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六年级课文19课钱学森预习
1 字词,作者简介; 2每个生子变换偏旁部首组词; 3正确朗读课文3到5遍; 4完成缩句;5段意中心明确了;6写下读后感受
㈡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9课内容
是“一面”吗? 一面 课文讲述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㈢ 六年级的第19课钱学森预习
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钱学森乘一艘巨轮在海上航行了15天,终于返回祖国.
第2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但时刻不忘祖国.
第3自然段:写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谈论着祖国的美好情景,感到格外兴奋.
第四自然段:写钱学森渴望回到祖国去为祖国建设服务.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钱学森渴望回祖国.
第5、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写钱学森踏上归途.
第7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五部分:写钱学森回国后做出的卓越贡献.
课文讲解: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 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和钱学森走得更近了。从他的朗读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激动、高兴的心情,态度坚决、意志坚定、责任)
(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那你也能读好这句话吗?)是啊!一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钱学森显得格外兴奋。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喜悦。一起读这句话。
(2) 同学们从他朗读中还感受到了什么?
从哪里体会到的?(应当)“应当”就是什么意思?他把回国看成是自己应该做的一件事情,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是啊!有一句话说得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这就是他,一个炎黄子孙的真情流露。
他(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在颁奖词中,最能体现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
2. 钱学森,1911年12月1日出生于上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1957年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6年说"中国航天师爷0年最高荣誉奖"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祖国,为祖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卡片里一定要介绍钱学森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事情,体现出他是一个爱国之人.(老师说的哦)
㈣ 六年级第一学期19课一面预习提问
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写作特点: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三次详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段意:第一部分: 1—29段,讲了我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见面的过程以及发生的事情。
第二部分:30—31段,讲了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对我的鼓舞和影响。
词句解析
①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②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③“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问题解释
阿累的《一面》中,说鲁迅是同志,朋友,父亲,师傅。请问他们的含义?
答:1、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广大共产党人有共同的革命志向。2、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革命者。3、父亲表示崇敬与热爱。4、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诚地为广大革命青年指引正确的道路。写出了人民对鲁迅的爱戴、赞美和尊敬之情。
词语解释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觉得不应该这样。
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抚摸。
颓唐:精神不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憎恶:憎恨,厌恶。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牛毛细雨:细而密的小雨。
殷勤:热情周到。
结结巴巴:(多指说话)断断续续,不流利。
陡然:突然。
窘相:困惑为难,不知所措的样子。
㈤ 六年级上册课时作业上第19课的答案!谢谢了!
献身祖国
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要讲了什么
1932年秋天,“我复”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制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㈦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钱学森预习
1.生字组词2.词语听写几遍 3.解释解释词语 4.课文分段 5.答出课文主要内容版 6.解决课后问题(看什么版权本) 7.朗读课文 除了这些,最好看一下参考书,看看书上的理解,自己理解一下。
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的主要内容
《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回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答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㈨ 6年级语文上册19课预习资料
如果是《一面》这一课的话,资料如下: 1.简介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叫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林。《一面》是作者1936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2.理解词语。地窘: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食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莽撞:鲁莽。指言行、行动粗率而不审慎。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摩挲:用手抚摸。颓唐:精神不振作。打眼:引人注目。憎恶:憎恨,厌恶。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4.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先生见面的全过程。先写“我”与鲁迅先生一面之交的背景。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重点写“我”与鲁迅先生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板书: 19.一面 送书——关心青年 鲁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革命——憎恶社会 谢谢给我积分。。。。。。。。。。。。。。。。。。。。。。。。。。。。。。请给我。。。。。。。。。。。。。。。。。。。。。。。。。。。。
㈩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预习
(1)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从
整体上初专步把握文属章的内容。
(2)再读。按自然段别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文
章的写作目的。丛书后问题入手,在课文中找答案。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
落和优美词句仔细揣摩,进行批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
现形式和写作技巧。
(3)熟读。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多读。尤其对词句优美的段落达到熟能成诵,
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能恰如其分地套用或
者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