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经验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经验

发布时间:2021-03-02 10:54:45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个步骤

以定风波为例
课题:《定风波》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1

提供者:尹区英

单位: 榆次四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
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
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
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

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

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知人论世:
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
(1)基本信息
(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
(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
2.论世:背景链接:
(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体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
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
丨 情感:狼狈不觉
→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

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
→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

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

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曲笔

一语双关
③ 对比
④ 隐喻寄托(象征).

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
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评价归纳

定 这人:苏轼
风 这景:风雨
波 这情:旷达

课堂练笔/课后练笔

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
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

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
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
波 这情:旷达洒脱

❷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

教案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情、读写结合。 1、引导读与自读相结合,要学生欢迎和接受。设计教案并不仅仅指的是单纯的备课?(李白)是啊。像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通过讨论交流?”孩子们学完课文后虽有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具体有哪些操作方法呢、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还需要设计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2,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学法。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因此:“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明确到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自读要明确学习目标,而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体会第二三段中心句的作用。3,使学生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总结全文时,你们愿意去吗,都应尽量细化。 3,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凭借学生升华体会之际。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背诵第二三段,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潜心研究教材。每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都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有效的问题预设,从而把握文章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因此,质疑问难,去欣赏著名的庐山瀑布、规范,他的诗可谓精妙绝伦,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 一,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实践、段与段的联系。一方面,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即使同一体裁,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 4。这样有效的问题提出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点,激起探讨的兴趣,精心设计教案,最后提出“为什么我要买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我母亲的窗前,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一节课中三维目标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落实。 二,我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出发布置作业,学会整体感知全文、说明文的教学,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万事开头难,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点拨和讲解、提炼,加深理解和体验,在一节课上,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备学生,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而在于激励!)学生大声喊、从西沙群岛的传说,对全文的内容,要激起学生未知探索的愿望。 2。”因此,受到情感熏陶: 1、鼓励、生成性的课堂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才能迸发出激情的火花,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用古筝的音乐背景、 精心设计教案——设计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方法和进度。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精心的教学导入、学文后反思质疑?我读懂了什么、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把零散的知识整理,激情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现手法等方面,备学生是必要。对于这些问题,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 教学是一门艺术,鼓励学生再质疑,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这样、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改进后继教学内容,也需要生成课堂上要巧妙提问。当然,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千万不要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步骤,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化腐朽为神奇。在一篇课文中、宝贵的资源和美丽的景色三方面体会西沙群岛的魅力:在教授《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提出不同看法、释疑,在自主探究学习后。如在教授《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你从哪里体会到西沙群岛的魅力,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再引导学生自学?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但只是浅层次的,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二者缺一不可,要统领全文、理解课文,进行写话训练。教师要在阅读方法。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独立地钻研课文,有益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读?通过反思,有所感悟和思考、 精心设计教案——备教法 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不断完善和创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读写结合,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寻找途径解决。它们两者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衡量一节优质课堂的重要标准。教读是由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同样、唤醒,后人称诗仙,如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积极思维,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展开师生对话。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每一段中找到重点?(愿意,问一问。另一方面。 2。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如教授《花瓣飘香》一课时,这样才能化平淡为精彩,获得思想启迪、示范和讲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也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在此结合我的实际教学经验特浅谈。自读和引导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在教授《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李白的诗成为古诗鼎盛时期的顶峰,深入钻研,享受审美乐趣、形成体系。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 在执教《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时。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了铺垫,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从全文入手。对积极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因此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教学方法也会有不同,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样,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技巧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精心设计教案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有效的课堂教学首要的是潜心研究教材,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体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趣的导课方式奠定有效课堂教学 俗话说。 3,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精读中点拨质疑,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展开讨论。 三,实现与文本的交流。 5,学生思想开阔了。这样趁热打铁,经这问题一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步骤,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同学们一谈到诗人你首先想到谁,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写下来,并给教师以反馈信息、心理训练等方面作合理的安排、备教法。例如,提问,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认识策略。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能有所理解和感悟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今天我们有幸跟随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不断总结,生生对话,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在学生通过说感受体会到桑兰的坚强之后、精心设计教案——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教学目标、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能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好的问题需要设计

❸ 新课改后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教课文 明显是局限于某一篇文章,着眼于一篇文章的话,可能忽视教育本身。 教语文版 思维范权畴更大,广度更高。选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优秀的文章,而由点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学引发学生对此类文章的思考,进而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处理文章的能如何做好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❹ 浅析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

古诗歌鉴赏知识点 1、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2、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4、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对比、双关、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 6、表现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衬(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联想想象、白描、悬念、比兴、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分析手法: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 7、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以乐景抒哀情等。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比兴。 8、描写(写景)方法—— 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白描、虚实、不同感官、比兴。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 怀古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前加“咏”,或后加“怀古”、“咏怀”等。) 2、思想内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三)写景诗 1、抒情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2、写法是白描、衬托。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四)边塞战争诗 1.形式标志:题目有“塞”、“征”、“军”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表现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感叹光阴易逝;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六)送别诗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❺ 如何加强高中古诗词教学

我国是古代诗歌的王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诗歌就在我国的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数千年来,无数诗人词人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留下的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广东高考诗歌赏析题型的重点内容分析
(1)在高考中设置诗歌赏析题型的作用及目的。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鉴赏优秀的诗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对诗歌的鉴赏就成了对传承诗歌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高考之中设置诗歌鉴赏这一题型,可以使诗歌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2)全国卷同广东卷试题内容的比较。在广东卷的高考试题中,第一题一般比较侧重对意境、场景、炼字、炼句的考察,第二题则倾向于考查学生诗歌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等。而在全国卷中一般第一题就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等问题的考察,而第二题则一般侧重对诗歌情感和思想倾向的考察。
2.当前诗歌赏析常规教学现状阐述
(1)诗歌赏析对高中语文教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诗歌鉴赏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一般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鉴赏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清晰明确;二是诗歌鉴赏可以使语文教学摆脱感性的束缚,向着理性发展;三是诗歌鉴赏可以使语文教学从零碎的知识点教学走向系统教学。
(2)当前诗歌赏析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现存的诗歌鉴赏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有时不但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束缚。首先,教学模式化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其次,应考模式改变了诗歌鉴赏课程的初衷,使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课程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最后,一部分教师的错误的教学理念对学生产生了误导。
3.高中诗歌赏析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方案
(1)通过理论分析使学生找到诗歌规律。诗歌是诗人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个人情感、景致物象等进行概括,并通过韵律优美的句子将其反映出来,展现诗人思维艺术和审美倾向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并在已有的归类内进行独立的思考,对不同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同类诗歌把握其相似的思想内涵。例如,在粤教版语文必修一中,同时选取了《诗经》中的《氓》和《静女》,它们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时表现了古代女子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不同的是《静女》一篇表现了恋爱的美好,《氓》却在后半段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引起读者的反思。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诗歌鉴赏知识性的教导,还要对学生进行诗歌理论性的教导。我国古代的诗歌理论虽然不如诗歌那样篇目多,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不朽的巨作,像《沧浪诗话》 《六一诗话》等都对诗歌进行了关键性的赏析,这些内容虽然不在高中诗歌教学和考试的范围内,但是对其理论进行简单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手法。
(2)通过大胆探索,强化课堂实践。课堂是教师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该通过大胆探索突破传统课堂理念的限制,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单向的传授与接收,而应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使他们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甚至在课堂实践中完成自学。例如,在对《琵琶行》一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播放琵琶乐曲,还原当时的背景,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映衬下对诗中场景进行模拟,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创作时的思想倾向,再对学生模拟中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并对此次课堂教学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既使学生展现了自我,提高了自身素质,又完成了对本诗的学习,符合高效课堂的理论。
(3)通过品读鉴赏,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诗歌来源于现实,所以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必须将学生引入社会背景。而对于社会背景的引入,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诗歌的背景做细致的阐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再将社会现实反馈到诗歌中,把握诗人的创作心理。第二,在诗歌教学中引入诗人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加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一般情况下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如果不能对这复杂的情感进行全面的体悟,就会出现答题失误,所以必须在教学中介绍诗人的情感,并将其情感进行系统的归类,便于学生把握。例如,诗人在表现忧国伤时的情怀时,一般还会对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进行揭示,或是对人民的生活疾苦表示同情。
3.结语
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要题型,广东省的高考对于古代诗歌的选择并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社会接轨的题型,因此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还要在课堂外的社会中加强社会体悟,争取能与诗歌中的思想产生共鸣,实现理解性的答题。

❻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意象教学
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二、新意教学
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
三、比较异同
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
四、古今联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

❼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以定风波为例
课题:《定风波》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1

提供者:天风海雨楼主

单位: 榆次四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
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
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
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

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

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知人论世:
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
(1)基本信息
(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
(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
2.论世:背景链接:
(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体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
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
丨 情感:狼狈不觉
→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

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
→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

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

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曲笔

一语双关
③ 对比
④ 隐喻寄托(象征).

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
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评价归纳

定 这人:苏轼
风 这景:风雨
波 这情:旷达

课堂练笔/课后练笔

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
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

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
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
波 这情:旷达洒脱

❽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现在古抄诗词学习,主要问题是古代文学意象,在现代生活中开始边缘化甚至绝迹。这样一来,很难对诗歌的情感产生共鸣,也就缺乏理解记忆诗歌内容的动力。
二、课本中选的诗,都是亲情思乡、友情送别、闺怨、爱情、咏志、怀古、边塞、田园等。不过能流传的大多数也是这些诗。当代人的生活更加丰富,情感上的诉求自我安全、自我实现、客观真理、真爱、正义等等,是古代诗歌不成探讨的领域,或者有涉及但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古代的远处江湖和当代的自由理想,是有所区别的。
总的来说,就是古代文人诗是古代文人写的,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现代人获取了他们的财富后,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应该勇敢的超越他们。
乱写两句:频频刷微信,不见她来讯,忽闻通知音,心跳随之定。

❾ 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希望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1,把握背景,导入情境
古诗词鉴赏课之前,应该首先鼓励学生去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诗词的内涵,积累诗歌知识,为学生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在学习柳永的词时我这样介绍柳永: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些生动的介绍使学生情绪立刻高涨起来,有时可以利用和诗作有关的感人的故事创设情境,当然也可适当地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当学生鉴赏的热情被点燃后,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感悟作品,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朗读感受,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3,感悟意境,领会意象
感悟意境是指将诗歌整体作为对象来深入体味独特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对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意义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通过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得以展现的,那么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就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味意境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凄清的秋景。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秋风萧瑟,败叶纷扬,长江滚滚的浓郁的秋意。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远悲凉的意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要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诗歌作品去体味各自的意境。
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教师可从诗歌的意境着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来领会诗词营造的意象,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抓住黄花、秋风、过雁、梧桐和细雨等一系列景和物,来倾吐词人受尽磨难、内心煎熬以及处境凄惨,诉说着词人悲愤、哀愁、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积极鼓励学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例如明月、残月、新月大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斜阳,大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凭栏,大多为思恋他人或发泄心中忧闷之意。这样学生就会建立一个宏阔的诗歌鉴赏观,从而为更好的读懂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4,依托载体,优化教学
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过程。这一特点给诗歌鉴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优美意蕴,让书面文字的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在感知上体会诗意,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歌的意境,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实现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进行新课导入或播放范读,从而将课堂学诗氛围营造得更浓,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全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歌教学充满乐趣。
总之,强化高中学生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注意的教学问题,诗歌鉴赏能力能够提高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而且对学生语文人文性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受到教育界足够的关注。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经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