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霈《中国文学的鉴赏》摘要总结
最佳答案 中国文学的鉴赏
袁行霈
一 滋 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中国有句成语叫“咬文嚼字”,似乎有点贬义。但文学鉴赏不能不学会“咬文嚼字”。元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这是文学鉴赏的经验之谈。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辞典,然而字典、辞典只解释字词的意思,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诉读者。一般的注本也不过是注出词义、典故。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得到。这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反复的玩味,才能逐渐体会。
例如“白日”,辞典注曰“太阳”。但熟悉古典诗歌的人都会感到这个词以“白”形容“日”,似乎强调了“日”的亮度;左思说:“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鲍照说:“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白日”是“太阳”,但是经过诗人反复使用后,它已带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王之涣的《登鹊雀楼》一开头说“白日依山尽”,虽然写的是夕阳,但因用了“白日”这两个字,仍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
又如“东篱”,陶渊明《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家院子东边有一道篱笆,下边种着菊花,这本是普通的田家景色。可是因为陶渊明是一位著名隐士,菊几乎成了他的化身,所以连带着“东篱”也有了远离尘俗的意味。
再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四字既点明时令,又暗喻李龟年和自己两人的遭遇,还暗喻唐王朝的局势,含蓄蕴藉,大可玩味。
《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 脂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斯疾,重复一个“斯”字,孔子那种爱惜悲痛的心情充分地传达了出来。
《世说新语》记载名士的言谈举止十分生动,如《文学》篇中,“了不长进”四字就很传神,特别是那个“了”字,耐人寻味。
支道林初从东出,住东安寺中。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对。王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惭而退。
小说戏曲中的词语,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红楼梦》第四十四回,贾母骂贾琅:“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黄汤”就是“黄酒”,但用“黄场”往往有贬义。如《水 济》第十四回:“畜生!你却不径来见我,且在路上贪噇这口黄汤。我家中没得与你吃,辱没杀人!”元杂剧《朱砂担》第一折有:“我则是多吃了那几碗黄汤,以此赶不上他。”不该喝酒而喝了,酒后闯了祸,这时不用“黄酒”而用“黄汤”,别有一种趣味。
“没嘴的葫芦”,比喻不多讲话的人。葫芦这比喻使人联想到憨厚的样子,再加上“没嘴”,这印象就更强烈了。《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西游记》第三十八回:“他就是个没嘴的葫芦,也与你滚上几滚。”元杂剧《蝴蝶梦》第二折:“浑身是口怎么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将这些例句互相对照,觉得更有意思。
又如《红楼梦》第七回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初次与宝玉相见,凤姐也在场。当秦钟向凤姐作揖问好时,“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这一段里“比下去了”四个字极其传神。除表示凤姐喜欢秦钟以外,还可看出凤姐对宝玉的爱。凤姐总以为别人都不及宝玉,经常拿别人和宝五相比,以往没有人可以比得上他,如今这秦钟一来就把宝玉“比下去了”。一个泼辣女人的形象立刻出现在读者眼前。
《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听罢,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腰子在手里,睁眼看着郑屠说道:‘洒家特的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肉雨’。”这“肉雨”二字,金圣叹批曰:“千古奇文。”李卓吾批曰:“‘肉雨’二字惩地形容,从未经人道过。”袁无涯批曰:“‘肉雨’二字俗而典,莽而趣,便生后拳头雨点之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然而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即使是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滋味。
二 意 境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 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改了三个字,意境遂大不相同。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一种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之心情不合。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其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遏金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陆安春雨初雾》)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水州八记》、苏拭的前后《赤壁赋》等等,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也有一些诗一样的片段。其《先进》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几个人都是直截了当地述说,只有曾哲是借一段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害,咏而归。
这段文字就颇有意境。
戏曲有没有意境呢?也有。王国维说元杂剧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西厢记》里《长亭送别》一折中的两支曲子: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小说有没有意境呢?也有。如《聊斋志异》中的《绿衣女》,写书生于璟在庙里读书,夜间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于方疑思间,女已推扉笑入。绿衣长裙,婉妙无比。于生爱之,遂与寝处。女妙解音律,歌声动耳摇心。一夕,女走后于生听到她呼救的声音,声在檐间,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则一绿蜂将毙。“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旋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整篇小说都富有诗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中国文学的创作既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并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已无须赘言,这里只讲讲戏曲的鉴赏。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扣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干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在读剧本的时候,眼前不但没有布景,而且没有演员,所见到的只是纸上的文字。读者要借助这些文字想象出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三 寄 托
中国文学本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离骚》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有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也常常隐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在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中,不少是这样的。因此鉴赏中国文学,必须注意有无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进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过表层的意象,体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 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以为雨所败的牡丹象征自己,咏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又如元代诗人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笔下这株白梅高洁绝俗,而又不孤芳自赏,它愿意把自己的清香贡献出来,以加快春天的到来,寄托了诗人的理想。
在散文中有寄托的作品也不少见。韩愈的《杂说》四(《马说》)借着不为人知的千里马寄托了寒士的不平。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寄托自己的情怀,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子。
然而,我们应该避免穿凿附会,把那些并无寄托的作品说成是比兴寄托之作。这只能破坏鉴赏的趣味而无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汉儒对《诗经》的解说就犯这个毛病。例如《关眼》明明是一首情歌,却被解释为“后纪之德也”。清代陈沆用汉儒解诗的方法,笺释汉代至唐代的诗歌,也有不少穿凿附会之处,如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陈沆说:“此忠臣被谗自誓之词!”显得迂腐可笑。
四 博 采
中国文学的鉴赏,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博采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提高鉴赏的能力。例如诗歌的鉴赏,可以借鉴绘画、书法理论的地方就很多。清代王原祁论山水画说,用笔须“毛”,蔡 岂论书法艺术讲究“涩”,诗歌评论家论诗歌艺术讲到“拙”,我们可以互相印证。叶燮《原诗》论汉魏之诗说:“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陈师道《后山诗话》评刘禹锡的一首诗说:“语虽拙而意工。”袁枚《随园诗话》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画家所谓“毛”,书家所谓“涩”,诗家所谓“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的艺术讲究一个“虚”字,虚处见实。画家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让观画的人自己去想象补充。清初画家 宣重光《画签》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中国文学追求言外之意,正是虚处见实,计白当黑,让读者在无字之处看出字来,进而领悟作品的情趣。如果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有所了解,就会有助于对中国文学的鉴赏。
⑵ 求高中人教版语文读本所有文章目录!高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第一册
1 地球,我的母亲
2 太阳吟
3 大堰河
4 现代旧体诗词五首
5 现代诗四首
6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7 当代诗三首
8 异域诗抄西风颂
9 欢乐颂
10 青春颂
11 诗六首
12 清塘荷韵
13 在海边
14 垂钓
15 温州的踪迹(节选)
16 牡丹的拒绝
17 短文两篇
18 域外风情散文两篇
19 雅舍
20 沙田山居
21 书房的窗子
22 红房子
23 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
24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
25 未有天才之前
26 “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
27 奥林匹克精神
28 婴儿
29 自由、幸福和荣誉
30 根(节选)
31 林肯演讲词两篇
32 假如我是“黑人”(节选)
33 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
34 诺贝尔和平奖辞
35 西安这座城
36 上海的弄堂
37 底层(节选)
38 罗马的旗帜
39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40 最后一百年
41 觅渡,觅渡,渡何处?
42 《我的精神家园》自序
43 贝多芬百年祭
44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45 弥盖朗琪罗
46 郑伯克段于鄢
47 重耳之亡
48 召公谏厉王弭谤
49 齐桓公求管仲
50 荆轲刺秦王
51 晏子故事两则
52 季氏将伐颛臾
53 鱼我所欲也
54 非攻
55 庖丁解牛
56 谋攻
57 五蠹
58 学记三则
59 诗五首
60 词三首
61 元曲七首
62 《论语》
63 《呐喊》
64 《普希金抒情诗选》
65 语言运用和语境
66 规范
67 简明
68 连贯
69 得体
70 怎样过语文关
71 我的国文启蒙
72 谈谈写作
73 写作的“双重转化”性
74 闲说作文
第二册
1 春风沉醉的晚上
2 梅雨之夕
3 伊豆的舞女
4 断魂枪
5 哦,香雪
6 围墙
7 啼笑因缘(节选)
8 安娜之死
9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10 隔膜
11 一点比喻
12 捣鬼心传
13 论蒋干
14 鼓上蚤另有重用
15 二诸葛状告赵树理
16 哀“八旗子弟”
17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18 哲学家皇帝
19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
20 被民主遗忘的角落
21 螳螂猎食
22 天鹅
23 葵与向日葵
24 马铃薯
25 支持“物种起源”的学说
26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
27 达尔文的错误
28 大自然的智慧
29 作为生物的社会
30 为地球呼吁
31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
32 散文的声音节奏
33 蒙娜丽莎之美
34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35 唐诗过后是宋词
36 美国的“中国城”
37 东西方幸福观
38 谈吃
39 谈金钱
40 一个偏见
41 哀哉肉体
42 论帽子哲学
43 谏逐客书
44 过秦论(下)
45 论贵粟疏
46 订鬼
47 魏晋士人轶事四则
48 与子俨等疏
49 乌江自刎
50 苏武牧羊
51 华佗
52 赤壁之战
53 与博昌父老书
54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55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56 送李愿归盘谷序
57 与元微之书
58 谏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书
59 蝜蝂传
60 越妇言
61 原谤
62 蠹化
63 世说新语
64 家
65 巴黎圣母院
66 词语的理解
67 词语的积累
68 词语的选用(一)
69 词语的选用(二)
70 词语的搭配
71 词语的顺序
72 谈读书
73 读是写的基础
74 文脉
75 再见萤火虫
76 一些闲话
《语文读本》说明
高一的就是第一第二册吧。楼主要3456册的也可以找我啊 [email protected]
⑶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上关于《红楼梦》的几篇解读很好,不知道出自哪里现在很想再读读,请知情者告诉在下
我姐姐的,她20,不知道是不是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六内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容 2002年12月第一版 2004年10月第三次印刷
关于红楼梦的课文有13篇,1-10为选摘的精彩片段,11-13为赏析解说
1曹雪芹与《红楼梦》
2荣宁二府
3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4探春结社
5宴席笑声
6鸳鸯抗婚
7晴雯补裘
8湘云醉卧
9尤三姐殉情
10黛玉焚稿
11《红楼梦》诗词鉴赏
12《红楼梦》人物情态
13豪兴。隽才。厄运
⑷ 《高中语文读本》5册~~~哪里有
当当网有售
语文读本1:你的微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诗意人生
1 死水
2 赞美
3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4 有赠
5 双桅船
6 中外短诗五首
断章
风雨
错误
回旋舞
在一个地铁车站
异域诗抄
7 致大海
8 你的微笑
9 忧郁(之四)
历史回声
10 召公谏厉王弭谤
11 赤壁之战
12 杨烈妇传
13 《指南录》后序
14 左忠毅公逸事
高山仰止
15 怀李叔同先生
附: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16 王选的选择
17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18 弥盖朗琪罗
19 金岳霖先生
芸芸众生
20 宗月大师
21 茅店塾师——鲁游随笔之三
22 普通人
世事记录
23 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
24 奥运新闻两则
“中国速度”震惊雅典
用眼泪和尖叫冲散20年阴霾
25 “我也是一片树叶”——温总理看望清华学生侧记
26 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
时代印痕
27 宿羊山麓之哀鸿
28 哥德巴赫猜想
29 扬眉剑出鞘
30 祖国高于一切
31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
《新语文读本》的编写作为一项学术工作来做。无论是读本的选文、编排体系,还是阅读建议的编写,无不贯串着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学语文教育学的追求。之所以命名为“新语文”,也是为了突出这种追求的自觉性与实验性。
《新语文读本》与现行教学的体制相适应,分初中、高中两个部分,按照学生学习、领悟言语的阶段性特征与需要,心理、情感、智力诸方面的发展,以及精神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需要,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
“新语文”之“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首先是编写指导思想——语文教育观念。我们认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直接来自他的读写听说实践。其中,阅读是基础,是关键。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因此,这套读本并不依循此前所有同类读物所恪守的语言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逻辑秩序,而按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成长发展的不同特征和需要进行编选。入选的作品主要不是作为语言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例子,而是读者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这座桥梁,能够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咱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情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
⑸ 谁能发一个网址,高中语文读本5:珍贵的尘土第22篇文章 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我百度了好长时
晚饭前,我陪歌德乘马车沿着通往埃尔富特的道路游了一阵子.我们碰到各种各样的车辆运货上来比锡的集市,也碰到一长串的马,其中有很美的.
歌德说,"我对美学家们不免要笑,笑他们自讨苦吃,想通过一些抽象名词,把我们叫做美的那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化成一种概念.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Urphnomen),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
我说,"我听说过,自然永远是美的,它使艺术家们绝望,因为他们很少有能完全赶上自然的."
歌德回答说,"我深深了解,自然往往展示出一种可望而不可攀的魅力,但是我并不认为自然的一切表现都是美的.自然的意图(意图就是目的.歌德在这一点上受到康德的目的论的影响,康德认为一切事物不但各有原因,而且各有目的,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当然还是先验论和命定论.)固然总是好的,但是使自然能完全显现出来的条件却不尽是好的.
"拿橡树为例来说,这种树可以很美.但是需要多少有利的环境配合在一起,自然才会产生一棵真正美的橡树呀!一棵橡树如果生在密林中,周围有许多大树围绕着,它就总是倾向于朝上长,争取自由空气和阳光,树干周围只生长一些脆弱的小枝杈,过了百把年就会枯谢掉.但是这棵树如果终于把树顶上升到自由空气里,它就会不再往上长,开始向四周展开,形成一种树冠.但是到了这个阶段,树已过了中年了,多少年来向上伸展的努力已消耗了它最壮健的气力.它于是努力向宽度发展,也就得不到好结果.长成了,它高大强健,树干却很苗条,树干与树冠的比例不相称,还不能使树显得美.
"如果这棵橡树生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土壤又太肥沃,只要有合适的空间,它就会过早地在树干四周长出无数枝杈,没有什么抵抗它或使它长慢一点的力量,这样它就显不出挺拔嶙峋.盘根错节的姿势,从远处看来,它就象菩堤树一样柔弱,仍然不美,至少是没有像树的美.
"最后,如果这棵橡树生在高山坡上,土壤瘦,石头多,它会生出太多的疖疤,不能自由发展,很早就枯凋,不能令人感到惊奇."
我听到这番话很高兴,就说,"几年以前,我从格廷根到威悉河流域作短途旅行,倒看到过一些橡树很美,特别是在霍克斯特附近."
歌德接着说,"沙土地或夹沙土使橡树可以向各方面伸出茁壮的根,看来于橡树最有利.它坐落的地方还应有足够的空间,使它从各方面受到光线.太阳.雨和风的影响.如果它生长在避风雨的舒适地方,那也长不好.它须和风雨搏斗上百年才能长得健壮,在成年时它的姿势就会令人惊赞了."
我问,"从你这番话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说,事物达到了自然发展的顶峰就显得美?"
歌德回答说,"当然,不过什么叫做自然发展的顶峰,还须解释清楚."
我回答说,"我指的是事物生长的一定时期,到了这个时期,某一事物就会完全现出它所特有的性格."
歌德说,"如果指的是这个意思,那就没有什么可反对的,但还须补充一句:要达到这种性格的完全发展,还需要一种事物的各部分肢体构造都符合它的自然定性,也就是说,符合它的目的.
"例如达到结婚年龄的姑娘,她的自然定性是孕育孩子和给孩子哺乳,如果骨盘不够宽大,胸脯不够丰满,她就不会显得美.但是骨盘太宽大,胸脯太丰满,也还是不美,因为超过了符合目的的要求.
"为什么我们可以把我们在路上看到的某些马看作美的呢?还不是因为体格构造符合目的吗?这不仅因为它们的运动姿势的轻快秀美,而且还有更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只有善骑马的人才会说明,而我们一般人只能得到一般印象."
我问,"我们可不可以把一匹驾车的马也看作美的呢,例如我们不久以前看到的拉货车到布拉邦特去的那些马?"
歌德说,"当然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一位画家也许会觉得这种驾车的马性格鲜明,筋骨发展得很健壮,比起一匹较温良.较俊秀的驯马更能显出各种各样的美丰富多彩地配合在一起."
歌德接着说,"要点在于种(血缘.)要纯,没有遭到人工的摧残,一匹割掉鬃和尾的马,一条剪掉耳尖的猎狗,一棵砍掉大枝.其余枝杈剪成圆顶形的树,特别是一位身体从小就被紧束胸腹的内衣所歪曲和摧残的少妇,都是使鉴赏力很好的人一看到就要作呕的,只有在庸俗人的那一套美的教条里才有地位."......
吃晚饭时大家都很热闹.歌德的公子刚读过他父亲的《海伦后》,谈起来很有些显出天生智力的看法.他显然很喜欢用古曲精神写出的那部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读这篇诗时,对其中歌剧性和浪漫色彩较浓的部分并不大起劲.
歌德说,"你基本上是正确的,这篇诗有一点奇特.我们固然不能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美的,但凡是美的确实都是合理的,至少是应该合理的.你欢喜写古代的那部分,因为它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巡视其中各个部分,可以用你自己的理解力来推测我的理解力.诗的第二部分虽然也运用并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知解力和理解力,但是很难,须经过一番研究,读者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才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力去探索出作者的理解力."
............
歌德叫人取出登载荷兰大画师们的作品复制件的画册.......他把吕邦斯的一幅风景画摆在我面前.
他说,"这幅画你在这里已经看过(参看第三三七至三三八页.),但是杰作看了多次都还不够,而且这次要注意的是一种奇特现象.请你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我说,"如果先从远景看,最外层的背景是一片很明朗的天光,仿佛是太阳刚落的时候.在这最外层远景里还有一个村庄和一座市镇,由夕阳照射着.画的中部有一条路,路上有一群羊忙着走回村庄.画的右方有几堆干草和一辆已装满干草的大车.几匹还未套上车的马在附近吃草.稍远一点,散布在小树丛中的有几匹骡子带着小骡子吃草,看来是要在那里过夜.接近前景的有几棵大树.最后,在前景的左方有一些农夫在下工回家."
歌德说,"对,这就是全部内容.但是要点还不在此.我们看到画出的羊群.干草车.马和回家的农夫这一切对象,是从哪个方向受到光照的呢?"
我说,"光是从我们对面的方向照射来的,照到对象的阴影都投到画中来了.在前景中那些回家的农夫特别受到很明亮的光照,这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歌德问,"但是吕邦斯用什么办法来产生这样美的效果呢?"
我回答说,"他让这些明亮的人物显现在一种昏暗的地面(底色.)上."
歌德又问,"这种昏暗的地面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我说,"它是一种很浓的阴影,是从那一丛树投到人物方面来的.呃,怎么搞的?"我惊讶起来了."人物把阴影投到画这边来,而那一丛树又把阴影投到和看画者对立的那边去!这样,我们就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受到光照,但这是违反自然的!"
歌德笑着回答说,"关键正在这里啊!吕邦斯正是用这个办法来证明他伟大,显示出他本着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按照他的更高的目的来处理自然.光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射来,这当然是牵强歪曲,你可以说,这是违反自然.不过尽管这是违反自然,我还是要说它高于自然,要说这是大画师的大胆手笔,他用这种天才的方式向世人显示: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
歌德接着说,"艺术家在个别细节上当然要忠实于自然,要恭顺地摹仿自然,他画一个动物,当然不能任意改变骨骼构造和筋络的部位.如果任意改变,就会破坏那种动物的特性.这就无异于消灭自然.但是,在艺术创造的较高境界里,一幅画要真正是一幅画,艺术家就可以挥洒自如,可以求助于虚构(Fik-tion),吕邦斯在这幅风景画里用了从相反两个方向来的光,就是如此.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目的.),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
"我们如果只从表面看吕邦斯这幅风景画,一切都会显得很自然,仿佛是直接从自然临摹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美的一幅画是在自然中看不到的,正如普尚或克劳德.劳冉(克劳德.劳冉(Claude Lorrain,1600-1682),法国最大的风景画家.)的风景画一样,我们也觉得它很自然,但在现实世界里却找不出."
我问,"象吕邦斯用双重光线这样的艺术虚构的大胆手笔,在文学里是否也有呢?"
歌德想了一会,回答说,"不必远找,我可以从莎士比亚的作品里举出十来个例子给你看.姑且只举《麦克白斯》.麦克白斯夫人要唆使她丈夫谋杀国王,说过这样的话:
'......我喂过婴儿的奶......,(见《麦克白斯》第一幕第七景.麦克白斯夫人怂恿丈夫杀国王篡位,到了有机可来时他却犹豫不决,她骂他是胆小鬼,说她自己为着遵守誓言,可以把自己喂过奶的心爱的婴儿杀掉,毫不犹豫.)
这话是真是假,并没有关系,但是麦克白斯夫人这样说了,而且她必须这样说,才能加强她的语调.但是在剧本的后部分,麦克达夫听到自己的儿女全遭杀害时,狂怒地喊道:
'他没有儿女啊!,(见原剧第四幕第三景.麦克达夫是国王的忠臣,麦克白斯杀害了他全家儿女,他听到这消息时非常悲愤,他的同伙中有人说要报仇,他说这个仇报不了,麦克白斯没有儿女可杀害.)
这话和上面引的麦克白斯夫人的话正相反.但这个矛盾并没有使莎士比亚为难.他要的是加强当时语调的力量.麦克达夫说'他没有儿女,,正如麦克白斯夫人说'我喂过婴儿的奶,,都是为着加强语调."
歌德接着说,"一般地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窄狭.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在这篇极重要的谈话里,歌德用自然.绘画和文学作品中生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他的基本美学观点:艺术要服从自然,也要超越自然.从美学观点看,这篇谈话是最值得注意的,也是一般美学著作经常援引的.)......
⑹ 有哪位大侠知道高中语文读本5,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曹文轩主编,里面有一篇古文——昆阳之战的翻译啊~急~
更始元年(23)正月初一,汉军又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氵比水西,大破之,杀掉了甄阜、梁丘赐。伯升在氵育阳又打败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进而围攻宛城。
二月初一,拥立刘玄为天子,刘玄任命伯升为大司徒,光武为太常偏将军。
三月,光武另与诸将攻打昆阳、定陵、郾,都攻下了。得牛马财物很多,谷数十万斛,转运供给宛城下部队。王莽得知甄阜、梁丘赐被杀,汉帝已立,十分恐惧,于是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领兵百万,其中披甲将士四十二万。
五月,到达颍川,又与严尤、陈茂部队汇合。起初,光武曾为舂陵侯佃户欠租投诉于严尤,严尤见光武奇相而惊异。
到这时,城中投降严尤的人说光武不要财物,只收集兵马出谋定策。严尤笑着说“:就是那个须眉浓美的汉子吗?他怎么竟干这种事呢!”初始,王莽征集天下能懂兵法的六十三家共数百人,并任为军吏;挑选训练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当时有个巨人叫巨无霸,身高一丈,腰粗十围,被任命为军垒尉官;驱使猛兽虎豹犀象,以助军威。出师的盛况,为秦汉以来所没有过的。光武统兵数千,在阳关拦截王莽军。诸将见王寻、王邑军队强大,掉头逃跑,奔回昆阳,都很害怕,担心妻室儿女,想分散返回各自的城邑。光武提议说:“现在我们兵力和粮草都少,而外寇强大,合力抵抗,功绩或许可以建立;如果分散开来,势必都不能保全。而且宛城没有攻下,那边的部队不能救助我们,昆阳一旦攻破,一天之内,我们所有各部都将被消灭掉。现在我们不同心合力共举功名,反而想守住妻子儿女和财物吗?”诸将领愤怒地说“:刘将军何以竟然说这种话!”光武含笑起立。这时恰好了望敌人的骑兵回来,说大量的敌人将到城北,军马队列数百里,看不到队尾。诸将连忙相互说道“:还是请刘将军出主意对付。”光武又为大家谋划成败策略。诸将领忧愁窘迫,都说:“就照这样办!”这时,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光武便叫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守城,自己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骑马夜出城南门,在外面组织兵力。
这时王莽军队已有近十万到了城下,光武差点儿走不出城。到了郾、定陵,将各兵营军队悉数调发,而诸将贪惜财货想分兵留守。光武说“:现在假如打败了敌人,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假如被敌人打败,我们的头颅也保不住,哪还有什么财物呢?”大家才依从了光武的意见。严尤劝王邑说:“昆阳城小而坚固,现僭称帝王的刘玄在宛城,我们快速派遣大军攻击,他们必定逃跑;宛城兵败,昆阳自然归服。”王邑说“:过去我以虎牙将军身份围攻翟义,因不曾活捉他而受到责备。
现在率百万大军,碰上城池不能拿下来,怎么说得过去呢?”于是将昆阳包围几十重,扎营数百个,立起云车,高十余丈,俯视城中,旗帜遍野,尘埃满天,金鼓之声闻数百里。有的部队挖掘地道,有的部队用木童车楼车攻城。弓弩乱发,箭下如雨,城中人背着门板才能打水。王凤等求降,未得允许。王寻王邑自以为成功在顷刻之间,意气闲逸自得,夜有流星坠落兵营,白天有云团,如崩塌的山般当营陨落,离地不到一尺才散,军吏士卒都趴伏在地上。
六月初一,光武便与军队一同前进,自率骑兵步兵千余,在王莽大军前四五里布阵,王寻、王邑也发兵数千交战。光武冲杀敌军,斩首数十。众部下高兴地说“:刘将军平生见小敌胆怯,今见大敌勇敢,很是奇怪,而且又到前面去了。我们应协助刘将军!”光武向敌人冲去,王邑、王寻部队退却,部众乘胜进击,斩敌成百上千。连连得胜,于是向前推进。这时,伯升已攻克宛城三日,而光武还不知道,便派人假装成宛城下部队使者,带书报告城中,说“宛城下援军开到”,却假意不小心将书信遗失。王寻、王邑得信,心中不快。诸将已经几次告捷,胆气更壮,无不以一当百。光武便与敢死队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敌中坚,王寻、王邑军阵紊乱,光武乘锐气摧垮敌阵,杀了王寻。昆阳城中也击鼓呐喊冲杀而出,内外合击,声震天地,莽军大败,奔逃的兵士互相践踏,死伤者遍布百余里。天空恰巧大雷狂风,屋瓦都刮飞了。大雨倾盆,氵蚩川河水暴涨,虎豹都吓得四腿直抖,士卒争先渡河,溺死的以万数,河水为之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装骑马,踏着死人渡河逃走,光武尽得莽军粮草器械,战车、盔甲、珍宝不计其数,几个月运不完,只好将剩下的烧掉了事
⑺ 中国文学的鉴赏读后感
中国文学的鉴赏
袁行霈
一 滋 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中国有句成语叫“咬文嚼字”,似乎有点贬义。但文学鉴赏不能不学会“咬文嚼字”。元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这是文学鉴赏的经验之谈。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辞典,然而字典、辞典只解释字词的意思,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诉读者。一般的注本也不过是注出词义、典故。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得到。这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反复的玩味,才能逐渐体会。
例如“白日”,辞典注曰“太阳”。但熟悉古典诗歌的人都会感到这个词以“白”形容“日”,似乎强调了“日”的亮度;左思说:“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鲍照说:“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白日”是“太阳”,但是经过诗人反复使用后,它已带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王之涣的《登鹊雀楼》一开头说“白日依山尽”,虽然写的是夕阳,但因用了“白日”这两个字,仍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
又如“东篱”,陶渊明《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家院子东边有一道篱笆,下边种着菊花,这本是普通的田家景色。可是因为陶渊明是一位著名隐士,菊几乎成了他的化身,所以连带着“东篱”也有了远离尘俗的意味。
再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四字既点明时令,又暗喻李龟年和自己两人的遭遇,还暗喻唐王朝的局势,含蓄蕴藉,大可玩味。
《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 脂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斯疾,重复一个“斯”字,孔子那种爱惜悲痛的心情充分地传达了出来。
《世说新语》记载名士的言谈举止十分生动,如《文学》篇中,“了不长进”四字就很传神,特别是那个“了”字,耐人寻味。
支道林初从东出,住东安寺中。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对。王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惭而退。
小说戏曲中的词语,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红楼梦》第四十四回,贾母骂贾琅:“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黄汤”就是“黄酒”,但用“黄场”往往有贬义。如《水 济》第十四回:“畜生!你却不径来见我,且在路上贪噇这口黄汤。我家中没得与你吃,辱没杀人!”元杂剧《朱砂担》第一折有:“我则是多吃了那几碗黄汤,以此赶不上他。”不该喝酒而喝了,酒后闯了祸,这时不用“黄酒”而用“黄汤”,别有一种趣味。
“没嘴的葫芦”,比喻不多讲话的人。葫芦这比喻使人联想到憨厚的样子,再加上“没嘴”,这印象就更强烈了。《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西游记》第三十八回:“他就是个没嘴的葫芦,也与你滚上几滚。”元杂剧《蝴蝶梦》第二折:“浑身是口怎么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将这些例句互相对照,觉得更有意思。
又如《红楼梦》第七回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初次与宝玉相见,凤姐也在场。当秦钟向凤姐作揖问好时,“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这一段里“比下去了”四个字极其传神。除表示凤姐喜欢秦钟以外,还可看出凤姐对宝玉的爱。凤姐总以为别人都不及宝玉,经常拿别人和宝五相比,以往没有人可以比得上他,如今这秦钟一来就把宝玉“比下去了”。一个泼辣女人的形象立刻出现在读者眼前。
《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听罢,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腰子在手里,睁眼看着郑屠说道:‘洒家特的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肉雨’。”这“肉雨”二字,金圣叹批曰:“千古奇文。”李卓吾批曰:“‘肉雨’二字惩地形容,从未经人道过。”袁无涯批曰:“‘肉雨’二字俗而典,莽而趣,便生后拳头雨点之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然而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即使是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滋味。
二 意 境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 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改了三个字,意境遂大不相同。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一种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之心情不合。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其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遏金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陆安春雨初雾》)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水州八记》、苏拭的前后《赤壁赋》等等,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也有一些诗一样的片段。其《先进》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几个人都是直截了当地述说,只有曾哲是借一段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害,咏而归。
这段文字就颇有意境。
戏曲有没有意境呢?也有。王国维说元杂剧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西厢记》里《长亭送别》一折中的两支曲子: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小说有没有意境呢?也有。如《聊斋志异》中的《绿衣女》,写书生于璟在庙里读书,夜间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于方疑思间,女已推扉笑入。绿衣长裙,婉妙无比。于生爱之,遂与寝处。女妙解音律,歌声动耳摇心。一夕,女走后于生听到她呼救的声音,声在檐间,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则一绿蜂将毙。“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旋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整篇小说都富有诗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中国文学的创作既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并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已无须赘言,这里只讲讲戏曲的鉴赏。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扣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干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在读剧本的时候,眼前不但没有布景,而且没有演员,所见到的只是纸上的文字。读者要借助这些文字想象出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三 寄 托
中国文学本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离骚》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有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也常常隐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在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中,不少是这样的。因此鉴赏中国文学,必须注意有无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进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过表层的意象,体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 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以为雨所败的牡丹象征自己,咏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又如元代诗人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笔下这株白梅高洁绝俗,而又不孤芳自赏,它愿意把自己的清香贡献出来,以加快春天的到来,寄托了诗人的理想。
在散文中有寄托的作品也不少见。韩愈的《杂说》四(《马说》)借着不为人知的千里马寄托了寒士的不平。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寄托自己的情怀,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子。
然而,我们应该避免穿凿附会,把那些并无寄托的作品说成是比兴寄托之作。这只能破坏鉴赏的趣味而无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汉儒对《诗经》的解说就犯这个毛病。例如《关眼》明明是一首情歌,却被解释为“后纪之德也”。清代陈沆用汉儒解诗的方法,笺释汉代至唐代的诗歌,也有不少穿凿附会之处,如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陈沆说:“此忠臣被谗自誓之词!”显得迂腐可笑。
四 博 采
中国文学的鉴赏,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博采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提高鉴赏的能力。例如诗歌的鉴赏,可以借鉴绘画、书法理论的地方就很多。清代王原祁论山水画说,用笔须“毛”,蔡 岂论书法艺术讲究“涩”,诗歌评论家论诗歌艺术讲到“拙”,我们可以互相印证。叶燮《原诗》论汉魏之诗说:“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陈师道《后山诗话》评刘禹锡的一首诗说:“语虽拙而意工。”袁枚《随园诗话》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画家所谓“毛”,书家所谓“涩”,诗家所谓“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的艺术讲究一个“虚”字,虚处见实。画家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让观画的人自己去想象补充。清初画家 宣重光《画签》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中国文学追求言外之意,正是虚处见实,计白当黑,让读者在无字之处看出字来,进而领悟作品的情趣。如果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有所了解,就会有助于对中国文学的鉴赏。
⑻ 高中课本《语文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目录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目录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1.《三国演义》2.《水内浒传》 第二单元 谈神说容鬼寄幽怀 4.《聊斋志异》 第三单元 人情与世态 5.“三言” 6.《红楼梦》 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 7.《儒林外史》 8.《官场现形记》 第五单元 家族的记忆 9.《家》 10.《白鹿原》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11.《呼兰河传》 12.《长恨歌》 第七单元 情系乡土 13.《小二黑结婚》 14.《平凡的世界》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15.《子夜》 16.《骆驼祥子》 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 17.《红旗谱》 18.《红高粱》
⑼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有哪些篇目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人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
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
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项脊轩志/归有光
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⑽ 找两篇文章,都是高中语文读本5或6上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个记得大概内容,是说安徒生的,作者好像
珍贵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