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途径,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首先简单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然后主要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在当前,我们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主观兴趣,才能使他们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很难单单凭借教材课本就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新颖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1.2降低教学的抽象性
初中学生依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较差,所以如果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话,就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编辑和演示能力,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从而降低其抽想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
1.3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下,学生显得较为被动,主体性体现不足,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其实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体现与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2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明显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轻松实现这样的效果[2]。
2.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和初中数学等学科相比,初中语文的抽象性虽然更低,但有时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理解教学,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3]。在传统的教学技术、条件之下,教师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是较为困难的,不论是道具的准备还是背景的设置都非常费时间、费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则能轻松地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景。例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当中,单纯通过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这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表层,并不能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如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并产生对文章的情感认同,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和思想情感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但在传统的环境、条件之下,学生的信息接触有限,很难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巩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社戏》、《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自己认识这些传统艺术,了解它们的表现形式,感受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民俗风貌,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加有益。
3结语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Ⅱ 征一篇初中语文论文,悬赏10!
和名师一起,做语文课堂教学麦田里的守望者
写在前面的话:语文老师,要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写作充实人生,用儒雅涵养性情,用敏锐洞察生活,用激情点燃学生,用严谨对待事业,用良知捍卫文明,用诗意行走人生。读书、写作、反思,勤奋、执著、求索,把这些关键词镶嵌进生命的旅程,路会越走越宽。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具体要求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这些实施建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改形势发展的今天,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应是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名师学习,借鉴和仿效名师成长之路,研究和实践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对照自己,拉动自己,应该是增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走进名师课堂,感受课堂魅力
每当我们听名师上课时,都有类似这样的感受:
一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他们的感情饱满充溢,他们的教态自然大方,他们的朗诵酣畅淋漓。因此,锤炼基本功,丰厚自身,造就一个“自身硬”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是课堂呈现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注重揣摩语言,有的注重问题牵引,有的注重诵读感悟等等。不同的文学题材教法不同,但透过每个人的着力点也可以看出每个人对语文、对文本的驾驭程度。教无定法,但首要的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和深入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
三是他们都展现了语文的生命力。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源泉,老师们都饱蘸深情,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感召力、感染力。语文是一个有生命的学科,只有有情感、有生命的人才能和她形成有效对接。文本中丰富的内蕴要靠学生去感悟,但也靠老师的唤醒,老师如果朽木枯竹、形容枯槁、心灵衰竭、感情萎顿,怎么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生活中来呢?
四是老师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丰厚的学识涵养是语文教师可供展现和挖掘的不竭源泉,教师的资源性就体现在学识涵养上,学识涵养的外在显现就是课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教学行为里面包括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名师们课堂的展现,从他们运用语言的程度上,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丰厚的语感和文学积淀,较强地临机处置问题的能力,这份处变不惊、从容大度的能力源泉就是自身的学识涵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识,才能成为学生明白的引路人,才能成为课堂教学挖掘不止的资源。
听青年名师史建筑老师上课,感觉他的课有高山挺拔的气质,有深海恢弘的气度,有蓝天的空灵飘渺,有大地的深沉厚重,似乎没有一个多余的细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言辞,他的课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美”字便可以形容的,真可谓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他的语文课上出了语文的文化内涵,上出了语文的学科个性,上出了语文的原汁原味,他的语文课是真正的语文课。
在对史老师的课赞叹不已的同时,笔者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能将语文课上到如此境界。读了他的《一路有书》《语文教师的文化思考》等文章后,豁然开朗。因为书给了他太多深邃、大气、儒雅、刚毅、伟岸、正直、执著、仁爱、善良、智慧……因为他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教学实际,更符合认知规律,更受学生欢迎”,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一节好的语文课后隐藏着一个语文老师的勤奋、良知与探索。我想,要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象史建筑老师那样上语文课,那真是当代学生的幸运,是我们语文教育界的幸运。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愿望,并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进步。
二、 走进名师历程 ,解读成长秘笈
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解读全国知名教师尤其是青年名师的成长经历,发现了潜藏在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读书
由于平日忙于上课、批改作文、做学生工作等原因,语文教师书读得很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名师们也面临过并仍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现实问题,有的名师的成长环境甚至比我们还差,但却没有一个不博览群书的,没有一个不以嗜读为乐的。在这方面,史建筑老师的感受很能说明问题:“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单是2005上半年就读完了季羡林、冯友兰、李泽厚、周国平、沈致远、朱永新、肖川、海德格尔等人的十几本书。”人都是有惰性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克服它,史老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优秀教师都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综观名师们的读书历程,笔者以为,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意识,往大一点儿说,是一种生命形态。
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因此,笔者强烈建议:有志于语文教育事业的老师们,来读书吧。
关键词之二:写作
“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这是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话,也是名师们的心声。王老师一直爱写作,到中学工作后写过近百万字的教学杂记和工作随笔。他从1988年开始给报社写专栏杂文,十几年间发表的杂文、随笔近两千篇,出过4本书,其中《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中国人的用人术》还在台湾出版,又被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他说,这些都是当初没想到的。他还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杂文家,我是语文教师,写作仅仅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告诉学生。如果一位教师自己不爱写作,他的学生会爱写作吗?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而这些正构成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我的许多同事都公开发表过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有同感。语文教师不会写,会不会被当作假冒伪劣?”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笔者也有同感。现今大多数语文老师平时不动笔,写不成很像样的文章,作文课却能大谈“构思、技巧”,其实是空费口舌,须知“春江水暖鸭先知”。 “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写作,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所以笔者要呼吁:语文老师,请拿起你的笔,下“水”!
关键词之三:向学生学习
很多同行都习惯于摆老师架子,做高高在上态,以为唯此才有老师的尊严,才能得到尊重。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优秀教师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亲近学生,向学生学习。
江苏省首批名师蔡明说:“我时刻关注着学生的需求与向往。学生提出提高阅读质量很困难,我就和学生一起研究阅读的特点、性质,总结规律、方法,写阅读方面的论文;学生提出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相互之间的落差较大,我就与学生一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围绕作文进行课题研究,撰写文章。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常把自己萌生的教学思想的火花公布给学生,发动他们进行讨论,请他们给选定最佳方案,从学生身上受益很多。他的语文课实现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敞开了心房,进行真情大碰撞”。教师在向学生学习中增长了实践本领,这就是“教学相长”。
经常深入学生的老师还会有这种感受: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绝不仅仅是在教学上。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总结说:“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好老师也是学生托起来的,没有学生的敦促,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给我的启发影响不限于学习,在做人上,学生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教师学习。”
关键词之四:反思
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学者型教师,做反思型教师。什么是反思?“民主教育”代表人李镇西老师诠释得非常好:“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应付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的说,即‘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李老师自身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他刚参加工作带的“未来班”的教育浪漫主义尝试,到后来实施班级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现实主义探索,再到后来提出“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观踏上教育理想主义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长征程,他扎扎实实地实践着“四个不停”,成就斐然。
关键词之五:勤奋、执著
成长是向着同一个方向连续攀登、不断超越的过程,必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因此,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勤奋和执著,一个也不能少。著名特级教师陈军在回忆经历的《灯光赋》中写道:“寒亭的灯光,我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的。我曾在灯光下默背民国期间出版的《辞海》上的词条……我曾在灯光下写出一篇篇关于经典课文的评论……大约写了两米来高的稿纸。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为自己当时的浸润化的写作而感到庆幸。当时是没有什么功利之想的,我只感到,一铺开稿纸就找到了生命飞翔的天空。夏天,简陋的屋子里,没有电扇,我赤膊上阵,桌下一桶凉水,两脚插入其中,脖上披着湿毛巾,门窗紧闭,一切都在静寂之中,只有我思考的轮子在‘咔嚓’‘咔嚓’地响着……经过‘灯光’的洗礼,我在课堂上总是清清爽爽的。”
这种勤奋执著精神是每个成功者共有的。“立体教学”的创始人孙春成老师亦如此:“暑假,天气炎热,我则脖挂湿毛巾,身着短裤衩,反锁房门,挥汗笔耕;寒假大年初一下午就返校工作了”;特级教师孙汉洲卧病期间吊针一挂就是半天,“却利用挂水时间阅读教学资料,治病用了激素,夜里难以入眠,我就化弊为利,挑灯夜战,又一次研读了中学语文12册教材,做了3000多张读书卡片。等到不再需要打针吃药时,专著《中学实用修辞》已成初稿”;特级教师李震进修期间为了争得读书的时间,让管理员下班后把他锁在图书馆中;青年名师史建筑曾住在学校存放油罐的一间棚舍里,刺鼻的气味,阴潮的地面加上薄薄的屋顶常常是夏天烈日暴晒,冬天寒冷刺骨。就是在这间棚舍的生活,塑造了史建筑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寒冬腊月,雪花飘飘,在寒风凛冽的冬夜,他时常被飘进棚舍来的雪花搅醒而无法入睡,这时只有靠读书才能消解身上的寒冷。于是在棚舍他阅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书籍,特别是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他:当安德烈公爵受伤躺在战场上,万念俱灰的时候,是俄罗斯湛蓝的天空,广袤的草原和奔腾的河流,是自然之美、天地之美拯救了他。这时候,史建筑振作起来,望着室外飘飞的雪花,又投入到了他的阅读中。棚舍的生活让他至今难忘,每每提及这段往事,史建筑总会说:“苦难和挫折,当你败给它时,它便是你的耻辱;当你战胜它时,它便是你的荣耀。”
他们中很多人文凭起点并不高,程翔、韩军、陈军老师是师专毕业,李卫东、蔡明、史建筑等是中师出身,而高万祥、徐敏南等老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来才做代课教师;很多人并非最初就有幸进入名校执教,蔡明老师毕业进的是苏北一所高考年年“剃光头”的乡中;还有的老师教育探索起步并不早,赵谦翔老师45岁才开始进行教改探索。是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们的今天,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镌刻得最清晰的脚印就是勤奋、执著。
关键词之六:学会做人
这一点年轻教师尤其要重视,要加强修养。有个性、有才能的年轻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异见,听不进批评。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于延长了成长的道路,做人不成功,事业也难有大成,这方面笔者有教训,程翔老师的体会应值得重视。
程老师认为,青年人有主见是完全应该的。坚持主见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但他一开始不懂这个道理。他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课,被别人批评一番,接受不了,总想争辩几句。一位老教师告诫他:“别人提意见是对你好,不接受可以,但总要虚心听。你和他争辩,他以后就不会再给你提了。没人给提意见,你还能进步吗? ”这话令他深思,他反思说:“自我改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能够在痛苦中磨练自己,收获是多方面的。从那时开始,我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业务上进步,同时还要在为人处世上成熟起来。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能单单是专业技术上的成功,还必须在做人上成功,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全面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无论谁的意见也都听得进去。我觉得,我能在语文教学上取得一点成绩,与前辈的教导和同辈人的帮助分不开。我还体会到,人的‘自我免疫’能力是有差别的,当认识到自己这种能力欠缺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借助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以增强自觉意识。如果说我在思想认识上有进步的话,那就是外因对我的良好影响提高了我的自觉意识。”
我们常教育学生要谦虚,要勤学好问,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不要成了“于其身也,则耻师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贤的两句名言温习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转益多师是汝师”。
三、走进名师思想,领悟教学特色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曾经是省语文教研员的吴心田老师,写出了语文教育文章近百篇,50多万字,已出版34万字的个人文集,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报告近百场,编著书籍30多种,他培养出了像程翔、史建筑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优秀青年语文教师。他的业绩,他对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爱和执著,以及他的忠厚的人品,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受到广泛的赞誉,他做到了像古人所说的“大道无言,上善若水”。本着对语文教育的挚爱,对语文教师的厚爱,他谆谆教诲,提出了语文教师必备的八条素质:
1.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这是教师首要的品德要素
2.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3.具有必备的静态和动态的语文基础知识
4.具有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
5.具有本学段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艺术
6.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的能力
7.具有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8.具有较宽的眼界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吴老师还给我们总结了语文教学的五条规律:
1. 体现文与道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认真学习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
3.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体现教师与学生、教材的一体
5.注重读与写的结合、理解与运用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吴老师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要有独见,要探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适合自己课堂教学发展的特色之路。
史建筑老师正是在老一辈名师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语文教学特色之路。
史老师的语文观是学科•生活•生命。在史建筑看来,语文是基础学科的根基,语文是生活交际的工具,语文是生命提升的支点。当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走进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从此他的生活中便充满了思考与独白、诉说与辩论、阅读与写作;他生命的海洋里,便奔涌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为此史老师进行大胆创新,注重让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科学设置问题情境;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引导学生品味鉴赏,感受母语的意蕴魅力。他认为语文课堂的魅力不仅在于语文的个性,更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在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谈及一堂好课的标准时,他说,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主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追求平实、丰实、充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出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觉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
史老师认为好的作文要达到“五言二真”。“五言”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色(文采),言之出新。“二真”即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史老师做了富有特色的八项语文“工程”:
1.综合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2文本细读——感悟母语魅力
3.师生同写——促进共同发展 4.重读经典——温习心路历程
5.课题探究——培养学术意识 6.学本编写——锻造自学能力
7.对话古典——汲取传统营养 8.学习日志——规范学习流程
史老师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到人际交往,大到国际交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小说的曲折、戏剧的冲突,也有诗歌的隽永、散文的飘逸。“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文能力突出的人,能随时通过适当的自省、反思调整自己,能以得体自然的形式和内容表现自己,能使自身折射出深邃的人格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会逐渐把母语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标准。有了语文这一有力的支撑,一个人的言行中就会透射出文明、自律、谦和、幽默、深刻和自信。
史建筑将语文上升到生命的高度。他认为这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它已经超出了学科、生活的范围,而进入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语文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理念和传统,将深深地影响着生命和精神的进化。在这一境界中,我们不难理解文学巨匠可以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领袖,我们不难理解一部名著可以支撑着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我们不难理解杰出的诗人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选择了如血的夕阳。如此看来,钟爱语文,就是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屋宇;钟爱语文,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加钙;钟爱语文,就是让一个人圣洁而自信地走过每一个人生驿站……
总之,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的经历与他们相似,甚至我们也可以走上名师的讲坛,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执著追求的探索精神,那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那种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一生事业的崇高精神境界。老师们,尽管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丰厚的物质,但我们依然要担当起教育所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我们应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先行者、指导者、实践者——名师们一起,固守住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远离浮华,摒弃杂念,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那样,一直坚守着美丽而纯洁的理想。
Ⅲ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即思想,语文即生活,语文伴随着人的一生,学好语文,终身受益。然而,要想学好语文,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不行的。俗语说:习惯成自然。
学习语文的习惯须要慢慢地养成。
一,要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之一,
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记笔记,都要养成把汉字写得规范、整洁、优美的好习惯
引言6-7 一、 教学环境研究的发展简要概述及教学环境的解读7-10 二、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含义、类及构成要素10-14 (一 学语文课堂教学心理环境11-13 (二) 中学语课堂教学物理环境13-14 三、 中学语文课堂教环境教育价值分析14-18 (一) 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能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与情绪15-16 (二)语文课堂教学环能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与行为16-17 (三) 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能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与效率17-18 四、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心理学依据18-21 (一) 中学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优化的心理依据18-20 (二)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物理环境优化的心理学依据20-2五、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原则21-25 1 、 教育性原则21-22 2 、 人性化原则22 3 、 合理性原则22-23 4 、 自然性原23 5 、 效益性原23-24 6 、 整协性原则24 7 、 情感性原则24-25 六、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25-39 1 、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因素,为师生教与学活动创造良好和谐环境26-36 (1) 、 营造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27-30 (2) 、 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环境因素的调和来优化教学氛围30-36 2 、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物理因素,为师生教与学活动创造良好物质条件6-39 结束语39-41 注释41 参考文献41-44 中文摘要44-51
1华英;;《俄汉词典》汉译辨正[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2晁继;;语文规范标准与规范型字词典的编写[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3李国;;规范型语文辞书的理论思考[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4李钢;论语文词典的专科词条及其释义[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5黄颖;;培养英语的初步交际能力[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王杰;李名方;;关于得体修辞学的通信[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7曹擢;;序[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8彦玲;;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语文兴趣[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9军琦;;生活之树常青 语文不会苍白——感悟教育的一点尝试[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10沁怡;;台湾地区职校学生自我概念之因素结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Ⅳ 初中语文小论文
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和名师一起,做语文课堂教学麦田里的守望者 ...史老师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到人际交往,大到国际...
Ⅳ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4000字
给你发网络消息,里面有几个素材,希望对你有用
《调查报告》的写作
在完成了调查工作之后,为了使调查的成果形成为文字,就要撰写调查报告。那么调查 报告是怎样一种文章体裁呢?调查报告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的反映客观事实的书面报 告。由于调查报告是调查与分析、实践与理论、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实用性文体,是从调查 目的通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桥梁和工具,它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人类的其他实践活 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报告的类别
(一)专题型调查报告
这是针对某个事情或问题撰写的调查报告。它能及时 揭露现实生活 中的矛盾,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研究急需解决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调查的结果提 出处理意见,或者对策,或是建议。
Ⅵ 推荐几篇有关初中语文论文优秀范文给我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让怯懦的人勇敢,让无能的人有能,让无知的人有知。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一堂言”,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有的教师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许多教师更是忽略而过,或者只是提一提,说一说,不组织收集资料,开展活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教师方面:一是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二是教师爱唱独角戏,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一上课就滔滔不绝地从字词句篇讲到语逻修文,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三是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说”,若学生发言时声音小或结结巴巴,或语无伦次,有的教师往往大为不满,或者怒斥一番。学生方面:口语训练的障碍主要是由性格、能力、情绪、心理引起的。 想查看更多相关资源,请登录火星学习网
Ⅶ 关于初中语文方面的论文(任何方面都可以)
和名师一起,做语文课堂教学麦田里的守望者
写在前面的话:语文老师,要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写作充实人生,用儒雅涵养性情,用敏锐洞察生活,用激情点燃学生,用严谨对待事业,用良知捍卫文明,用诗意行走人生。读书、写作、反思,勤奋、执著、求索,把这些关键词镶嵌进生命的旅程,路会越走越宽。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具体要求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这些实施建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改形势发展的今天,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应是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名师学习,借鉴和仿效名师成长之路,研究和实践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对照自己,拉动自己,应该是增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走进名师课堂,感受课堂魅力
每当我们听名师上课时,都有类似这样的感受:
一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他们的感情饱满充溢,他们的教态自然大方,他们的朗诵酣畅淋漓。因此,锤炼基本功,丰厚自身,造就一个“自身硬”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是课堂呈现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注重揣摩语言,有的注重问题牵引,有的注重诵读感悟等等。不同的文学题材教法不同,但透过每个人的着力点也可以看出每个人对语文、对文本的驾驭程度。教无定法,但首要的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和深入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
三是他们都展现了语文的生命力。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源泉,老师们都饱蘸深情,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感召力、感染力。语文是一个有生命的学科,只有有情感、有生命的人才能和她形成有效对接。文本中丰富的内蕴要靠学生去感悟,但也靠老师的唤醒,老师如果朽木枯竹、形容枯槁、心灵衰竭、感情萎顿,怎么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生活中来呢?
四是老师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丰厚的学识涵养是语文教师可供展现和挖掘的不竭源泉,教师的资源性就体现在学识涵养上,学识涵养的外在显现就是课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教学行为里面包括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名师们课堂的展现,从他们运用语言的程度上,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丰厚的语感和文学积淀,较强地临机处置问题的能力,这份处变不惊、从容大度的能力源泉就是自身的学识涵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识,才能成为学生明白的引路人,才能成为课堂教学挖掘不止的资源。
听青年名师史建筑老师上课,感觉他的课有高山挺拔的气质,有深海恢弘的气度,有蓝天的空灵飘渺,有大地的深沉厚重,似乎没有一个多余的细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言辞,他的课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美”字便可以形容的,真可谓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他的语文课上出了语文的文化内涵,上出了语文的学科个性,上出了语文的原汁原味,他的语文课是真正的语文课。
在对史老师的课赞叹不已的同时,笔者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能将语文课上到如此境界。读了他的《一路有书》《语文教师的文化思考》等文章后,豁然开朗。因为书给了他太多深邃、大气、儒雅、刚毅、伟岸、正直、执著、仁爱、善良、智慧……因为他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教学实际,更符合认知规律,更受学生欢迎”,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一节好的语文课后隐藏着一个语文老师的勤奋、良知与探索。我想,要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象史建筑老师那样上语文课,那真是当代学生的幸运,是我们语文教育界的幸运。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愿望,并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进步。
二、 走进名师历程 ,解读成长秘笈
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解读全国知名教师尤其是青年名师的成长经历,发现了潜藏在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读书
由于平日忙于上课、批改作文、做学生工作等原因,语文教师书读得很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名师们也面临过并仍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现实问题,有的名师的成长环境甚至比我们还差,但却没有一个不博览群书的,没有一个不以嗜读为乐的。在这方面,史建筑老师的感受很能说明问题:“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单是2005上半年就读完了季羡林、冯友兰、李泽厚、周国平、沈致远、朱永新、肖川、海德格尔等人的十几本书。”人都是有惰性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克服它,史老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优秀教师都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综观名师们的读书历程,笔者以为,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意识,往大一点儿说,是一种生命形态。
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因此,笔者强烈建议:有志于语文教育事业的老师们,来读书吧。
关键词之二:写作
“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这是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话,也是名师们的心声。王老师一直爱写作,到中学工作后写过近百万字的教学杂记和工作随笔。他从1988年开始给报社写专栏杂文,十几年间发表的杂文、随笔近两千篇,出过4本书,其中《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中国人的用人术》还在台湾出版,又被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他说,这些都是当初没想到的。他还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杂文家,我是语文教师,写作仅仅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告诉学生。如果一位教师自己不爱写作,他的学生会爱写作吗?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而这些正构成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我的许多同事都公开发表过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有同感。语文教师不会写,会不会被当作假冒伪劣?”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笔者也有同感。现今大多数语文老师平时不动笔,写不成很像样的文章,作文课却能大谈“构思、技巧”,其实是空费口舌,须知“春江水暖鸭先知”。 “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写作,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所以笔者要呼吁:语文老师,请拿起你的笔,下“水”!
关键词之三:向学生学习
很多同行都习惯于摆老师架子,做高高在上态,以为唯此才有老师的尊严,才能得到尊重。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优秀教师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亲近学生,向学生学习。
江苏省首批名师蔡明说:“我时刻关注着学生的需求与向往。学生提出提高阅读质量很困难,我就和学生一起研究阅读的特点、性质,总结规律、方法,写阅读方面的论文;学生提出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相互之间的落差较大,我就与学生一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围绕作文进行课题研究,撰写文章。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常把自己萌生的教学思想的火花公布给学生,发动他们进行讨论,请他们给选定最佳方案,从学生身上受益很多。他的语文课实现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敞开了心房,进行真情大碰撞”。教师在向学生学习中增长了实践本领,这就是“教学相长”。
经常深入学生的老师还会有这种感受: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绝不仅仅是在教学上。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总结说:“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好老师也是学生托起来的,没有学生的敦促,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给我的启发影响不限于学习,在做人上,学生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教师学习。”
关键词之四:反思
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学者型教师,做反思型教师。什么是反思?“民主教育”代表人李镇西老师诠释得非常好:“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应付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的说,即‘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李老师自身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他刚参加工作带的“未来班”的教育浪漫主义尝试,到后来实施班级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现实主义探索,再到后来提出“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观踏上教育理想主义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长征程,他扎扎实实地实践着“四个不停”,成就斐然。
关键词之五:勤奋、执著
成长是向着同一个方向连续攀登、不断超越的过程,必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因此,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勤奋和执著,一个也不能少。著名特级教师陈军在回忆经历的《灯光赋》中写道:“寒亭的灯光,我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的。我曾在灯光下默背民国期间出版的《辞海》上的词条……我曾在灯光下写出一篇篇关于经典课文的评论……大约写了两米来高的稿纸。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为自己当时的浸润化的写作而感到庆幸。当时是没有什么功利之想的,我只感到,一铺开稿纸就找到了生命飞翔的天空。夏天,简陋的屋子里,没有电扇,我赤膊上阵,桌下一桶凉水,两脚插入其中,脖上披着湿毛巾,门窗紧闭,一切都在静寂之中,只有我思考的轮子在‘咔嚓’‘咔嚓’地响着……经过‘灯光’的洗礼,我在课堂上总是清清爽爽的。”
这种勤奋执著精神是每个成功者共有的。“立体教学”的创始人孙春成老师亦如此:“暑假,天气炎热,我则脖挂湿毛巾,身着短裤衩,反锁房门,挥汗笔耕;寒假大年初一下午就返校工作了”;特级教师孙汉洲卧病期间吊针一挂就是半天,“却利用挂水时间阅读教学资料,治病用了激素,夜里难以入眠,我就化弊为利,挑灯夜战,又一次研读了中学语文12册教材,做了3000多张读书卡片。等到不再需要打针吃药时,专著《中学实用修辞》已成初稿”;特级教师李震进修期间为了争得读书的时间,让管理员下班后把他锁在图书馆中;青年名师史建筑曾住在学校存放油罐的一间棚舍里,刺鼻的气味,阴潮的地面加上薄薄的屋顶常常是夏天烈日暴晒,冬天寒冷刺骨。就是在这间棚舍的生活,塑造了史建筑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寒冬腊月,雪花飘飘,在寒风凛冽的冬夜,他时常被飘进棚舍来的雪花搅醒而无法入睡,这时只有靠读书才能消解身上的寒冷。于是在棚舍他阅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书籍,特别是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他:当安德烈公爵受伤躺在战场上,万念俱灰的时候,是俄罗斯湛蓝的天空,广袤的草原和奔腾的河流,是自然之美、天地之美拯救了他。这时候,史建筑振作起来,望着室外飘飞的雪花,又投入到了他的阅读中。棚舍的生活让他至今难忘,每每提及这段往事,史建筑总会说:“苦难和挫折,当你败给它时,它便是你的耻辱;当你战胜它时,它便是你的荣耀。”
他们中很多人文凭起点并不高,程翔、韩军、陈军老师是师专毕业,李卫东、蔡明、史建筑等是中师出身,而高万祥、徐敏南等老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来才做代课教师;很多人并非最初就有幸进入名校执教,蔡明老师毕业进的是苏北一所高考年年“剃光头”的乡中;还有的老师教育探索起步并不早,赵谦翔老师45岁才开始进行教改探索。是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们的今天,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镌刻得最清晰的脚印就是勤奋、执著。
关键词之六:学会做人
这一点年轻教师尤其要重视,要加强修养。有个性、有才能的年轻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异见,听不进批评。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于延长了成长的道路,做人不成功,事业也难有大成,这方面笔者有教训,程翔老师的体会应值得重视。
程老师认为,青年人有主见是完全应该的。坚持主见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但他一开始不懂这个道理。他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课,被别人批评一番,接受不了,总想争辩几句。一位老教师告诫他:“别人提意见是对你好,不接受可以,但总要虚心听。你和他争辩,他以后就不会再给你提了。没人给提意见,你还能进步吗? ”这话令他深思,他反思说:“自我改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能够在痛苦中磨练自己,收获是多方面的。从那时开始,我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业务上进步,同时还要在为人处世上成熟起来。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能单单是专业技术上的成功,还必须在做人上成功,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全面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无论谁的意见也都听得进去。我觉得,我能在语文教学上取得一点成绩,与前辈的教导和同辈人的帮助分不开。我还体会到,人的‘自我免疫’能力是有差别的,当认识到自己这种能力欠缺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借助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以增强自觉意识。如果说我在思想认识上有进步的话,那就是外因对我的良好影响提高了我的自觉意识。”
我们常教育学生要谦虚,要勤学好问,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不要成了“于其身也,则耻师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贤的两句名言温习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转益多师是汝师”。
三、走进名师思想,领悟教学特色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曾经是省语文教研员的吴心田老师,写出了语文教育文章近百篇,50多万字,已出版34万字的个人文集,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报告近百场,编著书籍30多种,他培养出了像程翔、史建筑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优秀青年语文教师。他的业绩,他对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爱和执著,以及他的忠厚的人品,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受到广泛的赞誉,他做到了像古人所说的“大道无言,上善若水”。本着对语文教育的挚爱,对语文教师的厚爱,他谆谆教诲,提出了语文教师必备的八条素质:
1.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这是教师首要的品德要素
2.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3.具有必备的静态和动态的语文基础知识
4.具有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
5.具有本学段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艺术
6.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的能力
7.具有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8.具有较宽的眼界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吴老师还给我们总结了语文教学的五条规律:
1. 体现文与道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认真学习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
3.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体现教师与学生、教材的一体
5.注重读与写的结合、理解与运用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吴老师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要有独见,要探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适合自己课堂教学发展的特色之路。
史建筑老师正是在老一辈名师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语文教学特色之路。
史老师的语文观是学科•生活•生命。在史建筑看来,语文是基础学科的根基,语文是生活交际的工具,语文是生命提升的支点。当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走进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从此他的生活中便充满了思考与独白、诉说与辩论、阅读与写作;他生命的海洋里,便奔涌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为此史老师进行大胆创新,注重让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科学设置问题情境;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引导学生品味鉴赏,感受母语的意蕴魅力。他认为语文课堂的魅力不仅在于语文的个性,更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在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谈及一堂好课的标准时,他说,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主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追求平实、丰实、充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出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觉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
史老师认为好的作文要达到“五言二真”。“五言”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色(文采),言之出新。“二真”即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史老师做了富有特色的八项语文“工程”:
1.综合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2文本细读——感悟母语魅力
3.师生同写——促进共同发展 4.重读经典——温习心路历程
5.课题探究——培养学术意识 6.学本编写——锻造自学能力
7.对话古典——汲取传统营养 8.学习日志——规范学习流程
史老师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到人际交往,大到国际交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小说的曲折、戏剧的冲突,也有诗歌的隽永、散文的飘逸。“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文能力突出的人,能随时通过适当的自省、反思调整自己,能以得体自然的形式和内容表现自己,能使自身折射出深邃的人格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会逐渐把母语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标准。有了语文这一有力的支撑,一个人的言行中就会透射出文明、自律、谦和、幽默、深刻和自信。
史建筑将语文上升到生命的高度。他认为这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它已经超出了学科、生活的范围,而进入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语文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理念和传统,将深深地影响着生命和精神的进化。在这一境界中,我们不难理解文学巨匠可以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领袖,我们不难理解一部名著可以支撑着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我们不难理解杰出的诗人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选择了如血的夕阳。如此看来,钟爱语文,就是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屋宇;钟爱语文,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加钙;钟爱语文,就是让一个人圣洁而自信地走过每一个人生驿站……
总之,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的经历与他们相似,甚至我们也可以走上名师的讲坛,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执著追求的探索精神,那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那种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一生事业的崇高精神境界。老师们,尽管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丰厚的物质,但我们依然要担当起教育所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我们应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先行者、指导者、实践者——名师们一起,固守住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远离浮华,摒弃杂念,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那样,一直坚守着美丽而纯洁的理想。 (我会发给你的)
Ⅷ 求一篇初中语文论文,大家有没有好点的,介绍给我一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象征着人类的时代跨越,这一次跨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电脑与网络的迅速流行和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其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简洁高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宠儿”。但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障碍的课堂交流环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我们在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因为多媒体的参予而愈加精彩。
【关键词】:教学 计算机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
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体现在新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上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与现实贴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体现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应体现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技术,不鼓励过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年全球华人资讯科技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7年6月。
[3]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9期。
[4]朱克宝《信息技术与文学阅读教学整合的对话观》《学语文》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