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六年级全解

六年级全解

发布时间:2020-12-14 16:41:41

『壹』 大家帮我看一下这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解吗部编版的

你好,这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的全解呀。如果是提前预习的话,确实可以用这一本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用这一本的。

『贰』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堂全解 近反义词

1.山中访友
近义词
幽径——僻径 唱和——应和
吟诵——吟咏 津津乐道——侃侃而谈 陡峭——峻峭

反义词
流淌——凝固 清凉——炎热
精致——粗糙 陡峭——平坦
清凉——炎热 宁静——喧闹

2.山雨
近义词:
轻盈-轻快 神奇-奇妙
宛若-仿佛 欢悦-喜悦

反义词:
湿润-干燥 轻盈-笨拙
神奇-平常 欢悦-苦闷

3.草虫的村落
近义词
蕴含——蕴藏 奥秘——奥妙
静谧——宁静 俏丽——美丽
探索——探寻 勤勉——勤劳
行色匆匆——风尘仆仆
意味深长——语重心长

反义词
静谧——喧闹 勤勉——懒惰
行色匆匆——悠哉游哉
意味深长——索然无味

4.索溪峪的“野”
近义词:
万仞--万丈 绵亘--绵延
磅礴—澎湃 巧妙-精巧

反义词:
不拘一格——千篇一律

5.詹天佑
近义词:
杰出——卓越 阻挠——阻止
要挟——胁迫 轻蔑——轻视
艰巨——艰难 讥笑——耻笑
反义词:
杰出——平庸 轻蔑——尊重
狂风怒号——风和日丽

6.怀念母亲
近义词:
真挚——真诚 崇高——高尚
爱慕——仰慕 念头——想法
凄凉——凄惨 沮丧——懊丧
忍耐——忍受
反义词:
普通——特别 甜蜜——苦涩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7.彩色的翅膀
近义词:
晃荡——晃动 沉闷——苦闷
端详——打量 赞叹——赞美
波涛起伏——波涛汹涌
反义词:
沉闷——轻松 艰苦——舒适
波涛起伏——风平浪静

9.穷人
近义词:
舒适——舒服 顾惜——怜惜
抱怨——埋怨 忧虑——焦虑
心惊肉跳——胆战惊心
反义词:
潮湿——干燥 严肃——活泼
寒风呼啸——暖风习习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近义词:
叮嘱——嘱咐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忐忑不安——坐立不安
反义词:
偶然——必然 流连忘返——归心似箭
忐忑不安——镇定自若

11.唯一的听众
近义词:
沮丧——懊丧 庄重——稳重
打扰——打搅 羞愧——惭愧
反义词:
沮丧——得意 庄重——轻浮
羞愧——骄傲 慈祥——严厉

12.用心灵去倾听
近义词:
着迷——入迷 果然——果真
兴高采烈——兴致勃勃
反义词:
温柔——粗暴 熟悉——陌生
兴高采烈——无精打采

13.只有一个地球
近义词:
慷慨——大方 恩赐——赏赐
贡献——奉献 感叹——感慨
反义词:
渺小——伟大 无私——自私
慷慨——吝啬 保护——破坏

14.鹿和狼的故事
近义词:
残忍——残暴 承载——承受
灾难——灾祸 凶恶——凶狠
居然——竟然 枯黄——干枯
相悖——相反 充足——充裕
面目全非——面目一新
生机勃勃——生机盎然
反义词:
冰冷——火热 残忍——善良
厄运——幸运 锐减——剧增
糟蹋——珍惜 相悖——一致
片面——全面 错误——正确
面目全非——依然如故
生机勃勃——死气沉沉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近义词:
浓密——稠密 圣洁——纯洁
幽香——清香 眷恋——依恋
反义词:
清澈——浑浊 浓密——稀疏
希望——绝望 放弃——坚持

16.青山不老
近义词:
肆虐——横行 盘踞——割据
恭敬——尊敬 劲挺——挺拔
反义词:
凶猛——温和 荡漾——平静
恭敬——傲慢

17.少年闰土
近义词:
郑重——慎重 伶俐——机灵
盼望——期望 无端——无故
希奇——希罕 允许——答应
熟识——熟知
反义词:
郑重——轻率 伶俐——笨拙
熟识——生疏 允许——禁止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近义词:
追悼——哀悼 羞愧——惭愧
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枯瘦——消瘦 悔恨—— 懊悔
饱经风霜——饱经沧桑
反义词:
低微——高贵 深奥——肤浅
枯瘦——健壮 详细——简单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马马虎虎——仔仔细细

19.一面
近义词:
恭敬——恭顺 憎恶——厌恶
莽撞——鲁莽 踌躇——犹豫
反义词:
颓唐——振作 虐待——善待
踌躇——果断 憎恶——热爱

21.老人与海鸥
近义词:
亲昵——亲密 依然——依旧
歇落——歇息 企盼——期盼
惊异——惊奇 情义——情谊
领地——领土
反义词:
热闹——冷清 怀疑——相信
吉祥——灾难 急速——缓慢

『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

《蟑螂》

于默译

我父亲的生龙活虎、绚烂多彩的时期过去以后,接下来过的是一段灰色的日子事情就发生在这段日子里。长长的几个星期景况消沉,几个沉闷的、没有礼拜天和假日的星期,处在贫乏的场景中,封闭的天空下。父亲当时不再同我们待在一起。楼上的那些房间已经拾掇干净,出租给一个女电话接线员。从那个鸟的庄园里,只留下了一个标本,那只剥制的秃鹫眼下站在起居室里的一个架子上。它站在从拉开的窗帘外透进来的阴凉的微光中,像它生前站的那样,一只脚蜷起,姿态像位佛门的圣者;它那张干瘪、沉痛的苦行僧的脸上凝固冷漠和克制的表情。它的眼睛已经脱落,木屑从被水冲坏、泪痕斑斑的眼袋里撒出来。只有它的有力的嘴上那些淡蓝色的、角质的突出的小块和光秃秃的脖子使它的年老的脑袋具有庄严的僧侣的神态。
它的羽毛有许多地方被驻虫吃掉了;它的柔软的灰色细毛不断脱落;阿德拉每星期打扫一回,把那些细毛和房间里来源不明的灰尘一起扫去。从它身上一块块光秃秃的地方,人可以看到一簇簇大麻纤维在从厚帆布袋下面钻出来。
我对我母亲有一种暗藏着的憎恨,因为她对父亲的去世那么轻易地就心情平静了。我想她从来没有爱过他。父亲既然从来没有在任何女人的心中扎下根,他就不可能同任何现实打成一片,所以他不得不永远漂浮在生活的边缘,在半现实的领域中,在存在的边际。他甚至没法获得一个诚实的平民的死亡;关于他的一切事情总是古怪和可疑的。我打定主意要在适当的时刻逼我的母亲进行一场坦率的交谈。那一天(那是一个沉闷的冬日,从一大早起,光线就是暗淡和迷漫的),母亲在发周期性偏头痛,躺在客厅里的沙发上。
父亲去世后,在阿德拉用蜡和上光剂的维持下,那间很少有人来的、充满节日气氛的房间里,整洁得无可挑剔。张张椅子上都有椅背套;一切物件都服从阿德拉加给它们的铁的纪律。只有一束孔雀羽毛立在五斗柜上的一个花瓶内,不服从管辖。那些羽毛是危险而轻佻的分子,隐藏着叛逆性,像一班顽皮的女学生,外表文静和安详,但是只要一不被监视,就调皮捣蛋个没完。那些羽毛上的眼总是盯着看;它们在墙上制造窟窿,眨眼,哆嗦着眼睫毛,互相微笑,格格地笑,充满欢乐。它们使房间里充满轻声轻气和叽叽喳喳的谈话;它们像蝴蝶似的散落在枝形灯上;像五光十色的一伙,它们紧紧地贴在表面没有亮光的旧镜子上,那些镜子却不习惯这样的活跃和欢快;它们从钥匙孔中张望外面。甚至我母亲在场的时候——她躺在沙发上,头上围着绑带——它们也没法克制自己;它们做手势,用充满秘密的意义的聋哑语互相交谈。我对它们在我背后策划的揶揄的阴谋感到恼火。我把两个膝盖紧紧地贴在母亲躺的沙发上,用两个手指头心不在焉地抚摸她在家里穿的便服的柔软料子,轻轻地问:
“我早就想问你:那是他吗,是不是?”
尽管我甚至不把眼光望着那只秃鹫,母亲马上猜到了,显得神情尴尬,垂下眼光。我让这种默不作声的局面拖了好久,为了欣赏她的局促不安的神情,接着我控制着在冒起来的怒火,很平静地问:
“那么,你传播的那一切关于爸爸的故事和谎话是什么意思?”
但是,她的面貌起先惊慌得变了形,接着又安详自若了。
“什么谎话?”她问,眨巴着她那双表情空洞的眼睛,眼睛里充满天空的蔚蓝色,没有一点白色。
“我都是从阿德拉那儿听来的,”我说,“可是我知道那些话都是你传出去的;我要知道事实真相。”
她的嘴唇微微哆嗦着;她避开看我的眼睛,她的眼珠子转到眼角上去了。
“我没有说过谎,”她说;她的嘴唇嘟起来了,但是同时变小了。我感到她在变得腼腆,好像一个女人同陌生的男人在一起那样。“我说的那些关于蟑螂的话都是真话;你自己一定记得……”
我感到困窘了。我确实记得那次蟑螂的入侵,黑沉沉的一群充满在夜晚的黑暗里,像蜘蛛似的奔跑着。地板上的一切缝隙里都充满移动的沙沙声,每道裂缝里都突然钻出蟑螂来;从每个裂口里都会射出一道摇摇晃晃的、黑色的、锯齿形的闪电。啊,简直惊慌得要发疯啦,踩到了地板上的一溜儿闪闪发亮的黑东西!啊,我父亲发出的那些恐怖的尖叫,他拿着一支标枪,从一张椅子跳到另一张椅子上!
我父亲既不肯吃,又不肯喝任何东西;脸上出现发烧的红晕;他的嘴旁总是挂着表示厌恶的龇牙咧嘴的表情;他已经完全疯了。显而易见,没有一个人能够长期忍受这样强烈的憎恨。极度的厌恶使他的脸变成一个僵化了的、表情悲惨的面具;面具上的眼珠子隐藏在下眼睑后面,带着永远怀疑的狂热,像弓那样紧绷着,埋伏着等待。他会突然发出一声发疯似的尖叫,从椅子上跳起身来,盲目地跑到房间的一个角落里去,用标枪刺下去,然后举起标枪,枪上已经钉着一只巨大的蟑螂,它在拼命地扭动它那些复杂的腿。接着,阿德拉就会来搭救;她从吓得脸色苍白、神情恍惚的父亲手里接过那支钉着战利品的标枪,把蟑螂撂进一个桶。不过,即使在那时候,我也说不上这些场面是通过阿德拉的故事灌输在我的心中的呢,还是我亲眼看到的。我的父亲当时已经丧失抵制的力量;这种力量保护健康的人们不被憎恨所迷惑。我父亲被疯狂所摆布,一点也不同这种迷惑的巨大的吸引力对抗,反而完全向它屈服。致命的结果很快就来了。不久,出现了最初的怀疑的症状,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害怕和悲伤。父亲的行为变了。他的疯狂,他的兴奋的欣快消失了。在他的姿态和表情中,开始显出一些心里有鬼的迹象。他采取种种办法避开我们。他一连几天躲在角落里,衣柜里,鸭绒被下面。我有时候看到他忧郁地看望着他自己的手,查看他自己的皮肤和指甲上开始出现一个个黑点,好像蟑螂的鳞片。
白天,他还能用身内剩下的一些力量来抵制,同他的着迷作斗争;但是夜晚,他完全被控制住了。有一回,我在深夜里看到一支摆在地板上的蜡烛的亮光笼罩着他。他赤身露体地躺在地板上,身上都是一个个图腾的黑点,他的一条条肋骨显露出清晰的轮廓;可以看到他的皮肤底下的骨骼结构;他脸向下躺着,被着迷的憎恨所控制;这种着迷把他拉入思路错综复杂的深渊。他用有许多腿的、复杂的动作爬动,那是一种古怪的程式,我恐怖地从其中认出那是模仿蟑螂的正式的爬行。
从那天起,我们断定父亲无可救药了。他同蟑螂的相似一天比一天显著——他正在变成一只蟑螂。
我们对这变得习惯了。我们越来越少地看到他,他会一连失踪几个礼拜,去过蟑螂的生活。我们不再认识他;他完全同那种黑黢黢的、怪模怪样的玩意儿打成一片。谁说得上他到底继续生活在地板的一个裂缝里呢,还是他夜夜在各个房间里乱跑,全心全意地干着蟑螂干的事情;要不,阿德拉天天早晨发现一些死虫,它们向天躺着,腿伸向空中;她把它们扫进畚箕,然后厌恶地烧掉,他是不是可能是其中的一只呢?
“不过,”我尴尬地说,“我肯定那只秃鹫是他。”
我母亲的眼光从眼睫毛底下透出来看着我。
“别折磨我,宝贝儿;我已经告诉你了,父亲出门去了;去周游全世界了;他现在担任的职务是商业推销员。你也知道,他有时候夜里回来,在天亮以前又走掉。”

『肆』 小学教材全解(人教版六年级下英语)电子书

1至3单元课文的意思

『伍』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全解答案

是人教版吗?你到新华书店再买一本跟我学数学好了,都有的,那么多怎么发的过来

『陆』 谁知道六年级下册小学教材全解的答案要人教版的

1 文言文两则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3.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距离”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还有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孰”“乎”“汝”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要让学生理解。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第一,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3.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4.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所感悟。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让学生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四、教学案例

《学弈》的教学设计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文言文两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2)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明白“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自由读、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

四、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

五、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五、相关链接

1.孟子 (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

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

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

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2 匆匆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2)对词语的理解。

确乎:的确。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获得的。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中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这些语句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3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体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

4.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单纯把修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此句话用这种修辞好在哪里。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6.“阅读链接”的《明日歌》是清代钱鹤滩著名的作品。这首诗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寓意深长,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白“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道理,进一步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熟读成诵。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出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师:体会得好。的确如此,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吗?

生:我认为这一句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

生:我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

生: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

师:对,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用心体会,感悟到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非常好!

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也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

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最好?

生:“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生:我发现,用拟人的方法,会使文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能打动读者。

师:对,作者正是运用了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时光宝贵,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切莫万事成蹉跎。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1.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病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其作品笔致简约,亲切自然,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代表作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2.《匆匆》赏析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主观情愫的诗人。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轻的生命,默算着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于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但从中不难发现,作者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作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匆匆》的艺术特点,首先便体现在作者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之中应该说,作品开端寄兴于燕子、杨柳、桃花的抒写,还只是点题。为了使内心情意表现得更集中、更丰富、更强烈,在《匆匆》里,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捕捉那“匆匆”的影子,以拟人手法,把光阴的象征——太阳,写得活灵活现。那太阳简直就像是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青春少年,他来去是这样地轻悄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他从你“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呵!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情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诗人正是扣住这“脚”,把时间这个空灵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显得充满人情。那人格化了的太阳,实际上是直接沟通诗人心灵深处的动人形象,诗人借助它抒发了自己在特定环境里特殊的思想感受,将篇端开拓的意境予以深化在《匆匆》里,鲜明的比喻和对照,起了有力烘托内在潜思的作用。作品开头便以花木新陈代谢和人类生命对照。冬去春来,花木有谢而再开的时候,而人的青春呢?却是一去而不复返,作者写道:“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喻语,确是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但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者,正由于此。接着作者又劈面提出:“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进一步把自己生命的流和大自然时间的流作更具体的对比,他以“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和“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来譬喻自己“过去的日子”。“轻烟”与“薄雾”极言其空虚飘忽,不务实际,把“徘徊”与“匆匆”形象化了,从而表露了不愿虚度此生的心愿,这就如他在同一时期所写的《毁灭》一诗里说的,觉得自己“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因此极思“拨烟尘而见自己的国土”。《匆匆》的题旨,就是在大自然的时序匆匆和一己生命的匆匆对比之中展现开来的。《匆匆》篇幅短小,构思新巧,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联结全篇,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作品大体上有三个层次,起头作者就透过自然现象不断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如果有人偷了,“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如果是自己逃去了,“现在又到了哪里”?设问灵巧,一句一锤,扣人心弦,逼着你去思索人生严肃的问题。在第二层次里,又以来去日子“又怎样地匆匆”这一发问句别开生面,引出太阳这一具体形象。那作为诗人感情附丽物的太阳,既是诗人主观抒情的渊薮,又是通篇结构的纽扣,它既把前面提出的问题形象化了,又为以下的情感抒发别辟蹊径。在最后一个层次里,作者又以“我能做些什么”这一反问句式,把情绪进一步挥发,以一连串发问句,追踪自己生命的痕迹,反省着“过去的日子”,最后又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呼应开端。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些发问句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显了主题,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确是具有不同于众的独特风格。

阅读全文

与六年级全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