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测试题
《科学》六下一单元科学素养测试姓名 学号 20060221
一、填空。
1、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物体会 。
2、在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放大镜也叫_________________镜 。
4、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 而弯曲,而人认为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大镜放大倍数大。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看到的的范围 _______;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看到的范围 。
7、放大镜下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
8、象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 、 _、 ,胸部有三对足的都属于 。
9、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都由许多彩色的 组成,它们的眼睛由 组成。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 侧。
11、通过实验发现,实验包里的黑色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到6个字,提升高度以后,能看到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倍数是 倍。
1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 ,蚜虫的大小如 。蚜虫的天敌是 。
13、常见的晶体有 、 、 等形状。
14、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镜组合起来,这是早期的 显微镜。
15、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 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倍。
二、判断。
1.凸透镜没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
2.放大镜不但能将物体放大,而且还能让我们观察到一些平时看不见的细节。…( )
3.象烧杯这样圆柱体的器皿装上水也具有了放大镜的功能。…( )
4.透明的玻璃球也有放大物体的作用。…………………( )
5.冰也能制成放大镜。………( )
6.一个放大镜的倍数是一定的。( )
7.放大镜的镜面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 )
8.放大镜的厚度与放大倍数没有关系。…………………( )
9.中间厚,边缘也厚的放大镜,它的放大倍数大。………………( )
10.放大镜倍数越大,它的视野越大………………( )
11.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大。…………( )
12.每个放大镜的倍数是一定的. …………( )
13.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
14.每个蚜虫大小不一如黄豆,是黄色的。………( )
15.蚜虫喜欢吃草蛉,所以蚜虫是草蛉的天敌。( )
三、选择题
1.倍数大的放大镜,其视野 ( )
A 大 B 小 C 一样
四、填表格
表1
观察对象 桂花树叶 报纸上的文字和图像
用眼睛看到的报纸上的文字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表2
放大镜的倍数倍数小倍数大
两次观察到的不同点
五、问答题:
1、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测定放大镜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倍数更大?
从网络网业里搜索或许能找到您想要的.
❷ 如何上好六年级的科学课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刚才几位教师的经验介绍,下面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还需要明确,探究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在以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要留意新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遇到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科学教师不能采取置之不理或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地肯定学生,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新问题与本课教学内容的紧密情况来决定解决的时机.在听评课活动中,我注意到很多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活动时,学生不断地就许多新的情况问老师,老师都挺有耐心地在课堂上一一作答.其实,许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交流就可以解决的,教师大可不必有问必答,要给学生留下一些质疑的探究的空间.在面对科学探究问题时我们都应该踏实、谨慎,切不可急功近利.在一节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算教师想解释往往又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而变得仓促,这往往也会给学生留下了对科学知识的抽象的印象.科学性的理论知识要是没有结合实验活动进行的话,学生理解起来是会相对困难一些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所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反地,在科学课堂上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悬念空间,反而有利于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教学顺利进行.
比如自制紫甘蓝试剂,学生就问我:“老师,为什么用紫色的?而不是用其他颜色的?”因为这个地方就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酸碱物质,其中的道理不需要细讲,而且这涉及到初中物理化学的有关知识,于是我就告诉学生,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上网查找一下或是问问家长,也可以借来初中的物理化学课本研究一下,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开这个谜团的.
二、科学探究要以学生为主体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以及有效的指导.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讲铁钉生锈了,我送给学生两个问题,让他们分组后选择;一是,如何让新铁钉生锈?二是,如何让生锈的铁钉变得光洁如新?选择好后,自己先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设计实验,自己完成,再给其他同学演示并讲解.
三、教师要转变观念,勤学多思,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是研究小学生身边的事物,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
我们翻开小学科学课本就会发现课本内容的涵盖面几乎包括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理应不断地学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胜任科学教学工作.
另外,在面对科学知识时,我们科学教师的教态应当朴实、自然、无华,不可在课堂上表现出急躁的情绪,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实实在在的探究科学问题的态度,一个踏实的、谨慎的印象,体现出了对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严肃性.长期如此,对于培养学生在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比如做实验,难免有失败,即使课前做过,也有可能会出现问题,碰到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沉着,和学生一起寻找原因,一起解决.并告诉他们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家就是这样反复试验不断探索,最终有了新的发明和创造.
再比如讲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由于学生在五年级下册的品社课中学习过相关的内容,所以我就让他们自由结合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搜集资料,如果有实验,我们可以一起研究完成,但是课堂上全是学生在讲在做,我只是起个指导总结的作用.试过几课之后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超出我们的想象.
四、教师要“聪明”,利用好身边的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比如讲《衣服的学问》一课,我先让学生自己回家洗自己的衣服,再洗家里有油渍、汗渍,水果渍的衣服,想办法洗干净,可以问家长,可以上网去查,然后把你的成果汇报,结果有的学生用到了刷子、汽油、还有棒槌、白醋,等等.虽然不是很了解其中的原理,但是已经很有成就感了.回到课本,老师只是讲解一下做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就行了.
我们都知道要给学生提供探究为主的学习空间,就需要很多的实验器材,于是有很多老师就抱怨学校实验器材太少,其实,学校除了准备化学、物理试验需要的诸如: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显微镜等器材外,由于科学知识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学生生活,也就要求教师或者学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再说你平时只要留心,做个有心人,也可积累一些实验器材的.
动画片 相信每个孩子都喜欢看,我也是个动画迷,因为我从中发现了许多科学知识和小窍门.比如《蛋神奇踪》讲的就是2090年的地球,一片荒凉,没有任何生物,而造成这一切的居然是人类自己.因为人类只知道向大自然索取,从不知道要保护.所以我就选择其中的一段视频用到了科学课中,讲解我们的家园,让学生看完之后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大大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真是一举多得.
再比如讲冷热变化对地表的影响,我就用到了《龙脉传奇》中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看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学到了什么精神,因为《龙脉传奇》讲的就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所以学生受益匪浅.
小动画,大道理.只要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能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那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❸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复习题,急!
哦,是我的同胞呀!等一下我给你题
其实科学在小学应该是开卷考试吧,不会很难,只要是把书上的定理和老师讲的好好看看就行了!
加油了
《科学》六下一单元科学素养测试姓名 学号 20060221
一、填空。
1、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物体会 。
2、在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放大镜也叫_________________镜 。
4、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 而弯曲,而人认为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大镜放大倍数大。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看到的的范围 _______;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看到的范围 。
7、放大镜下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
8、象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 、 _、 ,胸部有三对足的都属于 。
9、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都由许多彩色的 组成,它们的眼睛由 组成。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 侧。
11、通过实验发现,实验包里的黑色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到6个字,提升高度以后,能看到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倍数是 倍。
1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 ,蚜虫的大小如 。蚜虫的天敌是 。
13、常见的晶体有 、 、 等形状。
14、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镜组合起来,这是早期的 显微镜。
15、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 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倍。
二、判断。
1.凸透镜没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
2.放大镜不但能将物体放大,而且还能让我们观察到一些平时看不见的细节。…( )
3.象烧杯这样圆柱体的器皿装上水也具有了放大镜的功能。…( )
4.透明的玻璃球也有放大物体的作用。…………………( )
5.冰也能制成放大镜。………( )
6.一个放大镜的倍数是一定的。( )
7.放大镜的镜面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 )
8.放大镜的厚度与放大倍数没有关系。…………………( )
9.中间厚,边缘也厚的放大镜,它的放大倍数大。………………( )
10.放大镜倍数越大,它的视野越大………………( )
11.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大。…………( )
12.每个放大镜的倍数是一定的. …………( )
13.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
14.每个蚜虫大小不一如黄豆,是黄色的。………( )
15.蚜虫喜欢吃草蛉,所以蚜虫是草蛉的天敌。( )
三、选择题
1.倍数大的放大镜,其视野 ( )
A 大 B 小 C 一样
四、填表格
表1
观察对象 桂花树叶 报纸上的文字和图像
用眼睛看到的报纸上的文字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表2
放大镜的倍数倍数小倍数大
两次观察到的不同点
五、问答题:
1、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测定放大镜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倍数更大?
❹ 《论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素养》为题的一篇论文
尊敬的科学课老师: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中国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内养研究问容卷”。本调查的目的绝不是要对老师们个人素养进行评价,而是以统计的形式找出群体的特征,为修订科学教师培训教材提供可靠的依据。问卷以匿名形式填写,我们保证对每位教师的答案保密。如果因我们的失误而导致问卷中任何信息的泄露而使您的名誉受损,我们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为了使调查能够获得真实的数据,请您务必注意如下几点:
1.大概需要40分钟可以完成。请不要查资料、不要讨论,当场交回问卷。 2.我们希望您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是,如果您发现有些问题实在是不知道,就选“不知道”项;对于没有“不知道”选择项的题目,请给出您猜测的答案,不要不答。
3.填写过程中如有疑问和建议,请写在问卷旁边。 谢谢您的合作和支持!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2012.12.20
中国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研究问卷
❺ 小学科学六年级寒假作业布置什么好希望有探究性的,有利孩子科学素养方面发展的,乐于探究的。寻帮助
我觉得预习初一的知识比较好。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全解”看专起来有点枯燥,如果以属讲故事的方式来预习是比较好的。但科学还是以动手实验为主较好
ps:科学其实也是重要科目,预习一下较好,不然可能会有点跟不上初一老师的进度
❻ 跪求小学六年级科学论文2000字以上的~谢谢啦!直接给个网站抄袭就好~急急急!!!
一.树干为什么是圆的?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❼ Z0l8年春季期期中文化科学素质检测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试卷
Z0l8年春季期期中文化科学素质检测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试卷
❽ 如何上好六年级的科学课
静下心来
❾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一课小草与大树的答案
一、为什么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修订?
●现行的课标和教材均为实验版。通过前一轮的实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修订。
●通过前一轮的实验,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修订的条件基本成熟。
●编写人员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认识进一步得到了加深。
●应广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为课标和教材的正式修订做好准备。
二、本次教材修订的目标是什么?
●突出科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如:通过观察、实验等获得科学知识,体现科学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和质疑精神。
●凸现科学教学的任务(是理解重要的科学概念,而不仅仅是事实)。
●体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发展的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本次教材修订有哪些原则?
●体现科学课程发展的方向: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
●整体框架不变,适当调整和修改(因为课标还没有修订)。
●保留原来的精华,吸收一线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建议。
●解决原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科学概念不明显;部分年级、部分课时容量过大;部分内容要求过高等。
四、本次教材修订有哪些主要变动?
1、教学指导思想的调整。
◆原教材: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上,可能太过于偏重“过程”。因此,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重形式,走过场,有的为了活动而活动,导致学生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修订版教材:注重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强调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事实。
例如,三上科学《植物》单元:
◆原教材:由“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和“一片完整的叶”等四个一级活动(4篇课文)组成。单元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2)组织指导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①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
②经历对大树和树叶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③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观察内容和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过程;
④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比较观察和测量的过程;
⑤经历初步的、在观察的活动中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修订版教材:由“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观察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植物的共同特点”等7篇课文组成。单元目标是:
科学概念:
(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2)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他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3)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5)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6)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过程与方法:
(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
(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研究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
(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2、教材内容的调整。
(1)单元整体调整。修订版教材三至六年级每册都由四个单元组成(原教材由四至六个单元);其中三、四年级每个单元都是7篇课文,五、六年级每个单元都是8篇课文。
(2)内容增减调整。如三上动物单元,增加了“蚯蚓”、“金鱼”和“动物的共同特点”等内容;删去了“蜗牛和蝗虫”比较的相关内容;对“蜗牛”和“蚂蚁”等内容进行了整合。
(3)教材内容的难易度调整。
如“沉和浮”单元,从三下调整到五上;把原五上的《健康生活》单元内容调整到四上并改为《我们的身体》单元。
(4)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调整。
◆原教材:一般一开始就直接呈现探究活动;
例如,四上《溶解》单元第一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材一开始呈现的就是活动标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接下来便是活动操作方法介绍。
◆修订版教材:一般一开始提出问题或科学概念,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或其他学习方式),进而理解科学概念。
例如,四上《溶解》单元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材一开始呈现的是这样一段文字: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还会把食盐、糖等溶解到水里去。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然后再呈现活动标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最后介绍活动操作方法。
(5)教材引入了“概念图”和“图表”。
●维恩图。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比如只属于固体的特征和只属于液体的特征应分别记在一个圆里,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则应记入两个圆的交叉部分。
●网状图。
风
空气流动
风速
风向
水蒸气
大气
云
雨或雪
小雨或雪
中雨或雪
大雨或雪
无风
微风
大风
太阳照射
浮力
温度变化
网状图是概念图的一种,它的作用是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
●气泡图。
气泡图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主题)作出联想,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和了解到的内容。
另外,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如条形图、科学图画等在教材中也被广泛采用。
(6)教材中增加了阅读资料。
阅读资料是供学生自学用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使用,也可以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外阅读,这些内容不列入期末考试范围。
(7)教学目标表述的调整。
◆原教师用书:是按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进行表述的,在具体表述时往往是不分项的,老师们很难划分是属于哪一项目标。
◆新教师用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将教学目标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并且是分项表述,一目了然,操作性较强。
五、几点教学建议
1、要深刻领会本次教材修订的精神实质。譬如,修订版教材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比较注重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发展。但千万不要误解为修订版教材是以“知识为中心”,否则又将回到老路上去了。(可以将教材和课标及最新的科学教育成果联系起来加以领会,如美国小学科学的STC课程计划等)。
2、要尽快熟悉修订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能力结构等(可以浏览相关网站、把原教材与新版教材进行比对、参照教师用书中的修订说明等)。
3、要把握好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特别是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按修订版教材和教师用书的要求进行,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也就是要牢牢把握好这个“度”。例如,三上植物单元中的第3课“大树和小草”。并不是说一定要学生认识“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这四种小草,这要看学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可以通读教材、教师用书以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
4、要掌握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如动植物的分类知识;电和磁相关知识等。(可以阅读教师用书、其他教科书、工具书以及在网上进行搜索)
5、要掌握相关的学科技能。特别是实验操作技能。(教师自己要学会探究;善于做“下水实验”;对教材中介绍的实验进行改进等)
6、要大胆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修订版教材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今后的教材修订作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