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课程拓展性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拓展性课程

发布时间:2021-03-09 07:56:59

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一、必修课程
阅读与鉴赏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7.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8.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诗歌与散文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小说与戏剧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新闻与传记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4.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5.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语言文字应用
1.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3.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5.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6.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7.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❷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拓展延伸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方式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

❸ 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拓展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是结合文本适度地拓展相关内容,如主题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链接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于是,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竞赛课,授课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放入拓展内容,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拓展教学似乎成了阅读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拓展”往往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拓展一般是作为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课文即将结束时,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些教师误以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课程新理念。我觉得我们在追赶流行追赶时尚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静下心来对当前阅读课堂的拓展热作一番审视。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要重视拓展的实效性。
【误区】
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有位老师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了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舍难分。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30年后的“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生:30年过去了,闰土40多岁了,变化一点是正常的,但是没有想到他变得那么老,那么穷,身体一定不太好。
生:闰土对“我”的态度变了。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爷。
生:以前他们在一起时有说不完的话,而现在却说不出话来。
师:是啊,这次见面的情景与“我”的想像相差太远了!读了这个片断,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闰土会变成这样?
生:闰土为什么这么恭敬地喊“我”老爷?
师:那是因为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劳动人民生活是的不到保障的……
接下去教师又向学生解释了一大段关于当时社会的黑暗的内容及三十年前的少年闰土,使得学生们都似懂非懂地陷入了沉默当中。让我们仔细地审视这段关于闰土三十年后情况的拓展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在这篇文章中,描写“我”三十年后再回故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文字引进课堂,我们要挖掘和感悟的是闰土少年时代的可爱形象中,虽然人物命运的巨大反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但对三十年后闰土的命运与造成闰土悲惨命运的社会背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拓展有“画蛇添足”之嫌。
【理性思考】
语文教学是需要拓展的。怎样的拓展才真正具有有实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拓展的角度,寻求得当的拓展方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那种形式上的拓展少一些.拓展运用得合理,运用得适时、适量,它对语文的教学,对孩子的学习是有特别大的作用的,也是教师创造性用教材的表现。
笔者思考从以下几种角度展开尝试:
1.运用补充式拓展材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无私、伟大、让人震撼的父亲形象。补充:
父 亲
母亲整周都在外出差,由父亲照顾我。
其实我都已经高二了,老大一个人了,还照顾啥,我想。然而我是一个庸懒的人,平时在家从不干活,做起事来总是笨手笨脚的。父亲这段时间也为了一个会议忙得不得了。
一日极早放学,买饭尙不是时候,只好先回家,挨到吃饭时间,又懒得下楼,父亲也不曾到家,便call曰:“帮我买一盒饭。”不多时,饭已到,但父亲转身又出门,只留下一句“我那头还有事,你自己先吃吧”
……
早晨上学匆匆忙忙,吃过泡面将锅往水池一丢,便忙着上学。父亲一整天都没能回家,我亦终日“勤奋学习”,留得一口锅在水池里“泡水”。次日醒来,但见锅已洗净,依稀记得昨日11点睡觉时父亲仍未回家……
母亲不在家的日子。
于是想起父亲的许多好处,依然记得小时调皮的我被父亲狠狠“教训”了一顿后发誓要“记仇”;依然记得幼儿时父亲教我做一大堆算术题;依然记得小学时父亲总是耐心解答我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依然记得初中时自己成绩不佳父亲仍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指出我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尽管父亲给了已上高中的我更多的自由,但父亲仍不忘给我提供不少建议,不忘常敲我的警钟,帮助我修正前进的方向……
有时我和父亲一起回家,上楼时,邻居看了常开玩笑说:“儿子长得比老子高喽!”父亲总是高兴地笑笑。
儿子长大了,长得比父亲还高了;父亲亦不再有当年的好身体了,只是高兴地看着,看着自己用心血培养的儿子长大、长高,长得比自己还高……
显然,这段拓展材料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在阅读了拓展材料以后,学生更深刻地感悟了人物形象,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理。当学生感受到这份浓重的母爱后再朗读课文,自然声情并茂了。
2.运用导读式拓展材料,激起课外阅读兴趣。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学习了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可以请学生读一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让学生课外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故事或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学习了《刷子李》从文中感受到人物刷墙技术的出神入化后,也可以再让学生欣赏《泥人张》、《快手刘》的有关片段,感悟“熟能生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情的感染是需要强化的。在已经形成体验的情况下,再用重锤定音,学生一时的情绪才能稳定为情感。这样的拓展,起到了扩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学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语文课堂真正的效益是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健康地去求知。课外资料课内化,能将拓展演绎得更加美丽。
3.运用列举式拓展材料,促进学生多元理解。
拓展要在学生学习,理解,需要的时候出现。比较在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时候,可以在学习结束的时候及时拓展: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
这种渗透在教学中的拓展,自然的让人找不到痕迹.却是最有效的。适度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课文。
4.用点拨式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消化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围绕难点而设计,因此,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见,有所想,有所思,然后引起创作冲动,最后下笔成文。而读者的阅读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往往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理解文本内容。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的时候,主要工作就是紧紧围绕“智取”来品析词句,在此基础上,学生基本上都感悟到了本文情节安排的巧妙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传神,但是,我总感觉学生对吴用等人的“智”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于是,我对文本进行了拓展:先是请同学们讲讲本文另一个主要人物杨志的故事,使学生意识到,杨志也是一条好汉,他有勇有谋。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也表现了他的“智”?学生纷纷发言——杨志在山路上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有远谋;正午热不可当,杨志催促军汉在黄泥冈快行,有预见;松林见人窥探,立马查看,有机敏;不许众军汉买酒解渴,怕有蒙汗药,有戒心;见众人吃了无事,方才动嘴,有心机……最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要写杨志的“智”呢?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杨志处处小心,时时提防,却还是着了吴用等人的计,这是用杨志之“智”来衬托吴用等人之“智”,而且,钱财劫了,还把杨志逼上了梁山,吴用更是“智”高一筹啊。这个文本拓展的设计是基于文本的,很明显的,也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发现这段文字的补充,丰满了学生对课文人物内心的感悟。当学生感受到这份困难重重,这份决心后再评价人物,再朗读课文,更能走进人物内心了。
因此,拓展应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拓展式课堂也绝不能变成语文教学中的“花拳绣腿”,而应该是实效性和创新性并重. 拓展并非弃文本而不顾,而是教师围绕主题对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教师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和拓展,要以“本”为本,确定可行的拓展角度,又要以“生”为本,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文本教学资源的拓展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文本教学资源拓展的度,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我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结合教学实例,总结出“拓展性材料”在阅读教学更多独特的教学功能。

❹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拓展延伸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

❺ 语文拓展性课程有哪些

关于拓展性课程,语文教师应重视教材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锻炼实践能力的意识,自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从而使“小课本”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大天地”,而不是局限在课本上

❻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 建议
一、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契机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局限在语文教材上、语文课堂上,从而导致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压抑和被动的现状。就语文课所选编的教材来看,它涉及了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音乐、美术、数学、化学、历史、物理、生物等诸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学科属性,我们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也正是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我们开设语文拓展性课程提供了契机。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老早就向我们传递了拓展性教学的理念,如著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提倡过一种文本拓展式的读书方法,他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我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还须进而由此出发,做种种有关系的研究,以扩张其知识。”①他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大量的相关性书籍联系起来一起读,以便加深和扩大知识面,以点带面,由此及彼。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更有过比较精辟的论断。他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②

二、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内涵
所谓语文拓展性课程,它是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目标,以强化学科间的关联和整合为能力延伸,从“大语文”的视角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向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学习活动。它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互为补充、扩展视野、综合映衬、加深理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辩证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等等,达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有效开发和实践的指导原则
⑴以深化课内教学为基础
课内教学课程是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落实课内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拓展性课程得以开展的基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知识拓展类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应用和整合。拓展性课程更讲求知识的整合性。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纷繁复杂,彼此孤立、缺乏联系的单一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往往无法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有组织、有系统地将静态的知识放在动态的实践中掌握。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记住低层次的零散的知识点,而不是把目光放在培养学生建构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上,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不但课内教学效果为零,而且还切断了拓展性课程的可能。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两个星期后,“聆听”和“阅读”的学习效率在20%以下,而“讨论”“体验”和“实践”的学习效率达到70%以上。拓展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储备的关联性知识来创造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此获得学习体验和能力的锻炼积累。这样,通过已有知识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在那个已知的知识系统上重构和完整新知识,使之成为新的更完善的知识系统。如此“讨论”、“体验”和“实践”所获得的新系统的“持久性”、“高效性”将跟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乃至个人终身学习。
比如要开设“唐诗鉴赏”的拓展性课程,就要求学生在课内教学中识记并总结出古诗欣赏的基本入门点,分解出诗歌语言、意象、表现手法、时代背景等几个要素,然后从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分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实践起来,从而在应用中逐渐形成唐诗鉴赏的能力。而老师在这其中只是充当知识的引导和整合的辅助者角色,把学习主体地位完完全全还给学生。
⑵以激发和生成学生兴趣为先导
在课程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是不可以自己凭空想象角度、方向等问题的,不能把自己认为有益的的东西强加于学生身上,这样既误解了拓张性课程的内涵,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们对拓展性课程的期望值,打击了学生们主动投入的积极性。那么,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如何选点、设点呢?关键在于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从而又反过来生成学习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循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对语文学习进行自我寻找、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探求语文世界的奥秘,此时教师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商量者。
当然也有时候学生受制于能力的储备有限不能准确的确定有价值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方向,纯粹是为了兴趣而割裂了语文拓展性课程本身与语文学科的内在联系,比如有些同学提出的“动漫语言研究”,虽然符合学生兴趣优先的原则,但作为本身文化底蕴浅薄,贩卖的是文化快餐的动漫来讲,其语言是很少有研究价值的。所以在这里,教师作为商量者,应该及时地予以拨正。
⑶以结合实际学情为基点
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始终要明确一点,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学情,如若“好高骛远”,不但达不到拓展性课程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可能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③教师在与学生商量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方向过程中,一定要切实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情,比如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名著要求之一是学生阅读《水浒传》,它给出的阅读建议是这样的:“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阅读时,要特别注意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时代的局限,这部作品也不可能避免地有一些如滥杀无辜、歧视妇女等封建糟粕,这是需要加以鉴别和摒弃的。”④那么如果让七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看这部《水浒》,完成以上的阅读要求,我觉得是不符合学情的。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没有或者甚少接触古文,虽然有部分学生有看过缩减版的或者现代汉语版的,虽然《水浒》本身是白话文小说,虽然也不乏某些学生文言根底不错,但是就面向全体七年级学生来讲假若开设“水浒评议”语文拓展性课程就有点脱离学生的基本学情。那是不是让九年级的学生参与这门“水浒评议”的课程就合适了呢?也不尽然。如果只是按照以上阅读建议适当地做一些提升固然是可以的,但是如若要求学生像《百家讲坛》一样做学者型的研究,对其社会根源、社会理想等有深刻认识那也是不现实的。
⑷以多种评价方式为手段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拓展性课程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特点,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探究记录、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撰写、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这些评价方法中大部分都能应用到语文学科中,它们都将学生置于具体情境中,并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与)结果作出判断。
语文拓展性课程的评价重点应和其他学习方式完全不同,重点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应是综合能力的考察,诸如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寻求独立见解的能力等等,教师要重视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只注重学习的结果。因此,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⑸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宗旨
拓展性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将聚焦点从知识、分数等客体转移到学生这一“人”的主要因素上,这是生本课堂的体现,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性进步。
比如笔者最近开设了“儿童绘本的鉴赏与创作”这项语文拓展性课程,把它分为16课时进行安排:
1、资料搜集和整理阶段(1课时):学生课外自主通过网络等手段搜集经典儿童绘本,课内师生把大家搜集的绘本整理成一份不少于50册的书单。
2、阅读分类阶段(3课时):学生有效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充分阅读书目上的绘本,并把它们按照个人的理解以一定的方式分类。
3、鉴赏探讨阶段(5课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间交流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预设学生会从表现形式、语言特色、教育意义、画面色彩上等分类),然后要求学生从中探讨儿童绘本的共性,最后思考总结一本好的儿童绘本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
4、模仿创作阶段(6课时):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优秀儿童绘本的特点进行小组模仿创作。
5、展示评价阶段(1课时):把学生们模仿创作的儿童绘本装订成册,通过多媒体向全体学生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它们彩印出来人手一份,拿回家向自己的家长展示,提高学生们的活动积极性。
在这个课程设计当中按照由易到难的学习梯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在第一阶段中培养了学生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第二阶段中培养了学生有效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并对阅读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第三阶段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思考探索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第四阶段中绘本故事的创作编写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插画的绘制上色培养了学生想象和绘画能力,学生间相互的分工、沟通、合作凸显了统筹协调能力,而对分工的完成也体现了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当然,最后的评价展示阶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不可抹灭的作用。
语文拓展性课程始终带着语文学科的印记,它能有力地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但同时它又是超学科的,它培养的目标直指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关注的是人切实的成长。

四、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意义
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⑤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展拓展性课程时,语文的学习就不只是停留在课文学习上,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从语文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这种打破时空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去探究、去讨论、去发现、去实践,这种打破陈规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⑵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拓展性课程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无论何种拓展性课程都离不开合作小组的构建,而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程活动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探讨、合作、实践无不体现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当几个小脑瓜子挤在一起倾听同伴们的意见时,当他们共同探讨一个问题时,当他们为了一个难题争得面红耳赤时,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提高,他们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增强。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说:“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合作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分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⑥对以实践性、综合性更强的拓展性课程来说,是符合其天然的属性的。这样日结月累下,走出拓展性课程在其他课程当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指日可待。
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最终目的还是语文素养的提升,它只是立足于课内,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知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如何有效地“用教材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把学生在课内学习中兴趣热点、思维活点、学习难点的内容,在课外拓展性课程中更好的填补空白、查漏补缺,多形式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的学不再是单薄的、枯燥的、乏味的。

五、初中语文拓展性学习的误区
⑴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
李海林老师在“语文百年问答”的访谈中讲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很多教师在学习目标上的定位出现了“非语文”的现象。在语文拓展性课程的设定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与语文有关的人文素养方面的话题。让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研究资料、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去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
⑵学习形式的操作没有紧扣“语文”
拓展性课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文本和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主次颠倒。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都只是载体来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论是诗文吟诵、课本剧表演、故事新编、绘本创作等等,每一种活动的展现都要紧扣语文学习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⑶拓展性课程的目标既不能蜻蜓点水也不能好高骛远
实践中开展的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实际,因材施教。因此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最近发展方向”,设置有梯度的活动内容,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只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拓展性课程中找到自己在现的方向和目标,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光发彩,也才能真正有效完成拓展性课程的目标,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成功体验的获得。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践,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构建并完整新的知识体系,逐渐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在强化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拓展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有效发展。要知道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才是教师终极一生所要追求的。

❼ 拓展型课程有哪些

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7)高中语文课程拓展性课程扩展阅读

课程理念:

1、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3、促进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4、着力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

5、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

❽ 求一篇有关开展语文拓展性课程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的小论文3000字 急求!!!

学生学习语文,才能取得最大效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你必须认真地疏理一下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得失。
那些自己掌握得较好的知识,那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该巩固的巩固、该发扬的发扬;那些平时学得较为牵强的部分,那些至今仍然感觉不甚了了的内容,就应该做一些简单摘录,以便逐个予以攻克。
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知识点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的要求,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能反复出现、螺旋上升。这也就意味着,已往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缺陷,完全可能在。你的疏理工作做得越是全面细致,缺陷补救、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次,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是非常重要,它包含两层意思。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传统的文本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教学内涵的扩展。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指的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强调的是教师的手把手地教,而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应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推荐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教师要在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要监督学生自觉完成相应研究内容,以一个“闻道在先”的身份帮助学生,关心学生,鞭策学生。所以,教学内涵的扩展要求教师教的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也应发生变化。由此,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定位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上。第二,是指积累的面要广一些。语文学习必需的积累,包括课文学习中的积累,也包括我们补充阅读和自主课外阅读时对书、报、杂志中的一些内容所做的积累。广义地说,甚至可以包括许多其他的内容,诸如影视欣赏、广告宣传、同学讨论、家庭闲聊、诗句歌词等等,举凡可能和语文学习相关者,都值得我们去注目倾听,有意地作一些积累。积累的面广些,理解、分析时心中可以比照的人、事、物就会多一些,你的思路会更加开阔、联想会更加丰富,当然你的理解、分析水平和表达能力也就会有更大的提升。
语文是一门知识性、认知性和社会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十分重视对观察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句话的本质是指语文和生活密切相联,语文中的阅读、写作实际上都和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相关。学生学习语文已达八年之久,应该认同上述论断。对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与中学生的生活有较多联系的事和物,能否做到仔细观察;对社会和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否做到深刻入理,都将会直接关系到你的理解、分析水平。如果将之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无疑会对你的阅读理解和表达水平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如果生活中勤于观察,善于用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多思考、多分析,并且有可能的话多动动笔,对提高你的语文程度很有帮助。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中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课程拓展性课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