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发布时间:2021-03-05 14:30:40

A.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摘要:德莱登描述抄想象袭力时说想象力犹只灵巧犬狗蹦跳着疾跃过记忆原野终扑向所狩猎猎物……段形象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想象力威力想象力新课标下学生重要能力我们必须认真培养何培养呢我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认我们从下面三点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表象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表达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农象重组形成想象能力等来求得

B.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标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如何为促进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优质服务研究?本课题想通过积极构建新的课外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学初,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及课标为中年段学生提供的阅读推荐,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制定学期阅读计划,推荐课外读物。对这些文章,我们平时是采用 “读-记-说-写”的模式进行引导。升华读书,亦可尝试进行创作。具体为:精选诵读语段,在阅读时间上,坚持做到时间落实。每天安排20分钟语文课读书,每月一次集中盘点大诵读。在选择兴趣阅读中,我们精心选择了多部儿童文学名著推荐给学生。使每个孩子每天读半小时以上的书报,此项工作积极寻求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每个假期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假期前举行假期大量阅读总动员,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家长们的支持,使学生在假期里能与书好好交往。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习得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做好四个结合:1、读与思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只有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2、读与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3、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全。扫清阅读障碍,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良好习贯。4、读书与卫生习贯的培养相结合。教育学生要保持书本清洁,注意翻书和用眼卫生。课外阅读指导要与学生写读书笔记有机结合,积极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及时进行阅读信息反溃。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经历,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能力。

C. 如何在在新课标指导下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转变思想观念,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激版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要多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要注重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要多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主张及意见建议。

D. 怎样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语文教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结合教学实践,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尊重主体,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权。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获得发展,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要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怎样用。作为教师应提供各种条件,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念。

如何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呢?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选择学习的方法等等。例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全文,边读边想,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然后喜欢朗读的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喜欢画画的也可以把这种美景画下

来,喜欢唱歌的也可以编写歌曲把美景唱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唱……他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读得有声有色,画得栩栩如生……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有了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乐于参与探究学习。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要创设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的应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言、争辩、探究。一旦学生看到自己的探索成果,就会产生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莫高窟》时:

师:同学们,藏经洞中曾藏有什么文物呢?

生(纷纷举手):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师:回答得很好。

师正要继续讲述下去,只见一学生高高举手。

生:老师,我还要说。

师:(略作停顿、意外地)很好,请说。

生:藏经洞中藏有‘结晶’。

师:哦,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这些文物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师:好,这位同学读书真细心,想的真巧妙,连老师没发觉的地方,他都发现了。老师要向你学习!大家要向他学习!

(这位学生喜气溢于脸上,整节课思维活跃,不断举手发言。)

对于学生的一些反常举动,教师应该像呵护尖上的露珠那样细心谨慎。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给予充分肯定,这样民主型教师高度重视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三,树立信心,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作为新世纪的下一代,他们的知识水准、能力水平不能只停留在教师教的基础上,他们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知的途径,这对他们来说一生受益。在教学中,不在于教师教多少,关键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要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尝试成功探究的喜悦,给学生树立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呢?教学中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质疑问难。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应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开始,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大家讨论、解决。如教学《陈增巧破巫术》时,对于课题学生展开了质疑,学生问:“陈增破的是什么巫术?”“为什么说巧破巫术?”“还有比陈增更好的办法吗?

”针对这些有价值问题,学生就有了探究学习的目标,因此,接下来的

E. 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

一、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运用不同于以往的方法策略。在这一点改革上,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新课标下的核心,则需要重点去培养和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摒弃旧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表现在教学课堂上,同时也要跨出课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把课堂和生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知识扩大化而不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借助一些新型教学工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等。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联系未来,让他们的语文知识不仅受用于现在,更重要的是能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使他们的语文素养有一个本质上的提高。
二、新课标下转变教学观念
1.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教师也应是新型的教师。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这种时候就应该主动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与学生们像朋友一样融为一体的大哥哥大姐姐了;教师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们中间去,在与学生共同讨论中去教给学生知识。教师转变自身角色,运用新型的教育理念才能与学生更好地交流,从而促进他们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标对教育的新要求;才能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尽快的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以及明确新课标对他们自身的要求。
2.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首先,教师应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索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新课标下对教师的要求是,把课堂回归到学生自己的手中,教师交给其学习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自己去学习;同时,教师要秉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看到学生们的个性与自身需要,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
3.教师教学课程的转换。教学课程的设计包括了学生和教师这两类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都共同参与了课程的设计,新课标下,教学与课程应充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我们的课程设计,使教学与课程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局限在课本中,应本着创新的态度去品读教材,鉴赏教材,在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交给学生实用的课程知识,以此来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也锻炼他们的自身能力,使学生们在新的教学课程下爱上学习,同时也爱上对语文的学习。
4.教师教学对象的转换。新课标下,学生的发展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内容,注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师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看到每位学生的优点与缺点,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优点要加以赞赏并鼓励其照着自己喜欢的方向继续发展;对学生的不足要悉心劝勉其改正,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改正不足。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对待学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使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新课标下的教学对象的转换所带给他们的影响和收获。这一点可以促使每位同学都可以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发挥优点、改正不足中去共同提升自己,从而也有利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本着创新的原则,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创新的特点,如:教法和学法的创新。语文教学,需要的是活跃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学在充分发挥创新的基础上必然会带动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参与教学课堂的热情,使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更加有激情。
2.构建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课堂。新课标下的新型教学课堂应更妙地把学生和教师充分联系在一起,让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传递知识,摒弃传统的“教师独讲、学生专听”的教学理念。初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学生去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交流自己的思想以获取更大的收获。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与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对当代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学理念、教学课程以及教学对象,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构建创新与师生交流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锻炼自身能力,学习最为有趣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则变的更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做好课堂改革,以一个全新的教学课堂来使初中语文教学迈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从而受益于学生,也受益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

F.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马运果/河北省大名县实验学校 【摘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原有的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当今“教”与“学”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下,应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策略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此《纲要》为新课程改革指明了基本的教学方向。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间的思维、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之问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将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某种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能够自主的感受、欣赏以至热爱上语言文化的魅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路者。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两者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对话”这一理念,是以交流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每个学生因为受诸如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等因素差异的影响,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异很大,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话题的理解常常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对阅读教学进行评价时,以“标准答案”判分,强求结论统一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二、尊循学习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三者之间的交流,而作为主体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生理、心理、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地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接下来将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课本中的课文为例,阐述具体做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控制在一个基准上,可能会导致“课堂非常热闹,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 因此,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 凡是被选人新课标下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抒发感情,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精挑细选,并且结构严密。对文内的语言进行了修辞炼句,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作出了独具匠心的安排,而这些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萧乾的《枣核》,此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同时被安排在课本第二单元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 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们在素质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如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指出的那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种“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只有使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才会得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三、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思考,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英国哲学家宾沙夫茨伯里说过:“在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变化莫测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关系。”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同时,老师、学生又都由文本而联系起来,老师既启发学生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而达到教学相长。体验之思,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中完成。课堂上,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老师予以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学生则在老师的启发下,或者在讨论中,在相互启发下,使体验更靠近课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虽然各学段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这四者中,感受与欣赏、体验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与评价,则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体验与探究可以有些侧重,但不可偏废,要有机结合。既使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以感受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赏,甚至是评价。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人教版的低年级语文修订教材中,编者就力图体现这一点,如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要求“说说可爱的小葫芦原来为什么都落了”,就含有探究理解原因的意思。《四季的脚步》中“你喜欢哪个季节?画一张画告诉大家”这一题,就含有欣赏的意思。《狐狸和乌鸦》中"说说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这一题在对乌鸦上当原因的探究中就含有评价的意思。“乌鸦喜欢听奉承话”,既是对乌鸦上当原因的分析,也是对它的评价。将来,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本中,对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有机结合一定会体现得更充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结合中引导体验之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它是体验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阅读反思”,即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学生在阅读期待后提出问题和进行大胆假设,然后在阅读中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和对大胆假设进行小心求证。阅读反思,就是对上述的阅读过程进行再思考,看求证的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而所谓“批判”,是分清在阅读过程中,哪些体验与探究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有效思维,哪些是无效思维。阅读反思和批判,是更高层次上的体验之思,它是学生“有创意的阅读”的基础。体验之思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中进行,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和写作中,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进入初中刚一年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我在教《猫》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1).你养过猫吗 (2).你长这么大受过委屈吗 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 (2).文章中的第三只猫死了,它的死除了作者的错外,它自己有错吗?我们应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哪些教训呢?学生回答:应该进行自我完善,做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则就无法面对将来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笔者认为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趋向。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从初一开始我就训练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编书,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来调动他们创作的情感。到初二时每位学生已出了六本书,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多么自豪的事啊!有学生在书的序言中写道:“每次出书,都有一份喜悦的心情;每次出书,都有一份无尽的期待;每次出书,都有一种莫名的满足。这就是出书的心情。或许我的文笔幼稚,或许我的条理欠通,但我相信,我的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欢乐。愿我的文章能使您暂且放下所有的烦恼,与蓝天白云一同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不敢说她能使您难以忘怀,更不敢说能使您看后心旷神怡,我只愿您能满意这份小作,也希望您能给我提出不足之处。”这真是他们在用自己稚嫩的笔倾诉啊,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我都很感动。同时,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课带领学生进行名家名篇的阅读,要求当堂写出读后感。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有的学生还写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例如有学生写道:“关注你自己,所谓‘各花入各眼’,只要有自信,美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表露出来了……相信每个人都是美的,一旦发现他的美,你就有意外的惊喜哦!”这只是第一步。 把阅读教学放在语文教学中考察,它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在新的文化、经济背景下,两种语文素质尤为重要:a、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在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这样一个相对落后和弱小的民族,若要求得独立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必需要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b、语文创新意识和能力。二十一世纪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创新,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种把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阅读课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课、记忆课、训练课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索然;那种把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的发展,化解成为一切为了应试的做法,必然阻断学生的创新之路。把阅读教学放在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它必须符合培养新时代个人主体性的要求。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整体变革需要人的解放,个性的解放需要自主、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高度创造性和责任感的个人主体。而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是从根本上忽视和压抑的个人的主体意识,这种外部强加的训练模式,目标化的客观教学过程,必将践踏学生的个性、自由、责任。 因此我们要建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论,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

G.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复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制堂教学的导向和核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引领作用。它指引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语文教学必须先具备好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围绕“目标”安排教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块。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三大目标选择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内容重组,使三维目标互相促进,有机统一。

H.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有哪些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和实现这些目标

发布者:陈应添发布日期:2011-05-14 09:04:15.0 (一)把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特点 1、人文性 2、实践性 3、民族化 我们先看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1、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是一个人文性的课堂,这是由语文课的语文的特点来决定的,语文本身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人类文化的传承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的精神领域在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它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另外,语文本身在接受的层面上来讲,又有因人而异的特点,也就是说,对语文的阅读的内容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有人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读者的眼中,能演绎成心中所认识的那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我们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带有个人的强烈的色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它的多元性,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对同一个阅读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理解的多层性,例如,我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在少年时代读《背影》,可能仅仅认识到的是一种父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如果到了青年时代,可能就会对这个爱的认识又要加深一层,如果到了中年,可能会被这个爱深深的打动,到了老年,可能又会为自己拥有了这份爱而深陷其中。所以说,即使是同一个阅读材料,由于读者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化,他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语文的学习具有多层性的特点,这种内容本身的特点,具有传承文化的特点,而理解上又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性,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必然就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这种强烈的人文色彩又必然的会反映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反映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就会体现三个特点: (1)对学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这种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由语文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我们前面说过,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的精神领域起作用,因此它必然对人起着一种熏陶和感染,这种熏陶和感染我们又要注意,它不同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带有灌输的特点,因为一个孩子在他对世界观的形成的过程当中,起初阶段可能是空白的,我们就通过我们的教育让他对外部世界产生认识,这种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实践,就形成了他的世界观。而在语文教学当中,它不同于思想品德,不能灌输,不能强制性的灌输,它体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浸染,也就是说,像一匹布摆到染缸里,浸泡在其中,慢慢的吸收染料的颜色,最后成为染料的那种颜色,是一种浸染的过程。 (2)确定学生的价值取向 教学内容本身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起了一个定向的作用,这种价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生价值的取向 语文课上所展现的阅读的材料,往往是古今中外的传统的、优秀的一些作品,在这些优秀的作品当中,展现的是人类的最高尚的文化,这种高尚的东西对接受者来讲,必然就影响了接受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它会对接受者或者是学生的人生价值定向起作用,而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它还不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学,更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呢?是对一种文化价值的定向,作为一个民族,必然有着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它长期的传承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且通过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 本民族的人缘,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传承的形式,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它承担的就是这样一个任务。所以,我们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小而言之,影响学生个人的终身的人生价值定向和文化价值的定向,大而言之,又可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道德的价值倾向,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的定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传承我们的文化上,把我们民族的和国外优秀文化,一步一层地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的文化。假如说,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或者对国外的优秀文化采取一种虚无的态度,那么我们的学生必然会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或外来文化采取一种虚无的态度,这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现象。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通过我们的价值取向,确定学生的价值取向。 (3)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我们前面说过,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对语文阅读材料所产生的体验,应该说是独特的,我们也必须尊重这种独特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个情形就是:对文章的理解也好,对语段的认识也好,强求一个一致性,这个其实是有违人的阅读的本质特点的。语文的教学又不同于理科的教学,理科的教学强调一致性、强调唯一性,例如,在我们的算术教学当中,一加一等于二,你不可能再得出别的结论来,如果你得出了别的结论,你的理解就有了问题,可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唯老师、不唯教材、不唯教参,而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带有列强的个性色彩的体验,只有这样,这种语文教学才回归到最本质的特点。 2、实践性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实践性的课堂,因为我们的语文本身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具工具,因此它决定了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体会一下,语文所具备的能力是听、读、说、写这四个主要的能力,听、读是信息的接收,说、写是信息的输出,这种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输出构成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最基本的手段,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它就具有了强烈的工具性的色彩。说到语文的工具性,又反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就带有强烈的实践性的特点,这种实践性的特点具体的表现为两种形式: (1)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始终不渝的坚持一条,就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体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课堂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在交际能力上获得提高。很多语文老师容易把语文课堂当作展示自己的个人才华、个人学术修养的舞台,这是错的,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阵地,同时也是展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老师应该是舞台下的导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员,舞台上的演员是我们的学生。再打个比方,如果说我们的课堂是一个竞技场的话,那么在竞技场上展现自己才能的是我们的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就是运动员,而老师应该是运动场下的教练,我们应该通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展现,从而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才能和才华。 (2)语文知识传授突出其好用性 这一点也是对语文学科教学当中,与传统教学有着很明显区别的。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很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它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条理性,因此,在学生学语文的时候,要从语素讲起,然后讲到词、短语、句子,句子还得分单句和复句,然后再讲到句群,再讲到篇章,再讲到全文,这从单纯的研究语言构成的角度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是不是有必要呢?在新课标当中就特别提出 了一个要求,就是不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运用的方法,并且能够比较熟练、比较成功的来运用它的母语,而语言本身的系统的知识,应该是专门研究语言的专家们去研究的事,但是我们并不否认知识本身在形成语文能力当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了要重视语文知识传授当中突出它的好用性,好用性怎么来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能用得上。 ● 所学的知识能够接受得了,并且会运用。 如果从运用得上了角度来讲,可能从语素一直到篇章结构都是能用得上的,但是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要求会非常非常的高,脱离了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这个好用就强调了对学生来讲,他还能够用得上还必须是会用,也就是说,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是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毛老师在《感受自然 抒写自然》这篇课文当中,在知识传授所做的实践,可以证明这一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毛老师课堂教学片断。 刚刚我们看了毛老师在她的课堂教学当中是怎样传授写作知识的。写作在学生的语文实践当中,有些东西可能是自然习得的,也就是说,在长期的母语环境当中,在长期的母语阅读当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些东西,但是,作为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地依赖于这种自然形成的基础,当然,这种自然形成的基础是我们必须加以利用的一个有利的条件,而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传授相应的知识,毛老师在她的课堂教学当中就传授了写作的相应的知识,这个知识对于学生在这个阶段写相应的这个内容,应该说是非常有用的,同时也是非常好用的。这堂课的实践证明,学生在掌握了毛老师所教的内容之后,能够很快的加以运用,并且在写作的实践当中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去实践、去践行,所以写作的收获是比较明显的。 综上所述,一个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特点,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反映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活动的课堂,是学生形成能力并且展现他的素养的课堂。另外,还应该是在形成能力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着重强调的是知识的好用性,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说到传授语文知识的好用性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它和相关学科的区别,比如说,它和同样是人文学科的《哲学》以及《历史》相比,《历史》和《哲学》也是人文学科,但是这两个学科的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像《哲学》,有哲学的相应的内在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而《历史》也有构建在大量的历史知识上和对历史知识的评价之上的完整的历史知识的体系,但是语文学科不强求这种完整,它强调的是实用,能够学以致用。 同样的,和理科相比也是这样的,理科的知识强调循序渐进,强调前后衔接,强调前面为后面做铺垫,也就是说,它要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作为语文学科,主要知识还是强调它的好用,说到这,我强调一个问题,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知识的好用性,但同时又要注意对过去传统教学当中,强调知识系统和完整的这种做法,要进行调整和革新,不能再按照过去的做法,把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全盘的搬给我们的学生,这会严重的加重学生的负担。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重视知识的好用性,在语文的实践活动当中,也要关注语文知识的好用性,从而培养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听、读、说、写的能力。 3、民族化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母语教学的课程,学生所学的语文,从他呀呀学语的时候开始,接触的就是语文,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他不是一张白纸,是在有了一定的积累的基础上,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民族化的特点,同时我们的语言本身也带有强烈的民族化的色彩,这种只有汉语才有的色彩、其他语言不具备的色彩,必然也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也影响到语文课堂的一些特点,因此,语文课堂在体现它的民族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上,也应该表现为两个方面: (1)突出汉语言的特点 这种突出汉语言的特点,首先应该反映在我们的知识教学上,在写字、认字教学这一类的知识教学上,汉字的特点、汉语言的特点,应该充分的体现出来,比如说认字的时候,汉字在它的造字方法当中,最突出的一种造字方法,是形声字,而形声字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掌握了,对于他举一返三的去认字、辨形、辨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汉字特点所决定的。同样,在阅读教学当中,民族化的汉语的特点,也有它的鲜明特征,比如说在阅读当中,有的时候有些字词,我们未必都把它认得了或者说把它本来的意思都揣摩的很充分了,但是并不影响我们以文章及至于对语段、甚至于对这句话的阅读,这里面就包含着汉语言的阅读当中我们猜读的手段,这种猜读,根据上、下文,根据语境,根据前面的语言积累,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对语句就能够估计出八、八不离十来,这也是汉语的特点。这是在我们语文教学当中,必须体现出或者说是突出汉语的特点,用它来辅佐我们的教学,来帮助我们的教学。 (2)重视培养语感以及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 首先看培养语感:在我们的汉语当中,汉语语言有些很鲜明的特点,以至于使得汉语在很多外国学生看来,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难学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汉语言的多义性,比如说,用词的多义性就很有特点,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外国人听邻居在嘱咐孩子说“你上街给我打酱油去”,他就问打酱油是什么意思,邻居告诉他打酱油就是买酱油,结果外国人家里的灯泡坏了,他就对孩子说“你给我上街打灯泡去”,孩子说“灯泡能打吗?”,他说“能打,我有钱,你去打。”,结果孩子把路上的灯打坏了以后,别人找上门来,孩子说“就是他让我打的,而且他说他有钱。”,他说“我让你去买灯泡啊,你怎么把灯泡打碎了呢?”,他不知道“打”字在酱油的语境当中有买的意思,可是在灯泡的语境当中就不具备买的意思了,同样的,一个量词,一个“条”字,我们通常用来界定鱼,一条鱼,或者是说一条彩带,用它来讲人,似乎很不合适,可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比如说“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就得用“条”字,用“条”字能感觉出这些好汉的粗犷、豪迈、刚毅,都能反映出来,如果用“一百零八名好汉”,那这个意思就大打折扣。这就是汉语语言当中的表达上的丰富性、多义性,还有些语言表达上的含蓄,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含蓄的特点,比如在教学当中可以看到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写的都是乐,让你感觉作者乐着,其实作者内心并不乐,他被贬了官,乐什么呢?他被发配到京城以外,乐什么呢?来到一个不茅之地,乐什么呢?他没什么可乐,可是他不能写他不乐,他要写不乐,文章传到皇帝那里,他日子就不好过,可是这种感情他必须表达,怎么办?他不写悲,就写乐,可是在他的每个乐字后面你都能体会到他的人生境况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悲凉,但是,同时他又把这种悲凉融化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当中,就是与民同乐,使个人的悲与民众的乐融进去,化解掉,而这些东西在他的文章当中一字不做,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揣摩他的潜在的含义来理解这种含蓄的表达。 这种汉语语言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而在这点上,也是传统教学很忽略甚至于做得很失败的地方,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当中,从五十年代初,从苏联人那儿,也就是从凯洛夫 那儿学来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这种基本方法把阅读教学分裂成几块,先从时代背景讲起,然后介绍作者,然后读书,然后字、词教学,然后就是把文章分析,而分析文章往往就是分段、归纳段意,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来归纳中心,一篇好好的文章,在这种分段、归纳段意的过程当中,被活活的肢解了,而在阅读当中,从阅读本身来讲,我们对阅读本身并不是说在阅读的时候就把文章分成了几段、它的段意是什么,首先应该是对文章的整体的把握,在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感悟当中,我们和作者进行了对话,进行了交流,我们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在写的这个当中想表达一个什么,这个才是阅读本来的特点,阅读就是对话,而不是把他肢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培养他的揣摩和体会语言材料的我们前面从三个方面,也就是: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民族化的课堂教学这三个方面,谈了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在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 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的提法是有所不同的,这就反映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必须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来实施我们的教学,来评价我们的教学,对这三个维度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新课标从三个维度下对课程目标所做的表述: 在新课标当中,课程目标总共做了十条表述,这十条表述当中,第一条到第五条,主要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这两个维度来界定目标,而第六条到第十条,则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界定目标,但是,一至五侧重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里面并没有排队知识和能力,也包含着知识和能力,同样,六至十条的课程目标当中,着重的是知识和能力,但是也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当中,是这样表述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这个表述当中可以看出,它强调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步的去培养,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过程和方法,在强调学习过程以及逐步形成的时候,实际上它是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提出目标,而这个目标它所最终达到的是: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实际上又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提出目标。同样的,在第三条当中,它提出的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里面又涉及到了方法,同样,方法后面也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法本身它所讲的涉及到的语文学习方法,必然的离不开相应的知识。所以说,在一至五条当中,虽然是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方面来提的,但是它也渗透了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因素,而六至十条,虽然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提的,但是它也渗透了一些情态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的内容,比如说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在这个目标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它比较多的涉及的是知识和能力,例如要学会运用阅读方法,但是它里面也包含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说要注重情感体验,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所以我们对新课标当中从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从两个方面来谈: 1、注意横向协调 所谓横向协调,就是三个维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交融的,相对的独立是因为知识和能力比较侧重的是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什么?学知 识、能力,这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界定,过程和方法主要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的角度提出来的,也就是在学和运用的过程当中,它要强调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并且要掌握相应的方法,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侧重的是学生的体验,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在形成能力的过程当中,他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这三个相对独立就这样区别开来了,知识和能力侧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侧重的是运用,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侧重的是体验,这是它们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它的交融性表现在: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在过程和方法当中加以形成,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当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它往往是和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紧密的结合,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也是在过程和方法当中所形成的,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对知识运用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对自己民族语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自己人生价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在这三者当中,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更加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从我刚才的分析当中,我们应该体会到,过程和方法当中形成了知识和能力,并且转变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是我们对三个维度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在设定自己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必须高度的关注目标是三个维度来设定的,而这三个维度,既是相对独立的,也是相互交融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来看一下袁老师在他的《背影》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是怎么设计她的教学目标的,在她的教学目标当中,又是怎么体现出三个维度的相互交融的,请大家看课例

I.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会对语文教学的效果产生有利的影响。然而,当前形势下,一些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没能体现出阅读教学的作用来。为此,应重点论 述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策略 一、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当为学生整体性地呈现文章,应当使学生体会文章的美, 应当使学生明确阅读的过程就是享受美的过程,只有如此,才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的时 候,针对“百草园”描写了桑葚、皂荚树、石井栏和菜畦几个景色,各自使用紫红、高大、光滑 和碧绿这几个词语进行修饰,非常地自然和质朴,形象地表现出了孩子的知识能力与视野,表 达了孩子的特别体会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挖掘教材内容,为学生呈现这篇 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使学生懂得感受和欣赏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 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 二、开拓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和文本间进行对话,倘若是进行对话,那么不可缺少的就是话 题,教师能够拓展阅读空间而为学生呈现话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

J.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教学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 ,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阅读全文

与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