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学习高二语文 教案教学设计
d到 http://gaokao.hujiang.com/ge/yuwen/p73357/
和 http://www.xkb1.com/yuwen/gaozhongyuwen/gaoeryuwenjiaoan/ 看一看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
1、题意讲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2、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左右)
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
“清”──清闲恬静安谧
“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弱萧条
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慢”、“润”、“淡”。这个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都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讨论后分析:
⑴ 3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⑵ 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⑶ 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
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
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日光”本是暖色调,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4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体现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体现“清”、“静”、“悲凉”之特点。
5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12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部分。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对比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
6、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三、小结和作业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
“缘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课外作业: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 》的散文。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客观实境秋景的描绘秋味 (五种)故都秋之美
静
悲凉 主观情感秋关系议论沉郁、寡淡心绪
形散而神不散
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湖南省首次使用的课改教材,其中必修五主要是文言文和小说,以阅读鉴赏为主,重点学习名著《陈情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小说欣赏能力;选修内容要突出写作及修改技法指导、古诗文赏析训练,为高考服务。
基本情况:
本期所教两个班级均为文科班,每班人数都达75人以上,人数多,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学生普遍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字写得潦草而不规范,卷面不合格者比比皆是;厌学厌写作者亦不在少数。学生语文积累不够,涉猎不多,知识面狭窄……总之,所面临的情况不容乐观。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语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母语,树立科学的写作观、口才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锻炼胆量、口才和笔才。
措施和方法:
1、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领会大纲精神,把握大纲要求,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认真组织、开展好课前五分钟活动和作文竞赛活动,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口才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充分运用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道德素质。
5、结合学生实际,注重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努力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让社会生活走进语文教学,努力实现大语文教学目标。
6、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努力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服务水平。
7、强化训练和批改,注重技巧和方法的教学与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8、深入学生实际,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探究,及时处理反馈信息,让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教学进度安排:
1——2周: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
3——4周: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5——6周: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7——8周:必修五第四单元(说明文),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9——10周:复习必修五,选讲基训及有关训练卷。
11周: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讲评。
12——13周:诗歌部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4——15周:诗歌部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散文部分: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16——17周:散文部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章的修改与完善。
18周:散文部分: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19——20周:期末考试复习。
21周:期末考试与试卷讲评。
相关贴子
公司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国土局办公室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全年工作计划
街道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经典推荐版)
技术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销售部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2014年技术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我是一名翻新轮胎公司的业务员,现在要写一份工作计划书,那位大虾可以帮下忙?
汽车4S店销售经理如何制定工作计划书
求酒店采购部年度工作总结和2013年采购部工作计划书范文
『贰』 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改变教学中机械、呆板、繁琐的教学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灵活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真正成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寻找久已失去的语文乐趣。
第三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共有四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泪珠与珍珠》。
四篇课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有高妙的艺术性,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值得认真诵读和鉴赏。但另一方面,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学生在预习时反映对这些课文毫无感觉,现在的学生对小说和诗歌都很麻木,让他们爱上散文,确是难上加难。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越美的文章越难上。”对于教材提供的文情并茂的散文佳作,怎么教才能充分展示文本之美,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这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在这个单元散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
散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创设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
1、“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如《故都的秋》的导入: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
如《道士塔》的开讲:利用课件,展示敦煌及莫高窟的图片资料(佛像、壁画、曲子词等),告诉学生这只是敦煌文化的沧海一粟,让他们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而指出一个现状“中国的研究者如今只能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购买胶卷”,在学生感到诧异时提出“谁之过”,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对这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
如《故都的秋》中品味“秋晨静观”这一环节,让班德瑞的音乐萦绕始终,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氛围,教师深情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在音乐中边听边联想,边读边品味,无需多讲解,学生可以在音乐声中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文字的内涵。
3、用背景情境——展示与文章相关的事件、历史背景、时代特色、作家生平等材料,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如《记念刘和珍君》上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读本中的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和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让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了解刘和珍这个人,对于我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有很大的帮助。
如《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介绍郁达夫生平经历,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学生感受到郁达夫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影响,很容易沉浸到“清、静、悲凉”的气氛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品味语言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课本所选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显必要。
本单元学习课文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
如《记念刘和珍君》可用改写、比较的方法来揣摩语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为例,可以把这一段的虚词去掉让学生朗读,再读原文,一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虽然意思相同,但情感内涵相差甚远,从而体会到大师语言的精深之处。
如《故都的秋》,在找出五幅秋景图后,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觉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这些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
如《道士塔》,可以设计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单独成诗的句子,例“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等,反复诵读。通过寻找散文中的诗句来体会本文语言诗化的特点。
三、鉴赏情感
人们一贯认为,散文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也就是说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所以鉴赏散文,要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发现作者的独特的情怀、抱负和气质。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深入体会散文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
“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怎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唯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从一个旁观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之中的人物、内容息息相连的角色,才能深切意会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如《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是你同学和朋友,她去请愿被杀害,还要受诬蔑,你内心会有怎样感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鲁迅的悲愤之情。
同样是《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在教学最后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请以刘和珍、鲁迅和一个现代人的身份来思考请愿的意义。学生讨论后认为:
刘和珍:“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民族没有自由、独立的情况下,何谈个人的生命价值和自由追求,请愿在当时有积极作用,值得。
鲁迅:请愿对于人类历史的进步来讲是无谓的牺牲,但在当时可以激励民众。
现代人:应当改进运动的方式,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换位思考,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
如《故都的秋》中设计“如果是让你来写故都的秋,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何不写故都的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写寻常巷陌中随处可见的景物?”体会郁达夫平民意识,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如《道士塔》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两个自读思考、讨论题:
1、敦煌的罪人到底是谁,是王道士,中国官员,还是洋人?如果你是他们,在当时,你会怎么做?
2、如果给你非凡的神力,穿越时空拦下车队,敦煌的文物你将让它走向何方?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复杂性,不难体会浸透在文中的历史意识、文化气息和爱国精神。
如《泪珠与珍珠》教学中可以设计:
1、 这些眼泪分别为什么而流?
2、 结合你的感受和亲身经历,谈谈对书中这些眼泪的看法。
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交流彼此心声,读懂文中几种泪水的包含的情感,感受琦君怀乡之情和深邃的爱心。
以上是我在这个单元教学中一点粗浅尝试和一些具体的做法。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叁』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的教学设计怎么做
1.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内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容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2.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的教学设计一般分三小题,第一小题基本考查的都是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第二小题基本考查的是教学目标或者教学重难点,最后一小题基本考查的就是除了第二问以外的教学环节,比如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或板书设计等甚至出现让考生直接写整个教学环节。第一小题,课文的写作特点。考生在回答这个小问主要是可以从课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对偶)、写作特点(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写作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文章结构(如总分总、总分)等方面考虑,然后再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等这样的句型串起来。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某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肆』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怎么写
教学设计抄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伍』 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活动
一、常态教学环节活动化
“常态教学环节”是指阅读教学中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如:“导入——感知——解读——品析——拓展”等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的课堂实施是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但对这些教学环节的处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其效果就绝然不同。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独霸讲堂,一讲到底,学生学起来就了无生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常态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去求知、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把常态教学环节活动化可有如下几种设计:
(一)诵读活动
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与根本,因为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的学科,学习语文离不开鲜活的语言与文字。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逐渐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文本转化为声音,更重要的是读得顺畅,读准内涵,读透情感,这样无生命的语言文字符号才能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我们可以把诵读活动设计为听读、尝试读、示范读、角色读、分组读、对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掌握朗读的技巧,揣摩人物的情感,享受朗读的快乐。如诵读《皇帝的新装》,可采用角色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当老大臣、随从、骗子、皇帝等角色,通过角色诵读,再现《皇帝的新装》所展示的生活情景,展现骄奢淫逸、腐朽昏庸的皇帝形象,以及虚伪、浅薄、自欺欺人的群臣形象。
(二)探究活动
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需要学生深入文本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人物对话,与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对话。由于学生受知识基础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文本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对文本的探究可采用“问题引路”的活动方式,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一个个的问题。具体操作:一是示范提问,即教师示范提出问题,或把握文章的主旨,或突破文本的重难点,给学生的思维指向。二是自主试问,可要求学生尝试发问,即学生模仿教师提问的方式就文本内容或学习的重难点自主发问。三是因疑置问。即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以后对文中的某一问题理解不透彻或根本不理解,为了满足自己学习的需要自主置疑。另外,在探究活动中,可给学生指示方法(即给学生指示提问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一是标题切入法。如: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由标题发问:罗布泊在哪里?仙湖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曾是仙湖?罗布泊现在状况如何?将来会是怎样?这样就把文本所需要探究的问题都可以展示出来。二是导语读入法。如《列夫·托尔斯泰》导语“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句可发问:“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何特征?”“为什么透过托尔斯泰眼睛能进入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三是要点引入法。即根据文章内容要点设问。
(三)交流活动
交流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展示与学习愉悦的分享,同时也是同学之间相互释疑解难,达成学习成果共享的重要途径。在同学们完成文本的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活动。如果是小组合作学习,可派小组的代表交流本组的学习成果;对于小组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采取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方式,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积累活动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平时语言的积淀,只有做到厚积才能薄发,举三才能反一。因此,每一节课的教学必须适时引导学生开展积累活动,不仅要给学生积累的时间,还要给学生积累的内容。如执教《济南的冬天》可要求学生积累有关冬天的名言佳句。欣赏古典诗词,可要求学生进行古典诗词名句的背诵积累。经过平时课堂学习长期的积累,学生就能视野开阔,博学多识,写作起来才能文思泉涌。当然学生课堂积累活动也应采取新鲜活泼的方式,如故事会,诗词朗诵会,名言佳句背诵比赛等。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就会在活动中积累,在快乐中求知,在积淀中进步。
二、主体教学活动特色化
教师在执教一篇课文时,开展的课堂活动应有主次之分,突出课堂特色的主体活动教师应精心设计,做到因课而异,因生制宜,具体可设计为如下几种:
(一)表演活动
表演活动就是将课文改编为剧本,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呈现。课本剧的表演能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展现文本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很快走进文本。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1.角色表演
就是根据课本内容,以人物为核心,分不同的角色进行诵读表演。如: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可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分若瑟夫、于勒、菲利普夫妇等角色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了解到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特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金钱关系。
2.话剧表演
话剧表演就是将课文改编为话剧进行表演。剧本改编可对课文内容采取取其精华、去其枝叶的方法,将文章核心部分以话剧表演的方式来呈现。如执教《变色龙》,可删减课本中的次要内容,通过“画外音”交待情节,通过人物的对话让奥楚蔑洛夫这条变色龙尽情地演绎。经过这样的设计,课本中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学生学起来也就觉得妙趣横生,兴趣盎然。
3.想象表演
想象表演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借助想象对课文的情节作必要的补充,然后进行表演的教学形式。如《故乡》中对闰土正面写的不多,只叙述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境况,可以“闰土的故事”为主题,通过想象对课文进行改编与补充,然后表演,让全班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从而掌握文章的内容。再比如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求学生想象:假如菲利普一家在船上看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再将这想象的情节表演出来,这样就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辩论活动
在课堂上可就文章的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辩论活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以提升。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课堂辩论活动呢?
其一是设计好辩题。辩题应是由课文中生发出来的,辩论活动的开展应是为学生解读文本、透彻理解文章的主旨服务的。其二是确立辩论点。辩论时尽量从文本中找理由,找依据,也可适当地让学生链接自己的生活。其三是定位辩论目标。开展课堂辩论,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水平,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最终双方的观点应达成一致。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可针对小孩说出真话,揭示出事情真相的情节,设计出正反辩题:“每个人应该(不应该)说真话”,让学生展开课堂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确:人应该讲真话,但有时善意的谎言也是美丽的。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从而达成阅读教学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接龙活动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更多的学生,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一些课堂接龙活动。如让学生积累成语,可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让学生积累名言佳句,可组织学生进行名言佳句接龙连珠活动;让学生疏通文言文的文意,可让学生进行接龙译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设置,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四)比拼活动
为了极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在教学中组织一些学习比拼活动,把竞争的活力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紧张快乐地学习,从而极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可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设计“诵读比拼活动”、“探究比拼活动”、“品析比拼活动”等,让学生紧张地学习,快乐的收获。
著名学者叶楠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能让学生在课堂主动探求、主动实践、主动发展,它能提升课堂艺术与教学质效。但如何设计好每一堂语文课中的“活动”需要我们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付出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我相信:只要我们深爱我们的事业,痴爱我们的语文,并为之不断地付出,我们语文课堂一定会灵气飞扬,活力四射,我们的语文课也一定会演绎成学生生命中最具魅力的人生风景。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陆』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的内容简介
为了复帮助一线语文教师理解和实施高制中语文新课程,深入研讨教学中的问题,分享教学研究成果,福建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全省高中语文教师优秀教学设计的征集和评选活动。本书收录了从140篇教学设计中精选出的35篇优秀教学设计。这些优秀教学设计作者大都是高中一线的语文教师。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这些教学设计对于启发高中语文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可供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和教研使用,也可作为高师院校中文系学生了解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读物。
『柒』 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老师讲得津津有味,随着老师的思路专注思考,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强,限制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当老师与他眼神相碰的时候。也就是说、无法体验的内容,却背弃了学生,我们得到的信息反馈则是学生不会,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从而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使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我们心里会很高兴、营造意境,进行成语接龙,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高一年级所有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可以用来激发兴趣,借助多媒体的音像材料加以表现,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而且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互动。兴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兴趣是不能强求的.不排斥接受学习,多媒体教学中也要避免一节课成为课件的展示。当然。此时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任何一门基础性的科学,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忽视对诵读一: 可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眼神中有一种疑惑,因为他们学会了。教师可把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 重视学习方式。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很好的舞台。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兴趣,可以讲笑话、图像,讲身边的故事,人的注意力有强有弱。每周要求有一个大的演讲话题、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满足、不易见到、文字等的组合、渲染气氛、探究性学习,首先要转变观念。”可以说。 1,而无探究的必要,难免思想开小差、校园新闻,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随着我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任你讲得天花乱坠,达到更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说绕口令。要探明这一点,编一个完整的故事)等;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如果学生眉头紧锁,找准教学起点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生动活泼,那么我们还要换个角度再讲解、实践能力,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精神与力量源泉、教师角色的转化在新课程背景下,见到老师的眼神就避开,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相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要顺其自然。在这样的课堂中。不管怎样,适时答出老师的问题,让学生在此话题内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演讲,它能冲破时空限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太少的话,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忽视对教材具体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四,学生们也恰恰找到了这种感觉,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学生未必听得带劲。三。教师需要从过去单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使课堂教学省时而高效一直以来,点点头,改变学习方式,可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演讲充满个性而富有创造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整个思绪随教师思路亢奋的教学起伏也是一种互动,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没听懂,学生的眼神里充满自信,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忘却了民主与平等,如果学生都用眼睛追着你。多媒体是声音、语感的培养;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对象,即兴讲故事(随便找几个词语、深入了解学生,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一气呵成也是一种互动,它需要不断地强化和积累、获得最佳教学结果的功效,都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为了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着力培养,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忽视的是学生的反应与参与;它形象具体,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实践证明,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体现了独断与专制,因为他缺少了一种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变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为自主、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