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涵是什么
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怎样善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如何欣赏自然,怎样善待自然和一切未知的领域。
② 初中语文教学理念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初中语文课堂表现出学生负担重,学习效率低的现象。人类所处的环境对于他发挥各项潜能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当作合作伙伴,能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感受和建议,尽量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于说出心里话,敢于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从细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传统的“题海战术”也许可以取得一时的效果,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教学的细节,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将名人趣事引入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将身边熟知的亲身经历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去发掘语文知识点,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明白身边处处都离不开语文,提高学生了解语文探索语文的积极性,更愿意主动学习语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注重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涉及面很广泛的课程,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的积累,语感、语文思维、学习方法、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等等。教师要提倡和引导学生更多的利用课外时间,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从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读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从所阅读的材料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不丢字,不加字,不唱读。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语的练习,先进行自由讨论,讨论之后,组与组之间派出代表相互评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另外,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坚持阅读的同时,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练笔,鼓励学生用随笔记录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让学生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内心的想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写作而言,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组织语言和词汇,如何进行分析和总结等等,也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于要求跳高运动员老是去跳一样,成绩恐怕难以提高。
四、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和创造。由于初中学生年龄段的特殊性,对任何事物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对于学习的兴趣更是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演讲比赛、人人参与人人说交流活动等等,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比赛或者交流活动中展现自我,在别人的赞美中感受到一种学有所成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兴趣的巩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从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敢于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理念,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敢于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细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各项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多样化需求。
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深化传统文本情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
正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笔者一直致力于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走进传统文化的平台,并采用“设挖品建”的方法,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1、设文化课堂情境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它不同于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为目标,而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即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内涵、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能力,进而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常说的“知书达礼”和“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指传统文化的这种隐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药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
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2、挖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
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3、品传统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
④ 如何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理念
所以我们既要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而全新的教法又必须建立在全新的课程理念之上、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就充分具体地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中小学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一个误区。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发现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在培养模式上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会成为你自己)放在首位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长期以来,能力则受用终身),它整合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根据新课程所提出的“双基”概念(现在的“双基”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又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成为各学科的所共享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质疑,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实践、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许多新要素、教学方法、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三种途径,以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根本。 4、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因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以人为本: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全面推广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就以为是发明创造;知识容易过时。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实施教学: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广度与速度、科技、写作能力,没有全新的教材就不会有全新的教法,就是将“学会认知”(其余为学会做事。 1、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教学实践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 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变革学习方式包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力本位,旺盛的求知欲、价值取向到课程内容、多样化地、和谐社会的需要,一提及创新、创新教育,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力匮乏的民族意味着缺乏最根本的竞争力。 3,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与灌输。语文新课程体现了以下四个基本理念,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而能力本位理念则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力本位是相对于知识本位而言的,发展思维,能力是久远的、学生共同生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反映、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强化民主性原则、以人为本,它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培养;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学习方式变革,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语文新课程改革决不是教科书的修修补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三个发展” 是在传统的“全体”和“全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个性发展”的人文内涵、课程功能、学习方式、变接爱学习为探究学习、调查,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5、口语交际能力,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知识是即时的: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阅读能力,而是从培养目标、技术革新或申请专利、积极的探索精神,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实践证明。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富有个性化的学生。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基本技能的教学。倡导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是新课程的一个崭新理念、能力本位
⑤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一)语文教师自己要有无穷的魅力
我认为,一个高素质的、魅力四射的教师,才能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创设语文魅力课堂,才会有成功的可能。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渊博而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现代教学论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现代教育科技的前沿,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努力培养自己的改革和创新意识。教师的专业化和教育的人性化,是素质教育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只拳头。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水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要知道,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力,往往要胜过一百句空洞的说教。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升学无望的差生带着失落和忧伤的心情离我们而去。常言说得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认为,这才是语文教师魅力的深刻内涵所在。
(二)注重语文自身的魅力
每篇课文,都是浩瀚语文海洋中的晶莹剔透的珍珠,一篇美文就是一个闪光的情感瓷片。“先秦诸子中孔子对入世孩子般的热情,孟子原始的人道与民主,庄子对生命机敏冷静的拷问,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韩柳、欧苏、李杜的曲折经历,济世忧时的真诚,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见识,彪炳千秋的诗词歌赋,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催人奋进;从神话传说到《史记》,从陶渊明到“竹林七贤”,从元曲到《红楼梦》;从张爱玲到鲁迅,从李傲到余秋雨……,由此我们学会了沉浸于“吟赏烟霞”,明悟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多么美好的语文,这位端庄的母亲,她不仅教会了我们说话识字,也始终在养育着我们的灵魂啊!语文人文内涵的丰富,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何其深广。
(三)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
1、定时阅读。我每周抽两节语文课让学生阅读,书籍来源于老师,同学互借,家长外借等,总之,保证学生人手一册。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能把阅读的收获及时运用于作文中,对学以致用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上语文课轻松愉快,不自觉地养成搜集素材的习惯,作文能力迅速提高。
2、通过快读速记获取新的信息,丰富演讲内容。我鼓励学生每天到书摊快读速记一篇精彩的文章,看完之后就离开,回校就赶紧记下来,每天换一个地方,天天速记一篇。长此以往,学生把速记来的文章在课前演讲出来,供大家欣赏,不花钱就完成了阅读积累,讲到兴奋之处,往往不自觉地把快读速记文章的精彩经历也讲了出来,令大家捧腹,这样,学生常会感到上语文课轻松快乐。
3、重视语文活动课,尽显语文课堂魅力。指导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精心设计活动程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次设置奖品,比如像糖果、小吃,学习用具等。学生每完成一个问题,都即时给予奖励,为此,学生特别爱上语文活动课,每次活动,表现得异常活跃,寓教于乐,收益匪浅。
4、情景作文,平添作文魅力。乡村不及城市繁华,但具有独特的优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因此,作文课我常带学生野外创作:半山腰、教学楼顶、小河边、花园里、火车站等等。于是,学生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一扫以前室内编文的痛苦。
(四)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这是现代教学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具体运用。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体等几个元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把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增加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加速教学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并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1、演播或插播录像,激发兴趣,加深印象。播放录像能够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例如在讲读《守财奴》一文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守财奴》的教学录像,录像中葛朗台夸张的动作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再阅读《守财奴》原文,同学们就很容易地体味出了巴尔扎克高度个性化、形象化的语言特点,准确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学生知识面。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密度,加大信息容量。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我设计出一些不同形式的训练题并通过课件放映出来,让学生根据课文解答,提高了训练效率,较好地完成了训练目标。分析过《守财奴》以后,我又给学生展示了《悭吝人》、《威尼斯商人》、《死魂灵》原书封面四大吝啬鬼的舞台形象,这样一来,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向更广阔的文学领域迈进。
3、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借助课件把重点段落的分析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使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一目了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总体把握,获得完整印象。如在分析《守财奴》“诱骗继承权”一节时,我把这节的分析过程利用课件投影给学生,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握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
⑥ 如何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深化传统文本情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 正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笔者一直致力于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走进传统文化的平台,并采用“设挖品建”的方法,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1、设文化课堂情境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它不同于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为目标,而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即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内涵、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能力,进而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常说的“知书达礼”和“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指传统文化的这种隐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药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 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2、挖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 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3、品传统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 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现代教育家们也都提倡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觉得所谓的语文味,最主要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生发出来的人文色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者,我也认同朱熹提出的“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个性化阅读,例如,我在教授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时,让学生找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关键词,提示他们分别是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的,从而抓住关键词“牛”、“找乐子”、“贱卖”,让学生去思考谁“牛”,谁找谁“乐子”,怎么“贱卖”,进而将奇人泥人张与海张五之间的较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们了解到天津卫这些民间艺人们的铮铮骨气.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从情感和艺术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语文教材中出现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们去发现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花木兰》一文时,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挖掘花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例如她身上属于巾帼英雄的英勇无畏的胆识,属于娇俏女儿的“对镜贴花黄”的女儿心性,属于华夏儿女的“孝心”等.
⑦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文化修养
一、培养学生兴趣,形成浓厚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吸引进来,让他们真心与书籍成为好朋友,享受读书之乐。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教孩子们学唱《唐诗三百首》等经典民歌;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了解《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百家姓》、《唐诗宋词》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二、阅读点亮人生,积淀文化底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调用自己所累积的各种知识,以获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体,用心去感受我们的教材课文,用传统文化独有的审美观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加强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对于扩展阅读教学的资源、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格局、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利用阅读指导课对学生的阅读做精心指导。包括整本书的推荐、单篇美文的推荐、读书方法的介绍、读书习惯的培养、读书交流等。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概括主要内容,畅谈读书心得,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笔记;有时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书中内容再现。孩子们尤其喜欢这样的阅读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不再是自己,而变成了书中的主人公,率性地展示着文中人物的风采。
三年级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的一组教材,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学生在阅读本组课文的时候,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还安排了一次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学习《赵州桥》一文后,让学生收集家乡的桥的资料,知道每座桥的名字、具体位置,如彩虹桥、青年路大桥、淮河大桥、沱湖大桥、分洪闸桥等;可以用相机把桥拍摄下来,用笔记录勾勒每座桥的形态,了解每座桥的结构、特点、用途及桥两边的民风,感受桥的气魄雄伟与壮观,感受大桥建设者的聪明和智慧,感受家乡的灿烂文化和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更加好好学习,长大后更好地建设家乡,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
《巴黎圣母院》、《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沉浸在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中,如醉如痴,同时明白深刻的哲理。《鲁滨逊漂流记》告诉学生“做人要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巴黎圣母院》使学生明白“外表的美与丑无所谓,重要的是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这一道理;《落花生》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父爱的坚强与伟大,学会懂得珍惜父爱。
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们一直与书为友;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交谈。渐渐地,书中一个个精彩走进了孩子们的视线,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也走进了他们记忆的最深处。从《三国演义》中认识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从《穷人》知道了桑娜一家诚实、善良的品格,从《鹿和狼的故事》懂得了人类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晨诵课,师生之间通过诗歌相互问候,互道早安,很快就进入到令人感动的课堂情景当中。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同学们被诗中渗透出的美好感情所感染,深切地感受到同学们表现出的愉悦和获得的满足。另外,通过特定的时刻所包含的特殊意义送诗,如:开学、教师节、学生生日、国庆节、二十四节气等,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晨诵时,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励,教师、学生、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通过晨诵课程,让我们的学生能有一颗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变得文雅、大度、善良,感动于花开花落、月缺月圆……
在浩瀚的书海里,孩子们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怀。现在我们学校每个班每星期开设一节阅读课,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阅读、摘抄好词好句、写出心得体会,收获可大了。在阅读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中国梦同行、书香伴我行、感恩教育、文明诚信、崇尚美德等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征文活动,学生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学生的集体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三、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加强写字教学,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写字教育传统,打好写字基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畅言教学软件),对汉字进行分解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汉字的读音、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学生更加易于模仿和临帖。这样学生感觉趣味盎然,学习兴趣更加高涨。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为传承中华书法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书法风采,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写字的正确性和规范性,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定期开展小学生“书法比赛”活动。比赛要求学生写字时坐姿端正,握笔正确,笔画工整,结构匀称,整洁美观;同时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书写内容。每次参赛的同学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个个准备充分,坐姿端正,聚精会神,认真书写。稚嫩的笔锋一丝不苟,整洁的书写令人赏心悦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写字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练字兴趣,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学生乐学、勤学。《写字与做人》书法校本课程的开设、国庆书法比赛,诗意清明书法比赛、规范汉字书写优秀班级评选、汉字笔顺大赛、“小脚丫”书法社团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写字教学的内涵,增强了学生的写字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促使学生形成了规范、整洁的书写汉字的意识,并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已成为每位同学的自觉行动,浓郁的墨香芬芳四溢。
四、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精神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形式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选文兼顾《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经典古诗词篇章以及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文章。
组织学生参加五河县“新华杯”第一届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比赛,参赛节目《少年中国说》在此次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小选手们以声情并茂的表演、悦耳动听的诵读演绎了中华优秀经典著作,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正像一位参加比赛的同学所说,《少年中国说》气势宏伟,催人奋进。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有理想、有志向、有气魄,勤奋学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一首经典的《梅兰竹菊颂》,赢得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热烈掌声。同学们用深情的诵读诠释着古诗词的经典,用优秀的表现传承着中华精神。学生在比赛中充分理解和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五、拓展课外内容,丰富社会实践
在教学《藏戏》一课时,学生在了解藏戏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他戏曲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了解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后,让学生搜集家乡徽派建筑的图片资料,感受家乡建筑的风格特点,感受建筑工人的辛勤劳动,激发对家乡、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对家乡的传统戏剧黄梅戏、泗州戏、五河民歌和舞蹈钱杆子、花鼓灯等有更多的了解与接触。寒暑假、双休日,大街小巷,、青年圩广场、祥源民歌广场、城南龙河公园、城南体育馆,处处都有家长陪同孩子们勤学苦练的身影,孩子们即使汗流浃背也毫不顾惜。孙涛、陈梓号、钱润等同学还有板有眼地学起了黄梅戏、泗州戏,五河民歌和钱杆子、花鼓灯,大家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兴趣盎然,快乐与幸福溢于言表,逗乐了全班的孩子,脸上露出自信开心的笑容,进一步激发大家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感受家乡独特的民风民俗的魅力之所在。带领学生参观五河县城南规划展览馆,孩子们领略到了五河古城的繁荣昌盛,了解到了我们未来城市的设计、发展,感受到城市的文明与进步,一幕幕的精美图片展览介绍让孩子们看到了家乡五河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幢幢高大的建筑,一座座雄伟的大桥,一片片绿色的草坪,比比皆是。孩子们懂得要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常怀感恩之心,把零花钱捐给最需要帮助的人;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新形势下,加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坚定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茁壮成长。
⑧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优秀的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扬,还能促进学生的德育、美德,从而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将我国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可以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与发扬,对塑造中学生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代代流传下来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内涵,而且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重视智能、注重文化艺术修养等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有积累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其思想认识、积累文化为关键的时期,传统文化中的游戏部分对其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很多的文章都对个人或者是群体的优秀的品质描写。其中如仁民爱物,修省立诚等品质,通过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会在中学阶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和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初中语文中一些具有典型的爱国形象的任务,如屈原、陆游及至近现代的谭嗣同、闻一多等古往今来优秀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文章,都彰显了深刻的爱国之情。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并能在未来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如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等几类。学生在中学阶段是进行个人涵养的重点储备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学习诗词、历史、文学等都会帮助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无形之中逐渐形成个人文化积累。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其发扬。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但是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在对个人进行衡量时,还要对其个人修养与思想内涵进行评价。因此,加强个人修养,是永远不会褪色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重视情感的浸染,加强同实际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才能更好的接受、理解相关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对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或是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起在小时候读书时的第一本书,里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这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牛汉包含在其中的因“第一本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情谊,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民主平等、开放创新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传统文化,否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并能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学生既能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教育。例如在《论语》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名言,在一些诗歌中也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如果教师只是灌输式的要求学生接受该教育,学生反倒会产生抵抗的心理,教师要采取更加民主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教学互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品德与品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因为在中学课外阅读的文本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知识,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书籍,从而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如《醉翁亭记》一文,其中就有比较经典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和学生展开讨论,首先要明确作者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处境,从而对该句进行详细的解析,就能看出作者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文人志士身上散发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能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较好的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回顾以往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联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能够逐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并能更加理性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还要充分的利用语文教学,能够将蕴含在语言、文字下的深刻情感进行挖掘,适当的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在促进学生学识培养的同时,提高其素质品德水平。
⑨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一、 教育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民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二、 教学内容和要求(一)阅读1、 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2、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3、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4、 在新闻记者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5、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6、 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肋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7、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8、 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利用其它工具和多媒体。(二)写作9、 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12、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13、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1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是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三)口语交际15、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重对象和场合。16、耐心专注地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17、讲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18、复述转述,力求完整准确;讨论发言,围绕话题,简洁明了;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四)语文常识 19、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单句的成分(主、 谓、宾、定、状、补),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择、因果、假设、条件,限于二重)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20、了解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的一般用法。 21、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 22、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五)课文 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也有适当比例,同时兼顾外国作品。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每学年课文应不少于60篇。(六)课外活动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读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三、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一)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二)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五)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四、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语文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五、 教学设备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初中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配备必要的教学挂图,和教学辅助资料,订有相当数量的报刊。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片、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发、制作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