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分析和编写学习者特征
例:
【概述】
《自己去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14课。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飞翔。故事内容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5、学生已经认识“氵”、“口”、“心”三个偏旁和“自”、“己”、“吧”、“那”四个生字;
6、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7、学生能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写故事,并乐于表达。
英语
【来源】《Shapes》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第三小学 崔凤云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起点英语一年级下册Unit 15 shapes中的第二课时,新单词有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twenty,主要句型是How many …… can you see?I can see……。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2、学生已经学习了square、circle、 triangle 、rectangle等关于形状的单词和句型;
3、学生对one、two、…… ten的英语数字已经非常熟悉;
4、学生对how many …… can you see?what are they?等句型非常熟悉;
5、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
6、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英语的听读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7、学生对于ppt talking和picture talking的呈现形式感到很好奇。
数学
【来源】《日历中的方程》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任佩宇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日历中的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始课,它既是第三章第六节探索规律和本章前两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继续,又是学习本章后几个实际问题的开端,更是今后学习函数等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
物理
【来源】《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广西柳州铁路一中 全国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
【概述】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小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下的内容。是学完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后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广西柳州铁路一中的高一学生;
2. 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 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4. 学生已经学过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5. 学生能够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6.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零碎的关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例子。
化学
【来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佛山市第十二中学 化学科 莫志强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课题3。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本课题的重点是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难点是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佛山市第十二中学的初三学生;
2. 学生对化学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3. 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 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5. 学生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对各种气体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6. 学生对各种燃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了解不多。
生物
【来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 董会荣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节课为初中《生物学》北京版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中的第一节的一个实验。本册教材第二章介绍了实验法的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本节课是对实验法实验设计的运用和巩固,为以后进行实验设计打下基础;本实验的结果为下一节“根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打下知识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会对学生以后运用实验法设计实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中学七年级的学生;
2. 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喜欢交流;
3. 学生已经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中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有水分和其他的物质,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很大,但对溶液及其浓度的知识了解不多;
4. 学生在以前运用实验法进行过简单的实验设计,但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都不是很强。
历史
【来源】《走进“纸”世界》 石景山杨庄中学 王巧兰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走进“纸”世界》是一堂关于纸的世界的主题课,本主题源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把“造纸术”定为主题是基于以下2点原因:一是造纸术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代表着秦汉科技发展水平。而教材对造纸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之后,难以对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影响等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二是纸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地球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纸的发展,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造纸术的过去;还可以从中反思现代人对待纸和自然资源的态度等。
本节课重在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多角度地探究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在探究中认识体会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初一的学生;
2.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3. 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理解造纸术的影响有一定难度;
4. 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
5. 学生具有半学期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计算机操作熟练,具有初步的网上学习的技能;
6. 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地理
【来源】《地球的震颤—地震》 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袁洁 来自石景山04年主题资源大赛作品,有改动。
【概述】
本节课属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市》中第五节——《地震的威胁》中的一段内容,包括“北京是地震多发区” 、“地震的发生”、“防震和抗震”三部分,“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包括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其中“地震的危害”是重点内容,“防灾减灾”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在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保护自己,脱离险境。本节课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拓展。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生活,万一灾难来临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把灾害减到最小的程度。
防灾减灾,作为普通的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一学生;
2.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
3. 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
美术
【来源】 《从招幌到现代广告》 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 张振利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视觉传达作品欣赏》内容的一节关于广告设计与创意的美术课。计划一课时,45分钟。本次课的重点是广告创意,难点是如何设计广告语,如何设计文字、搭配图文。本设计中主要通过广告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广告作品了解设计方法及设计技巧。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的初一学生;
2.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广告,但是对广告的艺术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
3. 学生对广告设计有着浓烈的兴趣;
4. 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❷ 归纳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
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某个方面入手:
1.告知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
2.告知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三、英语的听力、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
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二、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
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但我们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理解和支持。
三、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但有人考场作弊、同样布置卫生扫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样要求完成作业,有人抄袭、有人拖欠。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
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
●初二年级
初中教育阶段,初二是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生巨变的时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学生会出现不良的品德或行为,这些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初二学生心理、生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一、初二学生心理特征表现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而初二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正值14——15岁的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1)过渡性.初二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熟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特点,心理发展很不稳定,容易表露出沮丧、失意、不满焦虑等紧张情绪。而生理上也是发生剧变的时期,一年之内身体发育趋于成人化,身体的迅速发育与心理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致使他们心理发展很不稳定,这时期,特别需要教师、家长及其他成年人的指导。
(2)动荡性.初二学生与初一、小学生和初三学生相比,心理波动性很大,感情易消退,他既无小学生那样的依赖性,又无高年级学生的那种理智性或保守性,其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的思想比较敏感,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迅速反映,他们自尊心强,争强好胜,敢作敢为;他们忽而对这个感兴趣,忽而对那个着迷;今天满怀信心,明天却消极沮丧;常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他们自己认为“长大”希望成为社会的一员,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但他们实际不具有独立的地位;他们思想单纯,很少保守思想,重感情但又缺乏理智和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能力;他们的意志在发展,但克服困难意志还不强,容易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冒险混为一谈。由于初二学生心理不稳定性,易变化,既造成初中阶段学生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率增高,又产生诸多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育界通常把初二这一阶段称之为“危险期”。
(3)闭锁性. 初二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生理变化逐渐复杂化,开始不大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尤其是女生较为突出,显示出闭锁性的心理特征。其情感发生改变,有心里话不愿对老师、父母讲,常把自己的秘密写在日记里或倾吐给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学校发生的事或受了挫折,就会求助于平时交往的“朋友”或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告诉老师和家长,其结果事与愿违,甚至酿成恶果或悲剧。有时,细心观察会发现,学生爱把自己放东西的抽屉加上锁,不许别人翻动,更不许别人、特别是父母或老师翻看日记或一些便条书信,否则他们不是拒绝,便是表示不满,甚至大发雷霆,或离家出走。因此他们随着自尊的增强,更加渴望别人的理解,又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找不到人倾述。
(4)社会性.初二阶段是人生观从萌芽到开始形成但极为不稳定的重要时期,在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也是由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过程。而社会、学校的政治环境影响,家庭与集体舆论的导向,对初二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量的作用。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学生理想的确立,职业的选择,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受其心理发展的社会制约,一方面既要张杨其个性,一方面又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学生会出现,自我封闭、攻击、退化、妥协,求助无援等心理现象,如果引导不当,学生不良行为就会滋长,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二、初二学生生理变化特征。
人的生长期是指自成胎起,到二十四岁左右身体停止生长发育为止。这一阶段,一个人身体的生长发育对他(她)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13——15岁是身体生长发育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身高、体重出现陡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初二学生进入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突出特点。
三、初二学生心理冲突的表现
从上述心理、生理发展特征来看,主要从其生理成熟、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表现出行为特征来。初二学生生理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导致心理需求的冲突、社会发展客观约束与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冲突。这种心理矛盾在社会、生理和个性因素的影响下相互交叉重叠,具体表现为:
(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冲突
随着生理上成熟和社会活动的参与面扩大,初中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既要想摆脱父母和成人的束缚,拓展自己的空间,又存在遇到不适应新条件的困难,需要依靠成人帮助。随着自我意识增强,初二学生具有了成熟的概念和明显增强的自尊心。
(二)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学生从少年向成年过渡阶段,由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增强,因而表现出活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特点。但是,其增强的旺盛精力和动机需要跟能力发展的水平往往不相适应。这种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果是适度的,将会促进能力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各种消极后果。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造成行为的失调,有时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往往超过实际能力发展的水平,因而不断造成挫折而丧失信心。
1、社会性的约束与自我独立的矛盾冲突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在初二学生中比较普遍和突出。这也是导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无视其“自我意识”存在的外界因素,常想方设法予以对抗和反对。
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表现出:一是消沉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不苟言笑,慢慢地与同学疏远、对立起来。二是多疑。总认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心境处于一种紧张的“提防”状态。往往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孤独境地。在初二学生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者表现较为突出。他们时常自己看不起自己,主要来自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四、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初二学生以上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表现,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恢复或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
2、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
3、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性道德教育和性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预防性犯罪。
●初三年级
进入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成绩。
第一个易出现的问题:欲速不达,挫败信心
一部分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时间内有奇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中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易产生挫败感。
第二个易出现的问题:心态慌乱,情绪焦虑。
有些同学在初三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同学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如有的同学担心自己复习时间不够用,担心成绩下滑,结果连自己会的题目也怀疑对不对,严重时脑前出现空白;还有的同学进入初三后,成绩时有波动,因此总担心自己中考失利)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
第三个易出现的问题攻不下关,情绪焦虑
一些初三同学表示,他们深知这一年的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有的同学发现,自己所得到的成绩和付出的努力并不成正比,有的学科再怎么去“攻”它,成绩就是上不去,每次考试都考得“灰头土脸”,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只能束手无策了,甚至对它丧失了信心。 第四个易出现的问题:作息不当,效率不高
在初三学生中,有很多人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就觉得很疲惫。
1.学会与父母沟通,变压力为动力。
2.学会调整期望,挖潜力为实力。
❸ 学情分析包括哪几个方面
1、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方面构成的。
2、学情分析的目标:
(1)、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巩固良好班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凝聚挖掘班级各方力量,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3)、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重要性,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4)、与学生融洽相处,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3、根据学情分析出学生的情况后,老师要与家长保持正常、经常化的沟通,力争家长的配合,共同管理好学生。重视家长会的作用,重视做好家访工作,继续进行家校联系单的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
(3)初中语文学习者特征分析扩展阅读:
原因分析:
(1)成绩较好,我个人认为是暂时现象。本班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这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家长非常重视,非常配合。这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3)学生方面,班级里的优等生学习非常自觉认真,在班级里起了引领与带头作用,比学习,比进步蔚然成风。
(4)由于班级里差生面比较大,这批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到教室后不能,并且不懂学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这样相对来说也拖了班级的后腿。
改进措施:
1、 多关注优等生,让他们一定要保持稳定。多鼓励中等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他们与优等生逐一雌雄。多帮助下游生!努力使两极分化最小化!
2、一如既往抓学风。要做到勤说(每天每时常提醒)、勤问(每天能够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勤查(每天检查各科作业的完成情况),加大管理力度,让学生能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
3、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阐明各校之间竞争的严峻形势,让学生有忧患意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 多与各科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接受科任老师的建议。多与家长交流,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学生学习,使其进步。
5、 继续进行“一帮一”互助学习帮教活动,让优生带动差生学习,共同取得进步。
6、 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提出具体的要求。
7、 举行一次学法交流会,促成每个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方法。
❹ 初二年级的学习特点,学生特点有哪些
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初二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种种状况表明,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另外,初中二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初一那样规矩了。如果果学校及家庭抓紧初二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迎头赶上,与集体一起前进。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希望别人信任尊重他们。老师和家长应当针对这种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1、生理因素
初二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
2、学习压力
初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初一知识相比,初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初二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虽然中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初二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中考的严酷,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加上很多家长、学校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因为学习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块,或是沉溺于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3、心理因素
初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
初二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老师和家长应该针对初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疏通,使学生不断进步。
初二年级的学习方法
1.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不愿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头脑里积累了越来越多琐碎的知识点没有整理,就像同学的书包,有的同学书包很整齐,想用什么可以迅速准确的找到,有些同学的书包非常乱,什么都往里塞,等到用的时候就找不着了。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有顺序的串联起来,可以让我们很清晰的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知识,这样在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迅速的调用相关知识,既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也可以不让无关的知识干扰我们的思路,做到“稳准狠”。归纳总结可以先从一堂课做起,把这堂课老师讲的内容简洁明了的做个总结,再扩大到一周,一月直至整个初中三年。
2.注重一题多解。在初一初二我们相对来讲时间比较充裕,所以在做题时应尽量多想几种解法,不要仅仅满足于把这道题做出来,而应想想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的解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思路,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应对压轴题或者是附加题。在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应开始尝试着“多题一解”,即能不能把所做过的题目分类,把解法相似的题目归纳在一起,分析解法之间有没有共同的规律,尝试着把规律提炼出来,也就是我们说的解题思路。我们知道题目是无限的,永远也做不完,但是解题思路和方法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思路方法掌握了就可以应对绝大部分的题目,而不需终日沉浸在题海当中无法自拔。我们经常说怎样才叫读书?把一本书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就是读书,而我们做的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就是这样的。
3.学会预习。预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都同学都说我预习了,但是发现很多同学是这样预习的,临上课或者前一天晚上,把数学书拿出来翻到明天要讲的部分,看看概念定理,背背公式,看看例题就结束了,这样的预习起不到任何的效果甚至会影响第二天听课的质量,这样的预习莫不如不做。预习的本质是超前,在老师没有讲到知识点之前先了解这部分的内容,帮助我们在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真正的预习是自己试着把明天要讲的概念定义出来,把定理试着自己证一遍,把公式试着推一遍,例题自己试着做一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既然定理公式概念是我们自己推出来的,轻易就不会忘记,哪怕考试忘了也不会紧张我再推出来就好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大量的记忆时间,比被动的从老师或者书本上得到要扎实深刻的多。
4.建立一个错题集。这是几乎每个优秀的学生都会拥有的学习方法,事实证明这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把我们在考试,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包括因为审题不认真,计算失误等这样的原因做错的题目)整理在一个本子上,把做错的步骤也要写上,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步骤。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想想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的错,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方式,对提高我们的考试成绩时非常有帮助的。
上述方法只是优秀学习方法的小部分,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很多更优秀的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方法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坚持不懈的去做,只有坚持下来方法才会有用,否则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诀窍,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答:初二的确是初中的一个重要时段。这一阶段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你的中考成绩。不过,学习上并没有绝对的“轻松”。想要相对轻松地完成初二的学习任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区分主次轻重。数学、语文、英语、物理要作为重点来安排学习,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70%的精力要花在这些主课上。初二时,每门主科应有一本课外辅导书,课外适当做一些练习题还是必要的。初二后半学期,地理、生物要结业,听好课,掌握必要的知识即可。政治、历史是开卷考试,除了听好课,还得多关心时事,如看些新闻等等。
其次,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早晨,人的记性最好,适合读英语,记单词。白天的自习课,安排给数学、物理,这时候解题的效率高一些。其它的时间就要留给语文了,你可以多读些课外书,遇到好文章和好的语段,就抄下来以积累素材,到时写起作文来就轻松多了。
另外,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多准备几个笔记本。遇到好问题及容易出错的问题就及时记下来。这样,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不慌不忙了。
❺ 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1、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质积累,这就使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客观上大大增多了.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
学习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不断加深,加上初中学生心理的波动和生理的变化,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在小学是学习尖子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减少;相反,有些小学时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后来居上成为学习冒尖者.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相关.
(2)初二年级往往出现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点”.一般来说,经过预初、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尤其到了初二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相继开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时学习开始出现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与差的差距被越拉越大的状况.
(3)学习成绩与付出的工夫所呈现的差异.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往往显得轻松自如而依旧学有余力;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事倍功半,却学得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对待学习是否轻松的状态,是判断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依据.
3、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
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也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家长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他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并帮助其形成初中阶段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4、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学校里,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的学习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能力,所以,带有明显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一旦离开教师和家长,不少学生往往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自觉的安排学习.
相对来说,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电脑游戏、武侠小说、通俗言情小说,乃至有些不健康的读物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成为影响学习的因素.有些学生自制能力比较脆弱,还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就能保持相对持久和稳定的学习状态.总体看来,初中生还处在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家长要注意经常帮助孩子排除干扰,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使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巩固.
❻ 如何科学评价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测评
第一章 对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认识
我们讨论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先要从什么是阅读和阅读行为谈起。因为阅读测试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终生阅读。下边先看有关阅读和阅读行为的几个材料 :
什么是阅读
吸收论: “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
筛选与思考论: “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
领会—获取—认识论: “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
构建意义论: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
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我们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任务是:积累言语知识,理解、鉴赏评价文本;构建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构建对学习活动的认知。通过阅读行为的描述可以帮助大家对阅读有进一步的认识。
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和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过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并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来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初中 生的阅读教学目标
初中生的阅读行为自然也符合上述描述,但有其特点: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通过初中阅读教学达到:在阅读过程积累知识(文章、文学、语法、修辞),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学习鉴赏和评价作品。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汲取意义,联系现实生活,获得体验、启发和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学会阅读,从而喜欢阅读。 在今后的教育阶段,阅读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技能基础。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3.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 能区分写实与写虚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10.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 诵读古代的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13.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 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教学目标解析表
初中阅读教学目标是在小学高年级阅读目标基础上制定的。自然要涵盖小学阅读的教学目标。我们列表做一比较:
小学高年级 初 中
阅读方式 1 、诵读优秀诗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字。 3、学习浏览。 4、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 养成默读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阅读文本 说明性文章和叙事性作品 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议论文、浅易文言文
知识与 积累 1 、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2、背诵优秀诗文 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1.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 区分写实与写虚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4. 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
阅读能力 1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5、、能抓住要点,了解事件梗概。 6、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8、体会诗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9、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1.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第二章 对阅读能力及其测评的认识
阅读能力是指: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及其经验,重新建构阅读材料意义的能力。它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 ; 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的阅读材料的意义,即回答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这么写,如何评价、联想了什么等问题。故而阅读能力评价要从两方面进行:对阅读行为的评定和阅读能力的测试 。
阅读能力测评的基本原则:
1、 评价促发展的原则
淡化考试排队,加强诊断和自我评价反思。
2、 全面多维性原则
既重能力测试,更重视阅读素养—兴趣、习惯、行为的培养
3 、引导激励性原则
重视正面引导的作用,通过评价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多激励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
4、 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加强自评的指导,在自评中学会提高阅读素养。
5、 测试量表化
测试题科学,分布合理,对应阅读能力点,便于对学生做诊断。
第三章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什么是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阅读能力的 形成性评价是在阅读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阅读学习紧密联系。它主要评定学生学习任务哪些掌握了,掌握的程度,哪些没掌握。帮助学生通过评价,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应该达到哪些要求,所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学会学习。
实施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由于评价的阅读能力的许多要素(阅读兴趣、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无法用测验的方法进行,因此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阅读观察并结合学生对自己阅读行为的观察和反思进行。
2.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按照《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阅读要求制定。
3. 评价的方式主要采取学生调查问卷和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的观察(教师观察和自我观察反思)。
初中生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与形式
评价内容的两个维度五个方面
一.阅读认知因素评定
1. 阅读方式评价
2. 阅读策略评价
3. 阅读习惯评价
二.阅读非认知因素评定
4.. 阅读兴趣与态度评价
5. 课外阅读评价
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的对应表
调查问卷 活动观察评价
专项活动 综合活动
学生语文阅读方式 ※ ※ ※
学生语文阅读习惯 ※ ※
学生语文阅读策略 ※ ※
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 ※
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 ※
注:打“※”号的栏目表示评价内容通过对应的评价形式进行。
调查问卷的编制
学生对问卷的问题直接回答,回答可以是自陈式的,也可以是选择式的。
问卷自陈式的:
1、你在节假日有阅读书报的习惯吗?
2、你最喜欢阅读的课外书是哪一类?
3、你阅读时有查工具书的习惯吗?
问卷选择式的
1、你和别人经常交换阅读过的图书吗?( )
A.经常 B.很少 C.偶尔 D.不交换
2、你最喜欢和谁交流阅读后的体会,请依次排出前两项( )
A.同班同学 B.父母 C.朋友 D.家里的亲友
调查问卷的答案会有偏误,因为被调查者可以不真实的问答,或者对问卷的内容不理解。做调查问卷时一定要避免和学生的利益产生联系。
语文阅读活动评价的编制与使用
在实际中,运用形成性工具的活动观察评价不应该拘泥于本活动观察评价所设计的活动样式,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教学安排及教学进度,合理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形成性评价。本活动样式仅提供一个活动组织的样例,以便教师进行活动组织,在实践中设计、组织、实施对小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活动观察评价中设计的活动目标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学生的重点是认真参加活动,而教师的重点是进行评价。因而,教师在精心组织活动的同时,必须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始终注意用于评价的原始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2、 语文阅读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语文阅读活动。但在活动设计中,活动的评价目的必须明确,活动的评价内容必须具体,活动选择的评价的手段必须有效。特别是活动中使用的评价指针要尽可能选择客观的、可观察的、易于数量化的外显性行为。
3、 活动观察评价必须与教学紧密相结合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构成,它属于一种相对集中的评价方式,是通过教学中较为集中地活动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因此,活动观察评价不能代替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并且在进行活动观察评价时应该参考学生的平时表现及来自同学和家长的信息。
4、 活动观察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文阅读能力测验无法进行考查的语文阅读素质方面。因此,活动观察评价是一种与语文阅读能力测验并行的对学生阅读能力评价的方式,它不能代替语文阅读能力测评。但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和语文阅读能力测验结合。
5、 活动观察评价与调查问卷的评价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但调查问卷属于自陈性测评,是学生自己的问答,可能会出现学生有意识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回答选择。因此,活动观察评价和调查问卷的重合的某项评价内容在进行评价时出现较大差异时,以活动观察评价为主。教师也可综合两种评价方式所得的结果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分析。
6、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意见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用学生能理解的话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价;另一部分是向学生提出以后学习的建议。评价意见中不出现学术性名词。
7、 所有的评价材料、评价记录和评价结果教师必须装入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袋中,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发现自身语文学习的问题,获得学习进步的激励。评价资料的保存也有利于形成评价体系,使学生评价系统、连贯,便于教师及时、迅速了解学生,进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专题活动的观察评价
示例:诗词背诵活动
教师观察评价学生诗词朗诵水平,观察评价从五方面进行:
A. 读音正确 优良 较好 努力
B. 背得准确(多字少字) 优良 较好 努力
C. 背得熟练度 优良 较好 努力
D. 停顿与节奏 优良 较好 努力
E. 感情得当、充沛 优良 较好 努力
综合活动的观察评价
示例:
活动名称:走近袁隆平
活动内容:组织学生集中阅读有关袁隆平的各种报道和杂交水稻的有关资料。
活动目的:全面评价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基本状况
活动时间:学期中实时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及活动约四日(每天 60分钟),班级集体活动一次。
活动过程:
1. 活动准备。自由分组,每组 5-6人,确定负责人。每组收集有关的阅读材料若干份(每人平均至少一份。阅读材料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等)。
2. 活动启事。宣布活动安排,自主活动四天,各组每天集中活动 60分钟。各组根据本组收集的书籍,制定本组活动计划,其中包括:每个成员计划阅读的书目,成员之间交流的顺序,每日活动的具体安排等。各组每天的具体活动包括以下内容:阅读书籍,制作科学家的小档案,讲有关袁隆平的故事会,做“我的科学梦想”交流。最后一次自主学习活动,安排本组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的人员及相关事件。
3. 自主活动。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关活动,教师在对各组进行指导过程中,对学生轮流详细观察,认真记录,及时进行评价。
4. 集体活动。
①袁隆平简介展示,各组将本组的简介集中展示。学生进行评比 .
②各组选出代表参加故事会比赛。
③“我的科技梦想”宣讲。
注: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独立参加一项或两项活动。
活动评价:
活动中教师依据观察填写学生阅读能力形成性综合评价表(见下表)。活动后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划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价等级分“优良”、“较好”及“努力”三级。同时教师根据以上内容对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能力进行形成性定性评价,对级别为“努力”的学生要具体分析优缺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改进计划和实施保障。
附: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综合评价表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综合评价表
年 班 姓名
评价
内容 评 价 指 标 权重 评价等级 得分
优良 较好 努力
阅 读
方 式 阅读中能够默读,每分钟不少于 400字。 5%
阅读中能通过略读很快的阅读材料。 5%
阅读中根据不同的文本形式调整阅读方式。 5%
阅读中能通过浏览的方式进行信息提取。 5%
阅读中能够根据阅读需要合理调整阅读速度。 5%
阅 读
策 略 阅读中能够借助上下文推测、理解词句。 5%
阅读中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5%
阅读中能够积极地展开推断、假定、联想等思维活动。 5%
阅读中能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主旨句。 5%
阅读中能够注意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5%
阅 读
兴 趣 喜欢书籍,积极参加阅读活动。 5%
阅读的内容广泛,有个人独特的阅读倾向。 5%
阅读中个人情感体验强烈、明显。 5%
阅读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5%
通过阅读能够产生愉悦感、成就感。 5%
阅 读
习 惯 能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 5%
能够根据需要通过阅读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
阅读后习惯谈论、思考阅读的内容。 5%
基本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 5%
能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阅读,查找资料。 5%
学 生
自 评
教 师
评 价
家 长
评 价
第四章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测试
阅读的过程与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测试和阅读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从视觉和思维的角度看: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理解,由理解再到鉴赏评价,由鉴赏评价再到发散延伸。
从学习者的角度看:阅读是积累知识,理解、鉴赏评价文本,构建认知的过程。积累知识中的知识是指言语知识(字词、句法、修辞等)、文学、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等。理解是指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解释、分析、概括。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是密切相关的。鉴赏评价是指对文本的语言、构思、材料、观点的赏析和评价。构建认知既包括理解和鉴赏评价还指通过阅读对生活、社会有新的感知、体验、体悟 ; 并对阅读的学习过程有新的体验和认识。这个过程的每个要素都可以作为测试的内容。据此,我们可以把测试中的阅读能力分解为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发散延伸能力。
测试的文本类型及测试内容
目前是怎样测试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呢?我们以近三年全国中考阅读试卷做分析的依据。其测试的文本类型及测试内容主要如下:
(一)古诗词(多选唐宋比较浅显的作品)
1. 概括诗词内容 如:某首词的上阙写的是什么,下阙写的是什么。概括诗人在诗中写的所见所闻等。
2. 理解思想感情 如:诗中用了两个典故各抒发了什么感情。
3. 赏析词句 如:说说诗中加点词的作用,赏析某一两句的妙处。
4. 分析写法 如:诗歌用了反衬的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 描写画面 如: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述某一诗句展现的画面。
(二)文言文(多选 150-400字的浅易短文 ,有的加注)
1. 文言虚词和实词
虚词主要有:之、其、以、于、是、为、然、焉、乎、或、而、且等。
实词大致涉及 200-300个常用词
2、翻译语句(最少 4个字,最多 25个字)如:“长烟一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知识积累 主要涉及文学常识、成语典故两方面。
4、 文意的理解 涉及主要内容、人物特点、结构层次、思想感情等。
5、 写法分析 如:文章写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6、 发散拓展 如:就文章的某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现代文学作品
用于测试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文学作品涉及叙事类散文、抒情类散文、写景类散文和小说。选材的内容依次为 :家庭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自然天地、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
测试内容主要是:词句的理解、要点的提取、结构的梳理、内容的概括与解释、写法的分析、作品的感受等。
测试题型为:判断题、简答题、表述分析题。
(四)说明文
选材内容依次为:科技环保、自然现象、文化风俗、建筑、动物世界等。
测试内容主要是:词句的理解、词句作用的解释、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要点概括、信息推断等。
(五)议论文
初中议论文测试大多选自报刊时文和随笔,篇幅较短,结构也比较简单。选材依次为:人生价值与生活态度、教育与治学 、社会与自然等。
测试内容主要是: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议论层次与内容的分析、词句的理解、作品的感受等
阅读测试点的分析
不同的阅读测试理论对测试点的分析是不同的,但仔细对比,只是说法和分类有异,实质是大同小异。下边介绍几种分析。
一、三分法——经合组织的阅读测试 plsa
(一)获取信息:在文章中找出一个或多个信息。
影响获取信息任务的难度要素:
1. 找信息的数量
2. 找信息的条件数量
3. 找出的信息排序的要求
4. 信息的凸显性
5. 对上下文熟悉的程度
6. 文章的复杂性
7. 迷惑性信息的出现和强度。
获取信息题难度的五个等级
1. 找一项或多项独立明晰的陈述性信息。
2. 每项信息对应不同标准,处理迷惑性信息。
3. 认出信息间的关系,每个信息对应不同的标准,处理迷惑性信息。
4. 找出、排列、联接多个内隐信息,信息对应多个标准,并在不熟悉的文章中,推断哪些信息与任务有关。
5. 找出、排列、联接多个内隐信息,有的信息在文章的主体之外,推断哪些信息与任务有关。处理各种似是而非的迷惑性信息。
(二)理解文意:指建构意义和从文章中一个、多个部分中作出推断和解释。
影响理解文意任务难度的要素:
1 .理解的类型(容易的—文章的主要意思—文章内部的关系—上下文中语句的意义—类推、推理—难的)
2 .文章的长度
3 .思想与信息的明晰度
4 .迷惑性信息的多少
5 .文章的熟悉度。
理解文意题难度的五个等级
1. 文章是熟悉的话题,认定主题与作者的意图,有关的信息在文中凸显。
2. 认定文章的主要思想,理解结构关系,或作简单的分类,或在局部中解释意义,有关信息不凸显,只要做简单的推理。
3. 联系各部分认定文章的主要思想,理解某个关系,解释词语的意思,考虑多种标准进行比较、分类,处理迷惑性信息。
4. 运用较难的推理去理解,在不太熟悉的文中运用分类,依靠文章整体解释部分的意义,处理含糊,与预期相反的思想及消极的思想。
5. 解释有细微差别的语言的意义,或说明对文章的充分和详细的理解。
(三)思考评价:指把文章和自己的经验、知识及思想联系起来。
影响思考评价任务的难度要素:
1 .思考类型(最容易的—把文章和经验简单连接和解释——要求假设和评价)
2 .文章以外的知识的熟悉
3 .文章的难度
4 .理解的水平
5. 把任务和文章共有的因素联系起来的明晰度。
思考类型题难度的五个等级水平
1. 把文章的信息和日常的知识联系起来。
2. 把文章和外部信息进行比较、连接,或运用经验和态度来解释文章的特点。
3. 连接、比较、解释或评价文章的特点,说明对文章的详细理解并与日常知识联系起来,或利用不寻常的知识。
4. 运用知识进行假定或批评性地评价文章,精确理解又长又难的文章的意义来联系生活。
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批评性评价和假设,依靠对又长又难文章的深刻理解来处理和预想相反的概念。
二、九分法
我国的 莫雷教授把阅读活动分为五个过程,九个测试点。见图示:
类 别 子活动名称与测试点
文章微观理解 阅 读 文章词句的理解(词句在文本中的意思)
文章语境的理解与连贯性推理(指代内容、句间的意义关系)
文章宏观
结构性阅读 文章布局谋篇的理解(层次结构)
文章写作意图与表现手法的理解 (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人物、事件的观点:文章写法等)
文章宏观
信息性阅读 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文章潜在信息的推论 (通过推理得知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
文章评价性
阅 读 文章评价与鉴赏(审美和价值的判断)
文章发散性
阅 读 文章独特的领悟与迁移(联想延伸有意义、独特)
三、四分法
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估中的阅读测试把测试点四分: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联系自身、作出评价。
整体感知是指从总体上理解文本,就是要求读者必须将文章看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对文章的初步理解。这种考查 , 会让学生为文章加个题目或是思考故事的主题。再如:用一段话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下面哪个选项最恰当地表达了故事的主题 ? 写一段话来描述文章大体上写了什么。这篇文章想告诉你什么 ? 介绍一下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
形成解释是指读者在先前形成的初步印象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 对所读内容形成更为完整的理解。读者不仅要关注文本的特定部分 , 还要把文本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测试这方面的问题包括推理两个信息之间的关系、为人物的行为或是事情的发展的原因找到依据 。
❼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1、“文体学习”成为阅读和写作的主线
七年级教科书不强调文体,试图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诗文,对不同的文体都能尝鼎一脔。八年级教科书阅读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各类文体阅读为核心,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活动探究单元更是要深入研究与文体有关的各种过程性、实践性问题。
在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文体的特点也较为突出。以八上教科书为例,第三单元后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均为汉魏古诗,与课文《唐诗五首》(均为律诗)形成呼应;第六单元后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均为宋词,且均为小令,使学生通过诵读了解小令的特征,为后面学习篇幅较长的中调做准备。
八年级教科书的写作部分也突出了文体写作的重点,除“语言要连贯” “表达要得体”这两个培养一般写作能力的专题和“学习仿写”这个改编式写作专题外,其他写作专题(包括活动探究单元的写作部分)均为文体写作。一般写作能力专题中的“表达要得体”,也基本上围绕着实用类文体展开。
2、活动探究单元改变教科书的单元组织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活动探究单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方式,它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以写作为落脚点,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活动探究单元也试图改变学生以课文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学习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一文体的基本特点,把握其阅读策略,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实践活动,则引导学生从课内拓展开去,或实施采访,或模拟演讲,或朗诵鉴赏,或揣摩台词、排演戏剧。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课文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并自主搜集、整理、建构相关知识。
3、口语交际专题为“说”的教学提供了抓手
统编教材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呈现出阶段性安排的特点。七年级教科书主要将口语交际的内容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等。
八、九年级教科书则以口语交际专题的形式对包括讲述、复述、转述、应对、即席讲话、讨论、辩论等常见的口语交际类别进行分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活动探究单元中也包含了相对独立的口语交际专题,如八上第一单元的“新闻采访”、八下第四单元的“举办演讲比赛”等。
之所以设计专门的口语交际专题,是因为目前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比较薄弱,缺乏专门的、适用的口语交际教材。从技能训练出发培养口语能力,也是一线教学的成功经验。教材的设计力求使训练序列更明晰,重点更突出。
4、文言文单元呼唤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八年级教科书开始,文言诗文开始成单元出现,其组合依据是内容与文体。如八上第三单元均为写景短文,八下第三单元均为“记”。集中编排的文言诗文更需要教师把它们当成诗文而不是文言语料来教,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积极性,要改变那种将文言文教学窄化为文言教学,又将文言教学固化为文言字词语法背记教学的做法。
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练习暗含着以下两种教学理念:第一,要利用好文言与白话的“异”,让学生通过诵读、比较来体会文言的独特魅力,而不只是急于用“翻译”跨越或消弭这种差异。第二,要通过学习文言诗文,发现古人与今人在审美、思想等方面的“同”与“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5、对学生自读的要求有所提高
经过了七年级的学习,学生理应熟悉了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自主阅读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八年级教科书对学生自读的要求有所提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自读课文的比例有所提高,每个阅读单元都安排两篇自读课文(七年级多为一篇),活动探究单元的课文则都设计为自读课文。
第二,两篇自读课文中有一篇不设旁批,只有阅读提示,更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依靠自己的力量。
第三,课后练习、阅读提示中推荐的阅读篇目数量有所增加(文言文课文也有推荐阅读篇目),类型也更丰富,除了课文的出处、同类型作品、同作者作品外,还有像《〈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这样的浅易研究著作。
6、课后练习的探究色彩有所增强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中的课后练习也需要有所变化,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不断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7、新开发了一批课文
统编语文教科书选文以经典为主,旨在使学生多接触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选文强调时代感,下大力度开发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有一定经典性的新课文。有的单元甚至全由新课文组成,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7)初中语文学习者特征分析扩展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原则:
1.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终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发挥语文教科书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
2.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
统筹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体现循序渐进、浸润渗透的编写原则,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3. 遵循语文教育基本规律
遵循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突出语文素养的理念,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勤练笔,在语文实践中体会、发现语文规律,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
4. 坚持选文文质兼美
选文坚持文质兼美、适合学习的原则,强调选文的典范性和高品位,同时注重选文的时代性,力求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成果,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❽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一、 教育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民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二、 教学内容和要求(一)阅读1、 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2、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3、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4、 在新闻记者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5、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6、 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肋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7、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8、 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利用其它工具和多媒体。(二)写作9、 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12、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13、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1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是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三)口语交际15、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重对象和场合。16、耐心专注地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17、讲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18、复述转述,力求完整准确;讨论发言,围绕话题,简洁明了;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四)语文常识 19、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单句的成分(主、 谓、宾、定、状、补),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择、因果、假设、条件,限于二重)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20、了解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的一般用法。 21、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 22、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五)课文 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也有适当比例,同时兼顾外国作品。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每学年课文应不少于60篇。(六)课外活动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读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三、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一)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二)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五)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四、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语文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五、 教学设备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初中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配备必要的教学挂图,和教学辅助资料,订有相当数量的报刊。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片、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发、制作教学课件。
❾ 学习者分析怎么写
例:
【概述】
《自己去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14课。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飞翔。故事内容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5、学生已经认识“氵”、“口”、“心”三个偏旁和“自”、“己”、“吧”、“那”四个生字;
6、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7、学生能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写故事,并乐于表达。
英语
【来源】《Shapes》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第三小学 崔凤云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起点英语一年级下册Unit 15 shapes中的第二课时,新单词有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twenty,主要句型是How many …… can you see?I can see……。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2、学生已经学习了square、circle、 triangle 、rectangle等关于形状的单词和句型;
3、学生对one、two、…… ten的英语数字已经非常熟悉;
4、学生对how many …… can you see?what are they?等句型非常熟悉;
5、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
6、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英语的听读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7、学生对于ppt talking和picture talking的呈现形式感到很好奇。
数学
【来源】《日历中的方程》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任佩宇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日历中的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始课,它既是第三章第六节探索规律和本章前两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继续,又是学习本章后几个实际问题的开端,更是今后学习函数等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
物理
【来源】《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广西柳州铁路一中 全国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
【概述】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小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下的内容。是学完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后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广西柳州铁路一中的高一学生;
2. 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 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4. 学生已经学过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5. 学生能够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6.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零碎的关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例子。
化学
【来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佛山市第十二中学 化学科 莫志强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课题3。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本课题的重点是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难点是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佛山市第十二中学的初三学生;
2. 学生对化学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3. 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 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5. 学生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对各种气体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6. 学生对各种燃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了解不多。
生物
【来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 董会荣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节课为初中《生物学》北京版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中的第一节的一个实验。本册教材第二章介绍了实验法的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本节课是对实验法实验设计的运用和巩固,为以后进行实验设计打下基础;本实验的结果为下一节“根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打下知识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会对学生以后运用实验法设计实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中学七年级的学生;
2. 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喜欢交流;
3. 学生已经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中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有水分和其他的物质,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很大,但对溶液及其浓度的知识了解不多;
4. 学生在以前运用实验法进行过简单的实验设计,但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都不是很强。
历史
【来源】《走进“纸”世界》 石景山杨庄中学 王巧兰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走进“纸”世界》是一堂关于纸的世界的主题课,本主题源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把“造纸术”定为主题是基于以下2点原因:一是造纸术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代表着秦汉科技发展水平。而教材对造纸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之后,难以对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影响等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二是纸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地球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纸的发展,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造纸术的过去;还可以从中反思现代人对待纸和自然资源的态度等。
本节课重在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多角度地探究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在探究中认识体会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初一的学生;
2.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3. 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理解造纸术的影响有一定难度;
4. 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
5. 学生具有半学期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计算机操作熟练,具有初步的网上学习的技能;
6. 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地理
【来源】《地球的震颤—地震》 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袁洁 来自石景山04年主题资源大赛作品,有改动。
【概述】
本节课属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市》中第五节——《地震的威胁》中的一段内容,包括“北京是地震多发区” 、“地震的发生”、“防震和抗震”三部分,“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包括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其中“地震的危害”是重点内容,“防灾减灾”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在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保护自己,脱离险境。本节课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拓展。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生活,万一灾难来临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把灾害减到最小的程度。
防灾减灾,作为普通的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一学生;
2.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
3. 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
美术
【来源】 《从招幌到现代广告》 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 张振利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视觉传达作品欣赏》内容的一节关于广告设计与创意的美术课。计划一课时,45分钟。本次课的重点是广告创意,难点是如何设计广告语,如何设计文字、搭配图文。本设计中主要通过广告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广告作品了解设计方法及设计技巧。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的初一学生;
2.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广告,但是对广告的艺术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
3. 学生对广告设计有着浓烈的兴趣;
4. 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❿ 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是一个为高中打基础的过程,初中最后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高考.当然,学好语文的技巧能够让你在考试中比别人高一等.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关于怎么学好初中语文的方式方法吧!
诗歌鉴赏套用术语
一般学好语文还是要多写,多看的,需要写作,需要背诵书当中的一些古代文,这些都有助于你考试的时候提高自己的成绩.所以呢,请一定要多写多看.
上面这三种学习方法都是关于怎么学好初中语文的,希望大家呢,可以借鉴一下.最后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成绩,考上理想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