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50年代初中语文文言文

50年代初中语文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1-02-10 19:45:20

Ⅰ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施氏食狮史》附答案译文

1、《施氏食狮史》译文:

《施氏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2、《施氏食狮史》原文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Ⅱ 谁有初中阶段全部要背的古诗词文言文 整篇过来 高分

真的没法写了,我都给你找好了,可是字数要求在字以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暂时只找到这些,我会再补的

七年级上册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外古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作者:杜牧(唐代诗人)
烟笼寒水月笼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③》。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ē),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shì)买(mǎi)鞍(ān)貉(mò),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勋(xūn)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z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huáng)。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概,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吴均的《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杜莆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归嵩阳兰若》
南地随缘久,东林几岁空。暮山门独掩,春草路难通。
作梵连松韵,焚香入桂丛。唯将旧瓶钵,却寄白云中。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身随敝屦经残雪,
手绽寒衣入旧山。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翼的《论诗》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读jiǎ)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读chàng)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读zhé)戍(读shù)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读shuò)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读shuò)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读chāng),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读wàng)”,置人所罾(读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读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王读wàng)”。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读shuò)言欲亡,忿恚(读hùi)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笞读chī)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读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读zhì)、酂(读cuó)、苦(读hù)、柘(读zhè)、谯(读qiáo)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读p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i)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 )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词五首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课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 年代:【唐】作者:【刘方平】 体裁:【诗】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 山 早 行》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体裁:【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 年代:【宋】 作者:【晏 殊】 体裁:【词】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苏 轼】 体裁:【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体裁:【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年代:【元】 作者:【张养浩】 体裁:【曲】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 年代:【宋】 作者:【王磐】 体裁:【曲】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Ⅲ 五十年文言文怎样表达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3岁――孩提回 童年——总角答,垂髫 8岁(男)——龄年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女)——髻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 ------- 志学之年,束发 16岁(女)――碧玉年华 15—20岁——舞象之年 20岁(男)――弱冠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信)年华 出嫁——标梅之年 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半百 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台,骀)背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期頣 ,人瑞 108岁——茶寿

Ⅳ 求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制)和高中(三年制)的全部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作品名(可以只提供目录,但要全

初中
1.《论语》十则 2.扁鹊见蔡桓公 3.狼 4.短文两篇 (《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 5.为学 6.木兰诗 7.卖油翁 8.宋定伯捉鬼 9.桃花源记 10.口 技 11.孙权劝学 12.伤仲永 13.愚公移山 14.陋室铭 15.爱莲说 16.黔之驴 17.工之侨献琴 18.三峡 19.记承天寺夜游20.闲情记趣21.周处 22.晏子故事两篇
23.五柳先生传24.小石潭记25.观潮 26.寓言四则(《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竿充数》、《塞翁失马》)27.公输28.核舟记29.唐雎不辱使命30.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31.陈涉世家32.马说 33.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34.与朱元思书35.西湖游记二则 36.始得西山宴游记37.醉 翁 亭 记38.满井游记39.峡江寺飞泉亭记 4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2.岳阳楼记43.越巫44.《世说新语》三则45.陈太丘与友期46.魏武将见匈奴使47.鱼我所欲也 48.隆中对 49.出师表50.墨池记 51.曹刿论战52.上枢密韩太尉书 53.送东阳马生序 54.归园田居(其三) 55.过故人庄56.钱塘湖春行57.书湖阴先生壁 58.游山西村 59.木兰诗 60.观沧海61.次北固山下62.望岳63.如梦令 64.西江月 65.秋夕6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7.黄鹤楼 6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9.泊秦淮70.夜雨寄北71.龟虽寿72.石壕吏73.相见欢74.观书有感75.清平乐 村居76.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77.无题 78.惠州一绝79.使至塞上 8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81.春望82.登飞来峰83.论诗84.戏为六绝句(其二) 85.渡荆门送别86.秋词87.赤壁88.过零丁洋 89.浣溪沙 90.自题小像 91.题破山寺后禅院9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93.别云间 94.水调歌头 95.醉花阴 96.把酒问月9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8.雁门太守行 99.无题100.天净沙 秋思 101.山坡羊潼关怀古102.饮酒 10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04.行路难(其一)105.观刈麦106.渔家傲10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08.南园109.梦江南1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11.己亥杂诗 112.春夜喜雨113.汉江临眺 114.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16.江城子 密州出猎117.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118.关 雎119.蒹 葭120.君子于役

高中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赤壁赋 苏 轼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诗经二首

卫风·氓

小雅·采薇

离骚 屈 原

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

白马篇 曹 植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鸿门宴 司马迁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赤壁之战 《资治通鉴》

蜀道难 李 白

琵琶行 白居易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登高

李商隐诗二首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马嵬(其二)

陆游诗二首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寡人之于国也 孟 子

劝学 荀 子

过秦论 贾 谊

师说 韩 愈

六国论 苏 洵

李煜词两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姜夔词一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苏武传 班 固

张衡传 范 晔

李贺小传 李商隐

马伶传 侯方域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滕王阁序 王 勃

阿房宫赋 杜 牧

逍遥游(节选) 《庄子》

陈情表 李 密

Ⅳ 五十年用文言文怎么说

十年一载,五十年就!五载..

Ⅵ 中学生该不该学习文言文

1、该不该的问题,不是问题,尤其不是中学生能选择的问题。这么说的意思是,要接受现状回,往往有同学答出于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找来找去,找不到文言文学习的意义所在,于是发问,该不该学,这是一门知识,是学习的必备内容,因此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2、明确说应该学。这首先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尽管有的看不见,摸不到,却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文言文里面蕴含的人生其实是中国先人认真思考的结晶,对我们现在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其次文言文语言简练、精炼、凝练,以一当十,鲁迅先生的文笔那么犀利,那么有味道,其中一个功劳就应归为他的文言文功底深厚。整体不说,直接引用古人的话,也可以增加言语的文采和厚度。

初中语文

基本定义
语文的定义: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哲学] 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这些内容其信息原意因语言文字固有的释义格韵等特性可能受到限制改变或得到发挥变化)。
在我国台湾省该科目被称为“国文”而不是“语文”。
语文的全称是语言文化。
语言和文学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学好语文,要注意培养 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我希望当你读完这篇“烂文”后,能为你的语文之路,垫石铺地,为你的语文大厦添砖加瓦,为你学习铺上一条通天大道。
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正如刚才说的,你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那有人便会问了,如果赢了,当然会使我们斗志高昂,兴趣更浓烈,而相反,则会挫伤我们的积极性,对语文反感,那岂不是适得其反吗?我可以肯定回答:“不会的”。这样看你如何认识结果的价值。正如所说,会信心百倍去学好语文,如果失败了,可以自我检讨,是哪里做得不好,“挫折是强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弱者的万丈深渊”,你可以想想,正因为发现了缺陷,我们才会去弥补,才会做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基础的话,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建筑师。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那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如果说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那好的学习方法则是精美实用的建筑材料。
说学习方法,“语”为话语,“文”为文字。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多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由于方法因人而异,我就不多讨论了!我相信亲爱的朋友你定会有锦囊妙计的。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很浓,方法很对,若没有语文学习能力那还是无济无事。
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 要重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恒心。
上述皆为鄙人愚见,多为浅薄之言,其实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经,都有一套未发掘的(有的当然发现了)学习秘籍。
朋友,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掩卷沉思时,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为语文功底差的人,改变现状,为功底好的人锦上添花。
语文,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您;
走进语文,触摸每位吧友心灵的欢乐与哀伤,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您;
走进语文,丝丝书卷气与忱忱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您。
走过一段长长的路,背后弥漫的是模糊的云烟。品品语文,寻找逝去的岁月,释放跃动的心声,拨开云雾见日月,畅想前所未有的高远境界。丝丝问候与关怀融化了你的烦恼与忧愁,点点滴滴的积累与记忆成就了你质的飞跃。
吟一首短诗,博得满堂喝彩;
写一篇美文,赢得大家青睐;
问一个问题,收获无限精彩;
分一份心得,回报汩汩清流。
此谓语文的魅力!
钻文学,品美文,彰显大家风范;
读《三国演义》,看《红楼梦》,引人无数情思;
读读神话、童话,驰骋想象的空间;
背背诗词、骈赋,扣住文化的脉搏。
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
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
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
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语文,厚硕的双翅,激人永远搏击长空;
语文,心灵的回响,引人走向高贵的殿堂;
语文,几许清风熹雨,给人云开月朗的爽洁。
踏过一片海,用广博的知识激起片片微澜;采过一丛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迎来缕缕清香;有过一个梦,决定从这里启程……
走进文学,探索文化,在心灵的光盘上镌刻语文的美妙,一份恒久,一份轻松,笑问人生,夫复何求?
[编辑本段]一、语文必释
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庄严诞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语文被分设为汉语和文学两科间隔两年,一直沿用,已经50年了。然而,由于50年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语文学科竟连个“科学定义”都还没有!因此,50年来语文教育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应试教育的白热化浪潮现将语文教育推倒了业内外人士公认公愤的“少慢差费”困境之中。今春以来,以《人民教育·语文教育世纪谈》专栏和《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专栏倡导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正如火如荼,人声鼎沸。业内外理论与实践两路人马正荟萃于“语文教育问题”之中。不探索出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办法,不得罢休,实为家国大事。如何使语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费”?笔者认为应实事求是理性思维,抽薪止沸,对“语文”这个概念作出科学的辨证,并取得共识,尽快解决语文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语文科学概念问题已50年了,也有必要总结成功的最根本经验,上升到理论。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至于徘徊不前。所以,“语文”必须解释。用实事求是的认识武器,“语文是什么?”问题完全能解决,也肯定有科学的解释。
[编辑本段]二、语文原义释
“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这些工具书,因都没有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对“语文教育问题”几乎不起好作用。释法是否科学?也就另当别论了。
在作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我得出:“语文”一词的原义,不应是“什么和什么”,只能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是“文章”。
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完美的语文”等。大教授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陈望道先生花费笔墨篇幅要说的是“‘语辞’和‘文辞’都是需修之辞”。一清二楚。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话本”是什么?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老师们大概都知道“话本”是“旧时说书的人说唱时用的底稿”。老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过文言文家族的衰败史,其统治地位被语体文夺去,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连续倒霉背运上百年的结果。带头造反的康有为、梁启超,搞了次“新文体运动”,随后是一批无产者搞“‘五四’文化运动”,再后来,文言文的宝座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大讨论”中摇摇欲坠,最后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轰然倒塌。活该!谁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缚禁锢自明清以来老百姓的头脑,阻碍科学与文化的进步,最终导致国门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说白话,写语体文,非搞得亡国灭种不可!有脑子的人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豪迈发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声宣言之前,“语文”是“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个普遍概念。
[编辑本段]三、语文错觉
1950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标志着崭新的——语文学科的庄严诞生。随“语文”用作学科名,“语文”这一概念的灵活性表现出来:质方面,由“文章”变成了“关于文章的学问”。量方面,由一事物(语言)的“类概念”变成了另类事物(教育学科)某属(课程)内的“种概念”。正是“语文”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而人们的认识没有及时跟进,出了行而上学的差错,由此,带来了教学观念上的不少模糊。
展示语文的真实定义之前,有必要分析,辨别几个典型的错觉,加以纠正。
把“语文”解释为“口头语和书面文”,是上了师范类大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此说,导致“语文”成为“掌握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工具课”,出了三个失误:第一,语言是不带阶级性的,纯粹认“语文”为语言学,放弃了新中国学校人文教育的阶级烙印盖戳大权,违背了教育规律,无异于向有亡我民族之心的列强及有害我民族进步之恙的封建半封建历史倒退派们投降。第二,不该把“口头语”也包进“语文”内来。学校教育是以内化文字化了的意识、知识为意义的,学母语口语,大没有进学校的必要。城里乡下到处都有未入过学的老幼,除了婴儿,没多少不会说话的。蒙童与老农妇的语言也不失生动形象风趣,也能精当地表情达意,他们所掌握的语言,就是不能“至远,至久”,时过境迁就烟消云散。所以语文课不必以“教习口语技术”为责任,而应以“同化书面交际规范”为职责。第三,因为人们习以为常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忽视语言还是思维的必备条件,所以有了“语文是工具”的错误推论,泯灭了语文教育启迪发展智力的伟大作用,把语文课搞成了工具课。一般的,或者外国语言课可以看成工具课,语文则不行,它不仅以字词辨析为目的!
语文课是文学课吗?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能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毕竟少数,中小学不是文学院,语文不能搞成文学课。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艺术化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当然可以,但决不能当作基本要求。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教点粗浅的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无可厚非,深浅应有度,应因材施教。
语文是始于且属于新中国的,具有时代进步性的人文教育科学综合基础课,是科学系统中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错觉应予校正。
[编辑本段]四、语文学科定义及其释
[以下部分曾于2002年6月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
“语文”是科学,要定义,是不能由什么名人或权威规定的,必须遵循逻辑学中定义的规则,作出的定义还必须有巩固人们认识成果、有助于人们掌握知识的作用。下不出定义而强行加以规定、或者以“同仁之意”去猜度,那么概念就是错误的。必须采用“属加种差定义法”来求取。
语文,学科名。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总类:科学;分类:人文科学;子类:人文教育科学;属: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一个基础学科。种差三个,(①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②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③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足够与同属的别种学科如政治、历史相区分,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本学科的本质属性。
经检验,符号定义的逻辑规则,不存在“宽”“窄”“反复”“循环”“负”“含混”“隐喻”等等毛病。是“科学定义”。
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当语文教学陷进“少慢差费”的泥潭时,人们发出了“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埋怨,假使苍生真的被误,语文学科首先该受埋怨!不是吗?“人生聪明识字始”,语文不行,什么都枉然。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把启迪发展智力放在肩上,还是“工具”“工具性、思想性”难怪很多人以为“语文课最好上”,又有人认为“语文课最难上”。好上与难上的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智力启迪与发展,是否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语文素质被认为就只有听说读写能力,孰不知“察言观色(看)、审时度势(想)”不说不听没读没写但也是语文素质的表现。语文教学对于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与判断等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主持智育,支持德育,策应体育,支应艺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才是健全的语文教育观。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前提是学好语文。所以,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
同化现代化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同化现代书面交际规范的学科有且仅有语文。语文学科名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不叫“国语”,不称“汉语”,不名“文言”,也不号“华文”,仔细一推敲,我们会赞叹:新中国教育开拓者们创立的“语文”学科名,真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简直是新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杰作!同化现代化的全中华民族共同的书面交际规范和人文心理素质,是语文师生和语文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责无旁贷!
语文,人文学科术语。
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
[编辑本段]如何学好语文
1.首先想要学好语文,要做到:多复习,抓紧时间,认真仔细,持之以恒!
2.复习语文要有计划!
比如说,我今天计划要看完多少多少课,但目标不能定的太高,还要记得去完成预定的计划。如果提前完
成预定计划,但也不要心急,应该再多看一遍你看过的课文,或者拿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当然,做完了练
习题也要多看一两遍才能记得牢!只有平时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在学习上有大收获,否则就多走了比别人
还要长的弯路!)
3.在复习的时候要认真,才能达到较高的效率!
复习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铅笔做上记号,找时间问问老师或同学(上课或自习课最好别去问同
学!因为可能影响到别人的学习,而且课堂上一般纪律比较好,在这段时间学习也是很好的,不要浪费时
间哦~~~);
有些记不住的地方可以用一张纸抄下来,放在口袋里,想看就看,想记就记(记上个三五十遍,就不信记
不住它)!
早晚读也不要浪费时间,念出来总比不出声地记好多了!一般我早晚读都是用来念生字、文言文及其翻译
(两者结合着一起背,虽然文言文不易学,但勤能补拙呀!)、古诗词、课文小字处一些重要的词语注释。
4.上课时,老师的讲课是最关键的,老师一般都能抓住重点来教大家复习(教了这么多年当然比较有经验
啦),做好笔记(尤其是你不懂的地方更要认真听)
5.抽一点点时间看一下课外书(声明必须是与学习有关的!),有什么好的词语、句子积累下来,但我一
般都只是一周看几篇很好的作文(烂作文看了白搭),也不用太多时间!要合理分配时间!因为不只一科
要复习哦~~~~~~~
6.要常练、常写、常看。
[编辑本段]海外语文教学大纲述略
一、各行其是的美国大纲
美国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工作所遵循的大纲都是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制订的。(本文从略)
二、层级分明的英国大纲
1988年,英国国务秘书在当时读、写、算基本能力教育的广泛争论的基础上,按合法程序建立了英语工作小组,指定该小组将国家英语课程中对5—16岁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作一介绍,该报告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是法定的。英国还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制定语文教学大纲时,将听说、阅读与写作三部分内容分别分为八个层级与一个“超常表现”。请看听说达标层级的部分内容。
一级:学生谈论直接感兴趣的事情,听别人讲话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他们向别人表达简单的意思,讲话别人能听得到,并开始在表现观点或讲内容的时候增加一些细节。
二级:学生在听说时表现出自信,尤其在感兴趣的话题上,有时他们意识到听话人需要他人们增加相关的细节,在解释自己的想法时,讲话清晰,用词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认真听别人讲话,并做出越来越好的回答,他们开始意识到在一些场合正规的词语和语调的作用。
(三级到七级从略)
八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有目地地保持并发展他们的谈话,他们组织语言,表达清晰,使用恰当的词汇、正确的语调和强调,在讨论中他们发言多,表现出他们在认真地听,并十分清楚讨论的进展,他们能够在各种场合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使用。
超常表现:学生在各种情境下正确地选择使用语言的结构和风格,根据不同的目的自信地改变词汇和短语。他们主动展开讨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发言使讨论持续下去,在讨论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专心听别人说,并能理解不同的和复杂的讲话内容。他们在各种场合和不同目的下都能够自信和流利地使用标准英语。
三、阶段明晰的法国大纲
法国教育部在1996年修订了《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制定了初中四年(六、五、四、三年级)语言教学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用以指导教学。大纲主要由适应阶段、核心阶段、分流阶段组成。适应阶段:巩固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逐步向中学教育过渡;该阶段为六年级(初一年级)。核心阶段: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可以组织不同的培育模式;该阶段为五年级、四年级(初二、初三年级)。分流阶段:充实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普通教育、中等技校或职业高中;该阶段为三年级(初四年级)。法国在1998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二年级与二年级分别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一年级(高二年级)确定了“中学会考指导”与10门“毕业系列”的学科及其具体要求。
四、要求全面的日本大纲
日本的语文教学大纲是由其文部省统一制定的,是全国编写语言教材和进行语言教学的依据。初中有“中学国文”科教学大纲,高中有必修课“国语1”、准必修课“国语2”、选修课“国语表达”、“现代文”、“现代语”、“古典1”、“古典2”、“咸肉讲读”8科教学大纲。这些大纲所表现的要求比较全面;既重视现代语文的学习,也重视古典语文的学习;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也重视读写听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既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强调锤炼学生的语感,还强调丰富学生对现代人类、社会、自然的认识;既要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生活及人生意义,又要培养学生刚毅的生存意志。
五、“语”、“文”并重的前苏联大纲
前苏联的语文教学大纲主要分“俄语”和“文学”两科。低年级阶段专设“阅读及语言发展”一科,要求一年级会朗读,二年级会默读,三年级会表情朗读。“俄语”一科要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口头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学”一科主要是学习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评论能力.
http://ke..com/view/2503.html?wtp=tt

Ⅷ 中学生该不该学习文言文

中学文言文教学费时不少,成效甚微,这种状况由来已久。但是原因何在呢?根据初步考察,我想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一、要求笼统,目标不明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什么?远的且不论,单说解放后,就有多种不同的提法:

(一)“养成阅读文言参考书的初步能力”(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

(二)“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说明》);

(三)“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说明》);

(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说明》);

(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说明》)。

为什么再三修改,变来变去?主要还是表述不清楚。现在清楚了吗?恐怕也未必。请问:什么叫做“浅易文言文”?它和“浅近文言文”、“普通文言文”有什么区别?什么叫做“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它和“阅读文言参考书的初步能力”以及“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什么不同?再有,这里所谓“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还是鉴赏能力?或是三者兼而有之?这一系列的问题,单从《教学大纲》中的那句话,是看不清楚的。在教材中也找不到这方面的有关说明。广大教师只好根据个人的理解去进行教学,结果是见仁见智,各行其是。有的大谈写作技巧,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现代文教学;有的大搞文学分析,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有的大讲语法知识,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等等。这些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和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教学要求定得不明确,不具体,会使整个教学工作失去了科学的准绳,从而陷入极大的盲目性。因此,要切实搞好中学文言文教学,就必须根据它的性质和特点,准确而具体地规定教学要求,使文言文教学工作不但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二、忽多忽少,心中无数

为了了解中学文言文教材编写的历史状况,我们翻阅了民国以来,各个时期影响比较大的十套中学语文教材(解放前后各五套),并且作了一些必要的统计和比较。

这十套教材都提出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是在选文数量上,却有很大的悬殊。比如:

解放前的五套教材,选文数量最多的,有7 091篇(吴增祺编《中学国文教科书》1908年版)。最少的,也有332篇(傅东华编《复兴初高中国文》1933年版)。

解放后的五套教材,选文数量最多的,有154篇(人教社中语室编《初高中语文课本》1963年版)。最少的,只有36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高级中学语文课本》1950年版)。

可见选文数量之差竟高达一二十倍。究竟需要选读多少篇文言文才合适呢?如果说36篇就可以,那么选读一二百篇,三四百篇,甚至六七百篇,那不是白白浪费宝贵的光阴吗?反之,如果说非一二百篇、三四百篇,甚至六七百篇不可,那么只选读36篇,这不是开玩笑吗?

建国三十多年以来,文言文教材忽多忽少,时有时无,这里除了左的路线的干扰之外,主要还是心中无“数”。换句话说,就是到底应该学多大量的文言文才能有效地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点无论是编者还是教者,都不甚了了。没有较明确的数量概念,又怎能切实地搞好教学工作呢?

要说“数量概念”,似乎也有。那就是多年流行着的一种说法,叫做“文白比例”。即规定文言文占总篇数的百分之几十,白话文占总篇数的百分之几十。其实,这仍然是一个模糊概念。比如文言文占20%,或30%,到底是多少篇?不知道。这要看课文的总篇数。假如总篇数是500篇,20%就是100篇,30%就是150篇。假如总篇数是100篇,20%就只有20篇,30%也只有30篇。事实上,语文课本的总篇数时多时少,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仅以解放后的几套教材为例,最多的选过300多篇,最少的只有100多篇。 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文所占比例可以是相同的,但实际选文数量要相差两三倍。可见,所谓“文白比例”,并不能确指,还不是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

那么,文白之间有没有比例可算呢?当然有。因为语文课要用大部分时间学白话,用少部分时间学文言。文白所需用的时间要有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可以用课时来计算。比如文言文教学时数要占语文课总课时的百分之几十;它和白话文教学时数的比例应该是二八开,三七开,或四六开,等等。由于总课时是基本稳定的,所以这样确定文白比例,比较可靠,也比较科学。

此外,要使学生粗通文言,最少需要熟读背诵多大数量的文言篇目(包括篇数或字数),需要掌握多少常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这对于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些问题至今仍然缺乏一个能为大家所公认的“数”,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科学化,而“心中无数”则是实现科学化的一大障碍。

三、“文”“白”混合,序列不清

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两种书面语言,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是现代的,二者虽有不少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教学不能“齐步走”,只能“分步行”(即白话先行,文言后上)。一般说来,白话文教学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而文言文教学要到初中一年级才起步,它们的教学起点相差一大截。所以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教学,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规律。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它们不同的教学要求,拟定不同的教材系统,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分别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完成它们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共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是“文”“白”混合编排,实际上是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把文言文纳入白话文的训练系统之中,并且按照白话文的教学要求,套用白话文的教学方法来教文言文。这样就把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教学混同起来,既没有比较严格的文言阅读训练计划,也没有比较科学的文言阅读训练程序,只是和白话文穿插着学一些文言文,这样怎能取得好的效果呢?

把文言文和白话文同时编入教材,混合起来进行教学,大约是从1922年开始的,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起初,有人采取这种做法,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然而时间一长,仿效的人多了,就变成了一种传统习惯。其实,实践早已证明,这样做,效果并不好。所以远在30年代,就有不少有识之士(例如语文教育专家浦江清先生)明确指出“文”“白”混合教学的种种流弊,主张二者分开教学。40年代末,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三位先生还亲自编选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两套教材,供大家研究使用。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和后来,他们的意见都没有被重视,他们的主张也没有被采纳,他们编选的教材,更没有得到推广,中学语文教学继续沿着“文”“白”混合教学的路子,一走又是五六十年。

现在看来,“文”“白”混合教学的办法,从理论上说,是缺乏根据的;从实践上看,也是弊多利少的。因为它忽视了文言阅读训练的规律,简单地把文言文插入白话文的教材和教学系统之中,既不能有计划地进行文言阅读训练,又打乱了白话文的教学体系,二者的教学要求都很难实现,结果造成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教学两败俱伤。这样的教训,应该记取。

四、“言”“文”并举,顾此失彼

这里的“言”,指的是“文言”,或“文言阅读”。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学”,或“文学鉴赏”。“文言阅读”和“文学鉴赏”,这是两种训练,它们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很大的不同。硬是把它们混在一起,要求在同一时间内,既要进行文言阅读训练,又要进行文学鉴赏训练,往往是顾此失彼。有时偏重语言知识,可能把文言文教学教得类似大学的古代汉语课;有时偏重文学知识,又可能把文言文教学教得类似大学的古典文学课。在已往的教学实践中,这两种倾向都是存在的,都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如何处理文言阅读和文学鉴赏的关系,也是文言文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50年代中期,曾经进行过一次“汉语”和“文学”分科实验。那次实验的具体做法有不少地方还值得商榷,但实验的指导思想却有很多发人深省之处。例如:(一)既要重视语言教育,又要重视文学教育,而且要采取措施,叫它们都落到实处。(二)语言是一门科学,文学是一门艺术,二者性质不同,体系不同,教学任务也有所不同,应该把它们分开,各自组成完备的课程,使学生受到充分的系统的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共同完成语文课的任务。这些思想不仅切中当时语文教学的时弊,直到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文言阅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学鉴赏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包括古典作品)的能力。前者基本上属于语言教育的范畴;后者基本上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这两种训练的任务不同,教学要求也有不同。文言阅读训练以“读懂”为目标,而文学鉴赏训练却以“读懂”为起点,这是性质不同而又密切关联的两个训练阶段。它们也是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规律,也应该让它们建立自己的训练系统,以便更有计划地搞好这两种训练,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这一点,可以从过去“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中得到启发,还可以通过新的实验进行验证。

五、死抠语法,烦琐可怕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估计五十篇左右),熟悉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词(估计八百个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再教给学生一点文言常识(包括最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在内),就可以了。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

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有些教师过多过细地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古典名篇讲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益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关于汉语语法中的“动宾关系”问题,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作进一步的分类,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却有人把它从意义上详细地加以区分。除了课本上已经提到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外,又新增加了“为(wéi)动”、“为(wèi)动”、“给动”、“对动”、“替动”、“代动”等多种用法,使这个问题越讲越复杂,越讲越难懂。其实,我国语法学界对“动宾关系”的看法还很不统一,怎能要求中学教师给学生讲得那样翔实呢?把这些“语法知识”过多过细地教给学生,不但不能帮助他们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混乱。结果是“不讲倒明白,越讲越胡涂。”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不良的后果。少则得,多则惑。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大家注意。

六、重“讲”常“谈”,缺读少练

文言阅读能力的养成,主要靠多读多练。应该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反复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反复练习中提高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兴趣,指点方法,启发思考,答疑解难,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逐步引向深入。

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它虽然也收到了某些效果,但是弊病很大。因为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实在有点得不偿失。如果课上由教师讲解,课外让学生读课文,做练习,这不是又额外加重学生负担了吗?从教学改革要求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显然是不足取的。

有些教师不赞成那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认为它容易形成“唱独脚戏”和“满堂灌”。他们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共同活动。这些认识当然是很好的,但在实践中往往又产生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在课堂上,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还有人美其名曰“茶馆式的教学”,或“开发智力的训练”。这种做法也可能会收到某些效果,但是仍然有弊病。因为一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还是没有多少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经验证明,光靠听讲,缺读少练,学不好文言文;光靠谈话,缺读少练,也是学不好文言文的。因为要培养阅读能力,必须尽可能叫学生自己多读多练,舍此别无他途。

这里强调多读多练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否定“串讲法”和“谈话法”的作用,而是从文言阅读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认为这两种方法不宜多用,更不能滥用。文言文教学要讲求实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有较大的改革,即把目前以教师串讲为主或师生共同谈话为主,改为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和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这样才能把文言阅读训练真正搞扎实,把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

七、零星分散,事倍功半

文言文集中一点学好,还是分散一点学好,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多年来,在中学语文课中,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教师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时间却拉得很长,这样做不一定是好办法。

学习一种语言,需要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比如学习现代汉语,就不光是在语文课上学,整个社会都是它的学习环境。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只要不是天生的聋哑,天天都可以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语文课只是它的学习途径之一。而学习外语就不然。我们周围没有那种学习环境,只有上外语课时才能接触外语,其他的时间却完全淹没在我们母语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零星分散地学,不如相对集中地学。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业余进修外语,每周一次学三年,不如脱产集中学半年的效果好。这是为什么?因为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但是光是理解并不能自然达到精确而牢固的记忆,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记忆才能巩固,否则就会遗忘。在这一点上,学文言文和学外语是相近的。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文言文的“踪迹”。学生同文言文的接触,主要是在语文课上和语文教材之中。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间隔的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文言文费时不少,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实验学校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教学文言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他们的经验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

八、起步太迟,坐失良机

文言文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为最好?这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现行教材是从初中开始学。“初中学一点,高中重点学。”有人建议初中不要学,高中开始学。还有人建议中学不要学,大学开始学。也有人建议从小学开始学。看法很不一致。根据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参照前人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现在一些实验学校的经验,似乎可以说:学习文言文,“宜早不宜迟”。为什么?前面说过,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记忆。学文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诵读。15岁以前(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记忆力最好,精力很旺盛,负担也较轻,这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代,也是进行文言阅读训练的最佳时期,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争取从小学开始学。“小学学一点,初中重点学。”这样的安排,可能更科学,更理想。但由于目前条件的限制(主要是认识问题和师资问题),要普遍这样做,恐怕有困难。少数重点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同意这种安排,不妨先试一试。

然而,从大面积上看,在近期内,可能还得维持那种“初中学一点,高中重点学”的格局。即便是这样,文言文的教材和教法,也必须有较大的改革。特别是在总的安排上,一定要赶前不赶后。凡是初中能够完成的,不要拖到高中;凡是一年级能够完成的,不要拖到二年级。因为“起步”已经比较迟了,“良机”已经失掉不少了。如果尽量往前赶,还有可能弥补;要是继续往后拖,将会更加被动。

以上就是造成中学文言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要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必须紧紧抓住这些弊病,对症下药,寻求教学改革的良方,在实践中逐步探明一条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Ⅸ 时震年已五十余是哪篇文言文

【原文】时震年已五十余

【解析】当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专第四十四》

杨震(?属—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

杨震直到五十岁时才在州郡任职。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于是举其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所有文言文{篇目}以及内容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语文
拼音:ǔ wén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学好语文,要注意培养 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我希望当你读完这篇“烂文”后,能为你的语文之路,垫石铺地,为你的语文大厦添砖加瓦,为你学习铺上一条通天大道。

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正如刚才说的,你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那有人便会问了,如果赢了,当然会使我们斗志高昂,兴趣更浓烈,而相反,则会挫伤我们的积极性,对语文反感,那岂不是适得其反吗?我可以肯定回答:“不会的”。这样看你如何认识结果的价值。正如所说,会信心百倍去学好语文,如果失败了,可以自我检讨,是哪里做得不好,“挫折是强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弱者的万丈深渊”,你可以想想,正因为发现了缺陷,我们才会去弥补,才会做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基础的话,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建筑师。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那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如果说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那好的学习方法则是精美实用的建筑材料。

说学习方法,“语”为话语,“文”为文字。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由于方法因人而异,我就不多讨论了!我相信亲爱的朋友你定会有锦囊妙计的。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很浓,方法很对,若没有语文学习能力那还是无济无事。

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 要重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恒心。

上述皆为鄙人愚见,多为浅薄之言,其实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经,都有一套未发掘的(有的当然发现了)学习秘籍。

朋友,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掩卷沉思时,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为语文功底差的人,改变现状,为功底好的人锦上添花。

语文,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您;
走进语文,触摸每位吧友心灵的欢乐与哀伤,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您;
走进语文,丝丝书卷气与忱忱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您。
走过一段长长的路,背后弥漫的是模糊的云烟。品品语文,寻找逝去的岁月,释放跃动的心声,拨开云雾见日月,畅想前所未有的高远境界。丝丝问候与关怀融化了你的烦恼与忧愁,点点滴滴的积累与记忆成就了你质的飞跃。

吟一首短诗,博得满堂喝彩;
写一篇美文,赢得大家青睐;
问一个问题,收获无限精彩;
分一份心得,回报汩汩清流。
此谓语文的魅力!
钻文学,品美文,彰显大家风范;
读《三国》,看《红楼》,引人无数情思;
读读神话、童话,驰骋想象的空间;
背背诗词、骈赋,扣住文化的脉搏。
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
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
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
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语文,厚硕的双翅,激人永远搏击长空;
语文,心灵的回响,引人走向高贵的殿堂;
语文,几许清风熹雨,给人云开月朗的爽洁。
踏过一片海,用广博的知识激起片片微澜;采过一丛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迎来缕缕清香;有过一个梦,决定从这里启程……
走进文学,探索文化,在心灵的光盘上镌刻语文的美妙,一份恒久,一份轻松,笑问人生,夫复何求?
在我国台湾省该科目被称为“国文”而不是“语文”。

语文的全称是汉语言文学
一、语文必释
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庄严诞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语文被分设为汉语和文学两科间隔两年,一直沿用,已经50年了。然而,由于50年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语文学科竟连个“科学定义”都还没有!因此,50年来语文教育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应试教育的白热化浪潮现将语文教育推倒了业内外人士公认公愤的“少慢差费”困境之中。今春以来,以《人民教育·语文教育世纪谈》专栏和《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专栏倡导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正如火如荼,人声鼎沸。业内外理论与实践两路人马正荟萃于“语文教育问题”之中。不探索出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办法,不得罢休,实为家国大事。如何使语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费”?笔者认为应实事求是理性思维,抽薪止沸,对“语文”这个概念作出科学的辨证,并取得共识,尽快解决语文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语文科学概念问题已50年了,也有必要总结成功的最根本经验,上升到理论。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至于徘徊不前。所以,“语文”必须解释。用实事求是的认识武器,“语文是什么?”问题完全能解决,也肯定有科学的解释。
二、语文原义释
“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这些工具书,因都没有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对“语文教育问题”几乎不起好作用。释法是否科学?也就另当别论了。
在作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我得出:“语文”一词的原义,不应是“什么和什么”,只能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是“文章”。
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完美的语文”等等等等。大教授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陈望道先生花费笔墨篇幅要说的是“‘语辞’和‘文辞’都是需修之辞”。一清二楚。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话本”是什么?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老师们大概都知道“话本”是“旧时说书的人说唱时用的底稿”。老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过文言文家族的衰败史,其统治地位被语体文夺去,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连续倒霉背运上百年的结果。带头造反的康有为、梁启超,搞了次“新文体运动”,随后是一批无产者搞“‘五四’文化运动”,再后来,文言文的宝座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大讨论”中摇摇欲坠,最后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轰然倒塌。活该!谁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缚禁锢自明清以来老百姓的头脑,阻碍科学与文化的进步,最终导致国门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说白话,写语体文,非搞得亡国灭种不可!有脑子的人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豪迈发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声宣言之前,“语文”是“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个普遍概念。
三、语文错觉
1950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标志着崭新的——语文学科的庄严诞生。随“语文”用作学科名,“语文”这一概念的灵活性表现出来:质方面,由“文章”变成了“关于文章的学问”。量方面,由一事物(语言)的“类概念”变成了另类事物(教育学科)某属(课程)内的“种概念”。正是“语文”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而人们的认识没有及时跟进,出了行而上学的差错,由此,带来了教学观念上的不少模糊。
展示语文的真实定义之前,有必要分析,辨别几个典型的错觉,加以纠正。
把“语文”解释为“口头语和书面文”,是上了师范类大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此说,导致“语文”成为“掌握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工具课”,出了三个失误:第一,语言是不带阶级性的,纯粹认“语文”为语言学,放弃了新中国学校人文教育的阶级烙印盖戳大权,违背了教育规律,无异于向有亡我民族之心的列强及有害我民族进步之恙的封建半封建历史倒退派们投降。第二,不该把“口头语”也包进“语文”内来。学校教育是以内化文字化了的意识、知识为意义的,学母语口语,大没有进学校的必要。城里乡下到处都有未入过学的老幼,除了婴儿,没多少不会说话的。蒙童与老农妇的语言也不失生动形象风趣,也能精当地表情达意,他们所掌握的语言,就是不能“至远,至久”,时过境迁就烟消云散。所以语文课不必以“教习口语技术”为责任,而应以“同化书面交际规范”为职责。第三,因为人们习以为常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忽视语言还是思维的必备条件,所以有了“语文是工具”的错误推论,泯灭了语文教育启迪发展智力的伟大作用,把语文课搞成了工具课。一般的,或者外国语言课可以看成工具课,语文则不行,它不仅以字词辨析为目的!
语文课是文学课吗?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能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毕竟少数,中小学不是文学院,语文不能搞成文学课。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艺术化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当然可以,但决不能当作基本要求。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教点粗浅的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无可厚非,深浅应有度,应因材施教。
语文是始于且属于新中国的,具有时代进步性的人文教育科学综合基础课,是科学系统中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错觉应予校正。
四、语文学科定义及其释 [以下部分曾于2002年6月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
“语文”是科学,要定义,是不能由什么名人或权威规定的,必须遵循逻辑学中定义的规则,作出的定义还必须有巩固人们认识成果、有助于人们掌握知识的作用。下不出定义而强行加以规定、或者以“同仁之意”去猜度,那么概念就是错误的。必须采用“属加种差定义法”来求取。
语文,学科名。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总类:科学;分类:人文科学;子类:人文教育科学;属: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一个基础学科。种差三个,(①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②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③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足够与同属的别种学科如政治、历史相区分,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本学科的本质属性。
经检验,符号定义的逻辑规则,不存在“宽”“窄”“反复”“循环”“负”“含混”“隐喻”等等毛病。是“科学定义”。
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当语文教学陷进“少慢差费”的泥潭时,人们发出了“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埋怨,假使苍生真的被误,语文学科首先该受埋怨!不是吗?“人生聪明识字始”,语文不行,什么都枉然。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把启迪发展智力放在肩上,还是“工具”“工具性、思想性”难怪很多人以为“语文课最好上”,又有人认为“语文课最难上”。好上与难上的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智力启迪与发展,是否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语文素质被认为就只有听说读写能力,孰不知“察言观色(看)、审时度势(想)”不说不听没读没写但也是语文素质的表现。语文教学对于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与判断等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主持智育,支持德育,策应体育,支应艺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才是健全的语文教育观。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前提是学好语文。所以,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
同化现代化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同化现代书面交际规范的学科有且仅有语文。语文学科名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不叫“国语”,不称“汉语”,不名“文言”,也不号“华文”,仔细一推敲,我们会赞叹:新中国教育开拓者们创立的“语文”学科名,真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简直是新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杰作!同化现代化的全中华民族共同的书面交际规范和人文心理素质,是语文师生和语文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责无旁贷!
语文,人文学科术语。
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

阅读全文

与50年代初中语文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