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综述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综述

发布时间:2021-02-14 13:01:2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
[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总第455期
[4]存少辉:《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月
[5]赵年秀:《<普通高中语文标准>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6月
[6]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
[7]王爱娣:《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8]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9]张磊磊:《“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
[10]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11]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1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
[1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语文学刊》2007年5月
[14]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15]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
[16]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17]王兆平:《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8]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9]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20]任新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
[2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22]秦昌利 周永红:《运用线索 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2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
[24]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25]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
[26]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
[27]廖贤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位》,《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28]王永红:《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6期
[29]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
[30]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31]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32]汪卫兵:《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5月
[3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年第9期
[34]高兴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初探》,《考试》2007年第8期
[3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36] 余映潮等:《系列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7]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8]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
[39]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5期
[40]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41]林亚大 朱于新:《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3月
[42]刘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43]何建英:《阅读课,读耶,说耶?》,《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⑵ 如何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阅读教学处于被忽视之中,以教师讲解与剖析代替了学生阅读与思考,而始终将学生排斥在文本之外、教学之外。在学生看来摆在面前的只不过是一堆知识点的堆砌,而根本无法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这样的阅读只能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无法实现丰富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的三维教学目标。这样的阅读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学生在拿到阅读材料时,只能展开机械化、程序化的分析,而并不能感受语言美、情感美、心灵美。在新课改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实现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现我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谈谈体会。
一、兴趣是阅读进行的动力
学生阅读的动力来自于对阅读对象的浓厚兴趣。如果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阅读材料不感兴趣,首先就会从心理上排斥,当消极怠慢情绪占主导,学生就会把阅读当做负担,只能是机械地就字面阅读。阅读教学要取得成功,就必须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这样的阅读才能是发自内心的,才能成为学生的主观行为。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展开阅读,而是要精心设计,做好学生阅读前的情感铺垫。
1.运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音乐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发欣赏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让欣赏者心旷神怡,感受意境之美,情感之真。尤其是一些包含真挚情感的文章,我们可以利用与文章情感基调一致的相关音乐作品,以音乐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展开阅读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基调展开阅读,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深刻领会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意境。
2.运用富有直观性的图片。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认知向抽象发展的认知阶段,图片与文字相比更加直观生动而形象,不仅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而且能够传递出更多语言与文字所不能传达的信息,更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与阅读行为。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插图及互联网中巨大而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一系列直观具体的图片与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以引发学生积极的阅读行为。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强大的综合功能运用一系列图片或是动画片断吸引学生,实现学生的主动阅读。
二、问题是阅读的主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自主探究源于疑问。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让学生盲目阅读,阅读后就急于做总结,这样的阅读只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巧妙设问,鼓励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带着问题走出教材,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深度,才能以文本为中心,同时超越文本,才能让学生通过文本学到更多教材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
1.教师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如在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诱发学生阅读动机,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主动阅读。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思维困惑无法理解,或是对文本的理解浮于字面时,教师可以以启发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深入思考。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以总结性问题延伸阅读空间,通过对比性阅读等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材料,以实现学生认知的再提升。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地金钱关系”这一主题,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于勒是不是值得同情”。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展开阅读与思考,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学生不一而同,有不同的认知基础与思维方式,这些不同决定了学生在阅读时自然会形成不同见解与感受。传统教学并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自由发言的权利与空间,抹杀学生个性。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达成共识。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并不足以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我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先从自己入手,讲一讲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细节,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这样的阅读就可以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阅读结合在一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题。
三、朗读是阅读的主线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讲解代替了学生阅读,教学中学生所得到的并不是自身思考与思维后的见解与感受,而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千篇一律的知识点。要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改变这样的阅读模式,不要以教师讲解为主线,而是要以学生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领会,这样学生才能超越文本,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更深刻。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对于文中各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不是教师技术类的讲解学生就可以深刻领会的,而是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用心体会与感悟。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找出描写各种人物查看皇帝的新衣服时的语句片段,让学生反复阅读,或者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展开阅读。这样自然就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能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及语言等深刻地理解人物特点。这样的理解并不是教师讲解得透彻学生就可以深刻领悟的,而是需要学生深入文本、进入特定情景自我感悟而得来的。只有以朗读为主线,通过阅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各人物,走进真实的场景之中,学生才能用心体会,才能从静止的文字中读出深意。

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感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版,是语文课程权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⑷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积累相当数量的词汇,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吸收文化养料外,还要掌握一些精读的方法,深刻理解和领会优秀篇章。泛读与精读结合,既能扩大知识面,又能掌握文化精髓,使人受益无穷。这里浅谈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局部到整体的高度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二阶段,有整体到局部的分析阐述能力,也既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主要内容的能力。第三阶段是由文内到文外,举一反三,认识理解的逐步深化和拓展能力。
第一阶段:高度概括,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要准确理解一篇文章,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汉字的最大特点就是词义的模糊性和丰富性。一句话、一段话往往换个欣赏角度,其含义就有很大不同。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意思,需从快速浏览中找出作者创作原因和创作目的段落,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因为我们知道了文章的创作原因和目的,就了解文章的谈论的话题,为理解全文内容定下了目标和方向。
第二阶段: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容。
语文的基本功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听和说通过口头形成和听觉渠道来实现输入和输出。
如果第一阶段完成的是“读”的过程,那么这个阶段就是语文文字的输出的过程了。输出得好,能给人简明准确的信息;输出的不好,很容易让人感觉像雾像雨又像风。要把文章内容准确表达出来,须做到三点:一为简练,二为准确,三位通俗。为此目的,就要内容理解的准,语言表达的准。
第三阶段:适当的想象和推断能力。
阅读能力的最终提高,不仅仅是会理解,能表达,还要具备延伸扩展,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就能够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活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这其实是创新阅读。
我相信,通过三部曲的阅读过程,我们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一定会有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

⑸ 浅谈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及方法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当今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准确而迅速的接受大量信息,经过辨析、判断,并及时作出反馈,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益的提高便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了。同时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给予更严峻的考验。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阅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导,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达到教师想要的预期效果。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陋室铭》是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名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铭文的特点读出它的音乐美,也可以从它写作方面体会托物言志的技巧美,还可以从内容上领悟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思想美。总之,目的性一明确,就能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使同一学生在每次阅读时都有新的不同感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二、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 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4、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

⑹ 我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做了什么小结

为响应“主题课堂”的号召,我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力求通过主题阅读教学,让学生亲近阅读、喜爱阅读、真正学会阅读。下面是我总结的自己本学期的做法:
一、继续上好“单元导读课”,让单元导读课成为主题阅读强有力的引路者。
单元导读课教学的一个长远效果是引导孩子们怎样读书,主动搜集资料。如果从课堂教学中引导孩子们快速读书、整体感知、搜集信息的方法,那么孩子们就会善于从知识的海洋中采撷自己最想要的那朵浪花,可以为课文的预习起到铺垫作用,做好引领,学生预习起来会感到省时省力一些,兴趣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主题阅读更有吸引力。
教学中,我注意发挥教材的优势,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由课内延伸课外阅读。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一组专题是“我爱读书”,围绕这一专题安排了《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和《我的长生果》,还安排了有关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这一单元的前前后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积累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请他们谈谈读书的体会,给自己的图书分分类,做个书目,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做阅读记录卡,开展“从读完每一本书开始”的活动,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有关读书的辩论会,写自己读书的故事,写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感受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将读书活动引向深入,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兴趣引领,将主题阅读、大量阅读落到实处。
要落实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指导与检查:我让学生采取以下读法:一、精彩导读——二、分层阅读—热读篇、点读篇、精读篇、——三、阅读反思—1、文章原来可以这么快乐阅读:1)我最喜欢的词句:2)读完全文,我在写作方面的收获有:3)本单元可以链接的话题2、这些文章里,哪些地方你还不满意?文章还可以这么探究性地读……——四、趣味阅读
实验以来,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阅读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围绕特定主题,阅读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我们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它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了我个人的专业成长。
三、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让不同形式的阅读贯穿于学生阅读实践的全过程。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方法有百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名人读书方法100例》,从中选择适应自己的读书方法。例如:毛泽东的“四多”读书法;刘少奇的“切磋琢磨”读书方法;列宁的批注读书法;姚雪垠的卡片读书法;贾平凹的知文知人读书法;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等。也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 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主题课堂上,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闲敲碎打,而是一个主题式问题的纠结,是学生发散的思维最终集中于单元主题这一点上。这种阅读,看似简单,实际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能理解文本内容,自觉检验读书方法;是让学生在涵泳精思后做最有价值的判断,最发有意义的筛选,最有个性的赏评。另外,以单元主题为脉落走向,抓住单元主题的价值引领点、训练点、延深点、拓展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趣味盎然的自主阅读、异彩纷呈的分享阅读、鲜活灵动的展示阅读贯穿于学生阅读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在课外进行大量主题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益于课外。
四、选择最佳时机、合理引入相关阅读资料,进行主题阅读。
本学期,我执教了《白杨》一课,课堂教学中我引入了大量的相关阅读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课堂上引入的资料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单元教学的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课导入新课环节引入的西部地区的范围图、西部地区的资料、西部戈壁图、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资料,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西部,为后面的理解做了铺垫,奠定了情感基础,这些资料交流的形式是借助多媒体,教师补充交流;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补充引入了以下资料:“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这些资料的补充,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理解了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的情怀。
第二部分是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或引入课后的阅读链接,或引入相关的经典性的本外资源。本课在感悟了白杨的特点、理解了爸爸的心愿之后,让学生感情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情怀,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学生学完本课,总结领悟课文写法(借物喻人)的基础上,引入了同样写白杨、同样运用借物喻人写法文章——《白杨礼赞》,让学生进行主题性拓展阅读,学生有了大量的时间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大量阅读提升了学生生命的质量,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主题阅读而闪现光辉。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合理处理了文本资源与本外资源的关系与时间分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感觉这样上课学生有收获,教师更轻松。
五、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读书交流会,培养兴趣,深化阅读。
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引入相关课外书籍的阅读,教师布置阅读的要求,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就这本书的阅读在班里开展读书交流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举,深化了阅读。
本学期,学习第二十二课《冬阳 童年骆驼队》一文时,引入《城南旧事》一书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林海音的这本书;学习了二十三课《童年的发现》,让学生走进课外书屋,去阅读高尔基的《童年》等。在学完这个单元三个周以后,开展读书交流会,可以选择《城南旧事》,或《童年》,就其中的一本书交流读书收获,读书方法,积累的材料,读后感受,读同一本书的学生组成读书交流小组。举行读书交流会,可以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方法的渗透与指导。读书交流会,对学生读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有着重要意义,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引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亲近书籍、去阅读书籍。
当然,在单元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采用读、批、注、议法学习了本组课文的基础上,我问学生“本单元的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些段落最让你感动?”拉开了学生读书汇报的序幕,此一问,实际是让学生做最有意义的筛选,最有个性的赏评。
借读激情,读书汇报,捕捉学生心中的感动,使课堂真情四溢;然后,进行读书交流,先在小组内进行评选,组内评选出优胜者,再全班进行展示,整堂课上,学生讲得精彩,听得有收获,评得有水平,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接触了更多精彩的阅读材料,延伸了主题,实现了教材、课外资料与学生的对话与互通,使课内课外有效对接。至此,课堂情趣涌动、精彩迭出,实现了主题课堂下的主体阅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文学素养明显增强。

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进行资源整合浅谈

课程整合已经在我校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两年,而我,做为一名南奥新人,也正奋力走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尽力追赶课程整合的步伐。
而《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恰在这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使一筹莫展的我犹如在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绿洲,带来无限生机。
通过阅读该书,我明白了课程整合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我校却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端,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实验探索了,看到此,不由为我校领导者的前瞻意识而折服,更为自己能搭上这一课改的列车而欣慰!
那么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语文教育的目的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功能性;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决定了语文阅读内容的多样化特点;语文教学文本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性。无论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还是语文教学的文本都为语文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好最有效的课程整合体现在阅读教学上。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阅读教学与人类文明教育整合:(1)与人文历史整合。“文史一家”是大家的共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巧用历史知识教学,尝试整合历史教育、整合时政教育,以寻求共赢空间。例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作品时,可以与历史老师配合,背景介绍可由历史老师讲解,既清楚透彻,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阅读教学与道德教育整合。“文以载道”的一篇篇文章,总是“文”与“道”交织在一起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变化及作品所体现出的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崇高精神。例如《散步》《邓稼先》《伟大的悲剧》等作品教学时便可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3)将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中学语文教材具有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等特点,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态度。《再塑生命的人》《心声》等课文教学时便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对待生活。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与艺术教育整合:(1)语文阅读教学与影视文化整合。借用影视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够以真实逼真、生动活泼的形式,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资源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任何教科书和其他多媒体课件所无法代替的。例如中外名著的教学上,可适当选取相关电影片断引入课堂,可更直观的理解课文。(2)语文阅读教学与音乐艺术整合。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入音乐,让音乐流动的触角去拨动学生灵感的琴弦,不仅让学生感受了作品,而且他们的人格也得到陶冶和升华。教学《秋天的怀念》《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可适当播放背景音乐,通过音乐的渲染去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3)阅读教学还可与绘画艺术整合。诗歌讲究画面感,因此在教学诗歌时,可尝试与绘画艺术相结合,让学生将文字表达的东西运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同时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还可与自然科学教育整合。语文教材中为数众多的科普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美、数理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与自然科学等学科结合,引导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
总之,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社会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使得语文教学时可与多学科、多领域整合,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充分与各领域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前进,寻求语文学科的整合方式,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⑻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程式化的教学形式失去了阅读应有的美感;形式化的阅读教学失去了教学灵活多样性;艺术化的阅读教案让学生的理解受到了限制。
(一)程式化的教学形式失去了阅读应有的美感
程式化的教学形式失去了阅读应有的美感,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注重简单的分析与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不但抑制了学生对于阅读产生的美感,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扼杀。在分析课文中,教师会带着个人的理解去传授学生。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极具有人文知识积累的文章阅读时会产生一定的偏颇与不足,导致学生对于知识传递单方不平衡,失去应有的美感。
(二)形式化的阅读教学失去了教学灵活多样性
在初中阅读教学工作中,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向着多元化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多媒体大行其道给教学工作者带来的依赖性。多媒体教学课件“十年如一日”在老中青三代教师手中“星火传递”,生生不息,这也成为一种在多样化教学形式下单一性的特殊性。这种流于形式性的多媒体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最为主观性的想象,没有从真正意义上量化现代化教学给学生产生的实际作用。
(三)艺术化的阅读教案让学生的理解受到了限制
教师的教案是教学工作有计划实施的规范和依据,对实际教学也是一种指导性延续,可以留存对照以往教学经验修正新教案。而在实际的教案编制工作中以应付为主,主要以艺术化的加工为主。这种教案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的理解同样受到了不小的限制。
二、语文阅读教学初中阶段如何提高有效性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对于提高其课时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重点解决:一是引导学生创设情境与课时相结合;二是结合教学工作任务与主要工作目标创新教学形式;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四是适当地结合教学要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要点引入式自行理解;五是强化互动主题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一)引导学生创设情境与课时相结合
初中学生对于阅读课文中带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课时表现出的兴趣加以引导和利用对教学工作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比如有历史性沉积知识课时,这种代入式引导创设情境的课时起到的阅读效果与学生响应的积极性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会发挥非常好的主观能动性。
(二)结合教学工作任务与主要工作目标创新教学形式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工作中,可以适当强化利用不同课型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课型的主要设计要体现出主要的工作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情景剧创作,让学生通过对于阅读课文的理解在讲台上表现出来,加强对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关注了主要学生群体对于阅读课文中涉及人物的情感体验,引导其感受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阅读作品。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原始的方式,没有阅读积累是难以写出好的文章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是更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应从让学生学会多做学习笔记和摘抄两种方法开始。良好的学习笔记不仅仅止步于对于文章肤浅性的理解,应该更深入地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人物理解做出准确的记录与整理。只有做到了对于文章写作背景与人物理解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作者对于人物情感描写及文章情节走向,有着良好的预见性与理解。摘抄也是一种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重要的段落与词汇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种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对学生写作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合教学要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要点引入式自行理解
教学要点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主要目的,更是教学考试的重点。而在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求答案。而不是由我们不管理解与否一味灌输给学生。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要点引入式自行理解,才能让学生对于阅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填补到有效的知识点中。为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来使学生再创造情景再现,引导学生用实际理解来填充知识点。
(五)强化互动主题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但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对课堂气氛起到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对于人物的思想活动及写作背景及情节演化的推进作用会有更深的理解。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阅读教学工作的能动性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工作内容,要通过引导学生创设情境与课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结合教学要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要点引入式理解;强化利用互动主题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等。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综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