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有哪几个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有哪几个

发布时间:2021-02-22 15:39:36

A. 中考文言文的160个实词是哪些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 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55. 寂: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 3、即使

64. 居:1、过了(居十曰) 2、停留(不可久居) 65.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67.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69. 开:1、散开(曰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61.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 3、即使

64. 居:1、过了(居十曰) 2、停留(不可久居) 65.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67.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69. 开:1、散开(曰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70.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 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v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75. 隶: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76.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77.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79.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81.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 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 骑:1、jì,骑兵(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 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 强:1、强悍(凶强侠气)2、有余(赏赐百千强)3、勉强(不可强以仕)4、力行(慕义强仁)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 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8. 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 情: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90. 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 穷: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 屈: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 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 阙: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 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 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97. 善: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 尚: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99. 少: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 舍: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01. 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 甚: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 胜: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 施:1、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05. 食: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106. 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107. 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108. 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 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

110. 是: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111. 适: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

112. 书:1、书写。(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 数: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 3、因而(恐遂汩没)

115.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 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 通: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118. 图: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 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119.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 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 屯:1、堆积(大雪屯门) 2、停驻(屯大泽乡)

122. 望: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 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为人五)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 谓: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126. 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曰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 鲜: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 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30. 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 效: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32. 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 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34. 信: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 行: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 许: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38.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 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 艳: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 夷: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42. 遗: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 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144. 义: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45. 异: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46. 易:1、交换(寒暑易节) 2、容易(难者亦易矣) 3、交易,买(易以百金)

147. 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148. 益: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更加、进一步(将以益治其文) 4、渐渐地(益习其声)

149. 意:1、心情(意少舒) 2、神情、态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50. 因: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凭借、依*(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4、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151. 引: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 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 3、称引(引喻失义)

152. 盈:1、满(曾不盈寸) 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 用: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因此(遂用猖獗)

154. 友: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55. 余: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56. 与: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

157. 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3、愿望(从民欲也)

158. 援:1、提出、引(援疑质理) 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59. 缘:1、缘故 2、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160. 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161. 再: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曰再食)

162. 曾: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还(曾不盈寸)

163. 争: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64. 指:1、手指(人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3、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165. 至:1、极点(寡助之至) 2、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周到(礼愈至)

166. 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167. 质: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

168. 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69. 诸: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70. 主: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171. 属:shǔ 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2、侪、辈。(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72. 著: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 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173. 缀:1、点缀(缀以珠玉) 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74. 资: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175. 子: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176. 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7. 足:1、脚(蛇固无足) 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178. 卒:1、士兵(卒买鱼烹食) 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179. 作: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180. 坐: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4、犯罪(何坐?坐盗)

B. 文言文实词的知识点主要有哪几个

常见文言实词的知识点有: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③词类活用。④古今异义。⑤特殊式。ꪣ

C.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

常见文言虚词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 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
追问:
不要这么多啊,老师说只有5个
追答:
初中常用的五个虚词(以、而、之、其、于)

D. 初中常用文言文实词有哪些

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411/2465.html

这里有下载
多专是多,有102个属

E. 中学中常用的文言实词有哪些

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掌握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古代汉语用文字表示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功。文言实词应该掌握积累多少,有不同见解。但就中学生来说,统编教材附录中的实词表(以下简称实词表)所列词应是起码的数字。文言实词的掌握本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但实际上高三毕业班的学生能就实词表中所列词的词义、用法,能够逐一准确解释者恐怕不多。这样就难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实词表的缺点在于一无例句,二无具体义项。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编写了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几点说明:

一、实词表中所列实词,列举课文中出现的常见义项及例句(有个别词删去如“今”),例句出处用篇目第一个字表示如“赤”(赤壁之战),“游”(游褒禅山记)。非高中篇目及课外例句出处用全称。

二、实词表中未列,但在课文中,或课外属常见义项,有极少量补充。

三、每个常见义项一般者举1———3例,在同一课文反复出现者一般不重复。

四、少量与实词词义有交义现象的虚词列入并注明。

课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书

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

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

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

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

请①请求:(秦王)固请·(廉)

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

对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

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

幸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

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

许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负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

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

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

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

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

⑥败胜负·之数(六)

立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

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

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

交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

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

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引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

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恐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

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卒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

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

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

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

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

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予本非文人画士·(病)

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过)以致天下之士·(过)胜不敢复相士·(毛)

④士兵:旦日飨士·卒(鸿)

将①将领:廉颇为赵将·(廉)晋鄙

F. 初中语文14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

初中文言文实词用法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19:14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
97、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同上)

G. 初中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览表有吗

常用文言虚词(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H. 中学有哪些文言文实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完......自己看吧~网页左上角)

http://www.wz22.net/web/keyan/gezu/chinese/buildingsubject/200510/830.html

I. 初一、初二的文言文中实词有哪些虚词有哪些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内词、容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文言实词有哪几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