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 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你对散文课堂教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散文是人类面对大自然,面对人生,细腻、真挚的感情流露,往往是写景、状物内、抒情、析理融为一体,看容似轻松、随意,信手拈来,实是人类对生活领悟的一种浓缩。散文的理、趣,有别于论文,它是将独到的发现、思考,生动和谐地渗透到叙事抒情之中,使读者在不经意中有所受益。它的语言具有文学性、形象性,即使议论,也力求形象生动。因而,在散文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散文内容,在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熏陶,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让朗读成为散文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2. 浅谈如何进行散文教学
散文在初中教材里占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果,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知道,散文难教,但教散文过瘾。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走出课堂,有不可言说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求散文的这种教学境界,试图建构自己课堂教学的理论,最终找到一条出路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经得起应试的检验,同时还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没有契合点呢?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教学上,应按照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处理。文学作品的鉴赏,首要的任务是要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一般情况下,就某一篇文章来说,散文的教学无外乎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就单元教学目的来说,应该通过某篇范文的教学,教给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掌握该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另外,初中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先读通顺,再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积累也不容忽视,名家名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说起来,这是教学外的功夫。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感情真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洗练,朴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学的基本套路。由于散文常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因此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第三,要教好散文还得要具有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教师较高水平的范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举凡操作性的东西,总得讲究个方式方法和先后顺序。散文教学,我以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如杨绛的散文《老王》(初中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通过阅读梳理可以发现,前半部主要写他生活的艰苦和精神的凄苦,作者从老王蹬三轮的职业、残疾的身体、简陋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着笔;后半部以时间为序,回顾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片段(A、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D、去世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写老王的为人,着重突出其善良的品质。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读《老王》,通过对作者所写的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的细心揣摩和分析,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文革期间受迫害,在干校劳动改造),结合我的友善言行和愧疚的心理活动,就不难理解作者要表达关爱弱者与不幸者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在归纳出散文的主题后,要顺势进行拓展,围绕人文性做点文章,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比如《老王》一课,要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关心现实生活中像老王一样处境的老李、老张,与人为善,同情关爱身边的弱者。 3、赏析语言。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散文的教学难得面面俱到,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读《老王》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王送鸡蛋一事上要浓墨重彩地刻画老王的外貌?为什么要着意表现他的弱不禁风?文章是这样写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作者为什么要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他的外貌和形态呢?这是很值得去咀嚼的。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揣摩咀嚼还可以借助联想,围绕文章内涵作发散思维。这样的品赏,也可以说是读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 当然,在依次研讨形象、情感、语言的过程中,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散文教学还是有路径的。但是,教学的追求,难得臻于圆满,教学的艺术总是遗憾的艺术。
3. 散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和怎么教
散文在初中教材里占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果,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知道,散文难教,但教散文过瘾.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走出课堂,有不可言说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求散文的这种教学境界,试图建构自己课堂教学的理论,最终找到一条出路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经得起应试的检验,同时还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没有契合点呢?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教学上,应按照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处理.文学作品的鉴赏,首要的任务是要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一般情况下,就某一篇文章来说,散文的教学无外乎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就单元教学目的来说,应该通过某篇范文的教学,教给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掌握该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另外,初中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先读通顺,再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积累也不容忽视,名家名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说起来,这是教学外的功夫.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感情真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洗练,朴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学的基本套路.由于散文常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因此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第三,要教好散文还得要具有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教师较高水平的范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举凡操作性的东西,总得讲究个方式方法和先后顺序.散文教学,我以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如杨绛的散文《老王》(初中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通过阅读梳理可以发现,前半部主要写他生活的艰苦和精神的凄苦,作者从老王蹬三轮的职业、残疾的身体、简陋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着笔;后半部以时间为序,回顾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片段(A、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D、去世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写老王的为人,着重突出其善良的品质.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读《老王》,通过对作者所写的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的细心揣摩和分析,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文革期间受迫害,在干校劳动改造),结合我的友善言行和愧疚的心理活动,就不难理解作者要表达关爱弱者与不幸者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在归纳出散文的主题后,要顺势进行拓展,围绕人文性做点文章,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比如《老王》一课,要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关心现实生活中像老王一样处境的老李、老张,与人为善,同情关爱身边的弱者.
3、赏析语言.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散文的教学难得面面俱到,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读《老王》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王送鸡蛋一事上要浓墨重彩地刻画老王的外貌?为什么要着意表现他的弱不禁风?文章是这样写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作者为什么要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他的外貌和形态呢?这是很值得去咀嚼的.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揣摩咀嚼还可以借助联想,围绕文章内涵作发散思维.这样的品赏,也可以说是读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
当然,在依次研讨形象、情感、语言的过程中,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散文教学还是有路径的.但是,教学的追求,难得臻于圆满,教学的艺术总是遗憾的艺术.
4. 初中语文散文题答题技巧(各种题型都要涉及)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
1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
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
2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
一对应的关系(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
1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
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5. 散文教学有哪些方法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为顺应这一潮流的中国全方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因此,如何真正牵引学生心灵,领会文本意蕴,达到对散文内涵的审美感受与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现代散文 文本意蕴 审美感受 审美认知
面对初中散文教学现状,要想做好散文的教学工作,就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许久以来,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吸引着许多寻幽探秘的读者,陶冶着一个又一个读者的心灵。
中学语文教材把散文作为一道文学大餐摆在了中学生的面前,虽然这道大餐芳香四溢,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的散文课并没有让学生融进这道美丽的风景之中。而我多年的散文教学体验就是:
一、让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万般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那些巧妙构思,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和精辟的见解之中。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来正确理解课文,学好课文。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周亚萍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教学中曾这样导入:首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是我们陶醉,使我们被这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逶迤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接着,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并进行解说——“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教师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作作还铺垫。教学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动着我们所有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两鬓开始变白,两眼逐渐浑浊,身体不再灵便,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将熄灭的烛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在以上的导入中,教师适时地牵引住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快速走进文本之中。
二、让关键词句凸显文本内涵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关键词,而且是核心关键词,是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主题的关键语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搏的律动,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本,统摄文本的灵魂内涵。因此,语文关键词教学,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语文关键词的选定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文路梳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浓郁情致,更值得细细玩味欣赏。那么,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条最佳捷径。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教学时可把握关键词——“宝地”,然后再探究原因——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因此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特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选择关键词,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体会文本的意义和意味。李森祥的写人散文《台阶》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为了实现生活理想而艰辛创业的奋斗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句——“我们家的台阶低”来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用毕生的精力,把家门口的台阶由三级筑到九级呢?”原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也就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也启迪我们对前辈生活价值观做全面的审视,学会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村的贫穷。在教学中,由一个关键句的把握,统摄全文的内容,学起来轻松又明白。通过把握关键词句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哪来生活的感悟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实而情感丰厚的文章——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父子相别,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意蕴深远而令人回味无穷。文本中的细节很生活化,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很平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寻找同样感人的生活细节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道作业——积累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亲情细节,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发现,学生的课前积累很感人。有同学这样深情地回忆道“晚上伴着爸爸此起彼伏的鼾声的响起,我渐渐进入了梦乡。迷迷糊湖中总听见一声声柔柔的脚步声,似悦耳的歌声渐渐朝我袭来,接着便有一双温暖的手为我轻轻地盖上被子。我察觉了,小眯着眼,不愿惊扰这夜里静谧的幸福。妈妈的目光里流露着浓浓的爱意,嘴角一抹浅浅的笑意,让我仿佛沉浸在爱河里。妈妈又是静悄悄地走了,这下我发现了,妈妈踮起脚走路。”还有同学说父亲虽然粗枝大叶,却能在百忙中惦记着我,逛了好几家书店,终于为我买到我心仪以久的书,以致于脚皮都磨破了;还有同学说冬夜里奶奶早早地就为我暖好被窝,让我睡觉时不会受冻。课堂上,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在教学写人散文《老王》之后,引导学生积累象老王一样生活中虽平凡却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小人物的形象,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要学会平等的对待别人,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心那些不幸的人们。这样,既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又拓宽了文本,让文本与生活共融,领会了文本的内容意蕴又引领学生走进了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四、让意境尽显文本魅力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现代散文的魅力在于醇厚的意境。散文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为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人们又常常以意境称之。散文的意境,具有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细致地感受一番。那种条分缕析的做法往往会割裂整体意境,削弱作品的美感,不宜用来学习散文。在品味意境时,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体性。其中既有对物象外观的艺术描绘,又有物象内蕴的传神写照;既有作者真情实感的倾注,又隐含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教学鲁讯先生的写景散文《雪》,(本文是以对自然景物——雪的诗化描写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绪。)暖国的雪“滋润美艳”,是那样地纯真美好、生机勃勃,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坚强不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的壮阔的场面,细细品味朔方的雪的顽强不屈,从而明白这正是作者伟大人格的写照。我们通过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让孩子们充满兴致,充满强烈的探知欲,走进一个多彩多姿的语文世界。在教学写人散文《背影》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开篇写了祖母之死,父亲卸职,尽管是一笔带过,但如果和写父亲背影部分联系起来作整体阅读赏析,会发现前面是铺垫,它们共同奠定了凄凉、冷清的情感氛围。唯有如此,父亲的举动才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父亲的背影在读者心目中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五、让板书统领文本内容
人文
“美”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散文作为一种意蕴醇厚、文字优美的文学体裁,倘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为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我们的板书更应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作用,曾一度被视为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其作用被视为“画龙点睛”,可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板书设计倏然隐身,可有可无,就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席空档。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针对文本内容有的放矢,不脱离教材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板书,且线条简单,用词精练,把握散文的美感,就让人印象深刻,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巩固。在写景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中,我曾根据文本的内容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归纳板书,清晰明了,一目了然,而且统领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又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抒情散文《荔枝蜜》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板书,因为文本的主体是蜜蜂,板书便是一只蜜蜂,且形式与内容非常吻合,头对应标题,身子对应主题,翅膀对应艺术特色,蜜蜂的飞翔靠翅膀,文本的主题显现靠艺术手法。板书如下:
( )
多年以来,在教海中摸索前行,教海无涯,正所谓要活到老,学到老。脚下路正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勇于挑战,勇于创新,让自己的教学永远与时俱进。我期待自己能快速成长,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运筹帷幄的语文教师。
6. 初中阶段怎样进行散文的有效教学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初中接触到的散文比高中的散文简单,所以初中散文教学是粗浅的,各位专家不要见笑。这些课文如何教?如何教学生才算学得有效?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还真难把握。因为这些文章大多是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这些课文读起来很美,说起来很好,可理解起来却很难,意会的东西多,感悟的东西多,
教师设计教案也费劲,难以把握;再加上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要想提高此类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抛开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多放手,少讲解分析,少支解课文,尽可能地设法引导学生走欣赏的道路,去品悟、去体味,去揣摩,带领学生进入散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胜境,使学生的情趣得到陶冶,品位提到提升。
一、欣赏散文,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学生就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欣赏散文,要让学生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三、欣赏散文,还要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反复地体会,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总之,散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欣赏。通俗地理解我认为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做好积累。如果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点,知道这里用了什么顺序,那里用了什么修辞等等,而对其中表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和浓厚的散文韵味视而不见,略而不谈,那真是大煞风景。试想,这种阉割式的或曰挑骨式的散文教学,哪里能激起学生对散文(甚至语文)的兴趣?学生能对语文有什么好感?
1.要有清晰生动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于教师在授课前充分的课前准备。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散文教学的设计也应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散文的规律;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散文教学应有清晰生动的教学设计。清晰主要指教师对所讲课文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要胸有成竹。与此同时,教学设计还必须生动有趣。事实表明,只有教师有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和带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启发其心智,开动其大脑,促使其钻研。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授课时的情绪基调设计也必不可少,教师要激情满怀,要表现出洋溢四射的激情,学生才会受到感染,随着教师的情感指引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他们的思维才能敏捷起来。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注意力每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松弛,所以在一节课里,教师的设计就要把握这一规律,动静结合,松弛有度,快慢适中。只有“课型新颖、思路清晰、层次细腻、手法生动、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有目的、学的积极、学的轻松、学有收获。
2.要有凸显人性的教学过程。
每一篇散文的教学就是一次传扬发掘人性的过程。我们所用教本中的散文绝大多数都是过去年代中外作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打上了作者所处年代的烙印。因此,教学中要凸显人及人性这一主题。散文重在抒情寓志,它没有复杂的情节,也不追求完美的人物形象,许多人就会认为它只不过是作者托物言志、借景寓情的工具罢了。因此,教学中就会只见景物不见人,对人在作品中的地位、对人性在作品中的充分作用缺乏自觉的把握。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三点:
一要正确领悟作者抒情写志的真意,纵观我们的教科书中,无论是《白杨礼赞》、《石榴》,还是《紫藤萝瀑布》等,都必须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要把握散文作者情感抒发的目的。意境是散文的生命,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表达出来,达到物与情相融,意与境相织,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从作者的写作目的追寻中,无不透着作者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人性,教学的人本思想也从此得到充分的体现。如08年中考题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
三要挖掘散文的最终归宿。文学是人学,散文教学凸显人,就是尊重文学艺术的自身规律,就是把握了散文教学的根本。散文的最终归宿是倾诉心曲,捧出真善美的心肠,其本色是“真”,教师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人、作品中的情。如莫怀戚的《散步》。
3.要有渗透美育的教学技巧。
散文也被誉为“美文”,爱美、审美、求美是古今人之本性,以人为本的散文教学必须渗透美育的课授技巧,才能吸引学生对散文的爱,教师应从三方面去实施这一教学。
一是用美的形象吸引学生。美是抽象的东西,但伴随着感性的形象,课文中的感性形象虽不是物质的实在存在,但是可感知的,作者在作品中栩栩如生的描述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形象世界,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美的所在,接受作品中美的形象的熏陶,启发学生和文中美的形象对话交流,也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如九年级的《散文家谈散文》(《白鹭》)中形美、意美、情美。形美,美在大小适宜、色彩和谐;意美,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情美,美在以心格物、融通自然。
二是用美的情感感染学生。要进一步感受形象的内在意蕴的生命力,唤起自身生命力的体验和确认。随着情感的激发、表现、持续,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精神王国。散文都寄托蕴含了作家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自身与作家以及作品中形象的共鸣是不够的,关键要让学生也与之产生共振,使教师学生都能抓住散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带给学生丰富的美感享受。
三是用美的教学过程共谱和美课堂乐章。散文教学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没有独到的艺术形式进行,那就无法实现散文给人的美的享受。教师要把美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一句话、每一个形体表达都要以审美的眼光对待,把审美意识通过教师点点滴滴渗透输导给学生,对学生的感知体验做到引而不发,对学生的随机审美要适当调节,对学生的不良审美要因势利导,培养其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
我们现在都在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其本质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他的途径和方法有许多,诸如: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策略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等等。其根本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因此,看一堂课是否有效,我认为关键要看学生的学是否有效,说得通俗些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个大课题,包含的内容太丰富,理论的东西很多,具体的操作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切都是实践,永远都是在路上。
7. 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散文的阅读教学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从语言色调看来,散文如素描,清淡、淡雅,它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散文的笔法无拘无束,变化无穷,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难测的内心世界。散文有时令我们愉悦,有时令我们沉思,有时令我们长叹,有时令我们柔肠百转……
笔者在执教期间,每周的学科备课活动中经常涉及大多数教师在讲解散文时出现的问题,重视体裁却淡化了散文的情感,消失了散文应有的味道。笔者深深感到教师经常重视的是问题、语法及思想内涵,缺失了散文的美感。因此,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是很有必要去探寻研究一番的,那么,为何情味深长的散文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却感觉索然无味呢?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一、揭示文章主旨,作者介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3.分小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与讨论文章有关问题。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
四、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逐段分析课文,加以讨论探究。
五、品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想必很多教师都这样上过散文阅读课吧!这样上的阅读课确实也有一些优点:每一步都有清晰的阅读目标,从读入手,指导学生学习散文;从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到品读文章语言,到体会作者情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从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所以,很多时候被教师“惯性”演绎,这样一来,虽然阅读教学顺风顺水,四平八稳,但是诗意盎然的散文就被我们肢解得索然无味。这样散文阅读就变得单调、乏味,令学生听得无趣,渐渐对散文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
散文的教学包括分析散文和欣赏散文。分析散文,教师应该分析散文的情感之美和哲思之美,应挖掘作者所见所闻中的所思所感;同时理解文章的深刻底蕴。欣赏散文,欣赏文章的形式之美和语言之美。为了使我们的散文教学成为有效教学,我们教师应该这样做。
一、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八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设置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以及“我”的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的情感。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和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那么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
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文章的、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文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的不愉快的事,我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我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我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在散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场景等表层结构的分析上,要探索隐藏在作者背后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中,进入中年的“我”,在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我”向当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早已忘却并诧异地笑着,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品质,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抓住亲情和自省精神来突破,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了作品艺术构造的真谛。
所以我认为,散文文学作品的焦点,并不是为叙事而叙事、为写人而写人,它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隐藏在作品中的信息,从而体会作品的哲思之美。
三、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形式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朗读课文,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从结构入手,理清脉络,使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结构之妙,感悟到作品的行文之理。例如,我在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分析全文围绕紫藤萝花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构成,层层深入地表达主旨。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来越体现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沉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后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写花历尽磨难又焕发生机;思花,作者开创理性的思考,领悟到生命的美好。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由紫藤萝花盛开的景象,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真理,表达了对顽强生命的赞叹。
四、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是精致的语言艺术,因此,我在散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表情达意深刻的词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美妙之处、深刻之意。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中,用了“挨”“
接”“ 推”“
挤”,四个动词,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花儿繁密、茂盛盛开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的感觉,使我们领略到紫藤萝瀑布的美景。
五、结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想象在散文阅读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理解文章,想象散文中描写的事物、描绘的景物,同时可以利用插图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建立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阅读《桂林山水》时,教师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视觉来体会作者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在阅读朱自清的《春》里的语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时,教师适时播放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或音乐,结合着视觉与听觉感受,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生机勃勃的、绚丽多彩的春天。
综上所述,教师应始终将情感投入到散文教学中,因为情感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笔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时刻注重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在投入情感的同时,还要把多媒体课件适时进行播放,从而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动情,最终将情感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8. 谈如何教进行散文教学
摘要:优秀的散文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专受,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属,启迪他们的思想,撞击他们的心扉,散文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搞好散文教学,就一定要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散文中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美的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文脉、训练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
9. 如何解读初中现代散文并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教学策略”,这是一个大话题,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教学策略”就是一个泛化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它有很多界定,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施良方:“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
袁振国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和学新:“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另外我们还能搜索到几十种解释 , 归纳起来可以认为 : 所谓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其次是“文学作品 ” 中西方界定也有明显差异,中国传统认为是四分法。再加上“现代”和“初中语文”的限定,更有一种“做起来容易,说起来难”困惑。为了“说”和“做”都有操作性,我们把它限定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上,具体说就是小说和散文,准确说我们重点以散文为例。其实这不是偷懒,说来也有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