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面试真题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面试真题

发布时间:2021-02-18 00:04:39

1. 高中语文课本烛之武退秦师的研讨与练习的答案

1、借口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郑国背盟想接近楚国。当然,根本原专因是秦晋两个想扩张实力。属

2、是对郑伯此前没有重用他的一种不满。

3、第二步是说明攻郑对秦无益,第四步是说明真正获利的是晋国,一旦晋国强大,对秦国也不理。

4、郑伯诚恳地向烛之武道歉,并说明郑国灭亡事关烛之武。

5、晋文公从道义、客观事实两个角度出发,得出不愿意进攻秦军的结论:从道义上说,秦晋刚刚结盟,晋国就进攻盟友,于理不合;从事实上来说,进攻秦军也难以得到什么好处,还很可能面对秦郑联合的局面。因此,晋国只好退兵。这表现出晋文公作为一代枭雄的智慧。

6、烛之武的主要形象特点为:临危不惧,智计非凡。

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 高一语文课文课后练习题第3题 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

烛之武的善于辞令,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版间权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心服口服

3. 高一语文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一道选择题

选A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回陵④,秦军氾答南⑤。

圈圈2和3是理由。
翻译
(公元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4.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中 所有 之 其 以 的用法,意思 在线急等!!需要复习非抄答案。

一、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目的连词,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指示代词,那)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三、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军)

⑨ 缀耕之垄上(动词,到)

(4)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面试真题扩展阅读:

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②(烛之武)辞曰

③(烛之武)许之

④敢以(之)烦执事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⑥(晋)许君焦、瑕

⑦阙秦以利(于)晋

二、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以乱易整,不武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⑤失其所与,不知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五、所字结构

失其所与,不知 所字结构(所字后接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

“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情况下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

如“所见所闻”,意即“所见到的事情(东西)所听到的事情(东西)”,“终日之所学”中“所学”意即所学到的东西。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面试真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