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一课文《童趣》
有人说三件,也有人说两件。说三件是指:1.把蚊子当仙鹤。2.把草当丛林,虫蚁当兽。3.观虫斗,鞭蛤蟆。说两件是指:1.把蚊子当仙鹤。2.观虫斗,鞭蛤蟆。 选哪个你自己选,我只知道那么多。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几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
理解、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四个层次,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该教案设计中不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因此预计课堂应该生动活泼。
3、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课文内容充满趣味,理解文意不难。新课标要求尽量避免讲到用法,着重放在积累词语、人文体验上,所以避免搞通译。一定要当堂成诵,分段进行较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背得最好的一段来试背,有助于提高背诵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用古诗 导入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课文学习 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一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习。]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二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点评后教师指导朗读: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三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
小结: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物 外 之 趣
细察 想象
夏蚊——雷——群鹤
——怡然称快
丛草——林 虫蚊——兽 土砾——丘、壑
——怡然自得
癞虾蟆——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四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五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训练要求是不难的。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三、体验生活 引发联想
讨论: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验与反思)
4、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这个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设了教材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审美态度。]
四、拓展延伸 思维扩散
多角度思考:
1、“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2、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什么来领略物外之趣?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懂得通过想象,不但可以从细看,也可以从细听等多种角度来领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如: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2. 山东寿光初中语文考试说课考试一般有哪些文章
说点略读课文,来听课的都是有来头的,你说重点的他们都有经验,很易看出版你的好坏,都不如说点权他们少教的课文,这样他们认为你对略读课都准备那么充足,对你有好处。但是记住..略读课一般都是一节课或自习带过...别那么拖泥带水,他们会认为你不分详略轻重
3. 201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题目,急!急!急!
放心大胆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说吧,主要考察的是你上课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弄懂这些知识点,面试老师都挺好的,不要紧张,书店有教师专用书,里面有相关教学方法,可以买一本参考
4. 急求一篇七年级上册的古文《童趣》的教例评析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童趣>>教学例说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纯粹的文言注解课,注重文言词汇的注解,句子的翻译;一种是纯粹的阅读分析课,注重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行文思路,思想情感的讲解、分析;另一种则是对上述两种方式简单相加的复合课,先翻译后分析.
三种课型的共同之处在于只注重只是的结果,而忽略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无法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学生获得的是死的“知识”,无法转变成能力,因而三种形式都是不足取的.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学生能“读其文、通其意、晓其理、感其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享受获取的快乐,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
所谓“读其文”,就是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既而达到背诵;“通其意”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课文地字面意思;“晓其理”就是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写作技巧等;“感其情”就是设置特殊情景,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章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得到具体而真实的情感体验.
下面就<<童趣>>一文,谈我在教学中对文言文的课堂教学的看法.
<<童趣>>一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很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学习,它被编在新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也就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将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很关键,应该引起教师重视,能否上好这一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我是这样教读这一课的,简单地说,就是带领学生过“五关”.这“五关”,即朗读关、通意关、阅读关、迁移拓展关、检测评估关.
一、 朗读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反复复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感,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的方法很多:齐读、分组读、点名读、分段读、老师范读、跟读、放录音、配乐朗读.一边读,一边点拨指导,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并将朗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
二、 通意关.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弄清课文的字面意思,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把学习任务分配到各组,让各组成员先分工、再合作,然后派代表汇报.同时教师提示一些方法:(1)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2)凭借以往的学习积累,如张目对日的目和日,昂首观之的首等,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都遇到过;(3)根据前后文猜读,如上面例子中的张和昂,只要弄清了目和首的含义,就不难推测出它的意思;(4)补字添词,将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如“心之所向”中的“向”,“兴正浓”中的“兴”,分别添加为“向往”、“兴趣”;(5)情景摹仿,如在理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可让学生作抬头仰望的动作:在理解“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句,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方法很多,教师要多点拨,不可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去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阅读关.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后,就要引导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写作技巧,主题情感等进行分析.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整体-局部-再整体”,前一个“整体”侧重于对行文思路、主要内容的分析,后一个“整体”侧重于对主题中心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去探究:(1)本文采用什么结构方式,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文中写了哪两件具体的事?(3)找出文中体现主题或情感的关键词.(4)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有趣?(5)帐中熏蚊危险吗?趣从何处来?癞蛤蟆面目可怖,有何趣味可言?(6)怎样理解物外之趣?请另外举几个例子.(7)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四、迁移拓展关.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针对<<童趣>>一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实现:(1)介绍作者沈复的生平及其作品<<浮生六记>>,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和求知欲;(2)收集“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汇,使学生明白在学习文言文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复述以前学过的关于写童年趣事的文章或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进一步体会”物外之趣”的内涵;(4)讨论”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志趣和情操.
五、检测评估关.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是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形式是多样的,这里就其最常见的试题量化检测谈点看法.一份优秀的评估试题它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是检测手段;二是导学措施,对于学过的学生来说,是对其掌握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的一种评估;对于没有学过或者没学好的学生来说,是对它的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所以评估的试题设计是非常讲究的.
另外,教学<<童趣>>一文,不仅在内容上要仅扣一个“趣”字,而且教学方式也要体现一个“趣”字,千万不能让学生感到无趣.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必须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落实,都必须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体现.我们既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也要最大限度的给他们拓展更广的更实用的空间。在文言文这块有潜力的土壤上,耕耘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它开出更艳丽的花朵!
因此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辅之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
5. 初一语文童趣的解释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6. 初中课文童趣全文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qs/dzkb/200412/t20041211_143563.htm
7. 初一语文课本童趣的解释
童趣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8. 语文初一上册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上面的是语文书里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记》里的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虾”读"há"
“强”与“僵”同音(jiang),指僵硬的意思。
『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项』:颈,脖颈。
『徐』:慢慢地。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9. 急求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前十篇课文的说课稿
1 在山的那边
教学过程:
《在山的那边》
1. 重点、难点点拨:
(1)理解“山”与“海”两个相对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这首诗歌表达的深刻哲理。
2. 字词辨析:
(1)注音:痴想chī 凝成níng 诱惑yòu huò 喧腾 瞬间shùn 隐秘 mì
(2)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
① 秘 种 数 干
②
(3)辨义:
① 信念 信心
都是名词。区别:“信念”常作主语,“信心”常作宾语。“信念”指认识上有一种比较固定不变的观念。“信心”运用范围比“信念”广,可以用于人的理想、抱负等。
② 痴想 幻想
都可以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实现的想法。区别:词义不同。“痴想”着重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情”。“幻想”着重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
(4)解词: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因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诱惑:①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 吸引、招引。文中指山在吸引着我。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一瞬间:一眨眼的工夫。
3. 作者及课文背景简介:
作者:王家新,湖北丹江口人,当代诗人。代表作品: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
课文背景:本诗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那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不久的大学生。本诗起源于童年经验。
4. 文章主旨:
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用爬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长的,崎岖的,要不怕长途跋涉,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5.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
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向往。
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
第一层:(第一小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以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
第二层:(第二小节),诗人以“山”和“海”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6. 写作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巧设比喻、虚实结合、意蕴丰富。
7. 重点句分析:
(1)“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诗人告诉人们,奔向理想是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4 紫藤萝瀑布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 jiàn) 伶仃(líng dīng) 盘虬卧龙(qiú) 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
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
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
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
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
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
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
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
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 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 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 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 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 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 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3、学完本文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课后记: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清楚本文的时代背景,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10. 作文《童年趣事》说课材料
[作文《童年趣事》说课材料]作文《童年趣事》说课材料 ( .com) 《童年趣事》说课材料 杨树林中心小学 王立晶 一、作文现状分析及设计理念 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指导作文更难,作文《童年趣事》说课材料。面对教材上给定的作文教学内容和任务,虽然我们师生都不熟悉,更不感兴趣,但又不能不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便硬着头皮教,学生硬着头皮编造。既是教师的指导,也不过是从宏观上泛泛的谈,缺少具体性和针对性。大都是选材、开头、结尾等一些写作知识上的教学。面对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我们必须要进行反思,进一步研究,探索出一个能够体现我们教学理念的、符合儿童作文思维的作文指导过程。让作文在现生活,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纳入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写好自己熟悉的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另外,我们要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把指导、习作、讲评、修改熔于一炉。通过对新课标的研究、对教育名家理论的学习,以及,学校相关领导的指导,我在设计这节作文教学时就紧紧地围绕学生喜欢、熟悉的童年趣事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入境中打开思路,在自由表达中一气呵成,在展读启思中全体参与,在个性修改中完善习作,小学生作文《作文《童年趣事》说课材料》。这也是我本节课的具体指导过程,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设计流程: 二、具体做法 (一)、激情入境,打开思路 于漪老师在谈到小学生作文时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所以,在这一环节里,我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形象的出示图片及播放歌曲《童年》,学生通过欣赏各种充满童趣的图片,可以把他们带入一个虚拟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样的生活画面自己也有,以此打开学生生活积累的仓库,让学生受到感染,感到有话可说,消除习作的畏惧感,产生表达冲动。这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的关键环节。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手段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他们曾经历过的生活在他们的头脑中动起来、活起来,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把自己记忆中的趣事现表达出来。古人云:要知心中思,且听口中言。写前说一说,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自由表达,一气呵成 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这样的趣事我也有,我也要说。这时我把握瞬间的感觉,让学生粗线条的迅速成文,把自己记忆中的趣事毫无顾忌的表达出来。 (三)、学生习做 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把自己最初头脑中的画面不受打扰一气呵成的表达出来,这是挖掘学生最真、最朴实的写作素材的良好时机,我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路,而且让他们自由表达。待学生完成习作后,让他们读一读,师生共同评点,修改。 (四)、点评欣赏,具体指导 此时的展读可以启发思路过于狭窄的学生打开思路。而且,在师生针对具体习作内容共同评点、修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指出被评作文的优点,这也是在渗透写法,而学生又悄然不知,从而很好的淡化了作文的指导。 (五)、修改润色,整理思路 到这一步时,学生正是受到同学习作启发而处于思维活跃、灵感不断闪现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此时,修改习作是最佳时期,正如苏轼所说;情景一逝永难摹。所以,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让学生及时的把自己新的思维火花添加进去。〔作文《童年趣事》说课材料〕随文赠言:【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