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学科建设

初中语文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21-03-16 03:56:46

1. 求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

http://www.lhzczx.com/Article/jiaoxueziyuan/jiaoan/yuwen/200608/99.html 应该是吧

2.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有成效的教学、有效率的教学,也就是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提升[1]。这种进步和提升不单单指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道德素质、品格特征等多方面,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讨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一下是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1、课堂上引进情境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受到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填鸭式”的知识。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新课标的建立,要求教师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出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情境教学是当前被大家推广的创新教学方式,它的主要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和经验,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情境中。在情景创设方面,建议为初一、初二的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的情景,为初三的学生创设字数、合作、探索的情景[2]。同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例如,在学习寓言《狮子和蚊子》时,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见解将课文改编成有趣的话剧,安排好合适的表演者,在课堂上为大家表演出来,学生可以在原文中添加适当的场景、独白、对话以及心理描写,重点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展现出来,其他同学在欣赏话剧的时候通过演员的表情、语言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及印象,观察过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讨论演员们的神情、语言、表情不到位的地方,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教材和话剧,使学生在互相探讨、交流中更好的学习了语文。
2、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在课堂上只是象征性的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如果没有人能回答出来,教师就会公布答案,根本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及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渐养成惰性,总是依赖教师去解决问题。为了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大纲为学生设置一些探究式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通过查资料、翻阅工具书等途径找出问题的答案,在经过独立的思考、分析,总结出最精准的答案。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百草园有什么乐趣?三味书屋是不是一点乐趣都没有?作者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并归纳总结出答案,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寻找课文中的答案,朗读过后,让学生有条理的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教师与其他同学认真评价答案是否正确、完善,再给予补充,这些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正是文章学习的重点,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对文章印象深刻,相比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的效果好很多。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出其他有意义的问题,如“鲁迅的故乡在哪?他除了写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名作?”,让学生使用工具书并结合以前的学习总结出鲁迅先生的个人简介。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变成会学知识,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学习,鉴于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水平制定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从有限的书本知识上获得无限的收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语文水平,更能从学习与文中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设置一些假设性提问,如“假设文章里的小孩,你会说真话么?”或者“假如你是皇帝,你会怎么面对小孩说的话”等,学习之后教师要学生写一篇学习该文章的心得,与学生共同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大家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不仅局限在课文里,同样可以阐述一下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学生在答题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思维,由文章中的皇帝联想到现实中也有很多人习惯自欺欺人或是忌惮世俗的眼光而不敢讲真话,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积极散发了学生的智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他们在自由的学习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以及认识到语文知识的丰富多彩。
结束语 实现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不仅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之间形成充分的互动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不断提升语文水平的同时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3. 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几点建议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这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计算机多媒体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动手、动口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在重点、难点的地方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高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怕万一说错会被同学笑话,为了消除学生这种心理障碍,我就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进行个别谈话,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我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多次锻炼的机会。经过几次活动,学生的胆子大了,表情自然了,思维清晰了。另外,我还特别注重弱势群体,给他们多点关爱,多点表扬,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水平。
三、“语”“文”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传统教学中,“语”(口语)“文”(书面语、作文)脱节,大大不利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因为任何语言的学习,如果不把口语训练与书面语相结合,都将是事倍而功半,反之,则事半功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多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语”“文”结合,让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用,从而产生求知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四、利用幽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要让学生乐于上好每一节课,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灵活多样地讲述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急于了解答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心理学告诉我们:幽默恰是有效的诱发这种学习动因的重要的因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会相应的增强。 如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两辆马车飞快的向小女孩驶来,吓的她把鞋都跑丢了,可是马车并没有停下来,我写了这样一句:“那辆马车像赶着去死一样,向小女孩冲来”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跃然纸上。学生哄堂大笑,在大笑之余,联想到当时的情景,增加了对坐车人的冷酷无情的痛恨和对小女孩的同情。也使他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更加热爱新生活。在这,我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来讲课,使学生听得非常入神,如身临其境。

4.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学语文)谈谈你是怎样参与课程建设,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的

课程建设包括六方面的内容:1、教师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教学方法建设;4、教材建设;5、实验建设;6、评价机制建设。
我就这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体验:
1、教学队伍建设,要求学校要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我在去年考上了沈阳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同时,我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吕叔湘论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思维论》、《语文教学原则新论》等语文教学专著成了我业余时间的常看书。我还注重与同事之间的合作,我们常常在一起探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
2、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方面,我除了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还筛选了部分校本教材和课外篇章,精心编写习题,通过这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追求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 ,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
4、在实验建设方面,我和同事设计了几个研究课题,学生自愿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在规定的时间里上交研究报告。
5、在评价机制上,我把传统的评价方式加以完善,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消除差生概念,随时发现和激励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造,享受成功的快乐过程。

5. 怎样改进初中语文教学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转换角色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了,因为新课标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教师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需要让学生们学会学习,让学生喜爱学习,积极主动学习,倡导民主、开放,强调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学会转换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参与者和引导者转换。在新课改全新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笔者在教学中,就像学生的学习伙伴一样,在他们的学习道路上只是一个引路人,不直接告诉他们最终的答案,但是会教他们如何去寻找答案,帮助他们寻求最佳途径寻找目标。同时也帮助他们制定一个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让他们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采用激励教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激励法教学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激励,可以带给学生成就感,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加大学习动力。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别是对于成长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如果学生在教师的赞扬下学习,那学生对学习会越来越有兴趣,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但是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批评和斥责中学习的话,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甚者还有厌恶的情绪。新课改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或回答应给以大力的鼓励,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大胆想象和猜测,如果学生的思维有偏差,教师也不要持否定态度,而是要进行巧妙的转化,或者进行婉转的改正,但是首先都应该肯定学生的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磨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不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学生有勇于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课下,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余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倡导平等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平民总统孙中山》时,让同学们对孙中山的精神进行点评赏析,本意让同学们了解孙中山的以天下为公、甘于淡泊的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没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孙中山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时宜。”当时大家都一楞,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他说:“老师,比如他的甘于淡泊的精神,在今天来看,用在生活上还是适合的,但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一味地甘于淡泊,我想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听完,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进行点评赏析时,要一分为二,用辩证的观点。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使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四、培养学生阅读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有经验的有先见之明的语文教师总结了许多好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其一,一定要让学生读书。教师少讲点,少占用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因为书中有不少的地方只能靠读,靠联想和想象才能体味出来。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指导中学生如何去读书。关键是特别关注作品“怎么说”的言语形式,用“心”去读;特别是一定要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读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和伟大作家去交朋友,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后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其三,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假期读、茶余饭后读;学会默读、朗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读文学的、科普的、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教师要有眼光和魄力,向学生推荐贴近学生生活的精美短文和经典作品,指导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大师。教学生学会读书,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其四,要经常开设读书讲座,如“名人与读书”、“如何写读书笔记”、“怎样读书收获大”等各项活动。根据学生实际,询问书中的重点章节,提出问题,测查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6. 初中语文教学理念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初中语文课堂表现出学生负担重,学习效率低的现象。人类所处的环境对于他发挥各项潜能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当作合作伙伴,能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感受和建议,尽量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于说出心里话,敢于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从细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传统的“题海战术”也许可以取得一时的效果,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教学的细节,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将名人趣事引入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将身边熟知的亲身经历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去发掘语文知识点,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明白身边处处都离不开语文,提高学生了解语文探索语文的积极性,更愿意主动学习语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注重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涉及面很广泛的课程,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的积累,语感、语文思维、学习方法、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等等。教师要提倡和引导学生更多的利用课外时间,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从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读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从所阅读的材料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不丢字,不加字,不唱读。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语的练习,先进行自由讨论,讨论之后,组与组之间派出代表相互评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另外,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坚持阅读的同时,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练笔,鼓励学生用随笔记录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让学生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内心的想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写作而言,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组织语言和词汇,如何进行分析和总结等等,也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于要求跳高运动员老是去跳一样,成绩恐怕难以提高。

四、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和创造。由于初中学生年龄段的特殊性,对任何事物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对于学习的兴趣更是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演讲比赛、人人参与人人说交流活动等等,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比赛或者交流活动中展现自我,在别人的赞美中感受到一种学有所成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兴趣的巩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从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敢于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理念,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敢于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细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各项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多样化需求。

7. 王本华《中学语文教材建设60年》

是一篇论文。
60年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王本华[①]

摘要:新中国的语文教材建设走过了年的光辉之路。教材改革历程启示我们:教学改革应有一定的时间性,既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或停滞不前;应该“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更应该“坚定不移”地按照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不要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应该踏踏实实地研究一些具体问题,研究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盲点;要认真总结经验,吸收改革成果,任何时候都不要矫枉过正;要认真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建设多套有特色的、有独特价值和功能的教材;要建设出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代表国家主流意识的高水准的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一、语文教材建设的60年之路

在中国,“语文”教学起步最早,兼有“语文教材”功能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类的启蒙读物或经史著作也古已有之。上个世纪初的民国早期,随着国语运动的兴起,白话越来越深入生活,也渐次进入学校教育的视阈。1929年颁布的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至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写教材时,时任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一锤定音,将以前的“国语”“国文”统而称为“语文”,开启了语文教育的崭新时代。这个新生的时代,自发端至2010年,新中国的教材建设恰恰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综合考察这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国定制”和“审定制”两个不同的时期。“国定制”是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教科书编写、出版、使用的制度。这一制度推行的时期以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成立并编写全国通用的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为标志,到199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材混乱时期除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全国开始试验时结束,即所谓“一纲一本”的时代。这个时期,人教社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编写、出版基础教育各学科教材的出版单位,先后编写、出版了8套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审定制”是指由各出版单位组织人员编写、出版教材,经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然后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选用的教科书制度。该制度推行的时期以1990年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为发端,一直实行到现在。此间人教社并全国其他出版单位先后编写了两套、多种供学校选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体现出“一纲多本”、百花齐放的特色。以下对1949年以来的各套中学语文教材做简单介绍,以期勾勒出中学语文教材建设60年的基本面貌。

第一套:“语文”的名称第一次出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替代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旧教材,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以解放区教材为基础,改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语文教材,时间是1949年至1951年。随着人教社成立,语文室再以这套教材为基础改编为中学语文教材,于1951年至1956年在全国中学使用。这套教材将以往的“国语”“国文”统称为“语文”,首次提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内容,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明确纳入语文学科。

第二套:中途夭折的汉语、语文分科教材

以1951年3月胡乔木在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为标志,中学语文界开始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讨论、研究、准备和启动工作,人教社中语室亦根据工作需要分为汉语、文学两个编辑室,并从1954年3月起策划并拟定汉语、文学的教学大纲,同时开始编写教材。汉语课本用于初级中学,教学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标点符号等6项,语法部分即是以张志公先生主持制订的“暂拟系统”为基础编写的,吕叔湘先生参与了教材的审校工作;文学课本包括初级中学课本和高级中学课本,初中文学课本以单篇的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高中文学课本中国文学部分则以文学史为线索按专题进行编排,由张毕来、王微等先生主持,叶圣陶、吴伯箫等先生参与了审校工作。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1958年3月,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决定将“文学、汉语合并为语文”,汉语、文学试验突然中断。

第三套:有“大跃进”烙印的中学语文教材

由于分科试验突然中断,在没有教学大纲的情况下,人教社编写供1958年秋季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受各条战线“大跃进”的影响,当时,语文被认为是“反映社会现实,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有力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用总路线精神教育学生”“兴无灭资”。因此,这一时期的教材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语文课当成了思想教育的工具,在教材建设史上留下了沉痛的一页。

第四套:强调“文道统一”

1961年至1963年,新编十年制中学语文教材。1959年6月起,上海《文汇报》开辟专栏开展“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语文教学的“文道之争”拉开序幕。1960年10月,人教社启动十年制语文教材的编写。这套教材在强调“文道统一”这一大前提下,编辑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层次分明,应该说对前一套教材有了很多的发展。

第五套: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是基本工具”的指导思想

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新编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材。从1961年起,人教社开始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过调研、讨论,1963年5月由教育部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这一大纲总结了1958年教材编写的经验和教训,吸收了1959年“文道之争”的积极成果,确立了“语文是基本工具”这一基础理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道’和‘文’不可分割”,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有明确而较为科学的表述,应该说是一个具有拨乱反正性质的大纲。以这一大纲为基础编制的教材,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线,重视语文基本训练,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选文也更多文质兼美,题材广泛,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是基本工具”的指导思想。

第六套:“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第一套统编中学语文教材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教社被撤销,编辑人员下放,全国没有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造成了教学质量的大倒退。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大纲继承了1963年大纲的基本精神并有所发展,如强调语文是基础工具,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读写训练是辩证统一的”,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力等,对改变“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混乱状况,正本清源,统一教学思想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时新编的十年制中学语文教材也基本沿用了1963年教材的编排体例,以读写训练为核心,按照表达方式分年级编排,循序渐进。教材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也进行了细化,形成从识字写字、口头表达、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其中读写训练体系的构建在当时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第七、八套:改编和修订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材

1982年起,中学开始试行六年学制,人教社在修订1980年版十年制教材的基础上,新增高中三年级两册教材,编写出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材。

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教社本着“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的原则,修订十二年制中学语文课本。这套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明确教学要求,减少语文的随意性;提高课文质量,增强时代气息;改进编排体系,形成训练序列;调整语文练习,突出语言训练。1989年,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意见》,人教社为初中和高中各编写了6册补充教材,以适应当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需要。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七套、第八套教材时期,响应198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办好重点中小学”号召,人教社启动重点中学分科型语文实验教材的编写。初中编为《阅读》《写作》,1982年开始试验;1986年修订为《阅读》《作文·汉语》,使用至1989年。高中编为《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写作与说话》等系列教材,1985年开始试验;至1994年,修订为高中语文实验课本,一直沿用至今。

第九套:重视能力训练,强调语文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标志着“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的开始。真正意义上等选用多样化教材,则启自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初、高中都编写了若干套。这里只简单介绍人教版教材。

1993年至2004年,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这套教材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编写,199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试验,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建设由生活主题到表达方式再到语文应用及文学养成的三阶段训练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大纲规定的48个能力点合理、有序地穿插安排到各个单元训练中,保证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重视基本训练,尊重阅读规律,将课后练习分为“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三个层次;简化汉语知识,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000年至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1997年起在江西、山西、天津进行试验,2000年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教材采用阅读教材与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编合订的形式。阅读教材不再是以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作为主线,而是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分文体,重点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章的能力,兼顾文学作品和文言文的阅读;第二阶段重点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兼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第三阶段,重点培养研读、评价实用文体和论文的能力,兼顾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设计,与九义教材衔接,也更多地重视能力训练,强调语文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并把文学能力的养成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中的写作部分,既照顾到学生的写作心理,又按照表达方式分阶段进行训练,同时也考虑到写作过程的不同方面,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写作训练体系。

第十套:更加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2001年至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至九年级)。这套教材2001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试验,以后逐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至今仍为试验教材。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自2004年起逐步在全国推广试验。受语文课程标准的制约和新世纪语文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这两种教材更多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更重视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更突出尊重学生主体精神,更多展示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教材呈现出较新的面貌。同其他学科一样,高中语文教材设计为必修和选修两大课程模式,必修编写5个模块,选修编写了5大系列15个模块。

二、反思60年的语文教材改革历程

上述10套教材,代表了中学语文教学60年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教学改革应有一定的时间性,既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或停滞不前。1956年的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1963年至“文化大革命”前的试验教材,都有不少科学的、合理的内核,可惜主要是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而流产。而自2001起开始的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将近10年,却仍然处于试验阶段,未能及时总结试验取得的成果和得到的教训,这对推进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是不利的。

第二,教学改革不能总是翻烙饼。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语文教学改革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语文教学经历了“语文知识――思想教育――语文知识和能力――政治挂帅”几次反复,使得语文教学濒临崩溃,语文能力的培养接近于零。“文化大革命”后,语文教学呈现逐渐发展、渐趋科学的态势,直至新一轮课改高扬起“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大旗。虽然改革之初受“人文性”这一新理念的影响,语文界有些矫枉过正,出现了强化人文性、弱化甚至淡化工具性的倾向,但在教学改革中很快得到了矫正,语文教学渐渐走上正确发展的轨道。经过这60年的发展,我们至少得到这样的共识:应该“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更应该“坚定不移”地按照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

第三,教学改革不要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应该踏踏实实地研究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年来语文界有过几次大的论争,如关于语文目的性质的讨论(“文道之争”)、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讨论、关于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讨论、关于文学教育的讨论、关于淡化语法教学的讨论、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等。讨论是必要的,但很多时候变成了对某些术语、某些理念本身的探讨,而不是研究如何将其转化为教学实际。比如关于语文的性质,从工具、基本工具、基础工具说,到思想、政治思想、人文性等,你说我说大家说,既便思想统一了,但究竟怎样落实,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盲点,而这些盲点恰恰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

第四,要认真总结经验,吸收改革成果。近60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除了极左时期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外,教材在每一阶段都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这是不容置疑的。像1963年的教材,由于“文道之争”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发展的春天,教材中较多地呈现出语文教学固有的规律,而非政治宣传、标语口号的汇集。1978年各条战线拨乱反正,语文教材也更多地继承了1963年教材的传统并有所发展。此后,我们开始重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加强训练、主张语文教学要科学化及现代化,直到现在强调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尊重个性发展等,像这些,应该说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需要避免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要矫枉过正,为了某一理念而将过去的某些稍为过头而不失真谛的作法一棍子打死,而应该在修正、改进、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第五,要认真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如果说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大家都会认可;但要让大家说怎样让学生养成这四种能力,也就是培养这四种能力有哪些途径、方式,很可能会莫衷一是。以阅读为例,在教材中,比如同一篇课文,可能有时放在这一册,有时放在那一册,有时以这一训练内容为主,有时以教会那一种知识或技能为主,并不是很一致;在具体教学中,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可能更会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恐怕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说的语文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纵向考察不同时代的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基本上都有课程内容一项,大致包括选文、知识、作文教学、能力训练等,且不管相应的内容要求是否均具有科学性、有效性,但总能让教者、学者可以把握;再横向考察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均有“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就是与语文学科关系最近的英语亦然,唯有语文(包括九义阶段和高中阶段)仅有除“内容标准”以外的其他三部分。由于大家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还不那么清晰或者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便武断地去掉教学内容的阐述,这显然对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六,要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中小学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教材政策,统一大纲,统一教材。1986年,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方针,随后成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开启“一纲多本”、教材“审定制”的时代。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改革和世纪初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从目前现状看,我们的教材品种不可谓不多,但多数教材缺乏特色和个性,既没有自己的风格,也没有特别的针对性,模仿、照搬、拼凑的痕迹较多,因此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教材多样化。所谓教材多样化,并不仅仅是指品种多,更重要的是指建设多套有特色的、有独特价值和功能的教材,比如有特定的适用对象,不同的学习素材,在框架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知识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以及活动形式等方面有独到之处,等等。

第七,要建设出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代表国家主流意识的高水准的语文教材。“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文教学以表达不同思想、不同内涵,具有不同人文意蕴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载体,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文化倾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等等,对学生的个体精神、思想、心理等有着较大的影响。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在深化语文教学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反映国家的主流意识,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多元文化及现当代文明,以更多地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品格、进行审美教育等使命。那么,怎么才能建设出这样的语文教材?有几个关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深入实践: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二是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四是传统精神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五是技能训练与整体把握的关系,六是整体感悟与具体分析的关系,七是单向理解与多角度探究的关系,八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九是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等等。我相信,经过一代代语文人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学的这些关系会愈益明朗,高水准语文教材建设也会迈出新的步伐。

[①] 收稿日期:2010-04-09
作者简介:王本华(1965-),女,北京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8. 如何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理念

所以我们既要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而全新的教法又必须建立在全新的课程理念之上、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就充分具体地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中小学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一个误区。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发现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在培养模式上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会成为你自己)放在首位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长期以来,能力则受用终身),它整合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根据新课程所提出的“双基”概念(现在的“双基”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又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成为各学科的所共享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质疑,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实践、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许多新要素、教学方法、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三种途径,以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根本。 4、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因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以人为本: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全面推广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就以为是发明创造;知识容易过时。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实施教学: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广度与速度、科技、写作能力,没有全新的教材就不会有全新的教法,就是将“学会认知”(其余为学会做事。 1、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教学实践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 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变革学习方式包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力本位,旺盛的求知欲、价值取向到课程内容、多样化地、和谐社会的需要,一提及创新、创新教育,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力匮乏的民族意味着缺乏最根本的竞争力。 3,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与灌输。语文新课程体现了以下四个基本理念,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而能力本位理念则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力本位是相对于知识本位而言的,发展思维,能力是久远的、学生共同生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反映、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强化民主性原则、以人为本,它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培养;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学习方式变革,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语文新课程改革决不是教科书的修修补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三个发展” 是在传统的“全体”和“全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个性发展”的人文内涵、课程功能、学习方式、变接爱学习为探究学习、调查,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5、口语交际能力,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知识是即时的: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阅读能力,而是从培养目标、技术革新或申请专利、积极的探索精神,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实践证明。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富有个性化的学生。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基本技能的教学。倡导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是新课程的一个崭新理念、能力本位

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二、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三、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同时,资源查阅不受时间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备课条件而制作电子教案。如果教师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就能够让文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枯燥的内容形象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欲望强烈,这样就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激活了。

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五、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
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6.要学会自主学习。
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总之,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既要从重视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全体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唯其如此,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才会更快更好地走上优质、高效之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学科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