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语文后进生的成因与转化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分析
罗希
(四川省南部中学 四川 南部 637300)
摘 要:“学困生”主要是指在某一学科的学习上有许多障碍,导致该学科学习困难,形成了偏科的现象。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 为例,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只有对“学困生”的成因有了足够的掌握,才能制定出转化策略,从而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偏科”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在某一 学科出现“偏科”现象的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中是有许多障碍 的,故而也叫“学困生”。初中学生尤其是刚步入初中学习生活 的学生成为“学困生”更为常见,主要原因是学生从小学过渡到 初中出现了许多不适应。面对这类学生,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够 放弃,也不能在学习中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而应该对这类学 生采取积极的转优策略。一般而言,初中、高中学生的升学压力 会更大,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可能性更大,而偏科对他们的影 响也会更大,正因为如此,当班级学生出现“学困生”时,教师要 能够引起重视。转化“学困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够一步 完成,需要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来进行。而转化的第一要 务就是要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并对成因 进行分析,找到根源,从而也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❷ 初中语文如何怎样进行分层教学案例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其意义
分层教学,其实是老瓶新标,早在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类似的话题——因材施教。它指的是在同一级别的学生中根据知识层次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予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各自得到最大满足的一种教学模式。
然而,面对这传统而又新兴的教学模式,赞成者有之、反对者尤甚。持赞同意见的学生认为: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潜力的挖掘,同时也让层次低的学生从“失败”中觉醒,重新审视自我;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则认为:分层教学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是学校在回避矛盾、舍弃包袱,但又觉得“差生如鸡肋、弃之可惜”等等。
先让我们看看混合型班级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现状:语文基础差,作文病句成堆、错字别字离奇、条理不明、结构紊乱,综合能力低、主观题则审题不准、表意不清。正由于成绩不理想,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失去了自信,产生了自卑,平时学习敷衍了事:作业不交、背诵懒记、考试作弊,“下课一条龙,上课一条虫”,甚至出现了旷课、逃课的现象。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老师的谆谆教诲成了毫无用处的空壳支票。这些学生有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可见,这种混合型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安排。这种现象,与帮助人成功的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伽利略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之多,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缺少的是基础、缺乏的是兴趣、不足的是自信。因此,如何培养兴趣、唤醒自觉、鼓舞信心,让他们发现自我、正视自我、善待自我,已是当今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可以说,分层教学应运而生、适时而出,是“疗治”“差生”的一付最好的良药。
多背、多读、勤写是语文最质朴的规律。语文学习重视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强调的是平时的积累。因此,根据“差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保护其好奇心和奇思妙想,挖掘其异想天开的合理因素,捕捉其特长的闪光点,旨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愿学”“乐学”的积极情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1、巴班斯基说:“如果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他们有认识兴趣、有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需要,……那么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一定更有效。”“差生”大多生性好动、思想活跃、乐于游览,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深入社会、探究生活,从“玩”“乐”中学习知识,让他们真正领会无处不在的语文及其魅力,让他们觉得语文并不是可憎可怕的、而是可亲可近的,从而缩短与语文的距离。
2、语文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差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对教材大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敌对的情绪,所幸的是,他们大多喜欢看小说或课外读物,因此,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竞赛、书评活动等,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从中提高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另外,语文具有它的特殊性,文学首先是门“人”学,它可以感化人、启迪人的思想。结合平时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加强各种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促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放慢教材的教学速度,做到逐课过关不留后患,并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突破“汉字教学”三关:即认读关、书写关和积累关,同时把诵读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
4、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重在平时的考核和鼓励,对于大型考试(期中考、学期考),则降低要求、因材施考,让“差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语文学科“有法”而“无定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让“差生”从失败中找到自信、从迷惘中肯定自我,培养他们对语文科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变消极应付为积极进取,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成绩,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可以说,分层教学它敢于承认学生思维方式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立足推动学生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合理分层
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分层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教师,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要求、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作一翻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虽然学生面广量大,但要搞好分层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知识基础以及性格、爱好、个性特点等进行了解,按情况分层次。
(1)摸底准备,初定层次——第一学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学生一进入初中,就向他们提出层梯教学的设想,要求学生弥补知识缺陷(如汉语拼音等)提高自身素质,(增加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等)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期中考试后,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从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个体间差异状况,把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四组,甲、丁人数较少,约各占10%~15%,乙、丙人数约各占35%~40%。
为达到帮教目的,可以让甲、丁两组,乙、丙两组学生分别坐在一起,让他们互相交流,继续竞争,共同提高,并制订几条相应的措施,如以桌为单位发言记分。
(2)变换梯队,再定层次——第二学期
“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一学期分层教学后,由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家庭教育、周围环境等原因,各组(尤其是乙、丙两组)学生情况会起较大的变化。这时,就需对每个学生重新评估后变换梯队,再定层次。做法是:取消丁组,留甲、乙、丙三组;甲、丙两组学生各占全班人数的20%~25%;仍采用同桌帮教办法安排座位;余为乙组。由于梯队变化,丁组学生升格为丙组,丙组中有部分升格为乙组,乙组中又有多人升格为甲组,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潜能,就能够进一步树立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超越自己的过去。甲组学生为防止滑入乙组,又要与乙组升格者竞争,也只有努力向前。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互帮共进,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
(2)因地制宜,适当调整——初二
初二起,由于学科数量的增加,兴趣爱好的变异,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学生潜能开发不一等原因,语文学习进展情况必有所不同。为使学生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学好语文,教师在把握每个学生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对甲、乙、丙三个层次的学生适时作必要的调整。其中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升格的多(每次各组1~3名)降格的少(每次只个别组1~2名)逐渐增加甲组人数,减少丙组人数。
这样,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明朝王守仁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在对学生整体教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使优秀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的提高。
(1)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培优”、“补差” ,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这三类学生。比如教学《观沧海》这首诗;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默写这首诗;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3.理解诗歌独特的构思艺术,学习“歌以咏志”的手法。这里教学目标1、2面向全体同学,教学目标3则面向好的学生。
(2)课堂教学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验是否达标。另一方面又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点、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在课堂设计上,根据目标教学模式的要求,有机地与分层教学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区别赵州桥和卢沟桥设计的不同,体会中国石拱桥多样的形式,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两桥的设计示意图 。教师可有意识地先请B组学生在黑板上画图,然后再请A、C组学生上台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A组学生对照示意图进行说明解释,这样,目标虽相同,但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好、中、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差组”--放缓题 + 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中组”--基础题 + 提高题,全部批改;“好组”--基础题 + 拨尖题,只批改1 - 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比如学习朱自清《春》一课后,我 共设计了7大题:1、2两题注音辨音、辨形解词,是学习困难的A组学生必做的;3、4两题为仿句和选择文句意境美,是基础较好的B组学生必做的;5、6、7三题为背诵文段,按标题(春色、春声……)重整文本,按虚实、空间变化改写文本,其中5为全体均做,6、7为C组学生任选其一。
(4)考核分层
考核包括单元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拨尖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差组”生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差组”选做;“好组”和“中组”必做;拨尖题面向优生,供“中组”选做,“好组”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习,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通过阶段考核,对各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有后退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而对降组的学生,不要冷嘲热讽,应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确保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三、分层教学效果显著
近几年,我校语文学科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收到明显效果,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能使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各层次段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差生的比例在逐步缩小,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显然,这是一种有效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依据自身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已成为今天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成功教育的有效基石。
❸ 面对学困生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一直是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困生”,更具有自由散漫、学习目的盲目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更为困难。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较多,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要转化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恒心,还得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同时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笔者在农村初中任教已经十三个年头,由于我校地域较偏僻,硬件条件较差,所以生源也较差,导致学困生较多。在此,本人先撇开学困生的成因不谈,就着自己多年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经验,单就如何教育和转化学困生,提出几个不成熟的看法。 一、学困生也是人也极具个性,教育和转化学生生,应该降低门槛,宽以待教套用一句话: “学困生”本来不是学困生,被“学困生”多了,也就成了“学困生”。想当初,小孩一出生,哪个不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因为种种原因,或是望子成龙,或是望女成凤,在多次的期望和失望之后,他们便成了学困生。就此看来,这一切是我们大人们的责任啊,我们哪能将我们的责任完全推究给小孩子呢?因此,要教育和转化他们,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先将他们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也是祖国的花朵,只要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没有大的错误,适当引导就得了,其他的,由他们去吧。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作为一位教育者,我的经验是:对他们做到降低门槛,放宽要求,每次布置作业时,我会让学困生做常规作业(如朗读课文与抄写、听写生字词),让他们能轻松地完成作业。主要他们能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就可以了,其他并没有作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大部分的学困生因为压力减轻,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学习成绩稳中有升,学习的兴趣逐渐被激发出来了。二、不等不靠,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要主动出击,关心帮扶学困生一般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一般遇到困难他们不会主动去请教。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主动关心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并且要发动学习好的同学也主动去帮助他们。如何主动帮助他们?这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要发动学生,让学生互帮,教育班上的优等生帮助辅导他们,帮释疑解难,帮温故知新,帮他们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克服消极、畏难情绪。我上九年级已经有好几年了,居然有那么一部分学生,除了简单的生词会写,课文能结结巴巴地读以外,几乎所有的基础知识都不会,每次测验只得20分左右。我针对他们的情况,为他们制定了一个帮教计划,每周两次,由优等生帮他部分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背诵课文等。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补漏,这些学困生的成绩慢慢赶上来了,上课时课堂上再也不会一片茫然的表情了,有时还能思考甚至举手回答问题。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注意设计帮扶学困生的环节,设计一些符合学困生实际水平能解答的问题去让他们回答,促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预习是重要的,如果不预习,上课无法跟上老师的思路。所以,平时我经常讲预习的重要性,并检查学生是否预习。语文教学离不开抄写、默写、背诵。很多学困生碰到记忆类的东西就头疼。比如每个单元的词语盘点、日积月累、要求背诵的课文,我就让他们分开背,一天背一部分的词语和日积月累;而且背前先读熟与理解,然后背。遇到容易写错的字,先分析一下原因,再识记,从而提高记忆的质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很多学困生的差距是不能及时巩固所学而造成的,所以每教完一篇课文,我都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知识要默写,哪些需要理解,让他们心中有数。很多学困生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习惯差,书写马虎,做事不细致,造成记忆模糊不清。所以应该严格要求,让他们把字写端正,写清楚。三、教育和转化学困生,心理上的帮助也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处于可塑的阶段,他们需要关怀与尊重,信任与鞭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自尊自爱之本。特别是学困生,他们身临困境,觉得自己受人鄙视,缺乏自信心,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把激励带进课堂,以此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1、心理帮扶,开启心锁。在学校里,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受排挤、轻视,即便有能力但一般也没有机会参加各项活动,更让他们苦恼的是心中有话而无处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不去关注学困生,不倾听他们的声音,那真是学困生的悲哀,校园的悲哀。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找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学生谈心,甚至在教学中一直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疑惑和想对老师说的话都说出来,以写纸条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话,想做的事写到纸上交给老师,这个方法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效果不错。2、充分信任,激发信心。客观的鼓励在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起一般的学生,后进生们更渴望认可与鼓励。首先我们教师要信任学困生,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教师对其优点的发现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又能确立他们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例如,有这样一个学困生,他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却不能约束自己;自控能力比较差,我为了让他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力排众议让他当组织委员,时常教育他要以自己的班委的形象严格要求自己,最终他也成为一个勤奋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四、教育学困生要回归教育本质,应该对他们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确实,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不是生产模式:只要下功夫,就一定出产品;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教育学生的本质,就是教会他们会学习,识做人。对学困生,特别要注意把培养成功心理、强化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坚持对他们施行激励性评价,为他们创设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对他们进行可行的学法指导。比如阅读中的朗读课文,在实际操作中,让学困生确定争取的目标,当觉得可以过关时再到老师处朗读,获取相应的肯定。这样能让学困生感性地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享受达成目标的喜悦,在目标达成中产生争取更大目标的动力。但是这两项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操作的,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妨以“写好每一个字,读好每一篇课文”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帮助学困生脱困。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只听懂或掌握三分之一左右,有的还几乎全盘不能接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太差,许多基本的知识都没弄懂,更不要说对新课的理解了。作为教育者,我们教师在平时课余时间就得做个有心人,有必要对学困生进行个别的辅导,从最基础的专项训练开始入手,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地帮他们补起来。当他们的基石垒到一定高度时,你就会发现他们上课的专注力会越来越高,接受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困生阅读和作文,我定期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手抄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到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思路就很容易打开……这些年来,经过引导、推荐、由浅入深的阅读,班上部分学困生还是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特别是在预习课文布置的查资料一项,有些学困生都能很积极去对待,并把查找到的资料写在读书笔记中。五、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协助,是重要的环节不竟学生也是家长的心头肉,要教育和转化学困生,我们必需争取和家长的配合和协助。配合是相互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让家长时时注意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注重实效。当前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过“严”,一个是过“宽”。因此,教师对待家长要注意两条:一是不要告状,或者少告状。二是要多出主意。有些教师常常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使得家长和学生反感。教师适当的家访也应该全面地介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进步表现、特长都应告诉家长,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在精神上即在道德品质、理想、意志等方面关心学生应注意什么,教师应给家长提出具体的方法。总而言之,学困生的成因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 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须经过一段漫长历程,也不是某个人单枪匹马所能成功的,而要靠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的配合。教育要创新,学困生的教育,也需要我们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让我们修复好学困生这艘将沉的航船,并协助他们顺利航行,在航行中取得崭新的、成功的体验,从而鼓舞他们去迎接今后的挑战。只要我们充满爱心,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学困生定会充满信心,不断进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❹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
课堂气氛要活跃抄,让差生有兴趣袭听是首要的。其次,多提供阅读,诗词鉴赏等解题方法让他们牢记,并做题教他们怎么套用,在课堂上多启发他们思考回答问题,见解好的予以表扬鼓励。最后,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和优等生一样受老师关注。
❺ 如何转化语文学科学困生
一、语文“学困生”的现状
目前我校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平均比例在20%左右,他们的平均成绩大概在10-50分左右。这一部分“语文学困生”,他们虽然存在各自的差异,但也具有以下一些共性特征:一是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具体表现为:上语文课提不起精神,爱做小动作,易分散注意力,不愿参与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语文作业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二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具体表现为:错别字多,说话含糊不清,作文时语句不通,无话可说等。三是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具体表现为:课后不能及时复习功课,对自己要求放松,有一些学生近乎要放弃语文学习。
二、语文“学困生”的形成根源
(一)家庭因素
我们这是农村中学,大多数学生家长往往都没文化,而且几乎是常年出外打工,这些家庭的孩子们一般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所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来自家庭的帮助更多的也就只是衣食了。而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是无助至极。由于父母无暇照顾孩子,很少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孩子形成了不善言辞,不善与人交往的习惯;有的因父母本身不注重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不喜欢阅读,孩子从小缺少这方面的熏陶和引导,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善吸纳与自主建构自身语言的习惯。
(二)社会因素
近些年,整个农村被外出淘金热席卷着,很多学生初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而且还说能挣钱。孩子们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山沟里那些有钱的、开着小车的人,多数做着不正当的生意。另外,现在的网吧、电子游戏厅也对孩子们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三)个人因素
这其中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分。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造成“语文学困生”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原因。智力因素主要有:记忆力差,表现为识字障碍、积累有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表现为说话不连贯、词汇贫乏,写作文困难很多;想象力差等。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胆小、自卑、沉默、懒惰,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困难的意志薄。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培养学困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人人参与学习,争取高效课堂。
3、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中,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关注学困;,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导处统一组织下,由各学科教研组长牵头,制定转化本学科学困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科研方案,人人都有针对所教年级学科学困生不同特点的小课题。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办法。
从“学困生”学习动机、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内容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视思想教育,是对“学困生”实施有效转化的前提 。
1.结合学科特点,加强思想教育。
通过与“学困生”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什么“追求”和“信念”,许多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学习不努力,纪律涣散。作为语文老师,“传道”与“授业”的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文章及典型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的好材料。例如学习《〈昆虫记〉译本前言》,可以拿小时候的法布尔学习成绩并不好,但不甘居人后的决心使他最终走向成功的例子来激发“学困生”:做人要有志气,要自己看得起自己,消除那种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相信通过比别人付出多倍的努力定会摘掉“学困生”的帽子。
2.关爱困难学生,增强师生情感。
在班上,“学困生”常常被学生鄙视,认为他们是班上的包袱,使他们产生一种压抑感,自卑感,厌学,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障碍,所以对这些学生,首先是要消除其心理障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老师对学生的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信心,一种舒服,一种安全,对那些心理脆弱、自弃的语文“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爱心栽培。教师必须设法在爱的氛围中融化“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负担,彻底铲除心理恐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一见“闪光点”应及时表扬,及时鼓励,要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他们即使是错了,也要在肯定、鼓励其积极性的基础上,恳切指出其不足,循循善诱,而决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肆意批评和指责,而使他们顾虑重重,畏缩不前,把那些忽隐忽现的自信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
(二)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转化。
1.寻找离“学困生”最近的教学资源,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态度决定一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胜利老师认为:“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将语文教材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广泛涉猎,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轻松的学习语文、快乐的运用语文。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电视,“学困生”往往喜欢看电视,作为语文老师可以来个顺水推舟,倡导学生看电视,但尽可能看好节目。同时,看了之后,要反思,要做笔记。为了落实,在课堂上有意给这些同学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看电视的收获。而这个过程又需要语文知识,反过来又能促使他们去学好语文。
2.让学生体味成功的乐趣,树立学语文的信心,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意志。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孩子还是很想把语文学好,只是感觉语文很难,觉得无从下手,有时觉得自己已经努力了,成绩却还是很糟糕,于是,他们就开始害怕、甚至讨厌语文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多鼓励,以让“学困生”树立学语文的信心。
(三)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困生”转化。
如:为了能让我们班的学困生王某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事先作准备。为了提高王某的自信心,我就在课前告诉他老师要问的题目,让他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我就特意让他回答这些题目,并伺机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王某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到实验第二步时,我不再事先给他题目,而是在上课时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机会,我还会安排他上黑板做一些基本题,如:默写生字等。第三步:让王某学会评价别人。当别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或板演了题目,我总把“小老师”的头衔给他,让他来评价。使他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得到提高。第四步:独立回答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还试着让王某回答一些思维强度比较大的题目了。起初,王某不太有信心,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似乎是说“你一定行!”在我的鼓励和提示下,王某终于把这个问题完整地回答了出来,而且很有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王某终于敢举手回答难题了。有时,他也会出错,但我从不批评他,而是用“再想想,你准能行!”这些话来激励他。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现在的王某已经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听课效率的提高,知识掌握得较好,他做作业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正确率也提高了。
(四)课后灵活多样,实施有效辅导。
1.个别辅导
有些“学困生”,课堂上无法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又不可能过多兼顾他。这时,教师可采用课后补差加强辅导。
2.生生辅导
每个班都有一些聪明能干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有余力,学习感到很轻松,可以将这部分优生动员起来,在班上建立一个优生一个“学困生”的一对一帮助对子,这样的话“学困生”得到了发展,优生也得到了锻炼,老师也省下了不少精力。
❻ 怎样提高差生的语文能力
一个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的不良的影响和家庭的不良教育都可为学生的不良品德的形成提供条件;从心理素质看,后进生的独立意向与认识能力低下的矛盾,使其容易感情冲动,产生一些片面的错误认识;从思想水平看,后进生社会经验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那么,怎样提高后进生的语文成绩?我想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语文教学要从僵化、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取而代之以一种崭新、生动活泼,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学为主导,教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要引多媒体进课堂,将形、色、味、动感性强的内容都再现出来,营造出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如教学《三峡》时,课堂沉闷单调,都说三峡美,可学生感受不出来,于是,我把三峡的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他们很快就被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完全融入到美妙的意境当中,再通过合理的点拨,恰当的提问,他们很快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有机的统一起来,对课文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多媒体的音画交融,生形并茂,能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二、关爱学生增强自信心。
后进生往往会被遗忘,教师要时刻把后进生放在心上,关心、爱护他们。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多利用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无论是回答还是上台表演,只要后进生举手就优先让他们表现,并且鼓励他们不懂就问,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有了教师的鼓励,他们会大大地增加课堂表现的勇气,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发言的信心,其人格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同时,大多数后进生都有自卑、孤独感,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冷漠,有的甚至认为老师轻视、讨厌他。如:我班有个学生,由于父亲嗜好赌博与饮酒,每次输钱 或酒醉总是拿孩子出气,一次次的殴打与辱骂使他对父亲产生了怨恨,内心痛苦,一肚子气不知往哪出,有时就发泄在同学身上,造成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害怕被他欺负。我了解情况后,首先与家长交谈,告诉他殴打孩子要负法律责任,告戒他过度饮酒会致人死亡的道理。然后主动与孩子沟通,让他敞开心扉,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引导他从挫折中走出来,培养他的坚强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告诉他: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老师看中的是犯错后的表现,过去既往不咎。这样既消除了他的顾虑,又促使其态度的转变,增强了自信心。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创造成功记录,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成功,教师也应该因势利导,加以鼓励。因为没有微不足道的成功就不会有惊天动地的成功,成功激发自信,自信孕育更大的成功。
三、因材施教
后进生之间既有共性——平时作业差、考试成绩差,又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有的是基础差,有的是学习能力差,还有的是行为习惯和学习意识差。教师应该掌握他们的差异情况,再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辅导办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该侧重在字词句的基础知识上给他们补课,精选一些题目给他们做,如字词注音、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组词、背诵或默写学过的古诗等,然后再深入到段、篇的阅读理解;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要进行双补——既补基础知识又要传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教会他们一些学习的小窍门,如快速记生字(综合记忆字音、字形、字义),巧学课文抓住中心,读懂重要句子的含意等;对于行为习惯不好和学习意识差的学生,着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课时要及时提醒他们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督促按时完成作业,加强复习、预习。并和家长联系,让他们在家里也同样要求和督促子女。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和帮助,这些后进生的成绩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好转。
四、加强阅读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从小爱阅读的孩子不会是平庸的人,因为阅读打开孩子的视野,提升了孩子的品味。”“阅读就像是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我坚信且一直告诫学生: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中没有差生。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有意识地训练后进生的读书习惯,经常向他们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催人上进、能给人受到真善美熏陶的好文章、好刊物,让后进生听后能心生羡慕且深有感触,也想借来一睹为快。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后进生们不仅知道了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它能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博学,还懂得了只有上好语文课,掌握了更多的生字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能读通读懂句子、分析理解文章含意、抓住中心、重点等,才能更好的阅读。而课内外大量的阅读也间接地促进了后进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一举两得。
总之,对后进生的培养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转差为优,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❼ 如何促进初中语文学困生获得成功心理体验
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困难,教师通常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环境加以干预,如:不准看电视、不准看闲书、延长学习时间、请家教或转学等,这些办法只对部分学生有效,大多时候学生并不领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从而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厌学、叛逆等系列问题出现。那么,如何开展学困生学习心理的辅导呢?
一、明确学习动机和目的——认清目标
“我为什么而学习?”
这是学生对“学习心理”认识的最高层次。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近景性动机是其学习的主要动机,不明确的学习目的,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深刻意识到“我为什么而学习”,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一层面一旦出现偏差,将直接导致其厌学、破罐子破摔、行为不良等问题出现。因此,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潜意识里构建学习任务和价值标准之间的桥梁——树立理想和信念。
具体做法:
(1)不吝啬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中学生的作用尤为明显,当老师非常肯定地激励学生可以办成某件事时,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学生的自信就会成倍增强。
(2)不拒绝联络。搭建与上一级学校联系的平台,主要内容有:请上一级同学介绍高年级生活的感想;组织学生参观名校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了解名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联谊,让中学生体验高一级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增加他们对高一级学校生活的向往。
(3)不避讳考试。要求学生上网查找一下近两年的升学录取分数线,让学生粗略知道一下自己和分数线的距离。老师也可以利用班会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升学考试,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对升学考试的信心。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乐于接受。
(4)不迷信权威。一方面可以邀请专家来校为学生上心理健康辅导课,指导学生上网观看专家的专题讲座或精彩演讲,拉近他们与专家的距离,帮助他们解开疑惑,认识自己的追求,真正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从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中发现他们学习动机上的偏差,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引导他们树立符合个人实际的目标。
二、准确自我评价和认定——认识自我
“我是怎样的学生?”
这是学生对“学习心理”认识的第二个层面。这个层面的偏差,往往导致学生学习焦虑、自卑、同学关系紧张等,究其根源,就是不能准确地自我评价和认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超越自己。而中学生往往自我认识模糊,为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策划系列活动。如:组织才艺展示、技能比武、人人都有项目的运动会,让学困生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让学困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班级,施展才华。
(2)指导正确归因。在认知心理学上,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的称之为内控型,而把成绩的好坏归因于运气好坏、试题难易的称之为外控型。而外控型与内控型相比,其态度较消极,缺乏自信,主观上又不想努力。所以,外控型的学生需要老师特别的关照,老师应通过分析班级同学的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告诉学生,每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付出,力争让他们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努力程度”,而非运气的好坏。
(3)教会自我管理。在班级管理当中,实施民主表决制度,班干部的选举、任用、评优选先等都让学生自主行使,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值日班长制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老师充当幕后指导足矣。这样给学生更为宽泛和自由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自我认定,养成独立的性格,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三、调整学习心略和认知水平——提高能力
“我能干什么?”
这是学生对“学习心理”认识的第三个层面,是学习辅导的核心部分。这个层面出现了偏差,原因往往是学生学习基础差,眼高手低。如:“我为什么记不住东西?”“我很努力了,可是为啥成绩不理想?”……这些学生学习偏差的原因就是学习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略错位和认知水平低下。
1、学习心略错位。主要指学习方法与学习类型不匹配,对接受的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加工,因此,学习效率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类型,如:视觉型(偏好阅读)、听觉型(偏好听讲)、感觉型(偏好动手)等。因此,不同学科的老师应该视学生的不同学习类型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具体做法:①运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帮助学困生认清自己属于什么样的学习类型。②开展相关讲座,让学生明了不同学习类型在不同学科上的优势与劣势。③指导学困生如何取长补短,针对不同学科,根据自己的学习类型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略。④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让身边生动的事例发挥榜样作用。
2、认知水平有限。主要指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处处力不从心。如:学英语感觉词汇量不够,学数学感觉概念不清等。因此,教师应该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帮学困生补习好基础知识。
具体做法:①开展“一帮一”带动活动。②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或竞赛活动。③建议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课外补习,加强基础知识。④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畏难”情绪,增强自信。
当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能从小抓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更好地发展,学困生就会大大减少,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更上一层楼。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行为
“我是怎样学的?”
这是学生对“学习心理”认识的第四个层面,这个层面出现了偏差的内在原因是学习习惯不良。习惯成就人生,没有良好的习惯,将一事无成。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有:先玩儿后写作业,边看电视边写作业,从不预习等等。
具体做法:①通过《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的测验,掌握学困生的学习计划、听课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应试方法、作息时间等资料,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建立班级学生学习心理档案。②及时对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加以矫正。如:在教室显眼的地方贴上“静”字,要求班干部加强管理,让学生养成进教室就学习,把话留在教室外的好习惯。③全局掌握全班作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作业拖拉、偷工减料、错误连篇的学困生进行个别谈话,培养其及时复习、认真巩固的习惯。④课任老师互相合作,联手检查学困生的预习情况及上课效率,促使他们增加学习的紧张度。⑤建议家长加强家庭学习习惯的培养,监督学生把每科作业当成考试来对待,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养成。
五、优化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形成氛围
“我的学习环境怎样?”
这是学生对“学习心理”认识的第五个层面,这个层面出现了偏差往往是由于外界因素所致。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协调、家庭气氛紧张,家里经常有应酬,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出现了问题,班级风气不正、学风不浓等。
具体做法:①通过调查问卷,弄清楚学困生的学习环境情况。②对于家庭环境不协调的学生,采用团体辅导加以疏导;召开小型家长会,帮助家长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优化学习环境。③营造良好的班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如:举行各种竞赛,增加班级凝聚力,树立好学、苦学光荣,懒惰、懈怠可耻的班风和学风。④提出“诚实做人”。严肃考纪,提倡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作风。⑤建立好人好事荣誉榜,在班里树榜样立正风。⑥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对学习成绩优秀和进步突出的学生,加以奖励,让学生们意识到“只要我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尊重”。
可见,对学困生学习心理进行辅导,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育者要有爱心、有恒心、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学困生迈向成功的彼岸扫清学习途中的障碍,成就他们美好的人生。
❽ 如何提高学困生参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积极性
浅议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说“乐此不疲”。实践证明,哪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与学生关系正常,特别是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教师所教的课学生厌学的就少。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能只埋头教书,不管学生的反应,必须研究学生的学,必须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
一、开端引趣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我在讲《刻舟求剑》时,一上课先说:“今天我骑车上班时,在半路上我不小心把书掉了,我心想,是从我自行车的后座上掉下去的,到了学校后我到自行车后座那儿去找就行了,等到了学校后,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我让同学们说说这是怎么办回事?”当然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他们纷纷发言,还说出了老师的错误之处。由此,我顺利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这个人和老师的做法有何相同之处”。带着这个有趣引言,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练好内功
我们的方块字具有美妙和谐的语音、端庄高雅的字形、博大精深的内涵,是人类文化史上璀璨的瑰宝。它本身具有无穷魅力,学生之所以讨厌上语文课,与语文教师未能发掘其魅力不无关系。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宽广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和纯熟的教师专业技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惟其如此,练就一双慧眼,发掘语文课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否则,就会将语文课操作的面目全非,支离破碎,索然无味。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法。
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不知道怎么学”和“语文课枯燥乏味”这两个方面。表面上看,这仅仅是教法和教材需要改革的问题。实际上,从语文教育对象的角度加以审视,还会发现多数学生的兴趣水平偏低,未能上升到“志趣”层次。学生没有树立学习语文的志向必然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当然也会视语文学习为包袱。因此,要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应当启发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兴趣水平,形成学习兴趣。
三、挖掘教材的魅力
用教学内容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我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抓阄》一文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记叙文着实长了一些,课前不管如何激发兴趣,上课不久,新鲜感也会消失,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热情也迅速减退,当发生这个情况时,我会顺势借课中内容激发兴趣,“明明是弟弟抓了爸爸右手中的短草茎,姐姐抓了爸爸左手的长草茎,为什么当爸爸打开两姐弟的手时,姐姐手中的草茎却比弟弟的短?是不是有人变了魔术?”带着这个疑问,同学们会对剩下的课文产生兴趣,想要找寻答案。当他们自己发现结果时,一股兴奋之情涌上心头。同时我也让学生知道,知识,一但你爱上它,掌握它,你就会其乐无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四、人格魅力
学生是否喜欢上你的课,跟老师自身的修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我觉得师生之间的友好相处有利于形成课堂上和睦愉快的心理气氛,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去理解学生的苦衷,给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这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样,他们就会自然地爱上我所教的语文,其次,注意语言表达,增强形象性。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语言的清晰流畅,幽默有趣,抑扬顿挫等等,是让学生听得懂,听得高兴,听得有趣的有力保证。再有,老师的知识结构、广度与深度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含义。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寓抽象的知识于有趣的事例中,学生就会学得轻松,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特别是差生的目的。
五、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没有平静过。他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吸针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忘我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要有一颗爱心,放下架子,爱护、信任学生,视他们为朋友。给他们一个表扬,往往就能积极主动地同老师进行交流,积极主动地朗读、思考、回答问题,从而达到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显著的目的。还要在课内挤时间开展诗文朗诵、三分钟演讲、辩论会、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教师细心准备,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乐在其中,我们的学生将会不断进步,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