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初中语文课题研究
一、内容提要
本课题在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运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具体研究活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习者主动探究和建构,不断内化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规范和提高写作水平。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活用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以下基本操作策略:①研读文本,渗透写作指导;②在模写中提升,在提升中模写;③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运用这些教学策略,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也提高自己研读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促进了专业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课文中的作文资源:主要是指教材中的课文。①“课文”即“美文”,习作的典范。课文中隐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以及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了习作的范本。②“课文”即“源泉”,习作的舞台。课文中的情境、课文中的“空白”、课文中的插图等等都是学生习作练笔的好材料。③“课文”即“宝典”,习作的秘笈。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方法,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年级特点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这些方法。
活用:是指教师灵活使用教材中的课文,挖掘作文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本课题的内涵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灵活使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并根据学情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课程改革理论。《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自身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写作是重要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活用资源加强写作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鲜活的文本中的作文资源,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四、课题论证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2008年10月,我确立了这个研究的课题,并搜集整理国内外与此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我首先对文献资料进行学习,如我阅读了《写作与阅读的关系》《语文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等文章,还阅读了《余映潮老师讲语文》《黄厚江老师讲语文》《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胡明道老师讲语文》等名师系列书籍,了解到本课题的研究早就有人进行,不少名师早就关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运用,也总结了他们自己的一些操作方法。但是一般老师这方面缺少考虑,不少教师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人为地分割开来,在课文教学中只顾讲授阅读理解,而没有注意到和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在作文教学时又撇开教材中的佳作例文,另起炉灶,花了很多气力去查找合适的优秀范文,使可贵的文本教学资源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非常可惜。
(二)课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这个对话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感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采用的写法,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写作资源。这就要正确理解并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会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了,又会促使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阅读、学习文本对提高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两者要注意密切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不少语文教师重视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而忽视了教材中的语文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人为地分割开来,可贵的文本教学资源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些文章可读性强,语言规范优美,写法灵活多样,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在语言的表达上、段落的衔接上和全文的谋篇布局上有很多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若能充分挖掘文中的写作资源,可以为学生寻求到仿写的好基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研究,我的研读文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教学观念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开发运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加强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活用课文中的写作资源进行作文指导和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2、初中语文教学中活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的内涵、特征
3、初中语文教学中活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活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写作指导?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提出问题、分析思考,实施研究、探究策略,总结反思、指导教学等几个环节,研究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运用课文中的作文资源进行教学的现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活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探究写作指导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一)提出问题,分析思考
课题申报立项后,我首先进行现状分析,通过听课、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了解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材中的资源进行作文指导教学的情况,探究语文教学中活用课文中的作文因素进行写作指导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
② 我打算做初中语文课题研究,谁有案例或资料,我想选《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谢谢,急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缺乏兴趣,就不可能把学习学好。目前不少学校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台上唱主角, 学生被动地在下面接受知识, 导致学生厌烦听课, 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 导致课堂效果很差。而课堂依旧是我们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 也是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环节, 因此教师必须讲好每一堂课, 把握好一节课。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 创设氛围, 激发兴趣
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积极、肯定的情绪, 才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学生的思维才够活跃。课堂上, 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往往是在情感氛围中进行的, 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以师生间心理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热情鼓励以及耐心企盼, 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信, 对知识的渴求及对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反之,教师哪怕一丁点儿的焦躁、嫌弃与失望也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缩小乃至封闭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把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 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共享同一片阳光的平等。学生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不断处于主动亢奋的状态, 养成乐思、擅思、敢思的思维品质, 形成不怕失误、敢于创新的良好个性。
1、 创设各种情景,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每课的对话让学生先听后读, 然后表演, 每小组不宜超过四人。表演前应让各小组操练准备, 鼓励其拓展创新对话内容。表演过程中, 除要求学生语音语调正确外, 还应让学生注意到交流手段如表情、手势、姿态等。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一段对话。学生会运用所学过的知识, 编成各种对话。
2、 尊重每个学生,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仅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 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个体, 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
3、 鼓励后进生, 让他们有成就感后进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教师要将教材化难为易, 化多为少, 精讲多练, 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他们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 教师要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 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 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 当差生回答正确时。应该面带笑容地说:“very good”,他们往往因得到这样的评语而激动, 这样差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一学期下来, 差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 也消除了畏惧心理。
4、 利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兴趣英语的学习, 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语言环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进步, 多媒体进入课堂,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语言的描绘、文字的表达、图像的演示、动画的模拟、音乐的渲染等手法有机结合起来, 把真实的生活带进课堂,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 使学生产生求知内需、求异思路, 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
二、 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人们语言的敏感性。通俗地说, 当我们听别人讲汉语时, 一般可以一下知道它的意思, 而不是先分析语法, 这就是大脑语言中枢的作用, 也就是语感。它是集语法, 语义, 词汇于一体的一种大脑语言中枢的能力。在外语学习中, 语感起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培养语感呢?
1、 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思维、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英语语言习得与思维能力应同步提高, 因为我们是在学习英语,而不是研究英语,所以应多开口说、模仿。英语不是坐在那儿想出来的、算出来的, 是“说”出来的。能说出来, 就能写出来, 在写的过程中, 学生的绊脚石是不会写单词。这就是说, 我们必须让学生记忆单词, 准确应用。记忆单词在外语学习中起基础性作用。正像建筑师, 要建房子, 建什么样的房子, 首先必须有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2、 读是增强语感的最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使自己听得见自己的声音, 渐渐做到流利、顺畅。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体验成就感。怎样读呢?大声朗读, 学生在一起读, 可以相互惯耳音。语言是声义的结合体, 所以“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在外语学习中, 表现得尤为突出。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每单元的阅读让学生背诵、复述, 这样学生可以学的多而精。当然每读一遍都要有新的收获、领悟。语法、词汇、语言思想都可以在阅读中掌握。和语文一样,英语是读出来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必要钻研有微小差别的近义词, 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就像语文老师没有让我们研究“美丽”与“漂亮”的区别。这样培养语感, 虽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几个月后, 就会有效果。而且一旦语感强了, 做题就可以运用语法知识加之语感, 提高准确率。
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 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 他们就对老师的这门课感兴趣, 分外重视, 肯下大气力学这门课。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 由于逆反心理, 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 教师要深入学生, 和学生打成一片, 了解学生的兴趣, 爱好, 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这样, 师生才能关系和谐, 感情融洽, 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③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资源有哪些
语言探究发现
从题型看,探究题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探究题都是有一则或几则材料组成,这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对)。
探究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是探究事物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二是探究事物内在的规律或特征,这类题大多要求从几段材料中归纳出事物的共性或个性。
探究题的两种出题形式:一是单独作为一个题目出现;二是放在阅读或综合性学习中出题。要注意阅读中的探究一定要联系、结合文章。
主要考点有:
1、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2、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3、阅读几则材料,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
方法总结:
1、审清题目,读懂材料。 2、分析材料,提炼要点。 3、整合要点,筛选信息。
4、提炼观点,归纳结果。
备考策略:
(1)分则阅读,概括每则材料的大意。
(2)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找准中心话题。要求能找出个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在这过程中,便能明白这些材料为什么能组合在一起。
(3)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得措施、办法。就是要求能总结归类,在总结中,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归纳中,寻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要注意:①现在有探究题表述为“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发现”,这实际上就是完成第一步,我们的表述可以不同,但一定要围绕中心话题去说。②有“写出你的探究结果、结论”的要求,就一定要做到第三步。
解答材料探究题就把握好三步:
首先,细研材料,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领悟材料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重要信息,要透过现象深入剖析,找出材料的个性,或表达的意图,或阐发的观点,或抒发的情感,或突出的要点。
其次,比较对照,挖掘共性。对多则材料要横向比较,筛选整合,挖掘提炼出它们的相同点和联系性,从而揭示出它们的共性。
第三,归纳概括,提炼结果。运用合理、简洁、凝练、理性的语言归纳,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切忌含糊不清和任意发挥。
注意事项:
1、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然后推断:一定是材料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就会有所发现。
2、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次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相同点),再写个性(不同点)。
3、不能就事论事,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
4、写答案时,最好在前面加上序号,注意语言简洁。因为材料探究题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如果语言不简洁,要点不准确,书写潦草,往往会前功尽弃
样板题解析
例1 见上节课卷子第四页 7
例2、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历练后的飞翔》),写出你探究的结果。(答出三点即可)(2004年黄冈中考语文试题)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例3.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2005年泰州市中考题)
例4. 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 (2005年绍兴市中考题)
例7. 大千世界,日月星辰、草木鱼虫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请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话题,对下面提供的资料作一番探究,归纳出几个观点。
①人们通过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荧光灯——日光灯,它比同样功率的普通灯泡明亮得多。(《萤火虫》)
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看云识天气》)
③近100年来,中国原有的森林面积已减少了50%,木材蓄积量减少了33%;130多个林业局中,已有36个局的可采资源基本枯竭。(《中国环境危机报告》)
④去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70%,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时事报告》)
⑤“哗——”的一声,鹭鸟们早已警觉,展翅高飞……这时,我才想举起照相机,“咔嚓、咔嚓”一通猛拍。但是,恐怕怎么也拍不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样的诗情画意了。(《同在蓝天下,人鸟相与欢》)
例1、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感想简要表述出来。(2005年重庆市中考题)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科无兄弟也?(《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解析
这道题贯通古今,联系课堂内外,考查知识迁移,、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考查与德育评价并重,很有意思。让我们先来看看参考答案吧: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造,(如: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理解、归纳、简要表述出正确答案呢?
首先,要能大致翻译者三段文言文。其次,要注意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很显然,这三段文字包含出题者的良苦用心。1、题干中的“联系社会实际”有极强的暗示作用。2、这三段文字不是随意选的,要得出“感想”、“结论”,就必须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3、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简要表述”。在答卷中,有的答案长达三、五十字,很不简练。有的回答不得准确,感觉就差那么一点,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准确表述出关键词,而这道题的关键词就是“和谐社会”,只要围绕它来作答,肯定思路方向正确。4、要注意从正面回答,有的同学已经答到“古代社会很美好”了,如果顺着这个思路,答“现在更要努力建设一个新的美好和谐的社会”,那就百分之百准确,如果他偏偏答出“现实社会很黑暗”这样消极的答案,那就有问题了。
例2、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历练后的飞翔》),写出你探究的结果。(答出三点即可)(2004年黄冈中考语文试题)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内容探究题。完成这道题,我们首先需要对每则材料进行分析、探究,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要点。如例句中的三则材料可分别概括为: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材料二:大凡成功人士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材料三:大学生对父亲为自己背行李熟视无睹。
其次,把上面提炼的要点再加以分析,筛选,寻找几则材料之间的共同特点。如例中的三则材料,我们再来分析、探究,就会发现,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母虎其实是在教幼虎在艰难环境中学会独立、学会生存,这是母虎对幼虎的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有点残酷而已。材料二是通过孟子的话来说明人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够有所作为,材料三是因为父母的过份关爱,导致了子女的冷漠、懒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环境(关爱)与成才(生存)的关系。材料、二是正面事例,材料三是反面事例。
最后,组织语言,表述结论。
从正面提炼的结论是:(1)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2)磨练成就了一批成功人士;(3)“残忍”的爱比溺爱更有价值。从反面提炼的论点是:溺爱令人担忧。
〔第一步,审清题目,读懂材料。这道题目表面看起来是提供三个材料让考生探究。其实,是提供四个材料让考生探究,包括文章《历练后的飞翔》。考生一定要读懂这四个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解决问题。
第二步,找出材料的个性。考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从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分析、解剖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从而揭示其个性特征。如:《历练后的飞翔》是一篇散文,说的是雄鹰“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由此联想“人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人翅膀被折断,我们要忍受剧痛拒绝怜悯”的内容。材料一讲的是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一个片断说明性文字。材料二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段话,这一段话是来论证“生于忧患”。材料三也是一个片断性的说明性文字,主要内容是介绍一幅漫画,讲的是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讽刺父亲宠爱儿子。
第三步,提炼材料的共性。在分析四个材料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把相同的点加以合并以把不同点加以保留,进而提炼出共性。(1)材料《历练后的飞翔》、材料一、材料三共同点都有讲关于对一代培养教育的问题;(2)材料《历练后的飞翔》、材料一、材料二共同点都有涉及到苦难挫折和适应环境的问题。我们再综合(1)(2),这样,就可以提炼出这四则材料的共性。
第四步,写出探究结果。提炼材料的共性之后,运用自己的语文素养概括归纳,出探究结果,语言要凝练简洁明了。这一试题材料探究结果可为:(1)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苦难教育。大致意思相同即可。〕
究其2005年中考语文材料探究题,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学科图表凸现式
将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融合,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探究,体现了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也是中考语文的一大亮点。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读图识图成为一个人基本的能力,运用图表探究也就成了中考语文关注的重要课题。此题型单独分支列出,以期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例1.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005年泰州市中考题)
评析:运用地理知识发现理解诗中隐含的物候信息,考查学生跨学科探究学习的能力,若没有相关的地理知识和语文诗句的理解能力,便不能解决。解题时首先应理解诗句,捕捉诗句中隐藏的物候现象,找准诗句表达的主要信息,显然“胡天八月飞雪”和“山寺四月桃花开”这一反常物候现象才是关键点。其次搜寻影响物候的相关地理知识。最后进行简洁的概括表述: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例2. 读右图,从中筛选并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10字以内)。
(2005年青岛市中考题)
评析:中考语文早就运用图表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其中不少题就其本质需要学生探究发现,只不过命题者没专门标注“探究”二字罢了。图表包括漫画、图像、统计图、统计表等。此题解答首先要读图,图中地球形象和从低到高的年份增高人口也随之增大是关键信息。其次分析年份变化数和人口变化数可得出最近几十年人口急剧增长。这样不难用10字内的语言概括: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地球人口增长过快)。
二、单项材料发现式
例3. 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 (2005年绍兴市中考题)
评析:根据一则材料探究,主要是发现解决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和给人的启示。解答时可先对内容进行浓缩,研析揭示的道理和问题,再联系实际生活,并用理性的充满哲理意味的言语进行概括表述。示例:贪婪者必自毙;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三、罗列材料提取式
罗列的几则材料通常有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倡,对新闻时事的评价,对生活经验教训的吸取认识等。内容形式上有同一主题事物展示和相关资料罗列,而相关资料主要分相似资料和相对资料两种。
1.直接感悟探究
例4.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原文略),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
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材料三:都是污染惹的祸 (2005年黄冈市中考题)
⑴
⑵ ⑶
评析:阅读文本链接材料融合在阅读文本中考查学生探究学习,具有信息丰富的特点。此题文本材料与图画材料相结合,考查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题干中没任何提示信息,要求学生针对材料,联系阅读文本直接感悟。这几则材料都是相似材料,只要围绕每则材料发表环境关注的措施和看法就可。表述语言要精炼,可带有宣传广告性。另外,许多漫画中的生物实际就是代表人类。示例:关注黄河,保护黄河,还黄河的本来面目;治理黄河,让母亲河为人民造福;污染生存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2.问题活动探究
例5.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材料一:1405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由208艘海船组成的船队,带着纺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访问东南亚,载回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玛瑙、象牙等奢侈品。此后28年间,郑和七次远航,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但是这七次远航并没有给明王朝带来多少经济利益。
材料二:为弘扬海洋文化,促进舟山旅游业的发展,普陀区朱家尖管委会投资200万元仿制郑和下西洋时的“绿眉毛”帆船。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绿眉毛”号帆船计划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谈谈你对“绿眉毛•朱家尖”号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的思考。(60字以内) 2005年舟山市中考题)
评析:提出问题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引导学生在一定条件内进行专注探究,激发其领悟研究的兴趣。此题解答要扣住提示中“发展经济的角度”,前一材料没给“明王朝带来多少经济利益”,而今会怎样呢?联系中国发展经济这一背景不难得出合适的思考。示例:在历史上,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遇,今天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发展经济,壮大自己。
3.理解含义探究
例6. “绿色污染”已经成了当代世界性的难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原文略)与下列资料,说说你对“绿色污染”的理解。
资料一:上世纪20年代,来自美洲的仙人掌盘踞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与农作物、牧草争地,致使畜牧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资料二:来自亚洲的葛藤,上世纪70年代一度占领了美国南部283万公顷的土地,挤占了公路,给农业、交通业造成巨大损失。 (2005年南京市中考题)
评析:根据材料内容,提出一个新的词汇,要求阐述词汇含义或理解词汇,这便是理解含义探究。此类题不是概括材料中的事实,而是对事实进行理性思索,整合它们的共同点,然后组织语言进行概括。解答时要把握材料理性语言与词汇名称的关联,此题要扣住材料表述中的“外来”“植物”“影响”三点信息。示例:外来植物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
4.观点结论探究
例7. 大千世界,日月星辰、草木鱼虫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请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话题,对下面提供的资料作一番探究,归纳出几个观点。
①人们通过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荧光灯——日光灯,它比同样功率的普通灯泡明亮得多。(《萤火虫》)
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看云识天气》)
③近100年来,中国原有的森林面积已减少了50%,木材蓄积量减少了33%;130多个林业局中,已有36个局的可采资源基本枯竭。(《中国环境危机报告》)
④去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70%,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时事报告》)
⑤“哗——”的一声,鹭鸟们早已警觉,展翅高飞……这时,我才想举起照相机,“咔嚓、咔嚓”一通猛拍。但是,恐怕怎么也拍不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样的诗情画意了。(《同在蓝天下,人鸟相与欢》)
(2005年徐州市中考题)
评析:据材料提炼出观点,得出结论,获得启示,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次思索,一次飞跃。通常观点和启示具有多样性,要发表合理而独特的见解。此题材料较多,可再次同类组合二三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示例:大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给人类带来生存的危机;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 初中语文学习感想800字, 在线等, 好的追加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的秘诀著名的W = X + Y + Z,W代表成功,X代表了科学的方法,Y代表的不懈努力,z代表少说空话。可见科学的方法成功有多么重要的语言学习也。
有些学生认为语言是很难去学习,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强,结果很不理想,其实,作为我们的母语,以了解中国的语言是不困难的,我们必须看到你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刚刚离开小学学习生活的初中学生,初中语文学习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学习,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初级的作用高中语文,我提供了一些学习方法。
我认为主要语言,重要的是要记住的几句话:更多地使用
语言学习的积累是没有不到的积累和使用,积累语言学习的低级阶段,并形成了四种能力使用语言的高级阶段,是学习使用的语言,我们应该努力实现
语言学习主要集中在四个口语和写作能力的高级阶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现在,我想谈谈如何学习语言?的积累和使用两个
A:积累的
积累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课外积累和课外积累。
(一)课程的积累。
课程的的积累它指的是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并获得语言知识?语文课本上的素材库是一个很好的,它上面的文字选自选自古代和近现代名家的作品非常经典非常有创意的,有一定的高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学习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我们充分借鉴学习,作为一个点,一个面,与“点”去开车的活的语言“表面的教科书的教训。”
几个步骤来学习一个很好的教训:
预览文字
这个链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质量的好坏讲座。
(1)阅读文字
读出其中的文本可以分为读,快速地读,默读......长期做什么,它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阅读的文本内容的文本更好的理解,可以有针对性的讲座,听的。学习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概括的方法读课文。
阅读的文本的问题,从最初的答案画还是不明白,然后讲座的一个问题。
(3)积累的话课前
工具消灭的形式和意义的话隔音屏障。
45分钟的讲座,有效地保护了教室。
45分钟的课堂讲授良好的效率必须得到保障。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聚焦听预览不到位。
3。课后及时巩固,整理错题本
工作簿选择应该是简洁的,做全,不能囫囵吞枣。
主题组织的这个错误,错题看。
4。的考前复习
语言考试复习不集中,分散审查将是更好的。好一个星期一修为。复习不走回头路的答案上月底的故事,你想专注于答案的关键点,注重技巧性。一些
(二)课外积累。
考语文课程的考试成绩,所以良好的课外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积累。
充分利用的好的一面,有限的资源,使积累的教科书优秀论文出版物杰作的书籍互联网电视广播...只要我们学习的好处,可以积累到教师的积累,积累的数据的指导经常使用的材料,以一个广阔和不断创新的时代意识强,力争做到“家事国事世界上的一切事情的关注”,这可以丰富我们的孩子们的脑海中。阅读和写作奠定了基础。
B:使用。
使用最难的。在积累语言的应用程序的做法,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使用的灵活性。要理解文章,写的文章,必须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写作
主要谈谈。
1。 10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文章。
选择的课程论文的水平,学生的写作类似,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开始两个主要练习写作的情感和想象作文和一个简单的话题组成的为期三天的四大演习情感文章和哲学散文
2。建立“雏鹰文学社。
画10余人每类文学社,每周,努力到付成稿。推荐打印推荐提供者(现在1.4已经看到了良好的效果,以激发兴趣,鼓励写作。 )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发表意见,得到成功的喜悦感。
3。的类型做了很好的评论文章工作的教师。
(1)文章必须谈论的罚款,这样的比喻。
(2)论文写作指南。讲专题讲座。
(3)的地方。
4。小组合作作文充分利用积累了这个好。
灵活的使用积累的材料和写作,这是焦点中的焦点。
5。以及活动
另外,还继续进行“三分钟课前演讲”的成语故事,讲“名人”等活动,以充分发挥四项技能的听,说,读,写能力
我的想法一点点简单的语言?学习,教学实践,我将继续积累,总结总结出更有效的方式来学习。
⑤ 哪个网站有人教版初中语文详细的教学资源
祝你学习进步,谢谢
⑥ 有没有一些初中语文老师经常上去找资料的学习类网站
tt277,这是个学生导航,你可以网络搜索下,看看是否符合你要求
⑦ 初中学习反思怎么写
学习反思
语文
学好课本知识。
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主动地解决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
二、注意课外积累。
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英语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静听。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无论听、说、读、写都要使自己始终活跃。.2。积极参与。英语是实践性强的学科,要大胆地练习,敢说、敢读,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上积极发言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每一次的积极发言都是一次听说训练,可以使我们集中精力,对较难或者模糊不清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经常举手发言也可以让老师加深对自己的印象。课堂上的听讲至关重要,老师在讲到重点时总有自己的语言或者体态特点,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把握。3。勤动笔。把教师的重点及时迅速记在课堂记录本上,不过要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4。多开口。对于自己课堂不清楚的地方,下课后一定要及时询问老师,把问题解决在当天,不要顾及所谓的面子而不懂装懂,否则洞越来越多,最后造成英语成绩的不断滑坡。
学好外语还要记住以下几个原则
1.学习不中断,哪怕每天挤出10分钟也可以,早晨则是大好时机。
2.学厌了可变换一下学习方式或形式。
3.不要脱离下下文孤立地死记硬背。
4.随时记下并背熟那些常用的句型。
5.要敢于说外语,不要怕出错误,要请别人纠正,不要难为情,更不要泄气。
6.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学好外语的才能
历史
首先,学历史的人,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学,学来有什么用。
第二,学习历史要实事求是,可以去猜想和联想,但不要任意妄想,甚至毫无根据的乱加猜测。要做到这点,就要求同学们知识要扎实,条理要清楚,逻辑要连贯。要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先自己思考,实在搞不清楚就准备一个历史问题本写下来,明天问老师。什么是辩证法呢?其实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看待事物的方法,它对看清事物的本质特别有效,它认为事物存在对立面,有着两面性,甚至还可以相互转换。七年级半期试卷中不是就考到了“焚书坑儒“的全面理解吗?这一措施一方面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政权,但另一方面却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给后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只要你会用辩证法的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解决问题就不难了。
第三,在历史课堂上,同学们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勇敢的提出问题,大胆的进行辩论。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第四,多看课外书籍和历史影视剧,同时可以对某些影视剧出现的与历史不相符合的错误大胆提出,发表文章。
生物
一、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持续高效发展、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二、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学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等。
三、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自然实际生产实际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⑧ 初中语文选择什么教学资源与软件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的生成阶段就决定了学生容易犯错误,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真实的课堂,因此,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错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对比加深,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老师能合理、有效的利用课堂上学生的错误资源,使学生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困惑走向明朗,教学效果会很理想的。一、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目的、意义。将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进行研究和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自我的思辩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成长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二、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分析原因使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可能发生错误。在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中,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错误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让学生在错误中失去信心。《新课程准标》指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动力。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原因,帮助学生灵活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在教师的正确引导,鼓励下,学生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错误,自我反省,增强战胜困难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及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不同的“错误”观将成就不同的课堂,教师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的态度,对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如,在学生在解方程2X-6=24时,做成了2X=18,我就问,方程的性质是什么,学生很快就答对了,我说你是这样做的吗?学生马上就改对了,我夸奖了他,他笑了,他在错误中获得了信心,取得了成功。这样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及时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有利于有效的课堂教学。三、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采取合理的方法利用错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出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思维过程的体现,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必然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中学生错误有效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在矛盾中碰撞,并闪出智慧的火花,成为知识的生成点。学生出了“错误”没关系,关键是教师要把“错误”变成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采取合理的方法利用错误。生成的错误资源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老师,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我从生成的错误资源的处理方式上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归谬反诘法:就是抓住学生回答或练习中的错误,推演开去,促使学生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向,朝着正确的目标行进,也就是将错就错。如,我在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学生容易忘记除以2,我就让他算下去,然后再举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出来,学生记忆就更深刻。2、例证反驳法:通过举出实例来反驳学生认知结果中的错误因素,并在例证中发现知识的规律,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时,学生说,形状不一样,面积怎们会相等,于是我就画了几个夹在平行线间的等底等高的三角形让学生计算,学生恍然大悟。3、比较区别法:把相近或相反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澄清模糊认识,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的方法,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分数既可以表示数量,又可以表示分率,而百分数只能表示百分率,不能带单位,进行区别比较,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些。4、回避法:学生出现错误,不及时纠正,让学生自己对照正确的答案来分析错在哪里,如何纠正,这样,如上面解方程的例子。5、直接纠错法:学生在概念上出现错误,应直接纠正,避免重复出错,如在学生认识分数是,很容易忘记说平均分,这时,我就通过举例说明原因后直接纠正。6、同伴互助法: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错误,让学生帮助纠错,学生印象深刻,如在上轴对称图形,学生上正方形的对称轴时说成只有2条对称轴,于是就让学生通过演示给不懂得学生纠错。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理性知识的成长。1.让学生在错误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因为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理解、正确对待出错的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心理负担,思维才更活跃,探索和实践劲头就更足。反之,由于学生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总是有一种压力感,就不可能很好地去探索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的错误,现在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真正而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没有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顾虑,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有“容错”的气度,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淡然处之,哪怕是“低级错误”也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甚至冷眼责怪,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他们的错误,甚至是去欣赏他们的错误。2.让学生在纠错教训中成长。学生有了错误,教师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如此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法。学生出现失误好像是坏事,但师生通过努力,对症下药,完全可以将它变为好事。因为通过对错解的辨析与反思,学生能充分尝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滋味,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臻完善,逐渐成熟。3.让学生在评错中对数学体验的升华。评错是学生对自己错误的一种反思,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反思是一种主动“再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在议错赏错的过程中放松思维,体验成功。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造成了很多学生遇到错误有“失败者”的心态。因此,教师应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堂教学出发,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从错误中领略成功,使学生由“失败者”向“成功者”转变。让学生学会从错题中找到知识漏洞,避免下次再犯,使学生在评析错误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只有善于“找错”、“改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探究,就会为课堂教学服好务,使课堂更生动,教学就会更有效。
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作者:不详 转贴自:网络收集 点击数:254 更新时间:2005-11-9 文章录入:何青松 〕
【字体: 】
传统的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语文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逐渐得到重视,但语文综合性学习又因其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容易产生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一、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开发
从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
(一)自然性资源开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性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我们安溪,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文庙、大龙湖、茶叶公园、茶都、凤山公园……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在碧水蓝天、千亩茶园中,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他们发现着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他们想把这一切表达出来,就象课本中的美文,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还产生了许多疑惑,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寻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而这时初中学生最爱的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及科普科幻读物又与自然达成了默契,如清水岩、铁观音的美丽传说,还有一些民间故事……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各地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适合开发的自然资源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
(二)社会性资源开发。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人文性资源开发。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育综合性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讲故事、演讲,辩论、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写字比赛,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词语接力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等,可以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手抄报、演课本剧,可以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当然,随着网络这个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出现,校内、校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界线正在逐渐被打破,校内、校外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觉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发布会等。如指导学生对蓝溪水资源利用进行调查,分组分工查找有关文献资料,采访有关人士,通过电脑咨询、下载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化学实验和分析进一步了解本地水源的特点和问题,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指导,师生共同研讨写出调查报告,进行宣传展览,通讯报道,倡议保护水资源、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等系列活动。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活动中他们还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整个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汇总,分类,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形式,如当读报员为小朋友和老人读报;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传科普知识……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
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背影》时,我就可以充分挖掘家庭资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动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轻松,初中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他们看着、学着、模仿着。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
我们可以多跟家长联系,多争取家长的配合,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从家长那里学到在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也可以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