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意义

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18 22:24:11

『壹』 语文教研活动的意义

教研活动的意义

摘 要:教研活动是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另一种关键形式,没有教研则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教研可以使教师相互借鉴、交流、促进,可以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研;交流;推动;研究;进步

教研工作是学校教学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另一种的教学形式,也是学习、交流经验的方式,“他山之石可攻玉”。教研活动可以相互学习并借鉴别人的经验、理念、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去改进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有时候对某一问题,通过交流会使我们仿佛有豁然开朗的清爽之感觉,这样在学习、交流、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

“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教与研本应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教学与教研犹如两扇翅膀,是平衡教师专业发展的经纬,可以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研活动,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师只有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教研,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百花方可酿成蜜,否则就会故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必须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参与其中,一定要克服教师之间的文人相轻的冷气,弯下腰来,俯下身来,虚心学习,不可骄傲自大,更不可居高临下,要谦虚,要真诚。田野里,只有成熟而饱满的麦穗才是低下头的,而那些昂头挺胸的往往是那些不成熟不丰富的穗子,成熟的教师也应该是这样,明亮而不刺眼,谦逊而又虚怀若谷。只有把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游刃有余地在三尺讲台上任意挥洒,激扬文字,挥洒教学的江山。只有通过教研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迅速,否则会步履蹒跚,举步沉重。只有能力得到发展,才能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教而不研则浅,没有教研的指导,没有教研的氛围,缺乏研究和探索的气息,就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高度,有可能处于盲人摸象的境况。

教研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凝聚集体的力量,形成教研活动共同体,在教中研,研中教,同教研,共进步。本着教研服务教学的原则,选择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采用“小切口,细分析,深挖掘,大作为”的理念,实事求是地展开研究。教研的形式也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案例研讨,也可以是课堂观摩;可以是行动研究,也可以是教学反思,不一而足。

教研,必须是扎实的,有效的,要有一定的理念和思想的引领,要有明确的目的,期望所能达到的高度,不能为了教研而教研,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把教研中所能达到的效果放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每次的教研要研究我们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即带着问题去教研,充分发挥教研的时效性。

“教无涯,研不止”,教和研是教学的双翼。只要有教学,就会有问题,就需要进行研究。一个问题的解决,一项课题的完结,并不意味着教研活动的结束,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已解决的问题可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问题也可能会随之出现,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关注、研究。要知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儿。

让我们展开教研的翅膀奋力飞翔,让我们的教学和谐而充满生机。

『贰』 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朗读法 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学习语文就要多读

『叁』 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有哪些好处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以“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三.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看得见、听得了、摸得着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兴趣和信心。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并积极参与。重点和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以及学习后进生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和鼓励,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这些学生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并由此引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五、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评价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而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肆』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语文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如:在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目标分为: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语文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任务分层化。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

二、语文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理清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在教材的“品质”上,叶圣陶提出了“朴实、精确”的要求,主张足以示范,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这更是一种基于语文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正确主张。毫无疑义,语文教材只有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范本,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的阶梯。

2、体会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思想、方法,体会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3、用好、用活、用实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理论不但包含了叶圣陶对于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还包含了他对于语文教材归宿的别有见地的论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历来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归宿论的基本思想。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他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②]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因此他强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③]他说:“阅读要养成习惯才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④]通过教材,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这确应成为语文教材观所追求的归宿。

4、细节上应学会推敲。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5、驾驭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已学、待学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实现转化,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语文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叶圣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材中的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硬要把这些例子讲深讲透,而是要用好这些例子,超越这些例子,走出这些例子,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像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文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

四、语文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语文教学方式是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语文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总体把握原则。不同的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的文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其次,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议论文多采用讲授法,而重在过程探索性的知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选择语文教学法的最佳效果原则。最佳效果,是指语文教师选用的教学法必须在一节课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达到方法和效果的统一。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有的语文教师选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语文教学法。例如:善言者可选用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善书善绘者可利用板书纲要、图表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3、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各种语文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片面使用这种方法,就会妨碍学生直观记忆能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每种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语文教学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就是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伍』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有效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抄况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的矛盾和困惑很多,“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建议成立课题组,开展切实有效的研究。
认为本课题很有研究价值,对高中语文新课改和课堂有效教学富有现实意义,就主动承担了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向度研究。

组长带领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并撰写了开题报告。希望课题组成员严谨扎实的研究、勤奋刻苦的工作,争取本课题研究取得突破。开题会上分解了课题研究任务,把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一个人。
在积极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的同时,大力培训研究人员,提高课堂研究的水平。在课题组内进行了三次有效教学教师培训会,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相关理论、研究的方法、具体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陆』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孙宁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清末学塾教育的消亡,对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也消失了。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其实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虚实字”;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辨平仄声”;三,“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一、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灵魂——人文性。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极富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练和民族文化的深邃。

二、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

对联除了作为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教学方式,古之人对于对联教学是相当重视的。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说:“属对(即对联),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更为巧合的是,对联训练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跟现代语言学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人类学习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到双词句,语言的基本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个思维过程中,独词句体现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造句的原理,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恰好是该理论的绝佳例证,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学者钱剑夫先生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可以说,对联训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三、对联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关系。

对联教学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却不受其漫长的历史影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师生当堂的对联训练,使得枯燥呆板的课堂充满生气,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即师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创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词与词组构成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思维的起点上。在更多情况下,教师的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发散程度都未必高于学生,特别到了师生互相提问的环节,对联的答案已经超出预先的设定,更多地体现的是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样就更加体现师生平等的主体关系,课堂的教学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激励。这种课堂氛围,是无法刻意营造的,它不是教师个人知识权威的体现,也不是学生的被动表现,而是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对联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特别是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挑战性越强,引起探求和解决的欲望也就越强。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的词语,这样的特点就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对联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个性、美德、心态、风俗等等,对学生个性的激发乃至心灵的触动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我运用了这样一副对联导入课文:“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我先将这副对联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问学生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出说的是樊哙时,我又结合课文解释这副对联丰富的内涵,(鲁肃不如樊哙,文不如武;狄青怎比萧何,武不如文)学生发出一阵感叹,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热打铁简介《鸿门宴》文章背景。这样导入,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语言形式,就像戴着枷锁跳舞,要想表达得贴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要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还要把它们迅速有机地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义,有感情,有顺序,有趣味的话。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由此可见,对联是学生思维写作训练的利器。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对联创作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充满尝试和知识内化迁移的过程,也是知情统一的知识获得过程。而动态的探究过程才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对知识积累加工的同时,能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在方寸间发现感受词汇内在的丰富内涵与背景,使学生的创造力真正体现和发挥。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杨修之死》一文后,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学生概括为:“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这副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又如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可谓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比只串讲课文字词,不分析其内容主旨,多了一层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到位。再如在复习古诗文时,我设计了“东临碣石观沧海”,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西望星汉射天狼”“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联,而且都出自学过的古诗文(分别出自曹操《观沧海》,苏轼《江城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此类对联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对联除去作为语言思维练习之外,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写对联的习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全副身心,满腔热忱全部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而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则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

『柒』 有效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有效来教学的意义自
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学生做的作业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得认真,教得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是否有效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
实施有效教学,我们的老师:
一要确立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是主人、主角,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老师要以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具有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高涨的学习热情,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捌』 浅析如何打造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小结的实施策略

为充分发来挥多媒体教学资自源的优势,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理论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资料分析、总结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培养学生热爱母语上升到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高度来重视,让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率。

『玖』 对高中语文教学"教什么"的思考

课堂不仅是教师表现个人风采的舞台,而且是学生拓展思维、展示个性、健康成长的空间。无论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教授些什么,学生认可才有效果,也就说“让学生接受”是我们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因为“接受”了才“有效”。正如游戏的目标都是尽量地争取胜利,而手段却有千般万种一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了这个“接受”目的,必须有千般万种的有效方法才行。这些有效方法,无法一一列举,因为它因人而异:既因教师的个性而异,又因学生的基本水准而有异。在这里,我主要对达到“接受”这一原则,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具体应用。
一、建立知识体系,反复强调,以达到“被学生接受”的“有效”效果
语文知识纷繁复杂,一篇语文课文,可以说需要教授的东西千头万绪,如果教师教授完毕,没有进行归纳梳理,学生自然也就转头就忘。而且,高考考题不会考曾经学过的文章,在这种考试的形势下,学生对语文课堂不重视,对教师的讲授甚至听而不闻,也就不能理解了。但是,是不是说,立足于语文教材的语文学习就没有作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仅仅是语文,所有学科,考书本上出现过的题目的几率都几乎是零。因此,如今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即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能够运用到没有学过文章中的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踏实,更易于知识迁移。在此,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谈谈具体的操作。
1.小说教学
《祝福》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小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给学生归纳出小说学习的方式和程序。说到底,无论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有怎样不同的表达,小说学习都会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研究探讨。在高一时学习《祝福》,在高二一开始就接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因此在上《祝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归纳研究这三要素的理论方法,以便于指导未知文章(没学过的文章我一律称为未知文章)中同类问题的解答。例如,人物分析中一般会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各种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而间接描写主要借助环境和他人的感受来表达。再如,环境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自然环境描写所能够展现出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3)展示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的发展。在《祝福》这篇文章中进行了归纳,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了强化,那么再遇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于人物分析,对于环境描写,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交代学生自行分析即可。这样的教学才叫有效教学。
2.古文教学
如今古文教学,已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不愿学,教师没劲教。但是如果在一定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学生自信,我相信,古文教学就一定会教得有趣,学得有劲。我是这样做的。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我尽量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尽量让学生找到每个字的解释。在第一堂古文课上,我让学生自己找到“一扩二移三猜”的方法,更让学生明白古文翻译中单音节词语“扩展”为多音节词语的方式是占有绝对优势的;“迁移”方式的达成,就要靠我们的积累,这才是识记的重点;在古文翻译中(尤其是考试中)不可能做到字字能译,那么猜想能力也是需要锻炼的。这样的体系分析,学生自然不会觉得满篇都是麻烦,他们意识到需要掌握的并不是特别多,这在心理上就是一种极好的补偿。接着,我利用学过的几篇文章,一方面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踏实的积累(这种积累不能太多,一篇文章5个最好)。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使他们明白不是字字都需要识记,而是自己已经具备积累的知识,能够在未知的文章中进行判断,这样能力战胜识记,既减轻了负担,又提升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最难的虚词的用法,我在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后,进行了系统归纳。譬如学习了一个单元后,我就归纳总结了“之”“者”的用法。我用先大后小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记忆任务。如:“之”能做动词(到、去)能做代词(三人称、指示代词、活用为一人称)和助词(取独、结构助词、标志、音节助词);“者”只做代词(1、代人事物时地;2、数词后;3、时间词后;4、主语后,表判断;5、主语后,表原因)。学生一旦形成表格式的框架,经由多次重复巩固,即使是最难的虚词用法判断,也会手到擒来的。
二、用“教师的接受”达到“学生的接受”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它不仅有基础知识,而且有感悟性的引发。对于基础知识我们可以建立体系,反复强调,达到被学生接受的目的。而且对于感悟性的引发,我们就要先抛出鱼饵,引鱼儿上钩。
1.立足于教师的接受来教学
教师的身份确实是引导者,但是引导者的基础是接受者,或者又称为首先阅读者。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所有阅读它的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特的感悟。但是语文却是需要教给学生审美方法的学科,这就出现了相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我认为,这种矛盾是客观现实,是不可调和的。(如果能够调和,教授出审美感受一样的学生,反倒是教育的一种失败了。)与其终无所得地寻找解决之道,又或寻找最佳调和点,不如建立在教师的审美接受上来进行讲授。因为无论怎样接近所谓的最佳调和点,对于教师而言,那种感受都会是生硬的,都会像穿着别人的衣服一般不合适,别扭。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不一样,它所教授的不仅是某个知识,而且是一种感受、一种影响。只有关注自身的感受,才能创造出最大的影响力,才能激发出学生更深的兴趣。也许有人会反对,认为,你的认知不能代表学生的认知,你的经历更不能说明学生的经历,这种差异,一定会带来审美上的鸿沟。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学生们即使没经历,也并不代表他们完全不能感受,教师的这种深入体会,就会带来学生的审美向往。而这种向往,无论对于学习语文,还是对于感悟生活,都是非常宝贵的。目前的语文学习,最为缺乏的就是这种向往。
2.利用教师的影响引出学生的接受
在如今的教学改革中,提到的最多的、最能被广大教育者接受的就是“老师少说,学生多说”,也就是说老师教学要精,要有抛砖引玉之效,正如圣伯夫所说的,需要有“启发性”。立足于教师个人感受的审美接受,一方面,模糊了老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只是作为一位阅读者的身份来谈论而已,这样能打消学生的顾忌,能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另一方面,教师的深刻感受,能唤起学生对自己经历和情感的回顾,引导其反思和深化自身思想。
“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接受教师的感悟,有欲望有话想说,激发出与心灵相关的声音,语文教学就成功一大半了。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