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人教版)
初中(50篇)
1.孔子语录《论语》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潜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
高中(14篇)
51.劝学荀子
5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53.师说韩愈
54.阿房宫赋杜牧
55.赤壁赋苏轼
56.氓《诗经》
5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58.蜀道难李白
59.登高杜甫
60.琵琶行白居易
61.锦瑟李商隐
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63.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64.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❷ 有高中古文诵读比赛稿子吗要串烧,有主题,最好有气势,4-5分钟
大江东去⑵,浪淘尽⑶,千古风流人物⑷。故垒西边⑸,人道是:三国周郎版赤壁⑹。乱石权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⑻,小乔初嫁了⑼,雄姿英发⑽。羽扇纶巾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⑿。故国神游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⒃。
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
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1),浪花淘尽英雄(2)。
是非成败转头空(3)。
青山依旧在(4),几度夕阳红(5)。
白发渔樵江渚上(6),惯看秋月春风(7)。
一壶浊酒喜相逢(8)。
古今多少事(9),都付笑谈中
❸ 古诗词背诵比赛形式
一、 活动复主题:
诵经典诗词,制扬传统文化,做文明少年。
二、 参赛对象:
一至六年级学生。
三、 比赛时间:
5月27日早读课。
四、 比赛地点:
各班教室。
五、 比赛内容: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
六、比赛形式:
每班随机抽取四人背诵。从(1)班开始,依次进行。
七、评分标准:
1.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正确把握诗词节奏。
2.背诵熟练,语调把握好。
3.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正确把握诗词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
4.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得体大方。
八、比赛评委:
一年级:二年级语文老师;
二年级:一年级语文老师;
三年级:四年级语文老师;
四年级:三年级语文老师;
五年级:六年级语文老师;
六年级:五年级语文老师。
注:请每个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全程参与整个过程。每个老师一定要准时到达,个人自主打分,然后取平均分作为班级竞赛成绩。
❹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个步骤
以定风波为例
课题:《定风波》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1
提供者:尹区英
单位: 榆次四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
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
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
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
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
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知人论世:
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
(1)基本信息
(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
(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
2.论世:背景链接:
(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体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
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
丨 情感:狼狈不觉
→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
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
→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
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
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现手法:
①
以小见大
②
曲笔
一语双关
③ 对比
④ 隐喻寄托(象征).
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
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评价归纳
定 这人:苏轼
风 这景:风雨
波 这情:旷达
课堂练笔/课后练笔
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
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
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
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
波 这情:旷达洒脱
❺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哪些必备古诗词
1、《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
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采桑子 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七律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浪淘沙 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❻ 第一次参加诗词大会比赛要准备什么东西
把自己的诗词本拿出来看一遍就行了
别刻意背,反而记不住的说
❼ 高中语文古诗词必备知识点
古诗歌鉴赏知识点
1、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2、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4、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对比、双关、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 6、表现手法
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衬(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联想想象、白描、悬念、比兴、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分析手法: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 7、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以乐景抒哀情等。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比兴。
8、描写(写景)方法—— 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白描、虚实、不同感官、比兴。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 怀古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前加“咏”,或后加“怀古”、“咏怀”等。)
2、思想内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1、抒情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2、写法是白描、衬托。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边塞战争诗
1.形式标志:题目有“塞”、“征”、“军”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表现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感叹光阴易逝;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❽ 高中语文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办法
中语文: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一、了解背景。古诗语言精练,篇幅短小。诗人一般不可能交待写诗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就必须向老师、家长或书本求教,为理解诗意、进入意境扫清障碍。如学习《梅花》一诗,如果了解了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复杂心情的表白,那么你对诗中梅花凌寒独自怒放的意境就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二、理解词句。要进入诗的意境,必须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古诗的意境,往往是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因此抓住这类词语,分析、理解其所蕴涵的意义,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打开诗人情感的大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被人称好,为什么?如果换用其他同义词,就没有“绿”字那么形象、生动。看到这个“绿”字,就让人似乎看到一阵春风刚过,随即出现一片翠绿,整个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中折射出诗人思念春光旖旎的江南,急欲回去的心情。此类例子很多,如:“月出惊山鸟”的“惊”,“僧敲月下门”的“敲”等,举不胜举。由此可发现,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大多数是动词。因此在鉴赏时应多注意动词。优秀的古诗中一般有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名句往往是理解内容的关键。
三、想象补白。诗歌的思路具有跳跃性的特点,这给理解诗意和体会意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同学们要善于展开想象来填补因“跳跃”而形成的句与句之间的空白,从而更好地“入情悟境”。如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针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句,大家可以提出“谁问”“问什么”“言者是谁”“‘师’是何人”等问题进行补白。
四、品析修辞。古诗中有不少诗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同学们应仔细品析这些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