们现在总是满足于学生能够对付我出的题目,能够背诵我教给他的知识,如果他没有做到,他就“不及格”。我丝毫没有否定测验、考试的作用的意思,也决不完全否定分数一定程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但是如果只注意到分数,从教学工作来说,恐怕是很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这个问题相当突出,两个学生同样写了别字,扣同样多的分,其实,这个别字和另一个别字反映的实质并不完全相同。两个学生同样念错一个字,反映的实质也不完全一样。一个学生知道带草字头的字都与花草有关,带木字旁的字都与树木有关,带禾字旁的字都与农业或农作物有关。他根据这种知识来推断一些字的字义,有时会推错了;而另一个学生根本不会运用这种知识去推断新接触的字,或者只是由于没记住老师怎么教的而写错、念错了。这两个孩子的智力没有区别吗?只要根据他们写了或者念了同样的错字,就扣同样多的分数吗?我们常常说作文不好评分。为什么不好评分呢?原因是阅卷者的好恶不同,标准要求不同。但是这个标准里边没有包含从学生作文中看他的智力这个因素,也就是看他的头脑这个因素。假如把这个因素加进去,并且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而把个人好恶这个因素尽量降低,作文的评分实际上不应该那么难。我在一个地方举过一个例子:孔融小的时候去看他的一个长辈,在座的还有另外一个老头。谈了几句之后,他去拜访的那个长辈夸奖他善于对答,讲话很有条理。另外一个老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回答了一句:“想公小时,必定了了。”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故事,还可能夹杂着吹嘘孔融聪明的意思。咱们不从别的角度考虑,只就智力这一点看,孔融小时候头脑是敏捷的,他会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逻辑辩论方法。他的智力是高的。如果写这个故事的人是为孔融吹嘘,这个人懂得点什么叫作智力。我们很需要从这一类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要训练孩子什么,鼓励孩子什么,要求孩子什么。假如说,一个人思想品质如何,知识能力如何,他的家庭、社会、生活经历等等各方面对此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因而一生的变化也很多,那么,就智力发展这一点来说,儿童时期、小学教育时期所起的作用,那可就大得多了。如果从小用刻板的、僵死的方式把小孩的头脑填得满满的,只要求他死记、死背一些东西,不让他那种虽然幼稚,但是富有生机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去充分发展,使他的心智从小受到戕害,正如把一只小鸟关在笼子里,不让它飞,只喂它良好的食物一样,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它的肌肉要萎缩,机能要退化,再把它放出笼子去,它飞不动了。对少年、青年怎么教,怎么要求,怎么测验,怎么考试,是一门大学问。只为了考好分,能升级,能升学,而不重视培养、发展他们的智力,这是短视的做法,是对教育的前途、对下一代的成长极端不利的。语文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上面说的四点是互相有联系的,总的一个意思是:在我们今天已有的可喜的基础上,研究语文教学的改进问题需要深入一步,提高一步。反反复复谈了多次的那些老问题,什么“文道关系”、“精讲多练”等等,不是说不需要继续考虑,继续讨论,而是说,只在那个水平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转来转去,在一些字面上下功夫,不够了。我所提的几点,仅仅是我自己听了许多同志的讲话,看了许多老师的教学,并在许多老师的经验交流的启发之下想到的。我只是作为问题提出来。如果的确还是几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答案要靠大家提出来。提这样几个问题,一则供进一步研究语文教学问题时参考,再则向关心语文教学的同志们请教。
D. 你好老师,我是非师范专业的,有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没教学经验,想
教师招聘面试中说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说课的十大方面千万要注意,把握这十点,考官一定不会厌烦你的讲课。
1.备课一定要充分
①内容一定要多,多准备点不要紧,可跟据试讲时间自己控制,一定不要少!
②内容一定是自己熟悉的,一般试讲主要是考官想看看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课堂驾驭能力,当然也看看你有多少“储备”,备课时一定找自己熟悉感兴趣的那些内容,这样不容易紧张,也不容易忘,必要时还可以即兴发挥。
③内容尽量安排一些新颖、前沿的知识,同社会某些现状加以联系。这样会考官感觉你很博学,能够把握新进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2.板书的时候忌讳无声板书、长时间课堂空白
可以在板书的同时结合问题和内容,做适当的讲解。说话写字速度不能太慢。书写要规范。可以适当看看讲稿,自然地看即可,不能照着讲稿读。
3.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和要素尽可能完整、完善
教学设计的撰写要完整但是不能过于冗杂,让自己在面试过程中能看清楚自己写的内容,可以用小标题标注,以免试讲过程中由于紧张造成忘词现象,可以看小标题提示自己讲授进度,所写教学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
4.要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新课程教学理念
教师招聘面试中的试讲多为无生课堂,尽管没有学生,但是依然要呈现一个完整课堂的形式,要用自己的语言设定出课堂中的情境,因此在面试中试讲多是以 教师的模拟对话或者讲解呈现。如小组讨论、分组学习、课前的预习等等。要有师生互动,即使面对老师讲课,也要体现学生活动以及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5.课堂重点突出
试讲中忌讳面面俱到,文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想涉及到,这是不可取的行为,在讲授过程中只选取一到两点就够了,其它的不讲或略讲,并在文本解读后针对本课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迁移和运用,凸显本课教授重点。
6.要深挖课文,对思想内容有独到见解。
课文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看到整个世界,所以在试讲时要注意对文本思想内容或者情感主题的深入挖掘,这是难的,也是重要的,它体现考生的水平。也彰显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7.尽快切入重点。
详讲重点,也就是能出彩地方,不然导入太长,其它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会冲淡重点。
发挥不宜太多,太多了也会冲淡主题。或者更直接地说,讲课像写文章一样,围绕中心(重点)行文,不讲废话。
E.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
我做来过一段时间的初中语文源老师,谈谈我自己的经验吧。要做好初中的语文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很有必要:
1.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一点是前提,而且很容易理解,就不赘述了。
2.良好的沟通技巧。初中时期学生处于人生中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形成阶段,性格特点比较突出,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欲又很强,所以在沟通中就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3.养成每课必备的良好习惯。备课室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方面。它可以让你提前熟悉需要传授的知识,还可以形成一堂课所需要的完整思维逻辑,尤其对于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人来说,这一点更加重要。
4.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现在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多,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硬件设施。PPT教学、视频教学、体验教学等等都是不错的方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更能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我看来,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含义博大精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语文教学更多的应注重和学生的双向沟通,探讨式的教学才是王道。当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些基础的储备性知识就可以用教导式教给学生。
F. 怎样改进初中语文教学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转换角色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了,因为新课标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教师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需要让学生们学会学习,让学生喜爱学习,积极主动学习,倡导民主、开放,强调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学会转换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参与者和引导者转换。在新课改全新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笔者在教学中,就像学生的学习伙伴一样,在他们的学习道路上只是一个引路人,不直接告诉他们最终的答案,但是会教他们如何去寻找答案,帮助他们寻求最佳途径寻找目标。同时也帮助他们制定一个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让他们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采用激励教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激励法教学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激励,可以带给学生成就感,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加大学习动力。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别是对于成长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如果学生在教师的赞扬下学习,那学生对学习会越来越有兴趣,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但是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批评和斥责中学习的话,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甚者还有厌恶的情绪。新课改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或回答应给以大力的鼓励,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大胆想象和猜测,如果学生的思维有偏差,教师也不要持否定态度,而是要进行巧妙的转化,或者进行婉转的改正,但是首先都应该肯定学生的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磨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不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学生有勇于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课下,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余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倡导平等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平民总统孙中山》时,让同学们对孙中山的精神进行点评赏析,本意让同学们了解孙中山的以天下为公、甘于淡泊的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没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孙中山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时宜。”当时大家都一楞,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他说:“老师,比如他的甘于淡泊的精神,在今天来看,用在生活上还是适合的,但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一味地甘于淡泊,我想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听完,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进行点评赏析时,要一分为二,用辩证的观点。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使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四、培养学生阅读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有经验的有先见之明的语文教师总结了许多好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其一,一定要让学生读书。教师少讲点,少占用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因为书中有不少的地方只能靠读,靠联想和想象才能体味出来。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指导中学生如何去读书。关键是特别关注作品“怎么说”的言语形式,用“心”去读;特别是一定要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读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和伟大作家去交朋友,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后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其三,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假期读、茶余饭后读;学会默读、朗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读文学的、科普的、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教师要有眼光和魄力,向学生推荐贴近学生生活的精美短文和经典作品,指导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大师。教学生学会读书,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其四,要经常开设读书讲座,如“名人与读书”、“如何写读书笔记”、“怎样读书收获大”等各项活动。根据学生实际,询问书中的重点章节,提出问题,测查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G. 如何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2
教学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当好“导演”,就应该花精力设计提问,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减少那种肤浅的、印证标准答案式的提问,而应力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是写于勒沦落为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的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躲开了他。教师讲完这个结局后,可以设问:“假若于勒西装革履、腰缠万贯而归,能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呢?你能以《于勒回来了》为题,描述于勒发财以后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及菲利普夫妇见钱眼开的情景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能力迁移
语文是一个大课堂,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认为仅靠几节语文课就能训练好学生的语文能力,那无疑是一种短视和急功近利的看法。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语文教学应注重篇与篇、篇与单元、单元与册乃至课内与课外等横向联系,加大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力度。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及时训练,学生所学知识只能短暂停留,而无法形成能力。因此,语文课应尽可能让学生实现横向迁移,从而形成能力。如通过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学生不但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且通过比较阅读,明确了作者怎样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去揭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此时,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便融于其中。
H. 去学校面试初中语文教师,怎么试讲呢..没有一点经验..
我现在在一所来初中实源习是语文老师哦。你去学校试讲前首先要熟悉教材提前准备一些资料,如果他让你讲的课文是你熟悉的就很好讲了。
同时要看学校是要你说说课稿还是教学设计还是正式上课的试讲,这些都要弄清楚格式是怎么样。
如果是试讲,根据你自己做的教学设计来讲,当然最重要的是自信千万不要怯场,女生的话一定要大声一点,不要跟蚊子叫似的。
一般来说他叫你试讲前,会给你课文还有相关资料一定要合理利用那些材料,不要面面具到,突出重点很重要。
上课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总之去面试一定要自信,不要担心自己的知识面不够无法教导学生。
I. 刚考进一所中学做老师,教初一语文,但自己没什么经验,有什么好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怎样教好初一语文呢?
一、认真调查。
调查是研究的第一步,我们要教好初一语文,自然应先研究初一学生。调查研究什么呢?是不是问问孩子们是否对语文课感兴趣?心中的语文课是怎样的?是不是希望现在的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教学?自然,这些问题都得问,而且问了之后也对我们老师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帮助,但是,问倒是问了,能不能达到孩子们的要求那得看你的真本事了,我很担心虽然你看到了学生们的期待,但是或许这个艰巨的任务让你有些望而生畏,这个调查的价值是不是就显得有些飘渺呢。
所以,希望中的语文课当然可以调查,但是孩子们学习了六年的小学语文,他们过去中的语文课应该是感触最深的,自然调查可以针对孩子们过去的语文课设计,比如:你最喜欢的小学语文老师是谁?他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你喜欢小学老师的哪些上课方式?诸如此类的问题答案是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的,是生活的真实,是你努力之后能够达到的目标,如果你能博采孩子们小学语文老师的众长,定能让孩子们顺利完成从小学语文走向中学语文的过渡。 如果你不先调查调查,你的初一语文教学从何下手呢?你的这些方法虽然在过去屡试不爽,但是适不适合现在的这届初一学生呢?请记住,每一届的孩子由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老师的影响,他们对语文认识是千差万别的,没有调查就没有方法。 先说一说语文教研的方法分类。
这实际上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方。关于教学研究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切分出不同的研究方法的名称来。如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质性研究、历史研究、系统研究、逻辑研究,但是,仔细一想,上面的说法似乎都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从外延上划分开来。如果再从研究过程的思维方法命名,则更加难以划分清楚,如归纳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归谬的方法、批判的方法、引用的方法、建模的方法等。
以上的方法分类能够给人来带理性的快乐,但是难以解决我们一般教师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实际需要。笔者从大家熟悉的实用的角度,拟按照比较传统的叫法,介绍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辩析法、实验法等几种。
调查法就是了解事情真相的研究方法。为了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我们常常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实际上也在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整我们的教学教育策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语文作业的布置量以及学生的完成情况,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及阅读书籍的种类等,也常常在我们的关注之中,对这些问题的具体了解,实际上就是在做调查。当我们将这样的调查进一步具体化数据化之后,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就具体客观和深入了。
要做到调查结果的具体客观,就必须注意调查的基本方式。
首先是不带有主观预设,不要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和自己个人的感觉,要尽可能的站在中立和客观的立场来进行调查。
其次是设计好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导语主体和结语。导语说明调查的目的说出调查的方式以及希望被调查者给出的配合,结语部分则是表示感谢之类的话。
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的设计,要注意不暴露自己的意图,不存在任何可能引起误导的提示,不涉及被调查者的隐私,不提出一时间难以回答的问题,当然,也不要设计出自己难以统计的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不要在问卷调查中说我们这次的问卷是为了了解大家对语文学习是否喜欢的问题,被调查者一看就知道你的调查意图是关于语文学习的态度的;或者说提出我们应该喜欢自己的祖国语文的信息,自然被调查者就知道不喜欢是不对的,这就是典型的在误导大家;也不要提出你家里每月收入多少气质灰色收入多少之类的问题,这就涉及了别人的隐私了;也不要提出你是如何学习好语文的这一类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也尽量减少诸如将你喜欢的学科进行排序,而现在学校里的学科数量很多,高中的文化课九门,艺体课3们,实用技术校本课程也不计其数,排序的对象超过了10个,统计的工作量就会大得惊人,可以多达3628800种结果,这还不包括如果每一次排列的对象不是10各二十或九个或八个或七个等情况。
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要尽量集中,不要什么问题都想在一次调查中都得到解决。最好是吐出一个主问题,围绕这一个主问题来展开,拟出准备性铺垫性的问题,在主问题之后在设计出验证性的问题。
譬如我们要调查学生考场作文时是否打草稿,准备性的问题就可以是你在考场上的时间常常是如何分配,这就包括了给作文留出了多少时间,如果说该学生常常是作文时间不够,离考试终场只有二十分钟才开始写作文,那么他后面所说的拟草稿就是假话,其结果应该不在统计之列。打不打草稿是我们调查的主问题,问题的提出不应该直接说你在考场上打不打草稿,而是通过文审题以后的写作行为来确定是否打草稿。主问题之后的检验性问题,可以设计为如果打了作文的草稿,会不会再做其他试题时草稿纸不够用,或者是否翻页使用草稿纸,或者其他的方法来检验前面的话是否是真的。我们调查教师是否阅读语文杂志,准备性问题就可以使有没有时间阅读,主问题之后则是常常在什么时间阅读。通过前后的不带暗示的问题设置,就可以判断是否阅读的回答的真假问题。检验性的问题还可以设置为最近三期的著名杂志的著名或主要的文章篇名,让其识别,也可以达到检验的目的。
问题呈现方式,最便于统计的是是非判断题,其缺陷是信息量最少,如是否阅读语文杂志的下面就是两个选项:是、否。其次是单选题,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才有方式最多的是单选题,给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备选项,让被试只准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一项来填或者打钩。再次是刻度题,即调查被试所处的程度,如对某某书籍的态度,在认为符合自己实际的刻度上画圈,我们就可以在该问题下面划一直线,直线的两端分别给出两极的词语如“喜欢”“厌恶”,在直线上分别标上中点端点及两端的再等分点,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刻度上的点,得到被试的态度,五个点就分别一次代表着:喜欢、比较喜欢、无所谓、比较厌恶、厌恶等五个程度。
问卷调查是研究中最基本的起点,也是我们进行学科研究乃至于教育科学研究常常采用的方式。用数据说话是相对比较科学客观的思考与研究,得出的结论自然容易具有说服力。当然,此外还有图标式的、排序式的等多种问题呈现方式,只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很不容易涉及和使用,因为设计问题的难度和统计的难度比较大。
使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报告,一旦公开或者刊发,常常需要我们将问卷调查表附在研究报告后面,以展示其研究调查 的客观科学程度,不然,只公布结果而不公布调查问卷本身常常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你的问题设计不科学,得到的数据及结论自然难以客观科学起来。
二、精心上课。
初一学生对中学的各门学科都是满怀好奇的,自然,如果你把课堂设计得趣味盎然拒绝枯燥乏味,定能深深抓住学生,进而让孩子们一开始就萌生了对初中语文的热爱。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趣味盎然呢?只要你能在备课时时刻不忘课程标准的理念,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可就花样各异了,什么朗读比赛,什么辩论活动,什么想象表达,什么角色扮演,什么多媒体相助,什么课内外衔接,能用上的都得在初一语文中用上,总有孩子们所喜欢的方式。实在不行怎么办?别忘记你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你就在教学中主动邀请。实在没招,那你得在教学之余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前往别让孩子们在走进初一就发现亲爱的语文课堂居然是一潭死水。
三、培养习惯。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增加,你的语文教学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制胜法宝,比如上课习惯,提问方式、作业设计、预习要求、听课须知等等都有自己的一些颇有心得的细则,自然不能让它们在这些学生上失效,所以你要有什么要求,你要阐述好你的理由,你的理由要让孩子们十足的信服,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自觉跟随着你开始美妙的初一语文学习之旅。 另外,请别急着把你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全部用在这些才进初一的学生身上,毕竟他们与你的适应与配合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你在孩子们正对初中语文一头雾水之际,又抛出了一堆又一堆的规范、要求、准则,他们不害怕你才怪,学生害怕老师事小,如果因此而害怕语文那就千不该万不该了。
四、开展活动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说,孩子们的语文学得好,其实并不是语文老师教得好,而是孩子们自己学得好。君不见,语文尖子生、文科爱好者,哪一个学生不是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的?要让读书、写作在初一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时就在心中播下种,扎下根,你得先在班上营造喜欢读书、热爱写作的氛围,这与你自身的语文习惯密切相关。你喜欢读书吗?你经常写作吗?当孩子们看到你办公桌上的一本本课外书,经常读到你记录的一篇篇心情日记,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很快会在孩子们身上表现。当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不得不说他已经开始了对你的崇拜,或者是对语文的兴趣,如果此时你能给予最及时的表扬,在班级中中给予最热烈的感染,语文学习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成风。 多开展立足于生活实际语文活动:结合重庆市政府“唱红歌,读经典”的要求,开展《论语》诵读活动。
五、督促习惯
在我看来,初一学生必须养成的语文习惯包括:预习习惯、听课习惯、作业习惯、积累习惯等。语文预习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利用预习作业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是一项不错的方法,久而久之也让学生掌握了如何为学习做好准备。 预习作业包括字词拦路虎、课文疑难处、语言闪光点、阅读初体验五个方面。 听课习惯:老师学生发言的机会,提醒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作业习惯:字迹工整、保质保量、约法三章 积累习惯:语文积累包括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积累好的学生往往对语文的兴趣较浓,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们缺乏对语文的一种积累意识,所以我的积累给孩子们提出了两个要求:每天积累五个句子中的成语和两个文章中的好段,每坚持写两个随心所欲表达真情实感的随笔。
六、坚持反思。
教学反思应该贯彻的一个要求是“重视学生的学”,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 反思是教学走向成熟的开始,因为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闪光的精彩,也会有一些平淡的记忆,好有好的理由,差有差的原因,这些都是你教学经历中的宝贵财富,有了不断的反思,才有教艺的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