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质量
在当下的中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万马齐喑”的氛围让师生倍感压抑,尽管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读了上百篇文章,却让他们在阅读中倍感乏味,在课堂上教师支离破碎的讲解下,一篇篇鲜活的文章被分析、解剖得面目全非,学生在课堂上身心疲惫,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语文课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语文课变成了休息课,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乐读、会读,真正读懂、读透文本,并能在阅读中收获文化的滋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健全完善自己的人格、体验生命成长的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进对话教学理论将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户,“对话式”教学虽然不是解决阅读教学的仙丹妙药,但它至少为阅读教学打开了冰山一角。对话教学不是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首要目的,而是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不再是被灌输的客体,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为主体与文本、与教师与作者展开了平等的对话,直接参与了文本意义的建构。对话式阅读教学注重教师、学生、文本、作者间的双向沟通、交流、互动。它克服了以往的独白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它是一条通往自由、平等、民主的教学之路。毫不夸张地说,对话式教学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更是一种面向生活和生命开放的教学。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于对文本的解读,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完成对文本的品评与鉴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我们可以顺着这条路径进入文本,筑牢阅读教学的基础,生成学生自己的阅读殿堂。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散文类对话教学策略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设计教学对话需要从散文的基本特征入手,运用散文的美学观点去解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散文的“形”
散文取材广泛,山川风光、花草虫鱼、历史文化都可以作为题材。作者行文时又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故散文的内容十分丰富,令读者目不暇接。但是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繁杂,它都是散文的“形”,阅读散文,不妨从此入手,先睹散文之“形”。例如:老舍名篇《想北平》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是北平的普通景物,第二幅是北平的物产,第三幅图是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认知散文的“形”是解读散文的开始。
(二)体悟作者创造的“意境”
散文又名美文,因为作者要运用艺术的构思,创造美的“意境”,带给读者美的愉悦。所以,每个作者都会运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审视世间万物,进而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说:“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接着又写了城市居民与农家的乐趣。这是怎样的一幅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温馨的画卷啊!我们只有读懂了老舍创造的画图,我们才有可能读懂老舍。
接着是寻觅散文之“神”。一篇散文无论“形”如何散,它都要有一个统领全文的“神”。就像风筝飞得再高,它也是在线的牵引下一样。解读散文作品,就需要在繁杂的表象中寻觅其散文之“神”。老舍的《想北平》三幅画面:北平的普通景物、北平的物产、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爱恋。寻觅散文之“神”,是读懂散文的关键。
(三)咀嚼语言,品味艺术的魅力
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无穷的韵味,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虽然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但是读者只要认真地去品味、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出其中的妙处。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说类对话教学策略
阅读小说,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我们不能再热衷于小说三要素的分析,也不能热衷于小说写作方法的分析。我们更应该通过文字表象去倾听作者的心声。不重小说主题的分析,而重人物的分析;不重情节的分析,而重细节的分析。小说里面写人物有很重要的两个元素,一个是他讲的话,一个是他的行为。读小说一定要把握这两点要素。情节分析对学生来说不难,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要认识人物首先就要从小说的情节入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所谓细节,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特殊的作用,捕捉文本细节,往往能够寻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之美,狠抓细节的分析。发掘言语形式背后的深层内涵,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让师生的观点出现正面的碰撞,以激出思想的火花,将阅读理解引向深入。
例如:笔者在执教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在对话教学设计中,抓住两位年轻画家和老画家贝尔曼的居住地这一细节、老贝尔曼风雨飘摇中艰难画完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这一细节描写,去品味、去咀嚼、去回味。这些细节描写从不同侧面传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只有准确把握这些信息,读者才能读懂文本、读懂艺术形象。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古诗文类对话教学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首先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文”、“言”并重。不仅注重“写什么”,更注重“怎么写”,面对古诗文教学中“怎么写”这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可充分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其次,重视类比联想在古诗文鉴赏中的作用。在学习理解文本写作特点时,要摈弃重“言”轻“文”的功利倾向,联系文本内容、作者生平,去体会作品蕴涵的哲理。把作者的生平及时代与文本的观点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很有帮助。这种“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正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王尚文先生一再强调,一定要“紧紧抓住语言这根缰绳”。文言并举、文言统一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正途,也是文言文教学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异常重要,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不要让诵读缺席,学生不读文,何以知文?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诵读就是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巨人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简言之,诵读也是对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可以将枯燥无味的文字转化为错落有致、高低谐和的音韵美,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水灵鲜活、生动感人的画面美。诵读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就是体味语言艺术的过程!教学文言文,怎么强调诵读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例如:笔者在执教杜甫《登高》这一首古诗时,设计对话教学时抓住两点。一是分析景情之技:1、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2、重视类比联想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的作用;3、扣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二是运用诵读之法。
在这节课上向学生介绍古诗的鉴赏方法与规律,那就是六个字——词义——句意——文意。在文字、文章、文化方面着力发掘,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解读文本的能力得以提升。通过学习一篇古诗文,把握一类文章的规律与鉴赏方法,并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这首诗。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另一类对话教学策略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的教学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在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对话关系。但对话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口头相互交流,“对话”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写”。 实际上,岂止“写”是对话的另一种形式,倾听、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何尝又不是对话的另一种形式呢。
⑵ 如何让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对话发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分享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要激活学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师,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彰显魅力。1.让学生享受和老师平等对话的权利。 平等,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姿态。教师要明白学生在人格和学习权利上和教师是绝对平等的。有了这种心态,教师就能在自己备课的同时允许学生有时间备课,在此前提下,教师才有权提问。 学习《范进中举》,给学生二十分钟准备,从细节入手,客观评价范进。学生发现范进自己在中举前后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中举前称胡屠户“岳父”,中举后则称其为“老爹”,对势利的权重绝不亚于对功名的热衷,更有同学综合老师“读书人”和“市侩”的分类,称其为“书侩”,对作品的理解已具有一定深度。此时老师拍案叫绝,则又是一次有效的对话。 学习钱钟书《论快乐》,结尾作者揶揄苦中作乐的人既是哲学家又是大傻子,称这种矛盾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给学生一天的时间研究这句话,什么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学生在充分思考,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再顽强的人生观也敌不过更矛盾更复杂的人生——之后,反驳了作者的观点,认为“以苦为乐”应是人生观对于人生开的玩笑,把痛苦当作的调料,让命运和上帝都羞愧不已。虽然学生尚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热讽人生无奈事,但是,其思维方式已深得钱钟书真传,在破中立,反其道而行之。此时老师评点“倒钱者疑似钱钟书的传人”,学生相当受用。2.让设计的问题成为对话的火种。 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思考后,教师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避免是非问,让问题具有拓开思维空间的力量,语文课堂上学生才能显得才思飞扬。 《故乡》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是谁在本没有路的故乡之地孤独、执着的前行?跳出已有的结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作品,学生才能体会到一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对社会和自我的痛苦思考,看到他们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奋力抗争的感人身影。 《大战风车》中堂·吉诃德的哪一个姿态在你脑中挥之不去?那形象是可敬的还是可悲的? 《苏武牧羊》中苏武的形象折射出哪些民族性的精神呼唤? 问题的设置当然是最关键的,但还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提示,这也是有效对话的途径。以《苏武牧羊》为例,教师为学生提供两项参考内容:一是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二是国家颁布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生的思路随之打开,师生的对话也就有了深度。3、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主题式对话。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 我教《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让学生围绕“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一问题展开,有学生说“撒盐空中”好,因为盐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学生说,“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让人感到了雪漫天飞舞的情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我并不做定论,而是让学生由此更深一层去思考写景该如何赋形传神,这不是一举两得了么?4.让语文课堂流动真诚,实现心灵对话。 教师捧着一颗心来,虔诚地感知许多同样虔诚的心灵的温热。教师表达真诚的途径有很多:提供教师的读书摘录和读书心得,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与古人先贤对话的愉快;剖白教师的生活感悟和自我评价,对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心灵对话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习《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学生看老子如望苍穹,教师提供的老子姓李的三个传说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中的老子形象,让学生迷茫的眼神明亮了许多。讲完这篇文章,教师提供了以下读书摘记受到学生欢迎:思考是智慧,反思是爱智慧。 我们一直在追寻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对话
东方市四更中学 李珣 摘要:新课改以来,对话教学越来越备受关注。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可从以下几点尝试:一、坚持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二、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导作用。三、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四、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独白占据主要地位,同时辅之以问答式的教学。实行课改以来,出现了对话这一新名词。所谓对话,其实就是交往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也尝试着注重进行对话教学,其中亦有酸甜苦辣,后经不断琢磨研究,也逐渐摸出一些规律。现以自己体会与同仁相互探讨,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坚持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 1、 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文本是话本,是对话之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说到底,阅读文本是一种心灵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交流、碰撞、共鸣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年纪尚小,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审美意识、鉴赏水平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教师想要让学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笔者曾见过不少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学生从快速浏览课文到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发表见解,往往不过是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的事。认真调查,细细研究,才知在这种学生阅读大跃进繁荣现象背后,文本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缩短了,应有的鲜活真切被风干了,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得索然寡味,最终,营养丰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时的快餐。可想而知,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能培养起来呢?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重视直觉解读。如今的学生几乎都有配套的参考资料,一学习新课文,相应的资料总紧随其后,久而久之,这势必让学生已养成依赖资料的习惯,丧失阅读时自我的理解与体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最好开始不要依靠教参等解读资料,让学生与文本有个本真接触,这样的感悟更为真切,更精彩,更个性化,以后再逐步做到知人论世。 再次,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历,阅历与心境去细心体验与感知文本内容,使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必要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提升审美意趣。有位老师教学《论美》时,在让学生品析文中有关美的论述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长江大学中的感人故事,学生交流着、震撼着,这难道不是一次最好的精神洗礼吗?这样的对话,使学生对文本就有了尽可能充分的理解,使语文走进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活水。 2、组织生生之间的对话,力求提高对话效率。 学生与学生对话是生生之间思维的相撞和激活,知识的相融与吸收,能力的相提与共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对话的环境、条件及地位的原因,这种对话被称为水平性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用伙伴语言对答,容易沟通,也易激起思辩的浪花,因而常常激发起自由而热烈的讨论。作为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恰当组织学生有效对话。这里说的有效对话,不是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形式讨论、小组合作、综合活动,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实际,适时引出对话契机,采取灵活对话形式,照顾每位对话学生。使人人有话说,个个有所得。 二、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导作用 对话教学使得学生从传统的听众状态进入对话交流状态,这无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恢复和尊重。同时,教师从言说角色逐渐转为倾听角色。可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失去了作用,一味倾听,一味赞许,放任自流,模棱两可。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力求做到: 1、 善于组织好对话教学。 这一点在前面已提到不少。作为教师,要先和学生共同协商并确立对话规则,学生才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倾诉自己的心声,并在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过程中学会专心地、尊重地聆听别人的发言,从而逐渐成为教学民主的热情参与者与建设者,成为善于用对话策略并具有平等意识的主动学习者。笔者在课改之初曾见识不少语文课堂,走过场的合作学习、放羊式的自主学习、标榜动中学的活动学习,这些都是放任自流、喧嚣热闹的开放式伪对话教学,这种教学,使学生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2. 适时做出恰当的对话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言说丧失,出现倾听乃至失语,这实际上是淡化甚至取消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对话教学并不是让教师们放弃判断学生行为价值、思维结论的责任。对话教学是指教师努力去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下,所有人都可以发言,而所有的声音都会被人聆听。只有这样,对话交谈才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才是真实的。作为教师,因其生活阅历、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及审美情趣远远高于学生,对学生的见解有一定的判断、辨析能力。而学生因主客观原因往往限制其解读视野和解读深度甚至歪解文本。诸如出现《背影》中父亲爬过站台栏杆是违反交通规则,给孩子不良影响,其亲情不值得赞赏的看法。又如教学《多一些宽容》时,就有学生提出:对任何人都要宽容吗、一错再错是否要宽容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作出中肯的评价,切不可抱着平等、开放的思想对学生的观点一概赞许。同时,对学生辞不达意、词序混乱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逐渐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特别是农村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表达能力较弱,教师要积极给予指正,让学生的语言不知不觉美起来。总之,教师要把对话中的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是由长善救失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3、巧妙抓准对话契机。教师在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思维,抓准点拨契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位老师教学《社戏》末段我时,学生不禁产生疑问:看戏时觉得乏味,煮豆时没任何配料,这与结尾不是矛盾吗?这时老师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看社戏的精彩描写,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味以往所经历的类似画面,学生在回味、在交流,从满脸兴奋的表情,你还能说学生这不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吗?三、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对话是一种情境,是交往双方全身心地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中。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同等的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应该体现在为了激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上,而不是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读教师。同时,教师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对话,与学生交流、碰撞,但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布标准答案,也不可以指手画脚、横加指责与批评。其次,要竭力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日常交谈等契机,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优差生的关系,让平等、宽容、真诚的理念灌输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善于倾听对方的发言。 四、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使课堂中能高效地实现对话,这与学生的前理解有极大关系。前理解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都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去解读文本的。学生的前理解越丰富,对于文本理解的视野越宽,深度越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更应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的对话阅读,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拓宽视野,积淀情感。这样,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前理解必然变得丰富起来,在课堂中对文本的解读也更深刻、全面。农村学生也许缺乏现代信息资源,但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湖海、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人情世故、风俗人情、社会热点,这是一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奥妙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彩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味丰富多彩的生活。 当然,在课堂中有效对话的方法还有很多,相信同仁们不断努力探索,定会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生机勃勃。参考资料: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⑷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
新课改以来,对话教学越来越备受关注.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可从以下几点尝试:一、坚持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二、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导作用.三、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四、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独白占据主要地位,同时辅之以问答式的教学.实行课改以来,出现了对话这一新名词.所谓对话,其实就是交往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也尝试着注重进行对话教学,其中亦有酸甜苦辣,后经不断琢磨研究,也逐渐摸出一些规律.现以自己体会与同仁相互探讨,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坚持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
1、 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文本是话本,是对话之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说到底,阅读文本是一种心灵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交流、碰撞、共鸣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年纪尚小,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审美意识、鉴赏水平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教师想要让学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笔者曾见过不少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学生从快速浏览课文到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发表见解,往往不过是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的事.认真调查,细细研究,才知在这种学生阅读大跃进繁荣现象背后,文本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缩短了,应有的鲜活真切被风干了,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得索然寡味,最终,营养丰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时的快餐.可想而知,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能培养起来呢?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重视直觉解读.如今的学生几乎都有配套的参考资料,一学习新课文,相应的资料总紧随其后,久而久之,这势必让学生已养成依赖资料的习惯,丧失阅读时自我的理解与体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最好开始不要依靠教参等解读资料,让学生与文本有个本真接触,这样的感悟更为真切,更精彩,更个性化,以后再逐步做到知人论世.
再次,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历,阅历与心境去细心体验与感知文本内容,使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必要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提升审美意趣.有位老师教学《论美》时,在让学生品析文中有关美的论述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长江大学中的感人故事,学生交流着、震撼着,这难道不是一次最好的精神洗礼吗?这样的对话,使学生对文本就有了尽可能充分的理解,使语文走进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活水.
2、组织生生之间的对话,力求提高对话效率.
学生与学生对话是生生之间思维的相撞和激活,知识的相融与吸收,能力的相提与共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对话的环境、条件及地位的原因,这种对话被称为水平性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用伙伴语言对答,容易沟通,也易激起思辩的浪花,因而常常激发起自由而热烈的讨论.作为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恰当组织学生有效对话.这里说的有效对话,不是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形式讨论、小组合作、综合活动,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实际,适时引出对话契机,采取灵活对话形式,照顾每位对话学生.使人人有话说,个个有所得.
二、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导作用
对话教学使得学生从传统的听众状态进入对话交流状态,这无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恢复和尊重.同时,教师从言说角色逐渐转为倾听角色.可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失去了作用,一味倾听,一味赞许,放任自流,模棱两可.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力求做到:
1、 善于组织好对话教学.
这一点在前面已提到不少.作为教师,要先和学生共同协商并确立对话规则,学生才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倾诉自己的心声,并在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过程中学会专心地、尊重地聆听别人的发言,从而逐渐成为教学民主的热情参与者与建设者,成为善于用对话策略并具有平等意识的主动学习者.笔者在课改之初曾见识不少语文课堂,走过场的合作学习、放羊式的自主学习、标榜动中学的活动学习,这些都是放任自流、喧嚣热闹的开放式伪对话教学,这种教学,使学生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2. 适时做出恰当的对话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言说丧失,出现倾听乃至失语,这实际上是淡化甚至取消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对话教学并不是让教师们放弃判断学生行为价值、思维结论的责任.对话教学是指教师努力去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下,所有人都可以发言,而所有的声音都会被人聆听.只有这样,对话交谈才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才是真实的.作为教师,因其生活阅历、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及审美情趣远远高于学生,对学生的见解有一定的判断、辨析能力.而学生因主客观原因往往限制其解读视野和解读深度甚至歪解文本.诸如出现《背影》中父亲爬过站台栏杆是违反交通规则,给孩子不良影响,其亲情不值得赞赏的看法.又如教学《多一些宽容》时,就有学生提出:对任何人都要宽容吗、一错再错是否要宽容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作出中肯的评价,切不可抱着平等、开放的思想对学生的观点一概赞许.同时,对学生辞不达意、词序混乱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逐渐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特别是农村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表达能力较弱,教师要积极给予指正,让学生的语言不知不觉美起来.总之,教师要把对话中的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是由长善救失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3、巧妙抓准对话契机.教师在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思维,抓准点拨契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位老师教学《社戏》末段我时,学生不禁产生疑问:看戏时觉得乏味,煮豆时没任何配料,这与结尾不是矛盾吗?这时老师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看社戏的精彩描写,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味以往所经历的类似画面,学生在回味、在交流,从满脸兴奋的表情,你还能说学生这不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吗?三、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对话是一种情境,是交往双方全身心地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中.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同等的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应该体现在为了激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上,而不是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读教师.同时,教师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对话,与学生交流、碰撞,但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布标准答案,也不可以指手画脚、横加指责与批评.其次,要竭力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日常交谈等契机,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优差生的关系,让平等、宽容、真诚的理念灌输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善于倾听对方的发言.
四、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使课堂中能高效地实现对话,这与学生的前理解有极大关系.前理解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都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去解读文本的.学生的前理解越丰富,对于文本理解的视野越宽,深度越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更应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的对话阅读,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拓宽视野,积淀情感.这样,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前理解必然变得丰富起来,在课堂中对文本的解读也更深刻、全面.农村学生也许缺乏现代信息资源,但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湖海、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人情世故、风俗人情、社会热点,这是一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奥妙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彩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味丰富多彩的生活.
⑸ 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对话”
课堂教学对话,是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凭借、依托着文本,对学生恰当而有效地引领,让学生读进去,有所思,读深入,有所悟,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人文价值得到提升。
⑹ 怎样实现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探究当前阅读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难以实现的症结所在;提出阅读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体现在人格与精神的对话、阅历与经验的对话、知识与文化的对话以及艺术与审美的对话等四个方面;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教学策略应从人本化、个性化、生活化、审美化、言语化、话题化等六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之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因此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现代对话理论浸润阅读教学带来了阅读教学崭新面貌,但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步履维艰。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得不再一次认真地思考当前的阅读教学,问一问阅读教学中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难以实现的主要症结究竟何在。一、知识授受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理论囿于“特殊认识论”的桎梏,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无可辩驳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演绎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具体到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真正的阅读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其实,这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误解。二、“奴化”思想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自古以来,“师道尊严”,教师是中心,是权威,是主体;学生是旁衬,是容器,是客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与奴”的关系,有严重的“尊卑”之别。这就是传统教学中的“奴化”思想。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影响之下,阅读教学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仅如此,教师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代替学生思维,容不得学生的不同意见,容不得学生的质疑问难,甚至将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也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三、惟科学主义给阅读教学带来严重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思想意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惟科学主义”的盛行,“科学主义”代替了“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代替了“价值理性”,“技术至上”代替了“艺术情感”。这种思想倾向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是把语文看作纯工具性的学科,阅读教学也就变成了纯技能性的机械训练和纯技术性的分析肢解,什么字词句篇、修辞逻辑,什么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不一而足,篇篇如此,文文皆然。似乎阅读能力就等于各种阅读技能的简单相加,学生经过反复操练,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其实,这样的阅读教学,失去了丰富的情感熏陶,失去了审美享受,从而也就彻底失落了根本的人文关怀。四、“大一统”思维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阅读教学中的“大一统”思维模式表现在:一是惟教材是从。教材是权威,教师和学生阅读教材,目的就是为了再现教材的内容,如有争议,“一切以教材为准”。二是惟师命是听。教师拥有“话语霸权”,教师让学生读什么,学生就只能读什么;教师让学生怎么读,学生就只能怎么读。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原有的结论。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萎缩了。当今学生阅读低效、理解肤浅、对阅读失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一统”的思维模式造成的。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读解课文,读者之间的对话———师生的讨论解答。但这些都停留在表面,无论师生的读解课文,还是讨论答疑都是围绕着教参所设定的课文中心进行。因而,传统阅读教学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格与精神的对话。文学阅读活动,实际上始于文本的选择就已经显示出阅读者精神维度的参与与存在,到了具体阅读、接受的时候,解释主体从文本中读出来的东西,就对话的双向交互性而言,实质上就是自身人格力量与精神品位的折射和闪现。因此,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很重要,同样,问题的提出及其引导也很重要,当然,归根结底,后者受到前者的决定性影响,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也就有什么样的问题提出。就此意义而言,文本对话,从一开始就已关乎人格与精神,实际上文学的精神性和改造灵魂、立言立人的力量也正基于此。其二,阅历与经验的对话。文本作为写作主体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的书写,虽不能说文本是生活的镜子,但一个具体文本总还是能在作家生活阅历与经验中,找到其存在的影子。因而对它的破译,也必然要求解释者相关生活经验的呼应。老作家萧乾曾把阅读比作经验的汇兑,我觉得是颇有启示性的。“如果在你的经验库存里没有那些现款,纵想感觉,也仍难兑现。”可见,如果解释主体缺失相关的经验,就难以真正读懂文本中艺术化了的生活及其对它的感受和体验,随之产生的主体间对话的经验障碍,会影响文本的有效接受也在所难免。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向生活讨教,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此而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其不容置疑的合理性。其三,知识与文化的对话。我们说,一个中国读者可以对宝黛爱情悲剧给予充分理解,而一个美国读者,读《红楼梦》感受到的可能是困惑与不解,同处一院,两情相悦,何来如此多的苦痛且难以启齿,终致生死一别呢?这种现象只是告诉我们,漠视文化的介入,文本对话不可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如果将文化的视角纳入对言语表达层面的考察,或许我们会醒悟到,作为言语表达内部形式的思维,多么深刻地受制于文化心理的左右,而直接地制约着言语形式的个性面貌。尤其是考虑到我们汉语的以神摄形,不刻意于言语外显形式语法逻辑严密性的文化个性。其四,艺术与审美的对话。文本的艺术性由文学的本质派生出来。作为回应,文本的接受也同样需要解释主体的审美态度及相关能力的积极介入,否则,审美维度的丧失,文本的艺术价值无以体现,借助文本的主体对话也难以达成,甚至会闹出许多尴尬的笑话。唐代杜牧一首吟咏得十分精致的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后人现实生活眼光的观照下,竟被武断地责难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类似现象究其因,解释主体未能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或缺乏一种审美的能力来介入文本,是最为致命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教学策略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人本策略。阅读教学的首要策略就是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人的全面的教育发展,换言之,是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人为最终教育目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教人言语,教人学会读书、作文外,还要教人学会做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真人。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正患上了只讲知识点,只讲机械的训练,而漠视人的存在,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毛病,这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离开了人本教育,缺失了人文性,言语、读书、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批评虽有些偏激,但也的确触着了没有“人”的教育的痛处。二、个性策略。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教师把他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学生主体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且得到充分、能动的发挥,才能使每一个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个体,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同时,就此而言,面对同一“文本”,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解释文本,文本的理解没有绝对划一的“通释本”,无怪乎当下语文教改中的模糊教学已引起一些同仁的关注。三、生活策略。语文学习中的生活断裂现象相当严重。学生一跨入校门、一坐进教室,相遇的就是知识、训练、考卷,而相关生活的种种感受体验、情感思考,似乎与学习毫无关系。对生活的隔绝,使得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完整的生命全息的人也不复存在,这一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恰是致命的缺憾,因为,语言文学本真就是关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离开了二者,语言文学也就没有了魂灵,无从创作,也无从理解。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是一潭“活”水,才有可能为学生所愿学、乐学、善学。四、审美策略。从对言语文字的形式感知开始,有力“击活”学生包括想象、情感、理解、顿悟等在内的一系列审美心理要素,来丰富而细致地读解“文本”的言语形式、言语形象、言语情感和言语意味等,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并运用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策略对阅读教学的诸多篇目,还它们以文学性、艺术性,并借此充分展开艺术与审美的文本对话尤显重要。五、言语策略。“文本”的潜主体个人经验转化为类经验,起载体作用的是语言,而对“文本”的读解,将类经验又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经验,依靠的也是主体的言语化,或者说,经验转化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得一种言语能力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言语的学习。言语教学的是否有效,始终是一个须充分关注并切实解决的问题。所谓“言语有效性”,我以为可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中言语形式对经验传达的文学效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用言语诉说的方式(书面的或口头的),来阐释“文本”的自我理解,看看其言语表达真诚、准确与否,看看他们是否真的拥有了“自己”的语言。六、话题阅读教学策略。话题阅读教学是指师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共同选择、确立一个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去搜集信息,阅读文本,自主探究,之后师生就阅读探究的成果展开对话,切磋交流,最后形成新认识、新见解的一种阅读活动。实施话题阅读教学是实现对话式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延伸。在话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达到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话题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这就为实现对话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话题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创设情境,确立话题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对话交流,相互切磋形成认识,拓展运用。
上述策略,在每一次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一个教学效果的优劣,也是若干种策略的综合效应的结果。
⑺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范式应该体现什么原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如何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新课标理念的贯彻。为此,本文就其内涵、原则和怎样对话作一探讨。一、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内涵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以对话理论来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语文教学行为也意味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语文教学的流动过程,就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即体现着互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共同营造出一种对话教学氛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学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整个教学体现的是语文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它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交往与对话,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权。可以说,新课标提出的平等对话是对过去教师权威的一种反叛,是与独白相对的一种言语形式。其对话的关键词是“平等”,而“平等”强调的是人格意义的平等,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同等意义上的“人”,平等的“人”。因为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地位的高低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看,学生与教师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有个体体验,有独特的内心世界、有自主的选择权利,有自己情感倾向。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平等交往中的对话。这种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还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分享,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每个人都有所“听”,有所“思”,有所“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在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中,围绕有关内容,进行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通过多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这样就将过去“教师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的“我-它”关系,变成了师生之间的“我-你”关系。正如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可见,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仅在于去构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更在于在对话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协作、团结的精神和民主行为的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原则1、民主、平等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方式的如何体现,将直接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学生的人格不平等,学生只是被动地学,很难被尊重。而新课标提倡教学平等对话就是要改变这一不足,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与传统的师生不平等教学状态相比,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则是在师生相互平等的前提下开展的。民主、平等就是语文教学对话的首要原则。教学中必须建立这样一种师生关系,给学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下有主动参与、对话体验的机会和愿望,产生师生和谐的对话场面。2、沟通性原则。沟通,是对话的基础。教学中能不能对起“话”来,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能不能进行心灵的沟通。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去体会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从而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成年幼无知、问题众多的人而强迫其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知识。新课标强调教学中的对话,突出的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不仅仅是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进行一般的交流和争鸣,更应体现的是师生之间在民主基础上进行的平等的心灵沟通,教师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这样,师生之间真诚地倾听,相互的包容,真正敞开自己的心灵,彼此在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在此愉悦的心灵的沟通中,使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走向心灵的深处,获得最佳效果。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就教学中师生对话的话题而言的。教学中对话氛围营造起来后,要使对话能够延续下去,对话的内容就应体现科学、适当,并有探讨的兴趣和价值。如果对话内容超越了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即难度过大、过高,学生难以对话,就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如果对话的内容太低而缺少价值,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吸引学生对话的兴趣。因此,要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师在话题的设置时必须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找准师生能够相互沟通、深入对话的切入点,体现科学性,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乐于对话。4、开放性原则。要走进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的对话之中,就应该体现教学对话的开放性。教学中,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体现以下几个开放。一是对话形式的开放,形式自由。二是对话内容的开放,在把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话话题不能仅来自于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允许有自己的个体体验和理解。三是对话场景的开放,即教学对话不局限于课堂,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课堂结合,使对话在多元的开放性中体现其价值。5、过程生成性原则。语文教学的师生对话,虽然也关注结果,但关注的重点却在于对话的过程,关注的是这个对话过程中的学生的对话实践、对话体验,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构建,在构建中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对话的情景,提供对话的实践,提高对话过程的质量,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对话中不断地生成与发展,从而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三、怎样进行教学对话(一)营造一个多元而真诚的对话空间1、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基础。前面已说过,教师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真诚、信任、互动的对话氛围。没有民主、平等、真诚就没有对话。要做到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放下架子,避免语言的霸权,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努力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平等的姿态和亲和的语言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到亲切;以热情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看法,让学生乐于对话,真正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2、具有悦纳宽容的态度。教学对话是通过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相互沟通。对话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将对学生的对话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对话中的悦纳宽容态度,可以使对话走向深入。“悦纳”体现的是一种愉快地接纳,在倾听学生的话语时不能漫不经心,不耐烦,而应认真倾听;而“宽容”则能在对话中容纳下学生不同的观点(即使是相反的观点),对极端的观点能加以巧妙地引导。同时,配之以认可的态势语言,让学生感到老师乐意与我对话,体会到对话的一种和谐感、兴奋感、愉悦感。在悦纳宽容的态度下,促进师生对话的和谐、持续地发展。3、目中有全体学生。教学对话中,教师目中应有全体学生,不能重视一部分,放弃一部分,不能关注一批,忽略一批,而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提供公平的对话机会。同时,要乐于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话,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乐于参与到对话中来。因此,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应该让学生感到在关注自己,没有忽略自己。这样才能使新课标中提倡的教学对话落到实处,健康发展。(二)实施语文教学对话的途径语文教学内容是多元的,教学对话也是多元的,自然教学对话的途径也是丰富的。1、课堂教学对话是主渠道。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更是语文阅读教学开展师生“对话”的主渠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师生在教学中对话达到完满的效果,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各自与文本的阅读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后师生之间要善于借助文本这一中介,开放课堂,进行教学对话,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造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场所。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要高质量的完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巧设话题。找准有价值的对话话题,才能搭建好对话的舞台,才能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话题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预设式对话话题,即教师根据学生对象和教学内容设计好对话内容。一种是生成性对话。即课前没能预想到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师生新的感悟和思维的碰撞临时形成新的话题,由此而开展对话。王尚文教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内必然产生的效应。”为了使教学的对话更有质量,不论哪一种对话都应该设置好对话主题。如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疑点问题,尤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和学生在理解感受上的困惑问题。教师要善于设计“碰撞”点,激发对话期待,营造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去深入地理解,必将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教学中设置的对话话题应突出趣味性、适度性、开放性、启发性的特点。话题的有效设置和特点的把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兴奋状态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智慧。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话题的设置尤其要注意动态的变化,在交互对话的碰撞中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这样,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不断发展,才带来对话的真正价值。(2)换位思考。要想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去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跳动的脉搏,就应该在对话中进行换位思维,即让双方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说话、做事。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处在这样的年龄特点、能力层次会怎样看待问题?处在这样学段的学生有怎样的心理特点?会有怎样的承受能力?常常这样思考,就会在对话中心存宽容之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设置话题时也就更具有针对性、可交流性和实效性。同时,让学生也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甚至根据情况让学生来设计课、上课,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话题,选择教学方式,借助这一过程让学生来体验教师角色。通过换位思考,可以促成师生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使新课标中语文教学对话得以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因为对话实现了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变得兴奋、活跃,主动参与程度就会大幅度提高,思维就会被激活,就能达到语文对话教学的目的。2、借助写作进行心灵对话是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强调的是过程,而这个过程不要仅仅局限在狭窄的范围里。写作是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倾诉与释放,是师生沟通的书面形式,这正为师生心灵对话搭建了一个大舞台。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一对话的“园地”,去共同耕耘,获得丰收。要做到这一点,要提倡学生自由作文,鼓励个性化,形式不拘,如周记、随笔、读书札记等。让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对生活的认识得以倾诉,对读书的体会得以抒发。学生一旦释放、宣泄和自我展示,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喜爱,并得到积极的回应。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一平台,以平等的交流者、欣赏者和热心读者的身份出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学生的心灵,以自己的真诚去感受真诚,用欣赏的意识去捕捉学生作文中可贵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精神上的满足,以增强学生作文的信心,以实现人格对等上的灵魂交融以及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灵对话。同时,教师应是学生心理疏导的知心朋友,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和认识误区,或抚慰、或点拨、或疏导、或交流,给以真心的关爱。这样的对话就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写作时,心目中就有了一个朋友,一个可以倾诉、宣泄、交流的值得信赖的朋友;这样,学生就会喜爱写作,就会乐于敞开心灵,抒写真情,与老师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写作教学对话过程中,就会逐步提高他们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3、生活教学对话是有效途径。新课标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学习与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对话的过程,不能忽略学生的课外生活。语文课外活动是“对话”教学的生活舞台。教学对话中,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既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还要善于把学得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观察、调查、影评、文学沙龙等),注入时代的活水,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这样,师生之间就能以文本和生活为中介,进行生动而丰富的对话,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碰撞,并通过这些又将对话者的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从课内到课外,又从课外到课内,形成一个不断循环而又始终开放的语文教学对话过程。真正在平等对话中增长知识,共同发展。语文教学师生对话的途径是多样的,只要有语文现象的存在,就可进行对话。当然,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并不是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在交往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诱导学生参与其中”(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有一位大师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这话很值得品味。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就是一种思想的交换。只要我们认真体会新课标相关精神,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互动对话,畅所欲言,师生就能共享知识,共同发展。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新课标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新理念就会显现出最大的价值。
⑻ 课堂教学的对话是一种什么样的交谈
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教学对话法就是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
2应用编辑
可行性
其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是完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的。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这就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其次,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完美和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教师们在课堂上已基本摒弃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又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也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另外,学生的自主地位如何体现和落实,老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既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利益,也保证教师能展示个性,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仅需要课堂形式的改革与优化,更需要建设“对话教学”这样的课堂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头脑。
⑼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对话”
教学抄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袭之间的交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课程为中心的一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没有真正 的交往就不是教学,而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深入理解“对话”的内涵、深刻把握“对话”的原则以及实现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基本方式等 实现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对话”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