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丁香 六年级阅读题
1颗——棵 接——结 须——需 敖——傲
2来年
极像
习俗
幽香
3这五瓣的丁香花来之不易,它专历尽艰辛才得以绽属放,更何况幸福不是靠吃五瓣的丁香花就能获得的,而是要靠自己去争取
他的第三题不对,我用的是他的答案老是打我是错的
❷ 六年级阅读题 我是一片叶子 阅读答案
一、1.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2. 文段开头说“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加点的“贴在墙上”有何作用?
3. 有人认为贝尔曼先生并没有“死”,你说呢?说出你的看法并把原因写出来。
4. 文中划线的“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5. 小说的结尾小说的结尾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探究一下,说一说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 贝尔曼先生。因为他是整篇小说的灵魂,是“最后一片叶子”的“主人”,是舍生忘我为他人着想的生命使者,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2. 准确地写出了“最后一片叶子”的状态,为下文揭示谜底——贝尔曼的杰作埋下伏笔。
3. 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大意对即可)
4.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暗示“最后一片叶子”并非自然生长出来的,进而烘托贝尔曼的崇高形象。
5. 答案示例:作者未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在结尾转述谜底。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作者总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谈,既无跌宕起伏也无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缓缓进行,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一个故事。结尾时却重笔一戳,使人恍然大悟,叹为观止。在前文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老画家画叶救人的任何端倪,结尾却揭示出一个人生奇迹,作品潜在的艺术光彩奇迹般地闪耀出来,于平静中掀起波澜。欧·亨利式的结尾的魅力恰在于此。
二、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6分)()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E.本文集中赞美了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
19.第2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作用是什么?(6分)
20.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6分)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参考答案:
18、BD A项中“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不当,这句话主要传达的是作者的一种体会和感受,作者是以“实”的情况来写的,此语后有“因为……”,表明了他的道理。C项中赏析不当,文章第3~7自然段在描写树叶时,用了“你”这一代称,增强了对树叶的情感,以体现文章人与自然的主题,但并不是对话。E项中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未能抓住中心。
19、 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最后一自然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20、(1)从今年仲厦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
(2)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态度。
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❸ 《新叶》阅读答案
1.第①自然段中描写坐着内心感觉的一句是:(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心回情。
2.第③自然段答第一句写新叶时写了燕子,这是一种(
)的写法,文中第(
)自然段也用了这种写法。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③自然段的内容:(
)。
4.第④自然段用四个比喻来写新叶,这四个比喻是从“仰头望去”“老远看来”“密处”“稀处”四个角度安排的,各个角度的喻体分别是:(
)、(
)、(
)、(
)。
5.第⑤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
)的作用。
6.第⑥自然段中具体写信也对人类的贡献的语句有哪些?
7.请写出与第⑦自然段中“无穷碧”和“别样红”相关的诗句。
8.绿叶对人生有什么启示意义?(用原文回答)
9.类似新叶一样给人以启示的平凡的事物很多,你在生活中,从哪些事物身上获得过启示?请举出两例。
(1)事物:(
)
启示:(
)
(2)事物:(
)
启示:(
)
啊,你好,新叶!”
兴奋,高兴
反衬,6
新叶一天一天长多大的样子
承上启下
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
❹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同步第一单元的课外阅读《落叶》,看那边又飘飘摇摇落下一片叶子。。。。。。
联想到蝴蝶、小鸟、舞蹈演员、小船、仙桃、金冠。
❺ 苏教版六年级作业本《新叶》阅读答案
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尽情舒展开来”这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回象在答写出了新叶急不中耐的报春吐绿的心理、情态,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对新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学生只要评的对即可)
仿照第8段“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一句,另举一物,再造一句。(3分)
答:___满月圆圆___使我忽然想到:即使__不能做光彩照人的太阳,做一轮皎洁明亮的玉盘_又何乐而不为呢。
❻ 挪树阅读答案六年级上册
挪 树
(1)院子里那株腊梅奄奄一息了。
(2)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3)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4)“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 (5)腊梅会挪死吗?我怕。
(6)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 (7)他铲开了!刨开了!
(8)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常常地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轮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9)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10)“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11)“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12)“不砍断怎么挪呀!”
(13)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14)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这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15)“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 (16)“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 (17)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割断
(18)“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 (19)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 (20)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
(21)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
(22)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 (23)那老土依然沉重。
(24)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 (25)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 (26)它会死吗?
(27)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透!
(28)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
(29)又过了几天。
(30) 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 (31) 腊梅新生了!
(32)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 (33)人挪活!树也挪活!
(34)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奄奄一息:( ) ②漫不经心:( )
③骇人:( ) ④风物:( )
文中第(6)小节有四个错别字,依次找出改正在下面。 ( )( )( )( ) 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1)小节“腊梅新生了”,应读重的词语是_____,应读出_____的感情。
答: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奄奄一息:( 形容气息微弱的样子。 ) ②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③骇人:( 使人充满惊骇,恐慌。 ) ④风物:( 风景和物品。 )
文中第(6)小节有四个错别字,依次找出改正在下面。 ( 已 )( 蔓 ) ( 铲 ) ( 抡 ) 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株腊梅经过挪动又重新焕发生机。)
第(31)小节“腊梅新生了”,应读重的词语是(新生),应读出(欣喜)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