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需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六个单元,全册包括“导读”“课文”“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后还附有6篇供选读的课文。本册要求学会80个字,每课要求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1、知识方面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8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技能方面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0)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增强环保意识,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热爱科学、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在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4、学习习惯方面
(1)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和根据需要搜集、积累信息的习惯。
(2)养成先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3)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4)养成课外阅读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读后写读书笔记。
(5)养成如实表达的良好文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2.难点: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了解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
(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
2、教师的教学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
学生的上述情况哪些是教师教学问题?哪些是学生个人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教参设定学习目标?
关注本地区毕业测评的动向,需要适当补充哪些教学内容?
经过最后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我打算帮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达到什么程度?
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过渡?
3、要注意做好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A.中小学教学“断层”的原因。
(1)教材的因素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短,知识点也不多,教师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深,知识点也增多了,不仅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也各有难点和重点,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要记忆以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概括与抽象。学生面对教材的不同要求,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外,有的出版社只编写了小学教材没有初中教材,初中学生用的其他版本的教材,客观上造成了小学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2)教学的因素
小学教师一般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常常是反复讲、反复练,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能过关;到了中学,由于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许多知识只能点到即止,不会针对每个学生都作细致的辅导,这就要求学生有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不少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无法很快适应,学起来自然感到吃力。
B.课标理念和学习目标的衔接。
我们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究竟要达到什么标准,具体要求是什么?中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又是什么?小学语文如何为初中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问题恐怕是衔接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8年级”四个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目标体系,有效克服了小学和初中割裂的弊病,使二者成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从课程标准“5~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学段的“阅读”部分来看,小学高年级教师如何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更好地做好向初中的过渡?
(1)阅读方式的衔接
朗读的重点在朗读的内容由课文延伸到各种读物;默读的重点在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略读和浏览的重点在于由初步学会,到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其他信息渠道方面,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阅读能力训练点的衔接
重点在由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到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到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于不同的文体,重点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由叙事性作品及说明性文章,扩展到阅读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更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主体意识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关注阅读实践对学生的人文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习惯的衔接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
以上只是对“阅读”教学衔接要点的对比和分析,对于另外几个方面来说,细致地研读课标,找出小学向中学教学目标的衔接要点同样重要。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认真分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除了达成第三学段的目标之外,还应该适当为达成第四学段的目标作准备,不仅搞好本学段过关,同时为向更高学段过渡做好衔接。
C.重视研读初中语文教材。
建议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在细致研读本学段教材的同时,不妨也读一读初中的教材,切实把握初中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点,处理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D.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不论是课标理念的贯通,还是教材内容的相承,真正的衔接最后还是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前面说过,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是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就应该注意把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方法上向中学过渡。
叶圣陶曾经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的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少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入初中后,面对繁多的科目,繁重的课程,学习便力不从心。
教师从进入高年级开始,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怎样搜集资料,怎样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怎样做好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怎样把已学过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等。只有逐步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在习惯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课后自觉复习;课堂上积极思考、勤记笔记;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边读边勾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读书看报;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书写工整、规范,行款格式正确;主动订正错误;勤于动笔、习于修改、乐于交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E.拾遗补缺,加强小学阶段的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识字学词始终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则要求掌握有一定体系的语文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如,拼音不准确、笔顺错误、错别字多、病句不断等。究其原因,并非是低年级时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而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这方面的训练少了,教师也往往忽视了相关内容的指导和训练,致使学生出现“回生”现象。对此,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达成本学段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努力为学生夯实基础,拾遗补缺,拼音、笔画、笔顺规则、查字典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可偏废,要常抓不懈,不断强化。在严格训练、讲求效益的基础上,让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具有扎实基础的学生送入中学。
F.做好学生升入初中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消除升入中学后学习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了解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
(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
2、教师的教学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
学生的上述情况哪些是教师教学问题?哪些是学生个人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教参设定学习目标?
关注本地区毕业测评的动向,需要适当补充哪些教学内容?
经过最后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我打算帮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达到什么程度?
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过渡?
3、要注意做好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A.中小学教学“断层”的原因。
(1)教材的因素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短,知识点也不多,教师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深,知识点也增多了,不仅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也各有难点和重点,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要记忆以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概括与抽象。学生面对教材的不同要求,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外,有的出版社只编写了小学教材没有初中教材,初中学生用的其他版本的教材,客观上造成了小学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2)教学的因素
小学教师一般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常常是反复讲、反复练,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能过关;到了中学,由于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许多知识只能点到即止,不会针对每个学生都作细致的辅导,这就要求学生有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不少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无法很快适应,学起来自然感到吃力。
B.课标理念和学习目标的衔接。
我们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究竟要达到什么标准,具体要求是什么?中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又是什么?小学语文如何为初中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问题恐怕是衔接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8年级”四个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目标体系,有效克服了小学和初中割裂的弊病,使二者成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从课程标准“5~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学段的“阅读”部分来看,小学高年级教师如何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更好地做好向初中的过渡?
(1)阅读方式的衔接
朗读的重点在朗读的内容由课文延伸到各种读物;默读的重点在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略读和浏览的重点在于由初步学会,到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其他信息渠道方面,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阅读能力训练点的衔接
重点在由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到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到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于不同的文体,重点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由叙事性作品及说明性文章,扩展到阅读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更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主体意识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关注阅读实践对学生的人文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习惯的衔接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
以上只是对“阅读”教学衔接要点的对比和分析,对于另外几个方面来说,细致地研读课标,找出小学向中学教学目标的衔接要点同样重要。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认真分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除了达成第三学段的目标之外,还应该适当为达成第四学段的目标作准备,不仅搞好本学段过关,同时为向更高学段过渡做好衔接。
C.重视研读初中语文教材。
建议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在细致研读本学段教材的同时,不妨也读一读初中的教材,切实把握初中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点,处理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D.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不论是课标理念的贯通,还是教材内容的相承,真正的衔接最后还是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前面说过,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是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就应该注意把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方法上向中学过渡。
叶圣陶曾经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的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少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入初中后,面对繁多的科目,繁重的课程,学习便力不从心。
教师从进入高年级开始,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怎样搜集资料,怎样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怎样做好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怎样把已学过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等。只有逐步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在习惯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课后自觉复习;课堂上积极思考、勤记笔记;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边读边勾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读书看报;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书写工整、规范,行款格式正确;主动订正错误;勤于动笔、习于修改、乐于交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E.拾遗补缺,加强小学阶段的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识字学词始终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则要求掌握有一定体系的语文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如,拼音不准确、笔顺错误、错别字多、病句不断等。究其原因,并非是低年级时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而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这方面的训练少了,教师也往往忽视了相关内容的指导和训练,致使学生出现“回生”现象。对此,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达成本学段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努力为学生夯实基础,拾遗补缺,拼音、笔画、笔顺规则、查字典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可偏废,要常抓不懈,不断强化。在严格训练、讲求效益的基础上,让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具有扎实基础的学生送入中学。
F.做好学生升入初中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消除升入中学后学习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了解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
(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
2、教师的教学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
学生的上述情况哪些是教师教学问题?哪些是学生个人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教参设定学习目标?
关注本地区毕业测评的动向,需要适当补充哪些教学内容?
经过最后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我打算帮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达到什么程度?
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过渡?
3、要注意做好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A.中小学教学“断层”的原因。
(1)教材的因素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短,知识点也不多,教师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深,知识点也增多了,不仅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也各有难点和重点,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要记忆以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概括与抽象。学生面对教材的不同要求,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外,有的出版社只编写了小学教材没有初中教材,初中学生用的其他版本的教材,客观上造成了小学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2)教学的因素
小学教师一般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常常是反复讲、反复练,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能过关;到了中学,由于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许多知识只能点到即止,不会针对每个学生都作细致的辅导,这就要求学生有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不少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无法很快适应,学起来自然感到吃力。
B.课标理念和学习目标的衔接。
我们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究竟要达到什么标准,具体要求是什么?中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又是什么?小学语文如何为初中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问题恐怕是衔接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8年级”四个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目标体系,有效克服了小学和初中割裂的弊病,使二者成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从课程标准“5~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学段的“阅读”部分来看,小学高年级教师如何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更好地做好向初中的过渡?
(1)阅读方式的衔接
朗读的重点在朗读的内容由课文延伸到各种读物;默读的重点在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略读和浏览的重点在于由初步学会,到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其他信息渠道方面,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阅读能力训练点的衔接
重点在由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到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到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于不同的文体,重点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由叙事性作品及说明性文章,扩展到阅读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更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主体意识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关注阅读实践对学生的人文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习惯的衔接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
以上只是对“阅读”教学衔接要点的对比和分析,对于另外几个方面来说,细致地研读课标,找出小学向中学教学目标的衔接要点同样重要。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认真分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除了达成第三学段的目标之外,还应该适当为达成第四学段的目标作准备,不仅搞好本学段过关,同时为向更高学段过渡做好衔接。
C.重视研读初中语文教材。
建议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在细致研读本学段教材的同时,不妨也读一读初中的教材,切实把握初中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点,处理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D.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不论是课标理念的贯通,还是教材内容的相承,真正的衔接最后还是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前面说过,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是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就应该注意把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方法上向中学过渡。
叶圣陶曾经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的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少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入初中后,面对繁多的科目,繁重的课程,学习便力不从心。
教师从进入高年级开始,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怎样搜集资料,怎样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怎样做好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怎样把已学过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等。只有逐步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在习惯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课后自觉复习;课堂上积极思考、勤记笔记;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边读边勾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读书看报;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书写工整、规范,行款格式正确;主动订正错误;勤于动笔、习于修改、乐于交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E.拾遗补缺,加强小学阶段的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识字学词始终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则要求掌握有一定体系的语文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如,拼音不准确、笔顺错误、错别字多、病句不断等。究其原因,并非是低年级时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而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这方面的训练少了,教师也往往忽视了相关内容的指导和训练,致使学生出现“回生”现象。对此,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达成本学段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努力为学生夯实基础,拾遗补缺,拼音、笔画、笔顺规则、查字典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可偏废,要常抓不懈,不断强化。在严格训练、讲求效益的基础上,让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具有扎实基础的学生送入中学。
F.做好学生升入初中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消除升入中学后学习语文的不适应感。
⑵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全部课文,只要课文,不要教案,不要ppt,也不要朗诵,很急啊,哪位高人帮帮忙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乡下老家屋前,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zū)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房后山上的林场有许多这种树,但那是高达几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yāng)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浇水也没有规律,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我住在乡下时,每天都在桃花心木苗林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就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苗浇水。但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苗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像种菜或种稻子,几个星期几个月就可以收获。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jí)取水分,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能在不确定中去寻找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又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量的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性,根就会浮生在地表,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侥(jiǎo)幸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种树人说的话,使我深受启发。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
我听了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谈话之后,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圃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采薇(节选)》优秀教案
如下: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
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从《小雅·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时期。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代,有三种说法。一、《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采薇》是周文王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二、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
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采薇》是周懿王时事,旁证有《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之故。’”
三、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事”。“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综上所述,此诗的创作时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说。从诗歌内容来看,文王说实不可取。因为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情看,但有忧伤之感,绝无慰藉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际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
⑷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文实际上讲的是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学生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下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议论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培养演讲稿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方法。
3、背诵第二段
4、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讨论:本文围绕主题讲了哪些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思德的高尚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 :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
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走近作者
1、 毛泽东、张思德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诗人,书法家。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他的词也很有名,例如《沁园春雪》。
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西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他虽然只活了22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张思德牺牲的第三天,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讲演了这篇文章。
字词积累
悼dào 炊chuī 受难nàn 送葬zàng 迁qiān迁移。
鸿hóng鸿雁。鸿毛,鸿雁的毛。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通过谜语记字形:一只鸟落在江边。(鸿)
鼎dǐng(①三足两耳器物②正当;正在)鼎盛。鼎共有12划,第六划是。
铭míng警示、鞭策自己的文字:座右铭。
死得其所:所,处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必。“或”,有的人。“于”,表示比较。
追悼:怀念死者,表示哀悼。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梳理结构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语段精读
(二)学习第一段。
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三)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
(5)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一、复习巩固:
提问:第二自然段中心句是哪句?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主要意思进行论述的?
(第一句是中心句;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
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
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小结:我们可以借鉴围绕这一个主要的意思进行一步一步的论述,把自己的观点说明清楚。
结束语:大家说老师我今天是干什么来了?(为人民服务了!)
二、作业: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管…都… 只要…就… 只有…才… 只要…都… 虽然…但是…
(1)不管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群众,( )他做过违反法纪的事情,( )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 )是什么,我们( )不能搞特殊化。
(3)( )他是做过一些有意的工作,我们( )要给他们送葬开追悼会。
(4)( )人人都来关心班集体,我们的班级( )一定能评为“文明班级”。
(5)( )付出辛勤的劳动,( )会有成功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